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儿科 暑热症
- 格式:pdf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1
中医热症的分类
中医热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分类方法,根据病症的特点和病因分为不同的类型。
这些类型包括风热症、暑热症、湿热症、燥热症和火热症等。
每种热症都有其特定的病症表现和治疗方法。
风热症是由外感风邪和内生火热相结合引起的。
其病症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等。
治疗风热症的方法是清热解毒,常用的药物有银翘散、葛根汤等。
暑热症是由暑邪侵袭所致,其病症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多等。
治疗暑热症的方法是清热泻火,常用的药物有石膏、生石膏等。
湿热症是由湿邪和火热相结合引起的,其病症表现为口苦、尿黄、大便黏滞等。
治疗湿热症的方法是清热利湿,常用的药物有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
燥热症是由燥邪和火热相结合引起的,其病症表现为口干、咽痛、便秘等。
治疗燥热症的方法是清热润燥,常用的药物有阿胶、沙参麦冬汤等。
火热症是由内生火热引起的,其病症表现为口渴、烦躁、尿黄等。
治疗火热症的方法是清热凉血,常用的药物有黄连解毒片、清热解毒胶囊等。
中医热症的分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热
症的分类,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选择治疗方法。
然而,热症的分类仅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病症,需要综合考虑病情和个体差异。
因此,在治疗热症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小儿夏季热的中医治疗作者:胡献国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5年第06期小儿夏季热,又名暑热症,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尤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多见。
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证。
因其多发生于夏季,故名夏季热。
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一般发病时间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南方各省因夏季炎热时间较长,故集中发病时间亦相应较长。
秋凉之后,症状自然消退。
部分患儿可连续发病几年,但除第一年外,以后发病相对症状较轻,病程亦较短。
中医辨证治则小儿脏腑娇嫩,阴阳稚弱,机体调节功能未发育完善,炎夏暑气侵袭,故而发病。
入夏之后,注意小儿饮食和营养,增强体质,保持住房空气流通与凉爽,适当服食一些健脾益气、养阴清热药物等,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中医对本病有明显治疗效果,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辨证施治。
暑伤肺胃型多见于素禀阴虚的患儿。
患儿除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外,烦躁较为明显,精神食欲改变不大。
发热虽高,病程虽长,但无头痛、恶风、恶寒和神昏惊厥等症状。
多见唇红干燥、咽红,苔薄黄,脉滑数,指纹紫。
当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治,可选用新加香薷饮,药取香薷、薏苡仁、生扁豆、金银花、连翘、厚朴、藿香、佩兰叶、太子参、麦冬、竹叶各5克,生石膏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余药渣水煎取汁足浴,每日3次,每次10~30分钟(服治方法下同)。
脾阳不振型脾胃素虚或久病不愈的患儿多见这种情况。
主要表现为发热或高或低、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肢软乏力、睡时露睛、纳呆、口渴、尿多而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润,脉虚大或软弱无力,指纹淡。
当以补脾益气、甘温除热为治,方用理中汤加味,药取山药、白扁豆、太子参、白术、藿香、佩兰、香薷、茯苓各6克,干姜、炙甘草各3克。
下虚上盛型本型多见于脾肾两虚的患儿。
除见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以外,还多见萎靡不振、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减退、小便频数而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脉微细而数,指纹淡红。
