泉州港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80.97 KB
- 文档页数:10
泉州港口情况调研报告泉州港口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福建省重要的港口之一。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泉州港口的情况进行分析。
泉州港口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台湾仅有200多公里,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大陆通往台湾海峡的重要门户港口之一。
其背靠福建的经济发达区域,与上海、广东、香港等港口形成对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泉州港口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涵盖了集装箱、能源、散装货物、油品、粮食等多种货物和业务范围。
其中集装箱业务是其核心业务之一。
港口配套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的货物装卸设备和大型堆场。
港口还有较大规模的港口保税区和经济特区,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在港口管理方面,泉州港口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引入了科学的信息化系统,提高了港口运营效率。
港口作业效率高,货物通关速度快,船舶滞留时间短。
港口还积极推行“绿色港口”理念,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在港口运营过程中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泉州港口在国内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泉州港口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合作关系,出口货物主要以纺织品、鞋类、机械设备等为主。
港口与台湾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十分活跃,台湾企业在泉州港口设立了分支机构,并进行工业制造和贸易活动。
尽管泉州港口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港口的吞吐能力相对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和优化。
其次,港口的货物多样化程度较低,需要拓展更多的业务领域。
最后,港口与内陆交通的连接不够便捷,需要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等交通形式的衔接。
综上所述,泉州港口作为福建省的一座重要港口,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前景。
港口在管理、环保和贸易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泉州港口的支持和投入,推动港口的进一步发展。
泉州港口情况调研报告
泉州港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泉州港口的基础设施、航运情况、货物吞吐量等进行分析。
一、基础设施
泉州港口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包括码头、航道和后勤设施。
港口拥有多个现代化的大型码头,其中以丰泽港区和池店港区最为重要。
这些码头配备了先进的装卸设备和仓储设施,能够满足各类船只的需求。
此外,港口的航道宽阔畅通,能够容纳大型船只的通行,大大提高了泉州港的运力。
二、航运情况
泉州港口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港口,航运情况非常活跃。
根据统计数据,泉州港每年有大量的船只进出港口,包括国内货轮和国际航线的货船。
泉州港口连通台湾、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的航线,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港口,泉州港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
同时,泉州港口也有较为完善的航运服务体系,包括船舶代理、装卸服务等,能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方便货物的运输。
三、货物吞吐量
泉州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在近年来稳步增长。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泉州港去年的货物吞吐量达到了5000万吨,较前年增长了10%。
主要货物包括煤炭、石油产品、钢铁和化肥等。
其中以
煤炭作为主要货物,占据了泉州港口货物吞吐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此外,船舶的进出口量也非常可观,泉州港口是中国南方进出口最为繁忙的港口之一。
综上所述,泉州港口目前的情况良好,基础设施完善,航运情况活跃,货物吞吐量稳步增长。
未来,泉州港可以进一步加大对附近地区的货物运输服务,提高港口的处理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泉州港的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临近港口的合作,互利共赢,推动整个沿海港口的发展。
第三章3.1分析并阐述古代泉州港从兴盛到没落的原因1、排外风潮首先,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叛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这场战乱,使泉州的社会经济更遭受到严重破坏。
中断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因为色目人是外国人,所以排外风潮盛行,直接影响泉州的对外交流。
2、市舶司迁移其次,泉州市舶司迁移亦跟泉州港的衰落有着密切关系。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海外贸易,福建将市舶司设置在泉州,加强对出入港船舶和外商的管理。
因此,市舶司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常往福州。
所以到了明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立,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而它的迁移则标志着泉州港的衰落。
3、倭寇为患明代初年,由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为患,明太祖一方面为维持治安,一方面想改变元代的重商政策、恢复为传统的重农政策,实施了海禁。
