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筛查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436.50 KB
- 文档页数:15
白内障的OCT成像技术与诊断分析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发展,它在白内障的诊断与观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OCT成像技术和其在白内障诊断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OCT成像技术OCT是一种非侵入性光学成像技术。
它通过测量反射或传播时间延迟来构建衬度图像,从而实现对眼睛组织结构及其微观结构和形态变化的观察和评估。
OCT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成像速度、无需接触患者眼球等优点,在眼科疾病的诊断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1. OCT成像原理OCT利用光信号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来获取衬度图像。
它使用红外线光源将光束引导到眼部组织上,并利用干涉仪将反射光信号转换为数据。
通过测量并比较光束被样本反射前后的干涉程度,有效地重建出样本的内部结构。
2. OCT对白内障的观察OCT能够准确评估白内障的类型、程度和位置等信息,并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诊断患者的情况。
通过OCT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白内障晶状体核心、皮质和后囊等部位的结构和厚度信息。
同时,还可以检测并评估晶状体囊内纤维增生、皮质混浊以及晶状体背部透明带和玻璃体之间距离的变化。
二、白内障的诊断分析1. 白内障的分类根据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白内障可分为先天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创伤性白内障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在OCT图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诊断。
2. 白内障晶状体皮质厚度分析OCT技术可以测量并分析白内障晶状体皮质的厚度,这对于判断白内障的程度和进展情况非常重要。
通过定量分析晶状体皮质厚度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到白内障的发展速度以及患者可能遇到的问题。
3. 白内障与其他眼底病变的鉴别诊断在眼科临床中,一些眼部疾病如黄斑部病变、视网膜松弛等也会伴随白内障出现。
通过OCT成像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形态特征,从而有效进行鉴别诊断。
《白内障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
解读
前言
白内障是全球首要的致盲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
影响。
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致盲风险的关键。
为此,我国眼科学界专家共同制定了《白内障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
专家共识》,旨在为广大眼科医生和相关工作者提供专业指导。
高危人群定义
文档中明确指出,白内障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大于50岁的人群,尤其是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的工作者;有
白内障家族史的人群;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的患者等。
筛查方法
共识推荐,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测试、裂隙灯检查和眼底检查。
对于疑似白内障的患者,应进一步进
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眼压测量、角膜曲率测量和超声生物显微
镜检查等。
干预策略
早期白内障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发展,但对于中晚期白内障,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干预方法。
共识建议,对于视力下降影
响到日常生活质量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筛查与干预的实施
共识强调,应建立健全的白内障筛查与干预体系,包括制定合
理的筛查计划、提供充足的医疗资源、开展眼科医生的培训等。
同时,应积极推广眼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白内障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结论
《白内障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为我国白内障的防治
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对于降低白内障的发病率、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对《白内障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的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内障研究现状综述摘要:白内障是致盲和低视力的主要眼病,为了更好的了解白内障的研究现状,本文从白内障的分类、影响因素、筛查和诊断标准、发病率等角度对现有文献做了综述;在结语部分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供后续研究参考。
关键词:白内障;诊断标准;患病率1.前言随着世界人口随年龄的不断增长,以白内障为主的视功能损坏疾病已经成为致盲的主要疾病,在上个世纪末,白内障是一个重要的全球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如今,白内障已经非常严重。
2.白内障的分类和影响因素2.1 白内障按患病原因可以分为先天性、老年性、代谢性、并发性、外伤性和药物中毒性几大类。
先天性白内障是指存在先天发育不良造成胎儿晶状体的损害;代谢性白内障可以由糖尿病、半乳糖血症、甲状腺功能不良、血钙过低等疾病造成;并发性白内障与高度近视、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和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相关;外伤性白内障由眼部外伤引起;而药物中毒可以由长期使用激素、长期接触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等药物引起。
