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思路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6
语文常见答题思路与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一、概括题1. 概括文章内容•如果是记叙文,就找清楚人物、事件、结果。
比如说写小明在学校参加跑步比赛,一开始落后,但是他不放弃,最后超过了其他选手获得冠军。
那概括起来就是“小明参加学校跑步比赛,虽开始落后但最终夺冠”。
•如果是说明文,就找说明对象和它的特征。
像介绍大熊猫的文章,就说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它黑白相间,爱吃竹子,生活在四川等地的山林里。
2. 概括文章主旨•先看文章写了什么事,然后想作者通过这件事想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观点。
比如一篇文章写了一个老人在街边卖艺,很多人都匆匆而过,只有一个小女孩停下来给了老人钱还陪老人聊天,主旨可能就是赞扬小女孩的善良,呼吁人们多关注弱势群体。
二、赏析题1. 赏析词语•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说它在文中的意思,再分析这个词语对表达文章内容或者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例如“小心翼翼”这个词,本义是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在文中如果形容一个小偷作案时的样子,就生动地写出了小偷害怕被发现的心理。
2. 赏析句子•从修辞手法入手,如果句子用了比喻,就说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
比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把月亮比作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从描写手法分析,如果是人物描写,像外貌描写能刻画人物形象,动作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要是描写一个人“他跑得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衣衫”,通过动作和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个人的疲惫。
三、作用题1. 标题的作用•可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像背影,“背影”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也可能暗示文章的主旨,比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可能暗示着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那种敬仰之情,就像爬山虎一样郁郁葱葱。
•还可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一个很奇特的标题就会让读者想要去读文章。
2. 段落的作用•开头段落可能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像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就引出了下文对春天的描写。
语文答题模板高考第一部分诗歌答题模式(重在读懂答准)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第二部分现代文(论述文)答题模式(重在分点答题)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物+心)+联系上下文(心物同构)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形象或性格)+侧面烘托(或印证)+内容更加丰富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第三部分小说独特答题模式(重在人物手法)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第四部分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重在发幽探微)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补充或印证)第五部分积累——现代文(务必耳熟能详)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语文题型答题模板一、现代文阅读理解1. 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模板:谁(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时间、地点、背景等)+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比如说这篇文章啊,就是讲那个小明(主要人物),在暑假(时间)去乡下奶奶家(地点)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做的事),然后经过他的细心照料,小鸟康复飞走了(结果)。
2.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具体修辞],比如“她的笑容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灿烂”,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把她的笑容(本体)比作春天的花朵(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笑容的灿烂(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情感)。
如果是拟人呢,像“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庞”,把风儿当作人来写,赋予风儿“抚摸”这个人才有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风儿轻柔的特点,也让句子充满了画面感。
3. 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要是动作描写的话,像“他猛地跳起来,伸手去抓那只蝴蝶”,通过“跳”“伸手抓”这些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他想要抓住蝴蝶的急切心理和敏捷的动作。
外貌描写呢,就像“她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通过描写她的头发和眼睛,勾勒出她的外貌特征,使读者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她的样子。
4. 理解句子含义- 答题模板:首先要从句子的字面意思去理解,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旨。
比如说“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字面意思就是风雨过后会有阳光,乌云之上是晴空。
但联系文章的话,如果文章是讲一个人经历挫折后获得成功,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在经历困难挫折(风雨、乌云)之后,总会迎来成功和希望(阳光、晴空)。
5. 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从人物的[具体事例]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性格特点]的人。
例如,文中的小红在看到老人摔倒时,毫不犹豫地去扶老人起来,还送老人去医院,从这个事例就可以看出小红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语文高中答题模板高中语文答题模板。
一、阅读理解。
1. 题干分析,明确文章主题,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2.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结构,找出重点段落,理解作者观点。
3. 文章细节,抓住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细节信息,找出文章要点。
4. 思维拓展,对文章内容进行思维拓展,联系现实生活,举一反三。
二、作文。
1. 题目分析,明确作文题目,理解作文要求,把握作文主题。
2. 内容构思,构思作文内容,列出作文要点,确定作文结构。
3. 写作技巧,运用修辞手法,丰富作文语言,提高作文表现力。
4. 表达清晰,语句通顺,表达清晰,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5.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提出建议或展望未来,点明主题。
三、古诗文鉴赏。
1. 诗文背景,了解诗文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写作动机,把握诗文意境。
2. 诗文结构,分析诗文结构,把握诗文脉络,理解诗文主题。
3. 诗文表达,理解诗文表达方式,抓住诗文核心,把握诗文情感。
4. 鉴赏评价,客观评价诗文价值,理性分析诗文优缺点,提出自己见解。
四、现代文阅读。
