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筛查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436.50 KB
- 文档页数:15
白内障的OCT成像技术与诊断分析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发展,它在白内障的诊断与观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OCT成像技术和其在白内障诊断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OCT成像技术OCT是一种非侵入性光学成像技术。
它通过测量反射或传播时间延迟来构建衬度图像,从而实现对眼睛组织结构及其微观结构和形态变化的观察和评估。
OCT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成像速度、无需接触患者眼球等优点,在眼科疾病的诊断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1. OCT成像原理OCT利用光信号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来获取衬度图像。
它使用红外线光源将光束引导到眼部组织上,并利用干涉仪将反射光信号转换为数据。
通过测量并比较光束被样本反射前后的干涉程度,有效地重建出样本的内部结构。
2. OCT对白内障的观察OCT能够准确评估白内障的类型、程度和位置等信息,并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诊断患者的情况。
通过OCT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白内障晶状体核心、皮质和后囊等部位的结构和厚度信息。
同时,还可以检测并评估晶状体囊内纤维增生、皮质混浊以及晶状体背部透明带和玻璃体之间距离的变化。
二、白内障的诊断分析1. 白内障的分类根据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白内障可分为先天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创伤性白内障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在OCT图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诊断。
2. 白内障晶状体皮质厚度分析OCT技术可以测量并分析白内障晶状体皮质的厚度,这对于判断白内障的程度和进展情况非常重要。
通过定量分析晶状体皮质厚度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到白内障的发展速度以及患者可能遇到的问题。
3. 白内障与其他眼底病变的鉴别诊断在眼科临床中,一些眼部疾病如黄斑部病变、视网膜松弛等也会伴随白内障出现。
通过OCT成像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形态特征,从而有效进行鉴别诊断。
《白内障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
解读
前言
白内障是全球首要的致盲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
影响。
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致盲风险的关键。
为此,我国眼科学界专家共同制定了《白内障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
专家共识》,旨在为广大眼科医生和相关工作者提供专业指导。
高危人群定义
文档中明确指出,白内障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大于50岁的人群,尤其是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的工作者;有
白内障家族史的人群;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的患者等。
筛查方法
共识推荐,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测试、裂隙灯检查和眼底检查。
对于疑似白内障的患者,应进一步进
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眼压测量、角膜曲率测量和超声生物显微
镜检查等。
干预策略
早期白内障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发展,但对于中晚期白内障,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干预方法。
共识建议,对于视力下降影
响到日常生活质量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筛查与干预的实施
共识强调,应建立健全的白内障筛查与干预体系,包括制定合
理的筛查计划、提供充足的医疗资源、开展眼科医生的培训等。
同时,应积极推广眼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白内障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结论
《白内障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为我国白内障的防治
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对于降低白内障的发病率、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对《白内障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的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内障研究现状综述摘要:白内障是致盲和低视力的主要眼病,为了更好的了解白内障的研究现状,本文从白内障的分类、影响因素、筛查和诊断标准、发病率等角度对现有文献做了综述;在结语部分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供后续研究参考。
关键词:白内障;诊断标准;患病率1.前言随着世界人口随年龄的不断增长,以白内障为主的视功能损坏疾病已经成为致盲的主要疾病,在上个世纪末,白内障是一个重要的全球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如今,白内障已经非常严重。
2.白内障的分类和影响因素2.1 白内障按患病原因可以分为先天性、老年性、代谢性、并发性、外伤性和药物中毒性几大类。
