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之涣是不是边塞诗人
- 格式:docx
- 大小:19.52 KB
- 文档页数:6
王之涣的简介和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之涣的简介和故事王之涣的简介和故事导语:王之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6首。
诗人王之涣的简介唐代诗人王之涣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他创作了许多诗歌,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登鹳雀楼》、《凉州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简介,欢迎阅读! 王之涣的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古绝唱。
他的诗句感人肺腑,充满激情,深受后者喜爱。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
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
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边塞诗人吗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每当人们吟起《登鹳雀楼》和《凉州词》这两首月会炙人口的诗,自然想起了王之涣。
眼前浮现出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优雅地立于高台之上,襟怀豪放,尽情放歌。
这两首诗名气大得惊人,前一首,是被称作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后一首,被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称之为绝句之最。
其流传范围之广,时间之长,不言而喻,可谓“皤发垂髻,皆能吟诵”“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运城市新绛县),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尤以边塞诗引人入胜。
“歌从军,吟出塞”,反映“关山明月之思”是其独特的风格。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氏,属中下层官僚家庭。
后魏绛州刺史王隆是其先祖,祖父王表为瀛州文安县令,父亲王昱曾任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王之涣从小聪明过人,唐人靳能(河南府永宁县尉)为其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中赞:“么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义之奥”。
永济市鹳雀楼的王之涣塑像青年时代的王之涣喜与五陵少年①交游,饮酒骑射,击剑悲歌,好侠使性,颇有豪爽风度。
中年时始发愤从文,刻苦写作,很快便以文学著称。
但是,仕途却一直不顺,从未考中进士,只以四门学生② 的身份充任县吏。
后来以门子身份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门子就是在官衙中侍侯官员的差役,而主簿是掌管文书的佐吏湛实就是一个级别为从七品下的小官员。
王之涣任衡水主簿时,父母均已去世。
因为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因此得到了衡水县令李涤的特别赏识将年仅18岁且〃性含谦顺、德蕴贤和〃的三女儿许配给已经35岁的王之涣。
但是,终因生性爽直,不愿曲意逢迎,不断遭人嫉陷,难以立足官场,39岁的王之涣愤然辞官而去。
“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日德。
雅谈珪爵,酷嗜闲放”。
就这样,王之涣或居家闲散,或远游塞外,过了十五年自由的生活。
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个性 每当人们吟起《登鹳雀楼 》和《凉州词》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诗,自然想起了王之涣 。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个性,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
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 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常与、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 《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古绝唱。
眼前浮现出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优雅地立于高台之上,襟怀豪放,尽情放 歌。
这两首诗名气大得惊人, 前一首, 是被称作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后一首, 被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称之为绝句之最。
其流传范围之广, 时间之长, 不言而喻, 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王之涣生平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时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 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 太原) 为其原籍, 家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县) 。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 742 年)二月,享年 55 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 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 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 隋朝请大夫、 著作郎, 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 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 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 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王之涣从小聪明好 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
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 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后来,他曾 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
王之涣被称为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之涣被称为什么呢?作为唐朝非常有影响力的诗人王之涣,深受人们的爱戴,也为中国的诗坛作了很大贡献。
王之涣被称为王之涣现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我国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王之涣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婚姻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
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
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
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
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
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
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墓地从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获悉,近日,该馆先后征集到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绾的墓志,据该馆有关负责人称,截至目前,洛阳曾经出土过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绾、王之涣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足以说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阳。
王之咸的墓志记载,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过瀛州文安县令;父亲名叫王景,曾做过登州和莱州刺史等官职;王之咸曾做过长安县尉等职,后因故被贬为淄川郡司士。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四月十二日,五十七岁的王之咸因病死于淄川官舍。
“边塞诗人”王之涣作者:陈莹莹来源:《课外生活(小学4-6年级)》2018年第03期本期大咖:王之涣(字:季凌)生卒年限:公元688年~公元742年称号:与王昌龄并称“边塞二王”职业:诗人、主簿、县尉家庭出身:名门望族,世代为官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送别》等边塞诗在盛唐时期成为诗歌的代表题材之一,其中有许多诗抒写了边关将士的骁勇善战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王之涣擅长写五言诗,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
他的诗用词朴实,意境深远,令人置身诗中,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现在仅存六首绝句,其中有三首就是边塞诗。
所以,后人把他和同样擅长描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王昌龄一起并称为“边塞二王”。
公元688年,王之涣出生在当时的名门望族,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哥。
从曾祖父到父亲,世代为官。
季凌兄厉害了!不但是富二代,还是官二代呀!有钱就是任性!这么有钱还这么拼,让我们老百姓情何以堪啊!公元708年(21岁),王之涣年轻时放荡不羁、行侠仗义,每天喝酒玩乐、不务正业,简直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突然有一天,他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应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于是,他开始认真读书,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再心高气傲,也得吃饭不是?没钱养家就得乖乖出来赚钱嘛!公元723年(36岁),靠着老王家祖上世代为官的福泽,他当上了冀州衡水的主簿。
但是才高气傲的他压根瞧不上这等芝麻小官,于是辞官回家,隐居了十五年。
公元738年(51岁),没有收入,再厚实的家底也经不住坐吃山空。
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又复出做了文安郡的县尉,终于能靠差事养活自己了。
大火无情,虽然仅存诗六首,仍可打遍唐朝无敌手啊!公元742年(55岁),王之涣当了短短四年县尉,就突然生病去世了。
家人为他整理诗集时,不小心打翻了烛台,最后只从火堆中抢出了六首诗。
大家好,欢迎来到《超级访谈秀》。
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先生。