中医辩证论治夏季热中医辩证论治夏季热罗良成_健康博客[概述]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
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
因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发病于夏季,故名夏季热。
西医学称暑热症。
本病主要发生于我国南方,如东南、中南及西南等气候炎热地区。
发病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
发病时间多集中于6、7、8三个月,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气温愈高,发病尤多,但在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
有的病儿可连续数年发病,而随着年龄增大,其发病症状可逐年减轻,病程亦较短。
本病若无其他合并症,预后多属良好。
[病因病机]发病原因主要与小儿体质因素有关。
有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如早产儿、未成熟儿,肾气不足者;有因后天脾胃不足,发育营养较差,脾胃虚弱者;有因病后体虚,气阴不足者,人夏后不能耐受暑热气候的熏蒸,易患本病。
暑性炎热,易耗伤津液。
小儿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亏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又暑易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而出现尿多清长;又肺津为暑热所伤,肺主清肃,外合皮毛腠理,司开合,津气两亏,、水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则腠理闭塞,故见少汗或汗闭;汗与小便,都属阴津,异物而同源,所以汗闭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津伤则必饮水自救,因而形成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的证候。
根据暑易伤津、耗气、夹湿等特点,以及小儿体禀有肺胃阴亏或脾肾阳虚等因素,因此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其病机与转归各有不同。
疾病初起,暑热多伤津伤气,而易出现肺胃气阴两伤证;疾病迁延,或素体脾肾虚弱,外为暑气熏蒸,内则真阳不足,则易出现热淫于上,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
本病虽发生于夏季,但无一般暑邪致病而人营人血,内陷心肝的传变规律。
本病为“暑气熏蒸”而致,多无急性变化,至秋凉后有向愈之机,但缠绵日久者,也会影响小儿身体素质。
[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发热:大多数病儿表现为盛夏时节渐起发热,体温在38℃-40℃之间。
持续不退,天气越热,体温越高。
治疗小儿暑热症不复杂,但要分型-婴幼儿用药须知
夏季到了,有些宝宝会出现长期发热,既不是外感,又找不出其他原因。
所有检查均正常。
孩子大量喝水,尿多,身上热焦焦,火溜溜,无汗、面色少华,中医有“发枯色瘁”的描述。
在排除感染性疾病后,通常诊断为暑热症,也称夏季热。
该病是由于小儿体质虚弱,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从而出现散热功能障碍造成的。
该病发病期间,首先要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通过口服不必静脉点滴,给予充足的易吸收的营养食品,多种维生素,不可滥用抗生素、激素、退热剂。
中医治疗该病历史悠久,辨证不复杂。
1、宝宝舌质红、少苔(),呈阴虚现象的用养明清热法:知母10克,黄柏10g,生地20克,石膏15-3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甘草10克。
2、舌质淡,呈气虚现象的,用甘温除热法:太子参20克,黄芪
2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生地20克,知10克、麦冬10克,黄芩10克,甘草10克
上述方药,一帖煎两汁,合并后分两天温服。
可连服1-2周。
此外,温水擦身,每日2-3次,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同时使汗
腺活跃,有利散热。
应该加强护理,不要受冷,避免继发感染。
宝宝暑热症一、冬天宝宝也会中暑冬天的一个晚上,宝宝的妈妈忽然发现宝宝面色发绀,口唇青紫,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立即送到医院急诊室,医生诊断宝宝是“中暑”了。
大冬天宝宝为什么会“中暑”呢?原来宝宝患的是“蒙被综合症”,也称“婴儿闷热综合症”,是保暖过度引起的。
妈妈怕宝宝受凉,用被子将宝宝包了又包,裹了又裹,还用小被子把头蒙住,这就是宝宝中暑的原因。
宝宝头蒙在被于子里,限制了呼空间,引起缺氧,因而出现面色发绀,口唇青紫,如没有及时发现,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脑水肿、抽搐。
另外,被窝中温度过高可使宝宝散热困难,引起体温上升脱水,循环障碍而出现休克。