先天性白内障是指存在先天发育不良造成胎儿晶状体的损害;代谢性白内障可以由糖尿病、半乳糖血症、甲状腺功能不良、血钙过低等疾病造成;并发性白内障与高度近视、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和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相关;外伤性白内障由眼部外伤引起;而药物中毒可以由长期使用激素、长期接触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等药物引起。
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老年性白内障。
2.2 白内障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个体角度有:性别、年龄、经济条件、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地区、职业、近视等。
多数文献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白内障;随着年龄增长,白内障患病率逐渐增高,特别是在40岁以上人群中,白内障患病高发。
经济条件较差人群中白内障患病率增高[2]。
此外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与白内障患病密切相关[2];地区,特别是城乡存在显著差别[2]。
另外,不同职业白内障患病率不同[3]。
还有近视是白内障形成的危险因素[4]。
二是从地理环境角度有:紫外线辐射、海拔、日照时间等。
多数研究表明强紫外线辐射会形成白内障[5]。
另外日照时间长、海拔高是白内障发病的危险因素。
三是从基因角度和营养健康角度有: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其他疾病等。
营养因素是影响白内障患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障筛查及治疗⽩内障筛查及治疗⼀、⽩内障的定义:晶状体混浊称为⽩内障。
⼆、⽩内障的病因学:晶状体是屈光间质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透明度发⽣改变会产⽣视⼒障碍。
许多因素,例如⽼化、遗传、代谢异常、炎症、外伤、辐射、中毒、局部营养障碍等,都可使晶状体蛋⽩发⽣变性,造成混浊。
三、⽩内障分类:⽩内障可按不同⽅法进⾏分类:1、按病因:分为⽼年性、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中毒性、辐射性、发育性和后发性等⽩内障。
2、按发病时间: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内障等。
3、按晶状体浑浊形态:分为点状⽩内障、冠状⽩内障和板层⽩内障等。
4、按晶状体浑浊部位:分为⽪质性、核性和后囊下⽪质性⽩内障等。
四、⽩内障的症状:缓慢惭进性视⼒下降,通常经过数⽉或数年,累及单眼或双眼。
可有眩光、⾊觉减退及近视程度增加,这些症状取决于于晶状体混浊的位置和密度。
五、⽩内障的体征:1、主要体征:透明的晶状体出现混浊。
2、次要体征:检眼镜检查见眼底视⽹膜模糊,红⾊反光暗淡,后映照法下可见核硬化或有⽪质楔形改变。
六、⽩内障的检查⽅法和诊断要点“瞳孔变⽩”,即晶状体浑浊,是各类⽩内障的共同表现,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图2)。
浑浊通常为乳⽩⾊,也有呈灰⾊⽩⾊或稍带黄⾊者。
1、晶状体的检查检查时在⾃然光线下,可见⿊眼球的中⼼部分为⼀圆形的⽩⾊斑点,但不易分辨清楚,必须应⽤斜照法检查。
⽅法是⽤⼀焦点光源(如眼科检查灯或⼿电筒)由患者侧⽅照射,把焦点聚在瞳孔部位,检查者由前⽅观察(图3)。
光线照射时瞳孔缩⼩,此⽩⾊斑点也缩⼩。
光线不可过强,也不要从正前⽅照射,以免瞳孔缩得太⼩⽽不易看清。
⼤部分患者浑浊位于晶状体浅层(晶状体⽪质层),紧靠瞳孔之后,较易分辨。
也有浑浊主要位于较深部位(晶状体核),则须仔细检查。
必要时请有经验的眼科医师将瞳孔散⼤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则可分辨浑浊的确切部位和混浊的程度,并可进⾏鉴别诊断。
诊断确定后,还须进⾏光感、瞳孔和眼压等检查。
2、光感及定位检查遮盖另眼、光线由前⽅照射于患眼,问患者是否看到光亮。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一、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一)术前检查。
1.视功能检查:光感、光定位、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2.测量眼压:手术眼的眼压应当在正常范围。
如果同时合并青光眼,应当作为复杂病例考虑。
3.外眼检查:应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除外眼部和毗邻部位感染性病灶和活动性炎症。
4.毛角膜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
应用角膜曲率计检查角膜曲率。
对于曾做过内眼手术、患有角膜变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眼病或年龄过大者,应尽量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
5.晶状体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了解晶状体混浊程度和混浊位置,判断是否与视力损害程度相符。
必要时散瞳后再行检查。
6.尽可能了解眼后节情况,以便除外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眼病。
如怀疑有黄斑部病变或视神经病变,则白内障手术预后差,应当在手术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并按规定记录在病历上。
如条件允许应进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TC)检查并给予后节疾病治疗建议O7.应用眼科A型超声扫描仪测量眼轴长度。
应用B型超声扫描仪了解眼内情况。
8.测算拟植入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9.冲洗双眼泪道,了解双眼泪道是否通畅,有无黏液脓性分双'物溢出。
如果患者任何一眼合并慢性泪囊炎,则须治愈后方可行白内障手术。
10.了解全身情况,进行血压检查、胸透或胸片、心电图检查,除外影响手术的一些严重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当使用药物控制血压后再行手术。
糖尿病患者在术前应当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om1.∕1.以下后进行手术。
11.检测血常规、尿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
(二)手术患者选择标准。
1.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其最好矫正远视力应当低于0.3。
