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376.00 KB
- 文档页数:4
《运动生理学》第八章(血液循环与运动)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房室延搁:心房肌的传播速度较快、左右心房几乎同时收缩,而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极慢的现象。
期前收缩(早搏):在窦房结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脏受到一次足够强的额外刺激,随之产生的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
代偿间隙:在期前收缩后,窦房结的正常兴奋恰好落在了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内,不能引起心脏的兴奋与收缩,心脏会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舒张期的现象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率: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
异常调节:指与神经、体液因素无关,由于心肌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一种调节方式。
阶梯现象:由于心率增加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的现象。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重力性休克:指当较长时间剧烈运动并骤停时,肌肉泵消失和重力作用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的现象。
肌肉泵:骨骼肌的运动和静脉瓣膜配合,对静脉回流起了一种“泵”的作用呼吸泵:呼吸运动对静脉回流也起着“泵”的作用减压反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至延髓心血管,导致心迷走中枢活动增强,心交感中枢活动减弱,动脉血压下降的现象。
血液的重新分配:运动时,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
运动性心脏肥大:由于长期的锻炼或训练而引起的心腔扩大和心壁增厚为主要标志的心脏肥大。
心脏重塑:在运动性心脏肥大的同时,心肌细胞内的线粒体、氧化酶、毛细血管、肌浆网、心肌细胞的特殊分泌颗粒及神经支配等微细结构均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
- 王瑞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元、苏全生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6、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第二章骨骼肌肌能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4、试述神经- 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5、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7、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8、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9、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10、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12、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6、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第四章循环机能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5、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6、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第五章呼吸机能1、呼吸是由那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呼吸形式有几种?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4、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漫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5、试述肺通气的技能指标测定意义和评定方法。
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按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研究和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并将其运用于运动实践,不仅对于探讨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以及防止运动损伤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赛前状态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special physical state before competition)。
赛前状态可发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甚至在想象比赛时,也会出现赛前状态。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理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大多数器官、系统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升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以及物质代谢加强等等。
例如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通气量增大,摄氧量提高;心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加,尿频以及血糖浓度升高等。
研究表明,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关,比赛规模越大越关键,赛前反应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而且越临近比赛,赛前反应越明显。
例如,赛前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如图14—1、2所示。
图14—1赛前脉搏图14—2 赛前动脉血压2.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比赛或训练的场地、音乐声、广播声、观众、对手的表现、运动器材等信息经常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
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所以在比赛或训练前,只要接触到这些刺激,就可产生与训练或比赛时相类似的生理反应。
由此可见,赛前状态是上述刺激与肌肉活动多次结合后,在大脑皮质中建立起条件反射的缘故。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因此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是自然条件反射。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生理变化,认识这些生理变化的机制将使运动者更好地适应这些生理反应,从而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
一、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一)能量供应方式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源是肌肉中的一种特殊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它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与磷酸(Pi),同时释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
但是人体中的ATP含量甚微,只能供极短时间消耗,因此肌肉要持续运动就需要及时补充ATP。
体内ATP的恢复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能量物质通过各种代谢途径来实现,补充的途径有磷酸肌酸(CP)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及糖与脂肪的有氧代谢,生理学上称之为运动时的3个供能系统。
1、无氧代谢供能人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氧供应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求,肌肉即利用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的无氧分解释放能量,由于CP的分解能迅速将有量转移给ADP生成ATP且不需要氧,也不产生乳酸,因此也称这个磷酸原系统为非乳酸能系统。
但这个供能系统持续供级时间很短,全身肌肉中A TP-CP供能系统仅维持8~10s左右的能量供应。
另一个无氧供能系统是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由于在酵解中产生乳酸积累,故也把这个供能系统称为乳酸能供能系统。
人体肌肉快速运动持续较长时间后(10s以上),磷酸原供有系统已不能及时提供能量供ATP的合成,这时就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
人体乳酸能供能系统的最长供能持续时间约为33s左右。