至清初,清政府从经济上封销郑成功,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
」明清实行上述政策,破坏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贸易是泉州人生活所依。
可是,到明清时,这个国际性贸易大港却变成私商贸易港,可见海禁政策对泉州港产生的负面的影响。
到了十五世纪,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发展成为殖民主义国家。
他们的东侵,使东西海上贸易受到干扰,阻碍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加上倭寇对泉州地区的骚扰及破坏,泉州港遂逐步走向衰落的道路。
4、地理的变迁最后,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
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
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
现今泉州沿海的部分地区,想当年便是万国旗帜飘扬的繁荣大商港。
如今,港口依旧,却风光不再。
想起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3.2分析并阐述现代泉州港发展存在的问题1.周边港口竞争加剧,政策环境不具优势。
“H”轮泉州港搁浅事故分析与思考◎ 齐冬林 泉州港引航站摘 要:海上交通事故分析是提升船舶安全操作的有效方法,也为船舶操作者提供了宝贵操纵经验。
本文结合“H”轮在泉州港鸿山热电煤码头外搁浅的海事报告,通过对“H”轮搁浅事故的发生过程中船舶航行态势、轨迹的分析,找到搁浅事故发生的操纵方面人为因素的原因,给船舶操纵者提供借鉴,减少在实际操纵中的操作失误,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关键词:鸿山热电煤码头;大风浪;搁浅;船舶操纵鸿山热电厂煤码头处于台湾海峡内,码头前沿水域开阔,遮蔽条件差,加上台湾海峡风浪大,潮流急,航道周边存在多处礁盘,且该码头靠泊的船舶基本上都是7万吨级、10万吨级满载的大型船舶,船舶易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
在该搁浅事故发生前,该水域已经发生多起船舶剐蹭“鸿电3”浮筒的事故和船舶偏航的险情。
2021年12月7日,“H”轮在进港过程中,剐蹭“锦尚2”灯浮后搁浅在码头西南的礁石浅水区。
如图1所示。
1.“H”轮搁浅事故的经过1.1“H”轮的船舶资料该轮满载吃水13.8米,参考载货量73148吨,自装货港天津港装载煤炭约71172吨,驶往泉州港鸿山热电厂煤码头卸货。
该轮该航次于2021年12月2日自装货港开出,12月7日抵达泉州锦尚作业区鸿山热电厂煤码头侯潮锚地,当日从该侯潮锚地起锚进港时,艏吃水13.6米、舯吃水13.7米、艉吃水13.7米。
1.2事故发生水域码头航道、水文、气象的概况1.2.1码头航道状况事故发生水域位于泉州市石狮市锦尚湾,船舶计划靠泊的石狮市鸿山热电厂煤码头是10万吨级散货码头,进口航道为10万吨级航道,如图1所示,该航道轴向342°-162°,宽度240m,设计底标高-12.2m,可满足10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单向通航要求,乘潮水位4.0m,乘潮历时大于4小时。
表1“H”轮船舶资料图1 事故水域航道情况船名H 轮船舶种类散货船船舶总长224.97米型宽32.25米型深19.00米参考载货量73148吨总吨38972吨净吨21824建造日期1999-8-27主机功率9603千瓦航区近海船籍港福州101珠江水运2024年02月学术 · “H”轮泉州港搁浅事故分析与思考 ·1.2.2事故发生水域的气象水文情况风:泉州湾港区锦尚作业区所在水域,多年平均风速2.8m/s,强风向为N N E向,频率12%;常风向为N E向,频率为18%。
2023年度泉州港口物流发展的初步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物流供应链的优化和效率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中国国内,泉州港作为福建省的重要物流枢纽之一,承担着南北货物通道、陆海联运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对2023年度泉州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初步研究。
一、泉州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泉州港自建成以来,不断完善其港口设施和物流系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和升级。
现阶段,泉州港口已经形成了以泉港、石狮港、晋江港和惠安港为主体的港口群,加上湄洲湾综合保税区、泉州海关、泉州市物流园区等配套设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系统。
从泉州港口的货运量来看,2019年泉州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787.34万标箱,同比增长9.14%;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11亿吨,同比增长7.8%;船舶进出港量达到9947艘次,同比增长2.08%。
可以看出,泉州港口的货运量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增长趋势。
同时,泉州港口与中欧班列、中亚班列等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陆海联运网络,极大地提升了其对内对外的物流效率。
二、泉州港口物流发展的未来趋势(一)深入推进物流供应链数字化未来的泉州港口物流发展需要深入推进物流供应链的数字化。
通过建立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各项物流流程的实时监控、信息互通共享,加快信息化建设发展,提高港口物流服务效率,推动泉州物流智能化和高效化升级。
(二)加快推进“智慧泉州港”为适应未来数字化物流时代的发展趋势,泉州港口需要加快推进“智慧泉州港”建设,通过智慧码头、智慧物流等手段,提高港口集疏运效率,优化港口服务体系,实现港口物流的高效服务。
(三)加速推进港口装备自动化未来泉州港口需要加速推进港口装备自动化,实现无纸化处理,通过自动化码头、AGV等手段,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同时,应大力发展智能化物流运输车辆与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枢纽物流运输能力。
(四)开发国际多式联运航线泉州港口要不断拓宽国际航线,积极推动发展多式联运,开发国际航线和航班,与国内外港口及经贸区域深度合作,提高泉州海运的国际影响力。
泉州产业发展趋势论文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泉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产业基地之一。