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老年性白内障。
2.2 白内障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个体角度有:性别、年龄、经济条件、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地区、职业、近视等。
多数文献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白内障;随着年龄增长,白内障患病率逐渐增高,特别是在40岁以上人群中,白内障患病高发。
经济条件较差人群中白内障患病率增高[2]。
此外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与白内障患病密切相关[2];地区,特别是城乡存在显著差别[2]。
另外,不同职业白内障患病率不同[3]。
还有近视是白内障形成的危险因素[4]。
二是从地理环境角度有:紫外线辐射、海拔、日照时间等。
多数研究表明强紫外线辐射会形成白内障[5]。
另外日照时间长、海拔高是白内障发病的危险因素。
三是从基因角度和营养健康角度有: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其他疾病等。
营养因素是影响白内障患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障筛查及治疗⽩内障筛查及治疗⼀、⽩内障的定义:晶状体混浊称为⽩内障。
⼆、⽩内障的病因学:晶状体是屈光间质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透明度发⽣改变会产⽣视⼒障碍。
许多因素,例如⽼化、遗传、代谢异常、炎症、外伤、辐射、中毒、局部营养障碍等,都可使晶状体蛋⽩发⽣变性,造成混浊。
三、⽩内障分类:⽩内障可按不同⽅法进⾏分类:1、按病因:分为⽼年性、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中毒性、辐射性、发育性和后发性等⽩内障。
2、按发病时间: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内障等。
3、按晶状体浑浊形态:分为点状⽩内障、冠状⽩内障和板层⽩内障等。
4、按晶状体浑浊部位:分为⽪质性、核性和后囊下⽪质性⽩内障等。
四、⽩内障的症状:缓慢惭进性视⼒下降,通常经过数⽉或数年,累及单眼或双眼。
可有眩光、⾊觉减退及近视程度增加,这些症状取决于于晶状体混浊的位置和密度。
五、⽩内障的体征:1、主要体征:透明的晶状体出现混浊。
2、次要体征:检眼镜检查见眼底视⽹膜模糊,红⾊反光暗淡,后映照法下可见核硬化或有⽪质楔形改变。
六、⽩内障的检查⽅法和诊断要点“瞳孔变⽩”,即晶状体浑浊,是各类⽩内障的共同表现,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图2)。
浑浊通常为乳⽩⾊,也有呈灰⾊⽩⾊或稍带黄⾊者。
1、晶状体的检查检查时在⾃然光线下,可见⿊眼球的中⼼部分为⼀圆形的⽩⾊斑点,但不易分辨清楚,必须应⽤斜照法检查。
⽅法是⽤⼀焦点光源(如眼科检查灯或⼿电筒)由患者侧⽅照射,把焦点聚在瞳孔部位,检查者由前⽅观察(图3)。
光线照射时瞳孔缩⼩,此⽩⾊斑点也缩⼩。
光线不可过强,也不要从正前⽅照射,以免瞳孔缩得太⼩⽽不易看清。
⼤部分患者浑浊位于晶状体浅层(晶状体⽪质层),紧靠瞳孔之后,较易分辨。
也有浑浊主要位于较深部位(晶状体核),则须仔细检查。
必要时请有经验的眼科医师将瞳孔散⼤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则可分辨浑浊的确切部位和混浊的程度,并可进⾏鉴别诊断。
诊断确定后,还须进⾏光感、瞳孔和眼压等检查。
2、光感及定位检查遮盖另眼、光线由前⽅照射于患眼,问患者是否看到光亮。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一、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一)术前检查。
1.视功能检查:光感、光定位、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2.测量眼压:手术眼的眼压应当在正常范围。
如果同时合并青光眼,应当作为复杂病例考虑。
3.外眼检查:应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除外眼部和毗邻部位感染性病灶和活动性炎症。
4.毛角膜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
应用角膜曲率计检查角膜曲率。
对于曾做过内眼手术、患有角膜变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眼病或年龄过大者,应尽量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
5.晶状体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了解晶状体混浊程度和混浊位置,判断是否与视力损害程度相符。
必要时散瞳后再行检查。
6.尽可能了解眼后节情况,以便除外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眼病。
如怀疑有黄斑部病变或视神经病变,则白内障手术预后差,应当在手术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并按规定记录在病历上。
如条件允许应进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TC)检查并给予后节疾病治疗建议O7.应用眼科A型超声扫描仪测量眼轴长度。
应用B型超声扫描仪了解眼内情况。
8.测算拟植入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9.冲洗双眼泪道,了解双眼泪道是否通畅,有无黏液脓性分双'物溢出。
如果患者任何一眼合并慢性泪囊炎,则须治愈后方可行白内障手术。
10.了解全身情况,进行血压检查、胸透或胸片、心电图检查,除外影响手术的一些严重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当使用药物控制血压后再行手术。
糖尿病患者在术前应当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om1.∕1.以下后进行手术。
11.检测血常规、尿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
(二)手术患者选择标准。
1.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其最好矫正远视力应当低于0.3。
对于最好矫正远视力≤0.1的白内障患者应当优先作为手术对象。
2.对于成熟期或接近成熟期的白内障患者,应当具有5米光感,光定位准确,红绿色觉正常。