1. 文章主题,明确文章主题,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2.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结构,找出重点段落,理解作者观点。
3. 文章细节,抓住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细节信息,找出文章要点。
4. 思维拓展,对文章内容进行思维拓展,联系现实生活,举一反三。
五、古文阅读。
1. 文章主题,明确文章主题,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2.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结构,找出重点段落,理解作者观点。
3. 文章细节,抓住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细节信息,找出文章要点。
4. 思维拓展,对文章内容进行思维拓展,联系现实生活,举一反三。
六、语法填空。
1. 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结构,把握句子成分,找准句子主干。
2. 词语辨析,辨析词语用法,抓住词语搭配,理解词语含义。
3. 语法规则,熟练掌握语法规则,准确运用语法知识,避免语法错误。
七、作文改错。
1. 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结构,把握句子成分,找准句子主干。
语文答题模板一、命题作文。
1. 题目要求。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文体和写作要求。
(2)确定立意,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体和立意,明确写作目的和目标读者。
2. 构思内容。
(1)列提纲,根据立意确定文章主题,列出文章要点,构建内容框架。
(2)选材料,选取恰当的事例、故事、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
3. 开头结尾。
(1)开头,开门见山,点题立意,引出文章主题。
(2)结尾,归纳全文,点明主题,给出深刻的启示或建议。
4. 表达方法。
(1)语言规范,用词得当,句式多样,注意语法准确,避免错别字和标点错误。
(2)修辞技巧,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5. 注意事项。
(1)主题突出,文章主题醒目,内容突出,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2)结构完整,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段落过渡自然。
(3)语言得体,语言得体,表达准确,逻辑严谨,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
二、阅读理解。
1. 题目要求。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文体和解题思路。
(2)抓关键词,根据题目要求,确定解题思路,抓住关键词。
2. 阅读文章。
(1)精读全文,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脉络。
(2)细读细节,仔细阅读每一段,理解文章细节,抓住重点。
3. 解题方法。
(1)归纳概括,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概括出文章主旨和要点。
(2)综合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解题要求,得出答案。
4. 注意事项。
(1)答题规范,按要求回答问题,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2)解题思路,抓住文章重点,理清解题思路,不偏离题目要求。
(3)答案准确,答案准确无误,表达清晰流畅,语言得体规范。
三、作文改错。
1. 题目要求。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改错范围。
(2)抓关键词,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改错范围,抓住关键词。
2. 定位错误。
(1)逐句审题,逐句审题,找出句中错误,确定错误类型。
(2)整体把握,整体把握文章,确定文章结构和逻辑,找出整体错误。
语文行文思路答题模板
在语文行文思路答题模板中,你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理解文章主题:首先,你需要明确文章的主题或主要内容。
这有助于你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 分段并概括: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这样可以帮你理解作者的行文逻辑。
3. 找出过渡句:过渡句是连接不同段落或部分的句子,它们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连贯性。
4. 分析开头和结尾:开头往往引出主题,而结尾则是对全文的总结或深化。
分析它们可以帮助你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5. 检查答案:最后,你需要检查你的答案是否符合文章的实际情况。
如果有需要,可以进行修改。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首先,读懂文章《我的故乡》主要描述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
然后,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描述故乡的风景、回忆童年趣事、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接着,找出过渡句:“那些美好的回忆如今都已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财富。
”这个过渡句连接了对故乡的描述和对童年趣事的回忆。
分析开头和结尾,开头引出主题,结尾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最后,检查答案,确保分析符合文章的实际内容。
通过这个模板,你可以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更好地回答相关问题。
小学语文万能答题模板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
答题技巧
1. 仔细阅读题目和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 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不要走神。
3. 将答案准确无误地填写到答题卡上。
答题步骤
1. 阅读题目。
2. 阅读短文。
3. 题目与短文结合,查找答案。
4. 细节题需要认真阅读题目,注意细节。
5. 推理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
注意事项
1. 审题要仔细,遇到不懂的词汇要查字典。
2. 注意答案要写到答题卡上,书写要工整。
3. 阅读材料主要为课本内容,定期复巩固。
第二部分:作文
答题技巧
1. 仔细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2.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体和写作方式。
3. 打好文稿提纲,提炼重点,梳理文章结构。
4. 开头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结尾要简明扼要,点明主题。
5. 注意书写规范,语言通顺,文笔优美。
作文框架
1. 开头:作文主题+引入段落。
2. 正文:根据主题进行展开,分段阐述。
3. 结尾:作文总结+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 审题要仔细,确定作文主题,思考如何展开。
2. 打草稿时要仔细推敲,不断修改,争取写好。
3. 写作时要注意语言表达,语法正确,运用成语,词语。
4. 不抄袭,杜绝剽窃,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以上是小学语文万能答题模板,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思路2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绅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遇到这种问题,其实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绅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它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地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语文阅读理解36个答题模板1.文章开头的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文章结尾的作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4.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分析标题的作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线索、暗示文章主旨。