本文将探讨泉州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其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泉州产业发展的优势1. 地理位置优越:泉州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是福建省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它靠近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这使得泉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并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2. 产业结构多元化:泉州拥有多个产业集群,涵盖了纺织、鞋业、建材、食品等多个领域。
这些产业之间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泉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创业氛围浓厚:泉州有着悠久的商业传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
这种商业氛围对创业者的吸引力非常大,使得泉州成为了许多初创企业的聚集地。
4. 人才优势突出:泉州市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研发机构,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聚集于此。
这些人才为泉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二、泉州产业发展的趋势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升级的需求,泉州传统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泉州纺织、鞋业等传统产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 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泉州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开元寺、清源山、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
这些文化资源为泉州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未来,泉州可以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投资,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3. 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增加,泉州可以大力发展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如风力发电、太阳能等。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也能够为泉州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4. 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兴起: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泉州可以抓住机遇,加大对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投资和支持。
航海42续几年出现“蕃舶罕至”的情况。
而此时的泉州港海外贸易却如日中天,朝廷政策的扶持使其继续发展,成为一个“有蕃舶之饶,杂货积山”的繁荣海港,市舶司的设置亦提上日程。
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为适应泉州海外贸易发展需要,泉州市舶司设立,泉州港正式开放。
但终北宋一朝,泉州港势头虽盛,但由于起步较晚,泉州的地位依然未能赶超广州,贸易“惟广最盛”6,但无可否认,泉州港已开始步入重要贸易港口的行列。
南宋时期,由于都城迁往杭州,泉州接近京城,政治地位提高,宋政府又实行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加上泉州地区本身的外贸型经济结构的补充促进,泉州港迅速发展,港口贸易活跃。
自泉州港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和品种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升,总数达三百多种。
据《宋会要辑稿》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从占城运进泉州的商品仅香料一项就有7种共63334斤之多。
泉州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这些地区和国家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诸国,以及东非北非等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7。
与之相适应的是贸易额的迅速上涨。
据李军研究,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州市舶一年的收入即相当于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1128-1134年)7年的总和,贸易额接近广州。
南宋中期,泉州贸易更是发展迅猛,此是泉州市舶收益已基本赶上广州。
至南宋末期,泉州海外贸易额完全超过广州,而一度兴盛的广州则失去了第一大港的地位8。
当然在此期间,泉州港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南宋后期,由于地方官“征榷大苛”,泉州的对外贸易曾一度萧条,宋廷对此极为重视,采取种种措施终于使泉州港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两宋时期是泉州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泉州港经过三次飞跃,于南宋末年赶上并超过广州港成为第一大港。
南宋时期的泉州侨民云集,他们主要今泉州古有泉南、鲤城、刺桐城之称,其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之东南海滨晋江、洛阳江入海口处,扼晋江下游,为江海交汇之所,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泉州港港湾曲折,水深港阔且其避风条件好,临江面海适于泊船,具有优越的港区条件。
港口是水路运输的起点与终点,是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是国际物流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和物流通道的枢纽。