3.伴有下列情况的患者称为复杂病例,应当在条件较好的眼科专科医院或三级综合医院眼科实施手术:(1)晶状体半脱位或全脱位者。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22268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影像·OCT 在白内障术前筛查的应用陈博文(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广东 台山 529200)0 引言白内障是因晶状体混浊引发的视觉性障碍性疾病,晶状体为人体眼球中关键的光学部件,一般情况下为透明。
若因多种原因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混浊,对患者视力将造成不同影响,进而影响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接受治疗,患者有失明的可能。
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多使用手术方式,切除已混浊的晶状体,植入人工晶体,改善视力。
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效果不佳,主要是因术前存在眼底病理变化导致影响恢复。
目前眼部B 超多应用于白内障术前筛查,但在检查患者眼底黄斑区细微病变时,误诊、漏诊率较高,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优势更为明显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开始得到临床广泛关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为具有较高发展前景的新型层析成像技术,该检查方式对黄斑区病理变化具有较高灵敏度,可有效检出眼底病变[1]。
本研究从我院选取适量病例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内容如下文所描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选取调查研究对象3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眼部B 超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男180例、女120例,年龄范围44~78岁,平均(59.2±3.5)岁。
300例患者年龄、性别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实验对比。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白内障诊断与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2]北方药学(2014)中白内障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②所有的患者参加本次实验都是出于自愿,且愿意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合作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在治病过程中记录的资料没有损坏或残缺。
排除标准:①合并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和严重的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疾病还有免疫系统疾病;②思维逻辑异常者、糖尿病或对实验无法积极配合的患者;③拒绝实验;④玻璃体疾病;⑤有凝血功能方面的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⑥内分泌、传染性疾病;⑦角膜病变。
欧堡超广角眼底照相应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评估欧堡超广角眼底照相(optos ultra-widefield imaging system)在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并具有术前术眼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opto等完整记录者。
共87例158只眼入选,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opto与眼科裂隙灯显微镜的眼底可检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7% Vs 91.14%,Χ2=0.056,P=0.813)。
结论opto适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前及时、有效对视网膜病变进行筛查、诊断,在白内障患者术前眼底病变筛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欧堡超广角眼底照相;白内障随着人口老龄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逐年增多。
白内障手术成功后的不良视力结果可能是由于预先存在的眼底病变。
因此,白内障手术前对眼底情况的评估尤为重要。
超广角眼底成像术具有免散大瞳孔、拍摄范围广、成像快等特点[1],本研究将opto应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前眼底病变的筛查。
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并具有术前术眼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opto等完整记录患者87例158只眼纳入研究。
其中,男性49例88只眼,女性38例70只眼;中位年龄65(61-72)岁,晶状体核硬度:Ⅱ级7(4.4%)眼,Ⅲ级129(81.6%)眼,Ⅳ级22(13.9%)眼。
1.2方法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由一名专业医师独立完成,患者散瞳,行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医师根据术眼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程度进行晶状体核硬度分级。
OPTO:采用英国欧堡公司的OPTO Daytona免散瞳超广角成像系统以532nm绿激光和633nm红激光同时扫描视网膜和脉络膜,拍摄以黄斑为中心的200°单视野图像,拍摄时间0.25s,分辨率14μm。
白内障疾病健康教育一、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概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又称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白内障,中老年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