向妈妈们提个醒,寒冷的冬夜,切不可使宝宝保暖过度,更不可蒙被睡觉,盖被应轻软,宝宝入睡后手脚温暖即表示被褥合适,如入睡后面色通红、额头出现汗珠,表示保暖过度。
二、家长注意!夏季当心宝宝暑热“暑热症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5岁以上者少见,在南方气候炎热地区多见。
”专家介绍,暑热症是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季节性疾病.患儿多出现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等症状。
该病与气温升高、气候炎热关系密切,发热期可达1~3个月,气温愈高发病愈多且随气温升高而病情加重,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
宝宝发烧不一定是感冒,患上暑热症的宝宝发烧都在38C以上、409C以下,精神状态还好,有时可能会有一些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的症状,各项检查项目均正常。
最主要症状是发热,但体温很少超过40%C,发热一般从早晨开始,在白天体温逐渐升高,下午逐渐下降,到了晚上降至最低,可从第二天早晨又开始升高。
患儿虽有高热,但汗出不多,仅在起病时头部稍有汗出,甚至无汗。
暑热症最明显的就是热度很少超过40%C,且服用退热药没有效果。
这类患儿到环境温度较低场所后,体温会自然降下来。
之所以会患上暑热症,与病菌感染没有关系,主要是由于夏天气温高,而孩子尤其是3岁以下的宝宝由于自身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发育还不完善,产热和散热功能不平衡,加上汗腺功能也不足,出汗少而不容易散热。
小儿暑热症的症状及治疗 2000年07月27日09:23 中华母婴网每年一到天气热的时候,时常有父母抱着小宝宝来看儿科医生。
诉说为什么宝宝身上摸上去总是热乎乎的,但他似乎并不流涕、咳嗽,精神也挺好。
医生仔细查体也不见什么异常,其实宝宝这是患了“暑热症”。
暑热症是怎么回事?“暑热症”医学上称它为小儿夏季热,它主要在炎热的夏天时发生,并不是宝宝感染了病菌而发烧,而是因外界环境升高而致使体温上升,所以也有人叫它“夏期高体温症”。
体温一般在38-40℃之间,天气愈热,热度愈高。
时间持续1 -3个月之久,一直到天气逐渐凉爽了才自然告退。
但在亚热带地区的小孩子,因天气炎热时间长,所以,即使不是在夏季,每年从4-10月份都可能发病。
为何宝宝易患暑热症?暑热症在发病年龄上很有特点,即大多发生在6个月到3岁的宝宝,超过3岁后极少患此症。
因为宝宝在3岁以前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所以体温不能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自行调节;汗腺功能也不足,出汗少而不容易散热。
而且患暑热症的宝宝容易每年都发生。
通常宝宝到了3-4岁后,身体内的体温调节系统逐渐成熟而不再发病。
宝宝患暑热症的病状发热为本症的主要症状,有如下特点:热度很少超过40℃,通常随着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
·很多宝宝发热规则是从每天清晨开始,日间体温逐渐升高,下午渐降,到傍晚时最低,至次日清晨又开始升高。
但有的宝宝发热并不规则,可能忽高忽低。
·发热持续时间长久,病程1—2个月左右,也有长至3—4个月,在天气凉爽时渐渐好转。
·在房间温度低时或把宝宝带凉爽之处体温会很快下降恢复正常。
·退热药没有效果,与其他病菌感染引起的发热病不同。
宝宝总是口渴,喜欢喝水,每天的饮水量可达3升以上。
由于喝水多,尿的次数每昼夜可达20多次,尿色很清,送去化验检查没有什么异常,只是尿比重低。
宝宝不出汗,只是有时可见头部稍有点汗。
精神状态还好,有时可能会有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的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孩子患暑热症的症状
导语:有接触高温环境或在烈日下曝晒病史及上述临床表现者,中暑容易诊断。
仅有较长时间发热,而一般情况良好,并且除外其他发热原因时,即可确诊暑热症。
孩子患暑热症的症状
孩子患暑热症的症状 暑热症患儿多在盛夏时节发热,绝大多数病儿发生于周岁前后至2
岁间,6个月以下和3岁以上少见。
1、体温:在38~40℃之间,可为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不退。
天气越热,体温越高。
发热期可长达1~3个月,待气候凉爽时自然下降。
武汉儿科医生曾观察部分久热不退的病儿,移居庐山后体温即降至正常。
2、多饮多尿:患儿虽有汗腺功能障碍,但肾功能正常,因此多尿、尿清而频繁,尿量虽不如尿崩症那样多,也可在一昼夜达20余次,不含蛋白质,尿比重常在1.008
以下;由于组织间水分减少,使唾液分泌。
小儿暑热证的辩证施护夏季热又称暑热证,为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在夏季发生的疾病,以6个月~3岁体弱小儿为多见。
自盛夏起发热,发病多在6~8月,可持续1~3个月。
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汗少为特征,秋凉后病症可自然消退。