7.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8.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9.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10.分析段落的作用: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
11.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
12.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分析文章的主旨:通过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来分析。
14.分析文章的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等。
1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等。
16.分析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等。
17.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思想。
18.分析文章的文化背景: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
19.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文章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布局等。
20.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1.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
22.分析文章的情节: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23.分析文章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对文章的作用。
24.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的特点。
25.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悬念、伏笔、照应等写作技巧的运用。
26.分析文章的选材:选材的典型性、新颖性等方面的特点。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7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篇1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
详细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焦急,按时交卷就行了。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扫瞄试卷。
此时不行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
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行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心情。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
答题过程中要留意避开以下几种心态: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没有审清题目条件,慌张答题,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题,做了也白做。
2、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情愿放弃,徒然铺张时间,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别人也攻不下,临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后或许会有灵感。
四、时间支配策略安排时间要听从于考试胜利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简单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
在详细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有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其次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终攻关。
时间支配大致可以是这样的:Ⅰ卷50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一个小时;1524题35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一个小时。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篇2高考语文高分的同学总会有许多答题技巧,并不是把书本倒背如流才是高水平,在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上能把握好才是最重要的。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这一学问点时应当采纳哪些方法?答:复习文言虚词时,要结合一些典型的例句,娴熟把握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特殊应对使用频率高而常见意义和用法又较多的虚词进行重点的系统的复习。
依据高考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向教材靠近的走向,考生必需熟识教材中消失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擅长将这些虚词与试题中的同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和辨别。
同时,考生还要有意识地培育自己依据语境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力量。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模板三篇篇一: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1)诗歌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5)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一、阅读理解
题干分析
{分析题干要求和信息}
关键词定位
{找出关键词在文章中的位置}
解题思路
{总结解题思路}
答题步骤
1. 阅读题干和选项
2. 根据关键词在文章中找到对应信息
3. 分析信息,理解文章意图
4. 确定正确答案
注意事项
1. 注意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
2. 注意错选干扰项的可能性
3. 根据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进行推理
4. 深入理解作者观点和意图
二、写作指导
题目要求
{解读题目要求}
写作思路
{提供写作思路和关键点}
内容组织
{指导如何组织内容,如分段结构}
注意事项
1. 注意使用连贯的逻辑和过渡词语
2. 注意句子的语法和表达准确性
3. 注意章节之间的衔接和信息转换
4. 注意使用恰当的例证和比喻
三、古诗词鉴赏
诗词赏析
{分析诗词的主题、修辞手法等}
翻译和解读
{提供准确的翻译和解读}
评价和感悟
{发表个人的评价和观点}
注意事项
1. 注意理解诗词的上下文含义
2. 注意诗词的内在情感和意境
3. 注意古文的修辞和语言特点
4. 注意理解古代文化背景
四、文言文阅读
题目分析
{解析题目要求和内容}
文章解读
{对文言文进行分析和解读}
问题解答
{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注意事项
1. 注意阅读理解题干和选项
2. 注意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语法和词义
3. 注意解答问题时的逻辑和推理能力
4. 注意理解文章的作者意图和观点
以上是高考语文答题的模板,希望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加油!。
高考语文经典答题思路模板应试策略:平衡情绪走进考场,大多数考生都会紧张的。
这时要注意平衡心绪(就是要有点阿Q精神)。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我知道,我能应付得了这个考试!”“这会儿有点紧张,放松一会就好了。
”“我紧张一点,别人比我还紧张呢,呵呵!”“今天的精神不错,一定能够考好!”然后,通过浏览全卷,大致了解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和试题的熟生以及难易,进而确定题目相应的作答时间,分配时间要服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