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
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后囊下三类。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最后仅存光感。
眼前出现固定不动的阴影,亦可出现屈光力增强、单眼复视或多视、畏光和眩光等症状。
皮质性白内障最为常见。
按其发展过程分为4期: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
【检查指导】1.项目(1)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功能、感染筛查、 X线胸片、心电图。
(2)远视力检查、近视力检查、眼压测量、裂隙灯显微镜、角膜内皮镜、眼A超检查、眼B超检查。
2、目的及注意事项(1)尿常规、血常规、生化项、出凝血功能、感染筛查、X线胸片、心电图详见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常见检查和化验。
(2)远视力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1)目的:评估患者远视力情况,有助于疾病诊断。
2)注意事项:①检查时患者头位摆正,不歪头,不眯眼、不用另一眼偷看。
②每个字母辨认时间为2~3秒。
③遮盖非受检眼时不要压迫眼球。
④检查距离不足5m,采用平面镜反射法检查视力的患者,应从镜内所见视力表作出判断(3)近视力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1)目的:评估患者近视力情况。
2)注意事项: ①检查时患者头位摆正,不歪头,不眯眼、不用另一眼偷看。
②每个字母辨认时间为2~3秒。
③遮盖非受检眼时不要压迫眼球。
(4)眼压测量目的及注意事项1)目的:评估患者眼压情况,了解是否合并青光眼。
2)注意事项:使用非接触眼压计时,患者坐于非接触眼压计之前,脱去帽子及眼镜。
头部固定在眼压计头架上,向前注视,尽量张大眼睑。
(5)裂隙灯显微镜目的及注意事项1)目的:了解裂隙灯显微镜下眼部组织的情况。
检查晶状体,根据晶状体混浊的形态和视力情况作出明确诊断2)注意事项: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
(6)眼A超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1)目的:测量人工晶体度数2)注意事项:①检查前涂眼药膏。
白内障的鉴别诊断有哪些一、背景介绍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特征为眼中晶状体混浊。
在鉴别诊断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其他与白内障相似的眼部疾病,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白内障的鉴别诊断方法和相关疾病。
二、白内障的鉴别诊断1. 青光眼青光眼也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核心问题在于眼内压的增高,导致视神经损伤。
与白内障的不同之处在于,白内障主要是晶状体混浊,而不涉及眼内压。
因此,通过测量眼内压可以确定是否为青光眼。
2. 复视复视是指患者看到一个物体出现多个影像的现象,但并不伴随晶状体的混浊。
复视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眼球运动障碍、眼肌瘫痪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原因所导致。
与白内障相比,复视并不涉及晶状体的问题,因此可以通过患者的病史、眼球运动测试和神经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3. 视网膜疾病视网膜疾病包括视网膜剥离、黄斑病变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
与白内障相比,视网膜疾病的特点是视力下降较快,而且患者可能会有明显的眩光感。
通过眼底检查和视野测试,可以明确视网膜疾病的存在。
4. 睫状体疾病睫状体疾病也会引起视力下降的症状,同时可能伴随睫状体的疼痛和眼球充血。
与白内障不同的是,睫状体疾病的主要问题在于睫状体的功能异常,而不涉及晶状体。
通过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睫状体疾病。
5. 角膜疾病角膜疾病常见的有角膜溃疡、角膜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角膜变得浑浊,从而影响视力。
与白内障相比,角膜疾病主要涉及眼前部结构的问题,而白内障则是晶状体内部的问题。
通过角膜显微镜检查和眼表检查,可以鉴别出角膜疾病。
6. 瞳孔异常某些瞳孔异常也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如瞳孔狭小或瞳孔异常扩大等。
与白内障不同的是,瞳孔异常通常由瞳孔神经调节异常引起,而不涉及晶状体的问题。
通过瞳孔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瞳孔异常。
三、结论在鉴别诊断白内障时,我们需要注意排除其他与白内障相似的眼部疾病。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眼部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如眼底检查、视野测试、眼压测量等,可以明确诊断白内障,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白内障的健康教育工作要点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白内障患病率也逐渐上升。
为了提高公众对白内障的认识,并促进白内障患者及时就医和科学治疗,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白内障的健康教育工作要点进行探讨。
一、普及白内障知识白内障是一种眼内结构改变所致的晶状体混浊,会导致视力模糊逐渐加重,严重时会致盲。
在开展白内障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应该普及白内障的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
通过举办讲座、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形式,向大众传递白内障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对白内障的认识。
二、强调白内障的早期预防和筛查白内障的病情发展较为隐匿,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因此早期预防和筛查显得尤为重要。
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强调白内障的早期预防意识,教育民众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积极预防白内障的发生。
