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其中洋流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之一,采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分析地图后归纳出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表述简单、精炼,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突破。
海水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
2、《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a、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图”;b、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c、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运用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
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4、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教学方法导--读---思----绘---结—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读图分析和小组讨论为主。
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分析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
有助于引起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篇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解读1.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副热带海区、负极地海区、环南极大陆海区和北印度洋海区等;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对渔场、对航海、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等;[要点梳理]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海流)。
2、洋流性质分类:①寒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为寒流②暖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为暖流③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一------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洋流为;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该洋流为,如下图。
据图总结,海水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之间的关系?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二-----根据流向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南向北)的为,反之为。
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北向南)的为,反之为。
3、洋流的类型(按照成因分类)① 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其主要动力为;② 流: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叫密度流。
(表层:密度小→密度大;底层:密度大→密度小)③ 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
另外,洋流前进时,受的限制和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南半球:时针方向①以的大洋环流北半球:时针方向北半球:时针方向②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时针方向西风带西风漂流沿东岸折向高纬度极地环流③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受季风的影响,逆顺。
课程篇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的确定从2017版的课程标准来看,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个内容被纳入了选择性必修1的课程,这就意味着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教学处理的梯度。
依据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考虑到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的衔接性,并结合现有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我将在本节课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以下内容:1.洋流的定义、类型和成因;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3.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于从狭隘的教材观向广阔的课程观转变的思想,我将以新课标为导向,以现有教材为蓝本,并适当引入相关的课外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
(二)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综合思维: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要素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3.人地协调观:通过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4.地理实践力:通过多媒体情景模拟、动手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等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情景中观察、感知和理解洋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说明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教学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教法分析1.读图分析法:通过读图、析图、绘图,从而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2.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洋流的运动,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3.案例分析法:运用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洋流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有更形象具体的感知;4.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法指导为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直观、生动的地理情境,并以导学案中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各位评委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
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
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本课是在学习水循环的基础上,掌握洋流的规律,及为我们认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打下铺垫;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a、知识与技能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及规律;说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b、过程与方法通过出示全球风带的分布和全球的等温线图引导学生探讨洋流的分布;通过给出客观条件、提出问题,运用多媒体设计洋流运动的动画,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探究洋流的分布规律。
c、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及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教学重难点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其为难点。
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此我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所以我在进行说教学方法时,先进行学情分析,为我教法、学法的选取提供依据。
二、说教法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表达能力,但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认识上还存在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加之高一学生在不同个体、性别上地理学习能力差别较大。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海水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
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解释洋流概念,按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洋流的成因与盛行风的关系,最后结合风带分析洋流的形成,结合洋流模式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第二部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中的内容,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的深化和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运用地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画出表层洋流分布简单模式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归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根据规律画出洋流分布图,运用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洋流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气压带风带说明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二教法分析1、读图分析通过指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掌握洋流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法,通过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空间定位能力、想象能力较差,因此课堂上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来增强直观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学会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形成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讲解故事“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
