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函数的表示法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一数学备课组教案应用举例探究性质(1)A跟B这两个集合有先后顺序,/:A->B和/:B-A是截然不同的;(2)“都有唯一”什么意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必有一个;二是只有一个,也就是说有且只有一个的意思.(3)集合A中的元素不可剩,集合B中的元索可剩余.补充:映射/:A-B 'I', A中元索成为原象,B屮与A屮元索相对应的元素称为象.例1:下列哪些对应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1) A={P\P是数轴上的点}, B二R,对应关系数轴上的点与它所代表的实数对应;(2 ) A={P\P是平面直角坐标中的点}, B = [(x,y)\xe R,ye/?},对应关系/ :平面直角处标系中的点与它的坐标对应;(3) A={三角形}, B={x|兀是圆},对应关系/:每一个三角形都对应它的内切圆;(4 ) A={x\x是新华中学的班级},B = {x\x是新华屮学的学生},对应关系/:每一个班级都对应班里的学生.思考:将(3)小的对应关系/改为:每一个圆都对应它的内接三角形;(4)中的对应关系/改为:每一个学生都对应他的班级,那么对•应f : B-A是从集合B到集合A的映射吗?例2:在下图中,图(1), (2), (3)用箭头所标明的A中元素与B中元素的对应法则,下列情况是不是映射?明,挖掘概念中学生难理解,易混乱的问题.通过例题讲解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探究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题讲解,便于理解.性质课堂练习及延展A 求平方B、49 /判定是否是映射主要看两点:一是A集合屮的元素都要有象,但B屮元素未必要有原象;二是A中元素与B中元素只能出现“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对应形式,不能出现“多对一”的形式.完成下面练习.1. (x, y)在/下象是(x+y, xy),则(3, 4)的象是_________(1, -6)的原象是____________ .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及时体验提髙,增加题目多样性.析:原象象(x, y) (x+y, xy)(3, 4) (7,⑵(2,・3)或者(・3, 2) (1, -6)⑵ /(%) = <的图象X, (x> 1)5.设兀w (-oo,+oo),求函数/(x) = 2|x-l|-3|x| 的解析式, 并画出它的图象.解:函数的解析式为一2—3兀,兀>1;-3,x = l;/(%) = < 一5x + 2,0 v x < 1;2,兀=0;x + 2,x v 0.图像变式:求函数/(x) = 2|x-l|-3|x|的最大值. 析:出上面可得/(x)max = 2.1. 映射的定义;2. 彖与原彖定义;3. 判断是否是映射的条件;4. 画分段函数的图像;5. 求函数的解析式.主备课教师: 邱惠彬 备课组老师:课堂小 结课堂小 结,构造 知识体 系.。
函数的表示法【学习目标】1、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2、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的应用;3、会用列表、描点、连线的三步作图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并能通过几何直观得到函数的有关信息(性质);4、了解映射的概念,会解决简单的映射问题。
【学习重点】1、函数的的三种表示方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2、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探索新知】1.函数有哪些表示方法?2.不同的函数表示方法各自的特点?3、映射的定义:【典型例题】例1(教科书第19页例3)思考:(1)比较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各自的有哪些优、缺点?(2)所有的函数都能用解析法表示吗?(3)右图能表示某个函数的图象吗?为什么?练习P23:1例2(教科书第20页例4)练习P23:2例3(教科书第21页例5)练习P23:3例4(教科书第21页例6)练习:国内投寄信函(外埠),假设每封信函不超过20g,付邮资80分,超过20g而不超过40g付邮资160分,每封xg(0<x≤100)的信函应付邮资为(单位:分)例5(教科书第2页例7)练习P23:4【课后反思】学习本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作业】课本P24习题1.2A组7、9【巩固练习】1、某学生离家去学校,由于怕迟到,所以一开始就跑步,等跑累了再走余下的路程。
在下图中纵轴表示离学校的距离,横轴表示出发后的时间,则下列图形中符合该生走法的是2、作下列函数的图象。
(1),||1y x x=≤;(2)21x xyx-=-;(3)2243,03y x x x=--≤≤。
3、课本P24习题1.2A组8、104、某质点在30s内运动速度vcm/s是时间t的函数,它的图像如下图.用解析式表示出这个函数, 并求出9s时质点的速度O。
§1.2.2函数的表示法(二)——映射的概念一、内容与解析(―)内容:映射(二)的军析:⑴映射是两个集合4与B中,元素Z间存在的某种对应关系.说其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就是因为它只允许存在“一对一”与“多对一”这两种对应,而不允许存在“一对多” 的对应.⑵映射中只允许“一对一”与“多对一"这两种对应的特点,从A到B的映射f.A^B实际是要求集合人中的任一元素都必须对应于集合〃中唯一的元素•但对集合〃中的元素并无任何要求,即允许集合〃中的元素在集合A中可能有一个元素与之对应,可能有两个或多个元素与Z对应,也口J能没冇元素与Z对应.⑶映射屮对应法则/是有方向的,一般来说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与从集合B到集合A的映射是不同的.(4)我们可以把对应关系看成一而镜子,集合A中的元素在这而镜子中存在一个像,一个相对应的元素,原像则是集合A中的元素.这样像和原像的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并11映射中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它的像,通过对应关系——即通过镜子总存在像,而且像是唯一的,不会“照”出许多的像來,这是映射区别于一般対应的本质特征.二、目标及其解析:(-)教学口标(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结合简单的对应图示,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2)解析:重点把握映射与函数的区别。