同时,针对中老年人群,开展白内障的定期筛查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病变,予以及早干预。
三、倡导科学治疗和康复白内障在早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调整生活习惯进行控制,而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倡导白内障患者积极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科学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在手术后进行规范的康复护理,以保证手术效果的最大化。
四、提倡眼部保健知识白内障患者手术后,需要加强眼部保健,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当普及眼部保健知识,教育患者注意眼睛的清洁卫生,合理使用药物,避免因疏忽而引发眼部感染等并发症。
五、建立白内障康复服务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白内障的健康教育工作,应当逐步建立白内障康复服务体系,包括康复医院、康复设施和康复人员。
通过康复服务体系,为白内障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手术后的生活和工作。
综上所述,白内障健康教育工作应当从普及白内障知识、强调早期预防和筛查、倡导科学治疗和康复、提倡眼部保健知识等方面展开,以期提高公众对白内障的认识,促进患者及时就医和科学治疗,减少因白内障导致的失明病例的发生。
白内障生物测量及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选择白内障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手术,旨在恢复患者视力,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而白内障生物测量和人工晶体计算是手术的重要步骤,它们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的视觉回复。
本文将介绍白内障生物测量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在选择人工晶体计算公式时应考虑的因素。
一、白内障生物测量原理和方法白内障生物测量是指测量眼球相关参数的过程,如角膜曲率半径、玻璃体长度、前房深度等,以便计算正确的人工晶体度数。
目前,常用的白内障生物测量方法包括角膜地形图、超声生物测量和光学生物测量等。
1. 角膜地形图角膜地形图是通过计算机辅助的角膜曲率测量方法,可以测量角膜中心和边缘的曲率半径。
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推算出眼球的屈光度和角膜曲率半径,为计算人工晶体提供基础数据。
2. 超声生物测量超声生物测量是利用超声波测量眼球前后房的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玻璃体长度等参数。
这种方法直接测量眼球内部结构,准确度较高,是白内障手术中常用的生物测量方式之一。
3. 光学生物测量光学生物测量是通过光学原理测量眼球的相关参数,如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半径等。
常用的光学生物测量设备包括光斑图像测量仪、光源分析仪等。
二、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选择的因素在白内障手术中,选择正确的人工晶体度数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而选择人工晶体计算公式则是确定度数的主要方法。
以下是一些影响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选择的因素:1. 患者个体差异每个患者的眼球形态和参数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选择人工晶体计算公式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
例如,年龄、角膜屈光度、晶状体位置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计算结果。
2. 人工晶体类型不同类型的人工晶体,如单焦点晶体、多焦点晶体等,其度数计算公式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选择人工晶体计算公式时,需要根据所使用的人工晶体类型进行合理选择。
3. 手术方法和术前测量方法手术方法和术前测量方法也会对人工晶体计算公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例如,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中使用的估计屈光度公式与传统手术方法中使用的公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白内障诊疗规范一、先天性白内障【概述】本病为出生时或出生后第1年内发生的晶状体浑浊,是儿童常见的眼病,可为家族性或散发;可伴发其他眼部异常或遗传性和系统性疾病。
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与环境因素有关,母亲孕期内特别头3个月宫内病毒性感染,应用某些药物,暴露于X线,孕期内患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不足、营养和维生素极度缺乏等,均可使晶状体发生浑浊。
也有一些病例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1.单眼或双眼发生.2.多数为静止性,少数出生后继续发展,有的直至儿童期才影响视力。
3.根据晶状体浑浊的部位、形态和程度进行分类。
比较常见的有:(1)前极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央局限性浑浊,多为圆形,大小不等。
可伸入晶状体皮质内,或表面突出于前房内。
多为双侧。
对视力影响不大。
(2)后极白内障;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局限性浑浊,边缘不齐,可呈盘状、核状或花状。
多为双眼发生。
少数为进行性。
对视力有一定影响。
(3)冠状白内障:晶状体皮质深层周边部有圆形、椭圆形、短棒状、哑铃状浑浊,呈花冠状排列。
晶状体中央部及周边部透明。
双眼发生。
静止性。
很少影响视力。
(4)点状白内障:晶状体皮质有白色、蓝色或淡色细小点状浑浊。
发生在出生后或青少年期。
双眼发生。
静止不发展。
一般不影响视力。
(5)绕核性白内障:数层浑浊位于透明晶状体核周围的层间。
各层之间仍有透明皮质间隔。
最外层常有“V”字形浑浊骑跨在浑浊带前后。
常为双眼发生,静止性。
视力可明显减退。
(6)核性白内障:晶状体胚胎核和胎儿核均受累,呈致密的白色浑浊,但皮质完全透明。
多为双眼发病。
睡孔缩小时视力障碍明显,Ifi孔散大时视力显著增加。