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1、说出洋流的概念【教师讲解】海洋中的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其中注意的关键词是:常年、沿一定的方向、大规模,同时,这些也是洋流的特点。
2、认识与理解洋流的性质分类有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后先说出按照洋流性质对洋流的分类,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加以讲解深入。
【教师讲解】按性质,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大家注意,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
【教学活动2】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在等温线地图上洋流属性判断的方法。
①判断南北半球:看等温线递变方向因为纬度越高,水温越低,所以越往北水温越低,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②判断寒、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水温比同纬度海区高,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练习讲解】通过上面的方法我们来做这个题目,同学们先思考,等下我让一个同学起来回答根据洋流流经某海区的海水表面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 此图表示(南)半球图(2) 按性质分类,此洋流是(寒)流(3) 在图中标出该洋流的方向。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①凸高为低,凸低为高②暖流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水温比两侧高;寒流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③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师的指导,分别找出洋流概念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阅读课本第57页第二段,分析并归纳寒、暖流概念。
学生先按照老师对洋流属性分类的讲解对练习题中的洋流属性进行判断,之后再总结出判断洋流的方法【过渡设问】这些性质不同、分布各异的洋流是怎样形成的?下面我们来学习洋流的成因。
3.洋流的成因【教学活动3】洋流的成因与洋流模式图的建构主要的内容有:1、由学生阅读课本p58,找出洋流形成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洋流成因。
【教师讲解】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个五方面分析说明。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讲述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于是结合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世界洋流的具体分布情况,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2.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能够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具有相应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德育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媒体与教具】世界洋流模式图板图、世界洋流分布图【课时安排】2课时(1节练习课)【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三面环海的优美城市,相信大家对海洋都很熟悉,当您到海边的时候,您是否注意观察海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学生一起回答】运动的。
【板书】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既然大家知道海水是运动的,请大家结合我们的生活常识及教材P65说出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学生回答】1)波浪2)潮汐3)洋流放录像波浪好,同学A回答的很好,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就这三种,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波浪【教师同时解说】波浪的种类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同学所说的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波状起伏,我们称之为风浪,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而当发生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也能引起巨浪,我们称之为海啸。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汐的形成动画放潮汐动画?【过渡】波浪和潮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那么洋流却无法明确感受,下面我便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全球洋流壮观放录象《全球洋流》?【放完后教师解说】从全球洋流录象解说中,我们知道洋流是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叫洋流。
【板书】一、洋流【指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61页思考:洋流按性质是如何分类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板书】1、定义2、性质分类:暖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特别交代】洋流的方向指洋流流去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过渡】根据刚才看的录像,我们知道洋流是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海水的这种大规模运动呢?洋流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提示结合气压带风带、地形、地转偏向力、海水为流体等方面分析)下面每10人为一组开始讨论,时间为3分钟,然后在您手中的图1理想海洋中绘出海水是如何运动的?〖备注:在讨论过程中,到下面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找较好的小组代表拿图用实物投影仪讲解〗【学生回答】【教师在放风海流动画的同时讲解】正如同学所分析的①~⑥这六个洋流是在盛行风吹拂作用下,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称为风海流所以说,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一、引言海水在地球上的运动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海水运动是引起海洋浪潮、热带气旋、海平面变化、海浪等自然现象的重要原因。
深入了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旨在介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并分析其对人类的影响。
二、课前导入1. 通过图片展示地球气候系统中海水运动的地位。
2. 翻译一段海洋大循环的定义:“海洋大循环是沿全球六条主要海流的圈流,正常情况下,海洋大循环会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循环系统。
”三、核心内容1. 海洋循环的基本原理2. 大西洋热带循环的形成与影响3. 洋流的种类及其运动规律4. 风暴潮的成因和对海岸的影响四、课堂活动1. 小组分析海洋大循环的图像资料,并给出自己的解释。
2. 查找资料,了解大西洋热带循环对气候的影响。
3. 观察测量仪器的原理,了解海水流深度、温度和盐度对海流的影响。
4. 通过班内模拟实验,研究风暴潮的成因和对海岸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汇总资料,分析海水运动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2. 自行观察海洋动力系统中的规律,并写出总结。
3. 查找某种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生命周期与浩渺的海洋循环相关之处。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了解了海洋大循环的基本原理、大西洋热带循环的形成和对气候的影响、洋流的种类和运动规律以及风暴潮的成因和对海岸的影响。
通过课堂活动,我们深入了解海水运动现象,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操作,更好地领悟了海洋动力系统中的规律。
在课后作业中,我们将学习的知识联系到实际,进一步展开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海洋大循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给出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总结和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
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方面的问题。
但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有矛盾的地方,教学需要重组顺序。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人类在不断向太空探索的同时,也在加大向海洋进军的速度。
海洋内部资源丰富,表面看是文静,其实它在不停的运动着。
下面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这一面目。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全球性的大洋环流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61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洋流的定义是什么?
(二)洋流的分类
1.洋流按性质分为哪些类型,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2.洋流按形成原因有哪些类型?
归纳总结:(课件展示)
(一)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二)洋流的分类
1.性质分类:
暖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
2.成因分类:
风海流:在盛行风等的作用下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由于海水性质、温度等不同而引起的密度差异形成的洋流;
补偿流:海水流出后,周围的海水给以补偿形成的洋流。
二、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互动讨论】
结合刚才看到的课件内容与教材内容,探讨世界各海域表层海水的运动规律。
【总结分析】
(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
在赤道附近,向西流的海水到达大陆西岸时,受陆地阻挡,一股返回,所以有一条从西向东流的海水;①②分别位于赤道南北,洋流的性质又是暖流,所以人们把赤道以北的洋流①称为北赤道暖流,把赤道以南的洋流②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洋流⑧⑩不仅是因②④洋流将水流走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地转偏向力的原因;同时在图中全球洋流形成了几个中心。
(二)太平洋与大西洋洋流分布规律:
(三)北印度洋海域洋流分布规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洋流分布具有什么规律,大家结合教材洋流分布图认真复习记忆,并尝试动手绘画大西洋洋流模式。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