对于最好矫正远视力≤0.1的白内障患者应当优先作为手术对象。
2.对于成熟期或接近成熟期的白内障患者,应当具有5米光感,光定位准确,红绿色觉正常。
3.伴有下列情况的患者称为复杂病例,应当在条件较好的眼科专科医院或三级综合医院眼科实施手术:(1)晶状体半脱位或全脱位者。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22268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影像·OCT 在白内障术前筛查的应用陈博文(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广东 台山 529200)0 引言白内障是因晶状体混浊引发的视觉性障碍性疾病,晶状体为人体眼球中关键的光学部件,一般情况下为透明。
若因多种原因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混浊,对患者视力将造成不同影响,进而影响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接受治疗,患者有失明的可能。
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多使用手术方式,切除已混浊的晶状体,植入人工晶体,改善视力。
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效果不佳,主要是因术前存在眼底病理变化导致影响恢复。
目前眼部B 超多应用于白内障术前筛查,但在检查患者眼底黄斑区细微病变时,误诊、漏诊率较高,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优势更为明显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开始得到临床广泛关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为具有较高发展前景的新型层析成像技术,该检查方式对黄斑区病理变化具有较高灵敏度,可有效检出眼底病变[1]。
本研究从我院选取适量病例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内容如下文所描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选取调查研究对象3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眼部B 超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男180例、女120例,年龄范围44~78岁,平均(59.2±3.5)岁。
300例患者年龄、性别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实验对比。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白内障诊断与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2]北方药学(2014)中白内障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②所有的患者参加本次实验都是出于自愿,且愿意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合作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在治病过程中记录的资料没有损坏或残缺。
排除标准:①合并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和严重的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疾病还有免疫系统疾病;②思维逻辑异常者、糖尿病或对实验无法积极配合的患者;③拒绝实验;④玻璃体疾病;⑤有凝血功能方面的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⑥内分泌、传染性疾病;⑦角膜病变。
欧堡超广角眼底照相应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评估欧堡超广角眼底照相(optos ultra-widefield imaging system)在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并具有术前术眼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opto等完整记录者。
共87例158只眼入选,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opto与眼科裂隙灯显微镜的眼底可检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7% Vs 91.14%,Χ2=0.056,P=0.813)。
结论opto适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前及时、有效对视网膜病变进行筛查、诊断,在白内障患者术前眼底病变筛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欧堡超广角眼底照相;白内障随着人口老龄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逐年增多。
白内障手术成功后的不良视力结果可能是由于预先存在的眼底病变。
因此,白内障手术前对眼底情况的评估尤为重要。
超广角眼底成像术具有免散大瞳孔、拍摄范围广、成像快等特点[1],本研究将opto应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前眼底病变的筛查。
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并具有术前术眼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opto等完整记录患者87例158只眼纳入研究。
其中,男性49例88只眼,女性38例70只眼;中位年龄65(61-72)岁,晶状体核硬度:Ⅱ级7(4.4%)眼,Ⅲ级129(81.6%)眼,Ⅳ级22(13.9%)眼。
1.2方法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由一名专业医师独立完成,患者散瞳,行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医师根据术眼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程度进行晶状体核硬度分级。
OPTO:采用英国欧堡公司的OPTO Daytona免散瞳超广角成像系统以532nm绿激光和633nm红激光同时扫描视网膜和脉络膜,拍摄以黄斑为中心的200°单视野图像,拍摄时间0.25s,分辨率14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