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气温炎热,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汗腺分泌减少或缺乏所致。
有些患儿常可连续发病数年。
病因主要与小儿体质因素有关。
有因小儿先天禀赋缺乏,如早产儿、未成熟儿,肾气缺乏者;有因后天脾胃缺乏,发育营养较差,脾胃虚弱者;有因病后体虚,气阴缺乏者,人夏后不能耐受暑热气候的熏蒸,易患本病。
1辩证施护1.1署伤肺胃治以清热解暑,养阴生津为原那么。
表现为发热持续不退,热势多午后升高,稽留不退,气温愈高,发热亦愈高,口渴引饮,头额较热,皮肤枯燥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而清长,精神烦躁,口唇枯燥。
健脾消食;烦躁明显者,清心安神;如兼有外感伤暑病症者,疏表清暑;如兼有湿邪,舌苔白腻者,清暑化湿。
1.2上盛下虚治以温补肾阳,清热护阴为原那么。
表现为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澄清,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口渴多饮。
假设心烦口渴,舌红赤者,加淡竹叶、玄参,以清心火,除烦热。
如口渴不止,小便既多又清,属胃热耗伤阴津,肾阴肾阳俱见亏损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与金匮肾气丸合治。
2治疗原那么调补脾肾,清暑泻热,益气生津。
辅以西瓜汁代茶饮。
2.1针灸疗法取足三里、中脘、肾俞、大椎、风池、合谷等穴,视病情行补泻手法。
壮热:配风府、陶道、少商(出血)。
口渴:配太溪。
烦躁,睡眠不安:配三阴焦;咳嗽:配太渊;大便溏:配天枢、气海(针后加灸)及灸神阙穴;精神萎靡,食少面黄,肢端厥冷:配关元,脾俞,(针后加灸);如下元肾阳缺乏者,针后加艾条灸,每穴2~3min,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2.2推拿疗法推三关、退六腑各200次,分阴阳、推脾土各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揉内庭、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各3min。
暑热的症状文章目录*一、暑热的症状 1. 暑热的症状 2. 什么是暑热3. 暑热如何治疗*二、暑热吃什么好*三、怎样预防暑热暑热的症状1、暑热的症状体温在38-40℃之间,而且气温越高,体温也会升高。
孩子发热期可长达1-3个月,当天气转凉时又会自然下降。
排尿次数多,喝得也多。
孩子会变得多尿,而由于组织间水分减少,也会变得十分口渴,会比平时喝更多的水。
汗较少或不出汗。
抚摸孩子,虽然体温高,但却没什么汗水。
病初情况将良好,偶尔会有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的症状。
当发热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表现为烦躁不安,食欲下降,高热时可能会嗜睡。
2、什么是暑热暑热症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发热性疾病,又称夏季热。
本病多见于我国中、南部地区,多发生在炎热和湿度相对较高的季节。
一般认为,暑热症的发生是由于气候炎热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不能通过各种途径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所致。
本病多于盛夏季节缓慢起病,表现为长期迁延性发热,热型不定,体温常在38℃~40℃之间。
有的患儿表现为持续高热,有的患儿表现为不规则发热。
一般在外界气温发生变化时,患儿的体温往往随之而波动,气候愈热,体温愈高。
反之,气候转凉后,体温亦随之下降。
一般情况下,发热可持续1~3个月。
发生暑热症的,多是3岁以下的宝宝,因为他们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所以体温不能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自行调节;汗腺功能也不足,出汗少而不容易散热。
3、暑热如何治疗对暑热症患儿的治疗采用中药效果较好。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暑热内蕴,耗伤胃内津液所致。
治疗采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的方法,常用沙参、麦冬、知母、石斛、生石膏、竹叶、芦根、生地、太子参等中草药煎服。
另外,用鲜荷叶、鲜芦根、鲜竹叶、佩兰叶、藿香叶、薄荷叶等煎水频频饮之,效果亦佳。
还有用西瓜翠衣(即西瓜皮)煎水频饮也很有效。
患儿体温过高或烦躁不安时,可给予退热药和镇静剂。
常用退热药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
镇静剂可用适量的鲁米那,但不要长期应用。
辨证治疗夏季热□ 缪茂军冀红江西省全南县中医院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
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西医学称暑热症。