(7)全白内障:晶状体全部或近于全部浑浊,有时囊膜增厚、钙化,皮质浓缩。
可在出生时已经发生,或出生后逐渐发展,至1岁内全部浑浊。
多为双眼发生。
视力障碍明显。
(8)膜性白内障:前、后囊膜接触机化,两层囊膜间可夹有残留的晶状体纤维或上皮细胞,呈厚薄不匀的浑浊。
白内障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我国白内障防治水平,保障白内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白内障的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确保白内障患者得到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白内障筛查1. 筛查对象:年龄≥50岁的人群,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视力残疾人群。
2. 筛查方法:采用视力表、裂隙灯、眼超声等检查方法,对疑似白内障患者进行筛查。
3. 筛查周期: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筛查,对筛查出的疑似白内障患者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4. 筛查机构:各级眼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
三、白内障诊断1.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眼部检查结果,确诊为白内障。
2. 诊断机构:各级眼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
3. 诊断流程:疑似白内障患者经过筛查后,转至诊断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眼超声等检查。
四、白内障治疗1. 治疗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遵循个体化、规范化的原则。
2.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视力需求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4. 治疗机构:各级眼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
5. 治疗流程:诊断明确的白内障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五、白内障康复1. 康复原则:以功能训练为核心,注重心理、社会、职业等方面的康复。
2. 康复措施:包括视力康复、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心理辅导等。
3. 康复机构:各级康复医院、眼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4. 康复流程:白内障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根据需要转至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六、工作保障1. 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加大对白内障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保障白内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 人才培养:加强眼科医生、康复师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白内障防治水平。
3. 资金保障:合理安排白内障防治资金,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白内障临床路径(新疆·2019)一、白内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确诊白内障患者(ICD10:H26.901;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01 ))。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及症状:渐进性视力下降2.体征:晶状体不同位置混浊,眼底模糊,红光反射暗淡。
3.辅助检查提示玻璃体及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实用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诊断明确2.患眼矫正视力低于0.53.患者及家属有手术意愿(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白内障ICD10:H26.901疾病编码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果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即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标准住院日为3-5天(指工作日,不包含节假日、周末)。
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选择路径。
后附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
(六)参考费用标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平均全程参考费用标准控制在0.9万元内。
其他类型白内障依据其复杂程度增加相应的检查及手术费用。
(七)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1-2天(指工作日,不包含节假日、双休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生化全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2)心电图、胸片(3)普通视力检查、眼压、泪道冲洗(4)检影验光、眼A/B超+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Master人工晶体度数测量、眼底照相。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UBM(发现可疑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脱位的患者必须完成)、眼眶CT、眼前段照相、OCT (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及黄斑区)、角膜地形图。
3.患者及家属签署以下同意书:病重或病危通知书(70岁以上者)、手术同意书、高值耗材使用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