三、问题诊断分析函数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⑴函数包括三要素:定义域、值域、两者Z间的对应关系;映射包括三要索:集合A,集合B,以及A,BZ间的对应关系(2)函数定义中的两个集合为非空数集;映射中两个集合中的元素为任意元素,如人、物、命题等都可以.(3)在函数中,对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兀,在值域中都冇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和它对应;在映射中, 对集合A中的任意元素a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像方和它对应.(4)在函数中,对值域中的每一个确定的函数值,在定义域中都有确定的口变量的值和它对应;在映射中,对于集合B中的任一元索方,在集合A中不一定冇原像.(5)函数实际上就是非空数集A到非空数集B的一个映射f:AfB⑹通过右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三者的关系.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木节课一次递推的教学屮,准备使用PowerPoint 2003o因为使用PowerPoint 2003, 有利于提供准确、最核心的文字信息,有利于帮助学牛顺利抓住老师上课思路,节省老师板书时间,让学牛尽快地进入对问题的分析当中。
1.2.2函数的表示法
教学目的:(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纠正认为“y=f(x)”就是函数的解析式的片面错误认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函数的概念;
2.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解析法;(2)图象法;(3)列表法.
二、新课教学
(一)典型例题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 (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
分析: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y=f(x)”有三种含义,它可以是解析表达式,可以是图象,也可以是对应值表.
解:(略)
注意:
○1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2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3图象法:是否连线;
○4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1题
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几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
王伟98 87 91 92 88 95
张城90 76 88 75 86 80
赵磊68 65 73 72 75 82
班平均分88.2 78.3 85.4 80.3 75.7 82.6 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分析:本例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做学情分析,具体要分析什么?怎么分析?借助什么工具?
解:(略)
注意:
○1本例为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这样更便于研究成绩的变化特点;
○2本例能否用解析法?为什么?
巩固练习:
课本P27练习第2题
例3.画出函数y = | x | .
解:(略)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3题
拓展练习:任意画一个函数y=f(x)的图象,然后作出y=|f(x)| 和y=f (|x|) 的图象,并尝试简要说明三者(图象)之间的关系.
课本P27练习第3题
例4.某市郊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
(2)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约为1公里,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设20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有具体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公共汽车到站才能停车,所以行车里
程只能取整数值.
解:设票价为y 元,里程为x 公里,同根据题意,
如果某空调汽车运行路线中设20个汽车站(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那么汽车行驶的里程约为19公里,所以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x ∈N *| x ≤19}.
由空调汽车票价制定的规定,可得到以下函数解析式:
(*N x ∈)
根据这个函数解析式, 可画出函数图象,
如右图所示: 注意:
○
1 本例具有实际 背景,所以解题时应考 虑其实际意义;
○2 本题可否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如果可以,应怎样列表?
实践与拓展:请你设计一张乘车价目表,让售票员和乘客非常容易地知道任意两站之间的票价.(可以实地考查一下某公交车线路)
说明:象上面两例中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注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能够选用恰当的表示法来表示函数,注意分段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图象的画法.
四、作业布置
课本P 28 习题1.2(A 组) 第8—12题 (B 组)第2、3题
(05)(510)(1015)(1519)
x x x x <≤<≤<≤<≤234
5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