大家好!主持人好!您的名作《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一举拿下了同类诗的桂冠。
盛唐边塞诗人是谁和谁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
主要作品《高常侍集》,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高适诗、《蓟中作》、《九曲词三首》唐朝四大边塞诗人是谁解答:唐朝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另附简介:①高适: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
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高适诗中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
他在蓟门时期,写了《蓟门五首》,他在梁宋创作了他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这也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现实主义的杰作。
②王昌龄:字少伯,长安人。
世称王龙标。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
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他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
他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对七绝用力最专,成就最高,后代称为“七绝圣手”。
③岑参:南阳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有《岑嘉州集》。
《走马穿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是写唐军出征的名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④王之涣:是一个年辈较老的盛唐边塞诗人,只时可惜诗篇遗留下来的极少。
但《凉州词》一首却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
他的另一名作则是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
边塞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属于边塞诗派王之涣属于边塞诗派我国的诗人归分有不同的派别,那么,盛唐时期的王之涣是属于边塞诗派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王之涣属于边塞诗派,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人物生平为官不顺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他的五世王之涣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赋《宴词》、《送别》。
开元十年(722年),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李氏乃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三女。
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1]居家唱和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涣家居十五年。
赋《九日送别》、《登鹊雀楼》、《凉州词》二首。
开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涣流寓蓟门,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
遭疾终去天宝元年(742年),王之涣补文安郡文安县尉。
初唐边塞诗人有哪些初唐边塞诗人有哪些边塞诗在整个唐代存诗两千来首,自初唐以至晚唐,从没间断,尤其以盛唐时期最多。
著名诗人出了一箩筐,其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岑参,被世人称为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
为大家分享了初唐边塞诗人有哪些,欢迎借鉴!诗家夫子王江宁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26岁时,曾漫游西北,后中进士,任职江宁丞,因性格不拘一格,“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所以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其结局颇为悲惨,在安史之乱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一生位居下僚,没做过多大的官,但在诗坛上却名声大噪,曾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王昌龄的边塞诗感情饱满,往往在雄壮热烈中潜含着一股激越悲凉之气,十分感人。
他对七绝尤其擅长,成就也最高,被后代称为“七绝圣手”,能和他相媲美的,也只有李白、杜牧等几个人。
《从军行》其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称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疆有征夫,自然内地就有离妇,有离别,王昌龄在写闺怨、赠别诗时,仍然写得感人至深。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狂放不羁高常侍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沧州市)人。
二十岁,到京城长安科考落榜后,便长期在燕、赵、梁、宋一带漫游,穷困潦倒,几乎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性格也越发变得狂放不羁,不拘小节。
天宝三载(744年),高适与李白、杜甫一起漫游梁宋,结下深厚友谊。
一生曾经历三次边塞军旅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后,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大将哥舒翰坚守潼关,失守后,积极找到“中央组织”,得到连续升官的机会,最终封为渤海县侯。
可以说在唐朝著名诗人中,高适成为官运最好的一位,后人因此又称他为高常侍。
他的边塞诗多关心国家大事,思想深刻,能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强烈。
唐代王之涣是不是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
边塞诗人 多以诗歌 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唐代王之涣 是不是边塞诗人,我们来看看。
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
基本介绍 王之涣 (688 年-742 年) , 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字季凌, 汉族, 绛州 (今 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 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 鹳雀楼 》、《凉州词》等。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 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 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 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 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 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 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 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 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 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 “绝句之最”。
人物生平 为官不顺 武后垂拱四年(688 年),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他的五 世 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 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 隋朝请大夫、
1/6
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年),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赋《宴词》、 《送别》。
开元十年(722 年),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李氏乃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 三女。
开元十四年(726 年),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居家唱和 开元十五年(727 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涣家居十五年。
赋《九日送 别》、《登鹊雀楼》、《凉州词》二首。
开元二十年(732 年),王之涣流寓蓟门,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
遭疾终去 天宝元年(742 年),王之涣补文安郡文安县尉。
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 官舍,享年五十五岁。
天宝二年(743 年),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
文学 成就 成就综述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 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 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黄河远上白 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 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 》中。
虽然王之涣今仅存六首诗, 但是他有两首诗极负盛名。
一首是 《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意境雄浑壮阔,气 势昂扬。
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百年来,人人皆知 的名言警句。
这首《登鹳鹊楼》在中国就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
全诗四句二十 个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但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 面,这不能不说是才子佳作。
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也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 楼。
他的另一首《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短短 28 个字,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 慨激昂,沉雄浑厚。
此诗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
2/6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