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为患儿禀赋不足,不能耐受夏季炎热气候的熏蒸,暑气乘虚侵袭而发病。
根据症状,可分为暑伤肺胃与下虚上盛两型。
暑伤肺胃症见渐起发热,热型不定,烦渴不宁,口唇干燥,多饮,尿多且清,少汗或无汗,体倦乏力,舌红,苔薄白,指纹紫,脉滑数。
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取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1克,知母6克,石斛6克,麦冬6克,竹叶3克,黄连3克,鲜西瓜翠衣15克,荷梗3克,甘草1克,粳米9粒,水煎服。
若烦躁不安重者加茯神3克,沙参6克以镇心安神,清热泻火;纳差者加白术6克,茯苓6克以健脾和胃,益气养阴;高热烦渴者加玉竹6克,生地黄6克,天冬6克以养阴生津,润肺清火;欲呕者加砂仁一克以醒脾行气和胃;胃热者加石膏9克以清热泻火,消渴;苔黄者加金银花、连翘各6克;苔白腻者加藿香3克以清暑化湿;头痛者加牛蒡子3克,薄荷3克以清头目,发散风热。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四症丸,每次一丸(一岁以内每次半丸),每日两次;或至圣保元丹,每次一丸,每日2~3次;或妙灵丹,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或清降片,每次3片,每日3次。
下虚上盛症见慢性病容,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发热持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下肢清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少,指纹紫红,脉濡细而数。
治宜温下清上,寒温并用。
取清上温下汤加减:金银花6克,连翘6克,莲子心6克,玄参6克,天花粉3克,附子3克,益智仁6克,桑螵蛸6克,水煎服。
若烦渴、舌红赤者加淡竹叶6克,生地黄9克以凉血,清心火;纳差者加白术6克,怀山药9克以健脾益肺;高热不退者加生地黄9克,犀角(研细末)0.6克冲服以清热凉血,泻火生津;肾亏虚者加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肾气;神昏谵语、舌紫绛者加神犀丹加减以清热,凉血解毒。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回春丹,每次一丸,每日1~2次;或小儿紫草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或痧药,每次5~10粒,每日1~2次,研末吹鼻取嚏;或温脾固肠散,每次1~2袋,每日两次。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暑热症的临床特征、诊断依据、辨证论治要点;熟悉护理要点。
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暑热症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及辨证论治要点。
2.难点:正确理解本病病机。
古代医籍中无此病名记载。
我国于50年代初正式使用夏季热这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病后气阴虚弱者,入夏以后,不能耐受炎热气候的熏蒸而易患本病。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肯定。
有人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体温调节失效有关。
也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
四、临床表现:
1.发热
2.多饮多尿
3.少汗或无汗
4.其他情况
5.病程
6.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三)分型用药
1.暑伤肺胃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2.上盛下虚
治法:温下清上。
方药:温下清上汤加减。
(四)西医治疗
居室内通风降温,供给足量饮料。
及时物理降温,可用低于患儿体温3~4℃的温水擦浴,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或用冷水、酒精擦拭。
(五)其他疗法
1.辨证使用中成药:
生脉饮口服液:每次5ml,1日3次,用于暑伤肺胃症。
3.推拿疗法:推三关。
退六腑,分阴阳,推脾胃及三焦,清天河水,揉内庭、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
六、中西医结合认识
中医在近代名医徐小圃指出本病上实下虚是其主要病机后,对后世医家很大启迪。
目前中医以清暑、化湿、温阳、后期予以滋阴等方法辨证论治,均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但对本病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复习提纲:
1.暑热症的临床特征?
2.暑热症的诊断依据?
3.试述暑热症上盛下虚型的临床证治。
他们勇于挑战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