经济全球化、港口国际化、服务需求多元化,为我国港口和港口物流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我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组成,一直处在发展的最前沿,福建省港口建设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一、对当前福建港口发展的认识1.从我国港口建设来讲现阶段目前我国沿海已形成五大港口集群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布局。
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主要由辽宁、津冀和山东沿海港口群组成,辽宁沿海港口群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营口港为主,津冀沿海港口群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秦皇岛港为主,山东沿海港口群以青岛、烟台、日照港为主。
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上海、宁波、连云港港为主。
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由粤东和珠江三角洲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港为主。
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由粤西、广西沿海和海南省的港口组成,以湛江、防城、海口港为主。
以及我省所处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以厦门、福州港、泉州港为主。
2.从我省港口建设来讲我省港口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大陆海岸线3324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
福建有着众多的优良深水港湾,可建设10级以上泊位的深水港湾7处,深水岸线246.3公里,可建设20至50万吨的超大型深水码头岸线约为47公里,大型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
目前,福建省已拥有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和宁德6个沿海港口,已建成多个国家一类开放海港口岸。
到二0一0年,福建省沿海已经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高的码头,港口资源有机整合,港口结构趋向合理,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集疏运条件进一步改善,临港产业进一步发展。
厦门港的集装箱干线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重要枢纽地位不断巩固,福州港的国家综合运输体系重要枢纽地位逐渐形成,“两集两散”重点港区初具规模,其它港口逐步发展壮大。
泉港泉港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区级行政区。
该地区位于闽江口,东临台湾海峡,是福建省下辖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
泉港地处福建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誉为闽南经济的“黄金口岸”。
泉港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极具竞争力的港口优势。
其辐射范围包括闽南、闽东和闽西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泉港港口是福建省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深水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泉港港区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拥有20多个泊位,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
在港口业务方面,泉港不仅致力于发展传统船舶装卸业务,还积极推动港口物流、航运、船舶修理和海洋经济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泉港的经济发展以港口和制造业为支柱,同时也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
该地区拥有一批知名的企业和品牌,包括海尔集团、东金船舶工业集团、泉港电力等。
这些企业在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泉港也积极引进外资和引导本地企业走出去,促进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泉港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该地区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泉州万达广场、泉州博物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泉港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滩资源,如金鼎湖海滩、海石湾海滩等。
这些海滩以其洁净的沙滩、清澈的海水和迷人的风景而备受游客喜爱。
在社会发展方面,泉港注重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该地区不仅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加大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投入。
同时,泉港还注重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积极推动居民自治和社会和谐。
泉港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同时也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不断开拓创新。
泉港的人民勤劳、智慧、勇敢,他们以无比的热情和努力为泉港的发展贡献力量。
风水解局!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兴衰之谜展开全文一、泉州风水优势与局限磅礴婉约的山水形局武夷山是泉州的祖山,位于闽、赣两省之间,山脉呈北北东走向,长约540公里,北与仙霞岭相接,南与九连山相连,福建段地势平均在海拔一千米以上。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是福建省内第二高峰,因处在福建中部的德化县,有“闽中屋脊”之称,是泉州的少祖山。
