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绪论)-2011.9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心身医学概述所谓心身医学,从广义的角度,是指医学领域所有涉及心理与生理关系的问题。
从狭义的角度,则主要涉及心身疾病的基础和临床问题。
两者都与医学和心理学有关,因此心身医学应属交叉学科。
心身医学概述部分讨论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现代心身医学的组成、发展与现状及心身医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的狭义概念是研究心(心理)和身(躯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主要的实际研究领域是心身疾病。
广义的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医学中,心身疾病有着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心身医学这一名词1922年由德国学者Felix Deatsch提出,但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德国精神病学家Johann Heinroth在1818年就提出“心-身”(mind-body)的概念,并最早描述了躯体的整体性和心与身的不可分割性。
1844年,Jacobi用“psychosomatic”一词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机制中的重要地位,1872年,Tuke撰写了《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对躯体的影响》一书,为心身医学奠定了基础。
1930年,Krehl更是提出“没有疾病,只有病人”的箴言,他的学生Weizaecker 将精神分析的知识应用于内科临床,并提出:“要研究活人,研究者必须把自己卷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里去”。
Bergmann通过研究证实了器质性变化前的功能紊乱可分为若干阶段,并创造了“功能病理学”(functional pathology)这一术语,功能病理学研究心理事件与神经症行为方式和内脏疾病的关系,这些研究推动了德国心身医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Mitscherlich在前西德成立了第一个心身医学诊所。
1954年德国创刊了《心身医学与精神分析杂志》。
论心身医学摘要:心身医学是将人看作是既有躯体又有脑及心理活动并且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具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的人,用整体的观念来诊治病人的疾病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学问。
本文对心身医学进行讨论,并试图借助各种方法、手段,促使形成积极的心身互动关系,以利于守住健康、防范疾病或促使康复,使生存质量改善。
关键词:心身医学; 心身互动; 诊断; 治疗正文:心身医学是一门以整体的人为对象的交叉边缘学科,最直接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在人类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的躯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工作竞争,导致我们处于紧张状态,这些紧张状态必然导致人体基本功能的失衡,产生种种不适状态和生理性疾病,我们把这类紧张状态病统称为现代文明病或心身疾病。
我们只要有情绪上的变化,必然会伴随发生躯体上的变化。
比如,每当紧张恐惧的时候,就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冷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血压也会升高等,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生理反应,久之,就可能造成躯体上的损害,使某些脏器发生病理性的变化。
近年来,心身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心身疾病及心身医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心身医学的由来心身医学科学体系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
至今有80年左右的历史。
西方医学最早对心身关系的认识是与西方哲学中灵魂与肉体的本质及相互关系的认识分不开的,而文艺复兴运动及自然科学、生理学及生物学、化学及边缘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西方医学对心身关系的认识。
而在中医理论中,早在2000年前典籍中即有精辟论述,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有“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喜伤心”、“忧伤肺”等情志内伤学说。
并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心病须要心药医”等。
其内容涵盖了中医心身思想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护理及养生等诸多方面。
2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