100m跑无氧代谢占98%以上,200m跑无氧代谢占90%~95%,有氧代谢仅占5%~10%,因此,短距离跑的项目应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为主。
无氧代谢练习中,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最好采用每次10s以内的全速跑重复训练,中间间歇休息30s以上,如果间歇时间短于30s会使磷酸的供能系统恢复不足而产生乳酸积累。
发展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最适宜的手段是全速(或接近全速)跑30~60s,间歇休息2~3min,以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来提高人体对高血乳酸的耐受力。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和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从正式比赛前或者训练前或者运动前就已经发生,并一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按其发生的顺序大致可以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的机能变化。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前或运动前,某些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
赛前状态可出现在运动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1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
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可以用自然条件反射机理来加以解释。
2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调整(1)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①良好的赛前状态有利于缩短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并能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的和提高运动成绩。
如通过适应场地、倒时差、模拟比赛,促使兴奋性适度提高。
②不良的赛前状态将妨碍机体运动能力的发挥。
出现赛热症型和赛冷淡型,前者过度兴奋,常有寝食不安无所适从、四肢无力、全身颤抖等反应;后者表现为兴奋性过低,对比赛淡漠、无兴趣、浑身无力。
(2)赛前状态的调整努力使赛前反应调整至最适宜状态。
不断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经常参加比赛,积累经验;通过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调节赛前状态,针对赛热症者可采取强度小、轻松缓和以及转移注意力的准备活动,对赛冷淡者可采取强度大并与比赛内容接近的练习。
(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 调整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相互协调,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第十一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生理反应特点及其机制;2、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影响因素及调整和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的手段。
教学重点:调整和提高身体适应能力的手段难点: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生理反应特点及其机制人体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其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从参加运动或比赛前一直到运动或比赛结束后的恢复大致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它可产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制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H1:]加强,体温[H2:]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例如,心率加快、收缩压[H3:]升高、肺通气量[H4:]和吸氧量[H5:]增加,还可能有出汗和尿频等现象(见图13-1)。
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和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赛规模愈大愈关键、离比赛时间愈近,赛前反应愈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图13-1赛前状态对体操运动员心脏活动和血液成分的影响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可以用条件反射机制解释。
人们在日常的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比赛场地、器材、观众、广播声和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中肌肉活动时的生理变化相结合。
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或刺激出现,赛前的生理变化就表现出来,因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机制属自然条件反射。
(二)赛前状态的生理意义及其调整1.不同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赛前状态依据其生理反应可分为三种:(1)准备状态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进入工作状态时间适当缩短,从而有利于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
《运动生理学》教案一、第一章:绪论1. 学习目标: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a.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c. 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3. 教学活动:a. 讲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介绍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c. 分析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案例4. 作业:课后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应用。
二、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1. 学习目标:掌握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a. 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b. 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c. 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的作用3. 教学活动:a. 讲解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b. 介绍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4. 作业:通过观察运动员比赛视频,了解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具体作用。
三、第三章:运动与肌肉系统1. 学习目标:了解肌肉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a. 肌肉系统的组成b. 肌肉系统的功能c. 运动过程中肌肉系统的作用3. 教学活动:a. 讲解肌肉系统的组成b. 介绍肌肉系统的功能c. 分析运动过程中肌肉系统的作用4. 作业: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类型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四、第四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学习目标: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
2. 教学内容:a.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b.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c. 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变化3. 教学活动:a. 讲解心血管系统的组成b. 介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4. 作业:观察运动员在进行不同强度运动时的心血管反应。
五、第五章:运动与呼吸系统1. 学习目标: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a. 呼吸系统的组成b. 呼吸系统的功能c. 运动过程中呼吸系统的作用3. 教学活动:a. 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b. 介绍呼吸系统的功能c. 分析运动过程中呼吸系统的作用4. 作业:课后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不同类型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