巍峨的武夷山脉是泉州强大的靠山,戴云山是武夷山脉的东南中继和向海驿站,深刻影响闽江以南、晋江东南流域的福清、莆田、泉州等地区。
泉州地形图武夷山、戴云山气势不凡,呈阶梯状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
受此影响,泉州境内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地势北高南低。
至泉州城北,山脉变得明丽婉约。
大、小阳山一起一伏,清源山扇形展布,经桃花山没入泉州湾。
晋江弯曲流淌,紫帽山隔江相望。
尤为难得的是,靠山的泉州,水资源丰富,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分布,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溪流多达35条。
海岸线曲折蜿蜓,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14个港口。
山的磅礴,水的灵秀,泉州兼而有之。
山环水抱的滨海优势泉州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倭名将俞大猷、清朝重臣洪承畴,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名将施琅在双阳镇东北选择了自己的墓地。
泉州北部带状分布的大、小阳山、清源山、桃花山,是一条明显的龙脉。
这条戴云山余脉,与晋江相互作用,成为戴云山东南的最后尽结。
即使是戴云山的余脉,泉州沿海的火山岩给人的印象还是那样深刻。
没有风水上的跌断过峡和重起,就没有龙脉结作的可能,临海的泉州同样如此。
连绵不断的大小阳山、清源山,是鲜明的脱卸过峡,而且是近距离的重起。
大、小阳山“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水为泉州增添了无比重要的分数。
晋江中上游分东、西两溪,东溪至梅山有罗溪加入,两溪在双溪口汇流。
泉州东面,有独流入海的洛阳江,与南行的清源山主龙脉相依相傍,绕行左翼。
得双水夹送裹带的龙脉,于是在晋江、洛阳江即将汇流入海之际,终止了南下的步伐,开始分枝布叶,形成屏帐之势,聚结于山南水北地区,为泉州城。
泉州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探讨[摘要]本文从泉州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出发,说明泉州建设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分析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关键,并阐述泉州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在海西先行区建设中的功能体现。
[关键词]泉州;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泉州港自古以来就是闽东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古泉州曾是“千帆竞发刺桐港、百舸争游丝绸路”的港口。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枢纽港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港口的综合竞争力取决于其拥有的硬件和软件的水平。
所谓硬件是指港口本身的泊位能力和基础设备;所谓软件是指港口的服务质量和系统管理。
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港口的信息化水平。
因此只有在对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港口信息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硬,才能确立泉州港的东南沿海区域性枢纽港地位,促进泉州经济的发展。
1 泉州港口物流发展现状泉州港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省仅一峡之隔,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港内海域宽阔、水深、不冻、不淤、避风,是我国东南沿海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是泉州市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泉州市大陆海岸线长427公里,规划港口岸线长81.5公里,其中深水岸线37.6公里。
海港分布在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泉州港在历史上曾有三湾十二支港的记载)。
泉州港现辖有4个港区16个作业区,即湄州湾南岸港区(沙格、鲤鱼尾作业区);泉州湾港区(崇武、后渚、内港、石湖、祥芝作业区);深沪湾港区(梅林、深沪作业区);围头湾港区(围头、石井、东石、安海、水头作业区),以及正规划建设中的湄州湾南岸港区斗尾作业区和泉州湾港区秀涂作业区。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建设,现已建成投产码头32座、泊位5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年设计吞吐能力1921万吨,包括集装箱16万标准箱,初步形成了以泉州湾为中心港区、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港口体系。
泉州港现拥有仓库总库容量为38725立方米;油库25座,总容量为811350立方米;堆场338000平方米;拥有16吨以上门机或塔吊4台,10吨门机或塔吊7台,40吨(含)以上集装箱装卸桥6座,40吨以下集装箱装卸桥吊2座,30吨(含)以上浮吊1台,16吨以上轮胎吊21台,装卸搬运机械93台(辆)。
泉州港石湖作业区引航风险的分析与对策◎ 毛志强 泉州港引航站摘 要:随着泉州港积极响应“丝路海运”战略,大力发展海运业,进出石湖作业区的船舶数量持续增加、尺度不断增大,通航环境日益复杂,引航安全风险也随之越来越大。
本文介绍泉州湾深水航道,深入分析进出石湖作业区船舶的引航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引航安全对策,以期减少引航安全事故,切实保障进出港船舶引航安全和港口安全。
关键词:泉州港;引航风险;安全措施;对策泉州港石湖作业区具有水深浪小、泊位等级高、设备能力强、作业效率高等优势,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外贸进出口的集散地和国内集装箱贸易的枢纽港。
近年来,随着泉州港积极响应“丝路海运”战略,深入推进港口发展,以及石湖作业区5号和6号两个10万吨级新泊位的相继投产,进出石湖作业区水域船舶数量、船舶尺度和通航环境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
近几年曾发生过船舶触礁、商渔船碰撞、触碰码头、螺旋桨缠绕渔网等多种引航安全事故。
本文深入分析与探讨泉州港石湖作业区船舶的引航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对策,有利于船舶进出石湖作业区航行安全和港口安全。