在具体操作上,希望大家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记住:考场上的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必须精打细算,其核心是让时间为你高考得分最大值这一目的服务。
拿到试卷后,心中应记住这样两句话:我难人难,我不畏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
答题常规一、强化审题意识1、审试卷本身题干。
如选择题要注意选择的是“正确”还是“有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选项;要求;2、审命题者命题依据。
一般命题的依据应是“教学大纲”和“高考说明”。
考查目的。
思考此题是“考哪个知识点”,是“哪个能力点”,像作文就要揣摩命题者对本次作文的立意是什么。
3、不可忽视高考试卷的“枝枝叶叶”如果把高考试卷比做是一棵大树,试题结构与组成是其躯干,那题目中的提示语和附加语则是“枝枝叶叶”,诸如题目中的注释、出处、提示说明用语,作文中的写作要求等。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往往能明确答题范围,明确解题的方向和方式,减少盲目性,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特别是一些附加语,如阅读文章文段中注释,包括夹注、尾注等,对于文章的题解题注以及副标题、文末所注明的出处、写作时间等也不能一晃而过,因为这些内容往往介绍了作品的或者作者的背景、时代时间等,有时在这里就刚好有考点存在。
语文答题技巧模板
以下是语文答题技巧模板:
一、阅读理解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主题。
2.仔细阅读每段内容,注意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
3.根据问题选择对应的段落进行查找,并在文中标记关键词。
4.回答问题时要把握问题中的关键词,注意文字的语法和语境。
二、完形填空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主题。
2.仔细阅读每个空格所在的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结构。
3.根据句子上下文和语言表达推测出空格处应该填入的单词或
短语。
4.在填空时要注意单词的拼写和语法,同时要保证整篇文章的逻辑完整性。
三、作文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确定写作方向和主题。
2.列提纲:根据要求列出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思路,不要跑题。
3.开头: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表达主题思想,吸引读者注意力。
4.中间部分:按照提纲逐一展开,合理安排内容顺序,增加过渡句使文章结构紧凑有序。
5.结尾:简明扼要地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6.润色:检查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等,使文章更加规范、通顺。
语文方面的答题技巧与作答模板语文答题技巧与作答模板可以根据不同的题型灵活运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语文题型的答题技巧与作答模板。
1. 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 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 根据问题定位关键信息,找到答案所在的段落或句子。
- 分析问题,确定答案的依据,可以结合文章进行推断。
- 注意选择题的排除法和答案的选项之间的排他关系。
作答模板:问题:(引用原文关键词或语义)答案:(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并引用原文具体内容)解析:(对于细节题,解析为何引用该内容作为答案;对于推断题,解析为何推断出该答案)2. 短文填空题:答题技巧:- 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语境。
- 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推测空格处所缺的词语的词性、意义和语法功能。
- 注意前后文的逻辑关系,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空格。
- 选择填空时,注意排除法和选项之间的搭配关系。
作答模板:_________ (空格所在的上下文)之中,我们需要填入一个_________ (推测的词语)。
根据上下文语境和词语的意义、词性等特征,我们可以推测,空格处应填入_________ (推测的词语)。
3. 作文题:答题技巧:- 在阅读题目时,理清题目要求的写作内容和要点。
- 在写作过程中,根据要点进行逻辑安排和组织。
- 注意篇章结构的合理性,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的衔接和过渡。
- 多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作答模板:首段:引入话题,概括要点中间段:逐个点评要点,结合实例或论证支持观点结尾段:总结观点,提出建议或寄语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语文答题技巧与作答模板。
不同题型需要运用不同的技巧,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一、开头作用
1.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2.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3.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 为下文埋下伏笔
5. 开头用典,使文章言简意赅,含义深刻。
二、结尾作用
1. 总结上文
2. 呼应开头(或标题)
3.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4. 回味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埋下伏笔,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 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修辞手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表现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给人以不可辩驳之势。
9. 引用:引用古诗文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和抒情意味;引用名人名言可提高说服力。
10. 对比:对比使被表现的事物特征更突出、更鲜明。
11. 反语:使用反语能增加话语的幽默感和深刻度。
12. 顶真:顶真句使语句连贯、音韵铿锵。
语文答题思路模板一、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答题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臵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本身作用+句子语境)1、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2、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3、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4、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5、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6、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不行。
(动词)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不行。
(形容词)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不行。
(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答题思路诗歌鉴赏题【模式一】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模式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模式三】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模式四】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模式五】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模式六】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
(步骤三不需要,因题目已经说明情感,只是询问方式)(本题3分: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模式七】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
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