1.泉州湾深水航道概况从泉州湾外进入石湖作业区分别有两个通道:深水航道和大坠门航道。
因渔民常年占用大坠门航道进行养殖且航道滩长水浅,目前基本已无船舶经此航道进出港,这里重点介绍深水航道。
泉州湾深水航道设计航线从泉州湾湾口浮起,沿小坠岛导标至小坠岛东南侧转向,经小坠门水道、沿七星礁北侧深槽至石湖作业区,航道长度约6海里,设计底宽250米,设计底标高-12.5米(理基下),可乘潮通航10万吨级船舶。
泉州湾深水航道资料参阅表1和图1。
2.泉州港石湖作业区引航风险分析2.1引航员登离轮风险泉州湾位于台湾海峡中段,受狭管效应和季风气候的影响,常有风浪大、涌浪大、流急等特点,加上遮蔽性较差,给引航员登离轮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泉州湾石湖作业区设有引航员登离轮点和临时离轮点(当风力大于6级时可使用临时离轮点)。
市场背景分析:1、行政区域: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0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
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地理位置: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
总人口774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
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
泉州风俗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
儒、释、道等多种宗教并盛,互为融合。
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
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现代泉州交通发达,已形成晋江机场、福泉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泉州绕城高速公路(在建)、福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漳泉肖铁路,泉州港、石狮港、肖厝港等为骨干支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税收政策: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免征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按其售房收入减去购房价款后的余额征收营业税。
自然人房屋交易时,转让住房的,按转让收入额的 1.5%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转让非住房的,按转让收入额的 1.5%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
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3、房地产市场状况:2011年,从年初的“新国八条”颁布,到上调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再到提高首套房贷款利率,宏观调控政策就如唐僧的紧箍咒,让楼市从疯狂逐渐恢复到冷静。
泉州亦如此。
虽然各大楼盘价格相对稳定,但成交量已然骤降。
泉州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泉州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
泉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
近年来,泉州市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制造业、商贸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本文将对泉州市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
一、泉州市传统产业的衰落泉州市以纺织、服装、鞋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要支柱,曾经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等因素,泉州市传统产业正在经历衰落的阶段。
1. 纺织业的衰落泉州市的纺织业曾经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以棉纺织为主导,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然而,近年来,国际纺织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崛起,使得泉州市的纺织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许多传统的纺织企业面临着市场份额的萎缩和盈利能力的下降。
2. 服装业的衰落泉州市的服装业也曾经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有着较强的制造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然而,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品牌营销力的不足,泉州市的服装业正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许多传统的服装企业面临着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和品牌形象的淡化。
3. 鞋业的衰落泉州市的鞋业一度是当地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以运动鞋和休闲鞋为主导,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技术创新的缺失,泉州市的鞋业正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许多传统的鞋企面临着市场份额的萎缩和盈利能力的下降。
二、泉州市新兴产业的崛起随着传统产业的衰落,泉州市的新兴产业开始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
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商贸物流、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等领域。
1. 制造业的崛起泉州市的制造业一直是当地的优势产业,以纺织、服装和鞋业为主导。
随着传统产业的衰落,泉州市的制造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阶段。
新兴的制造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和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