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边塞诗人及佳作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诗人大全】边塞诗人岑参简介简介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天宝三载(744年)进士。
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成就诗歌文学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
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
宋刊10卷本今不传。
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
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边塞诗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
象《火山云歌送别》以及《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
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品边塞诗人简介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
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1、高适(700年—765年),汉族。
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20岁西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功名未就而返。
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
后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
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今河南商丘),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1)别董大2)燕歌行3)塞下曲4)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5)蓟中作6)蓟门行五首7)除夜作8)登陇9)别韦参军10)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2、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
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
天宝三年进士。
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
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
工诗,长于七言歌行。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边塞诗词凉州词赏析边塞诗词凉州词赏析【篇1】1、关山月李白〔唐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边塞诗词凉州词赏析【篇2】1、塞下曲卢纶〔唐代〕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
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
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2、潼关吏杜甫〔唐代〕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诗人高适诗歌鉴赏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县。
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今天本店铺就与大家分享诗人高适诗歌鉴赏,仅供大家参考!诗人高适诗歌鉴赏11别董大二首高适〔唐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2燕歌行并序高适〔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一作:飘摇;无所一作:更何)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
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
诗人高适诗歌鉴赏21别董大高适〔唐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出塞》是一首边塞诗,为著名的诗人王昌龄所写,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 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出名的边塞诗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历史上,边塞地区常常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地方,但也正是这种特殊环境,孕育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边塞诗。
《关山月》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首诗抒发了李白对边塞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在这首诗中,李白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描绘出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深沉的历史背景,使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边塞地区的辽阔和辉煌。
另外一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
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黄河边塞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富有哲理性的意境,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其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除了唐代的边塞诗人,宋代的边塞诗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其中的佳作。
诗句:“独出前门去,唯见无人马。
悠悠黄叶下,青青秋水渡。
”这首词以简约而含蓄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地区秋天的壮丽景色,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
这首词的深情和细腻,使人们感受到了苏轼对边塞地区的热爱与关怀。
边塞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对边塞地区的赞美与关注。
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出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悲壮历史,折射出了诗人对祖国边塞的热爱之情。
这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感动。
而正是这些诗作的出名,使得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了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著名边塞诗人及佳作】
下面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诗人和他们的边塞诗。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
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
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结局很悲惨。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
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他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了士兵们共同的愿望:希望国家将帅任用得人,边防巩固,使他们能够获得和平的生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两句,不仅意境高远,而且以自秦汉以来边塞战争连续不断、无数兵士不得生还的历史,引起人们无限的沉思。
因此三、四两句所表示的愿望也就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反复吟味。
除上举七绝外,他的五古《代扶风主人答》写一个战士垂老还家的痛苦,情节颇似鲍照的《代东武吟》。
其中“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尤其为人所称道。
李颀(生卒年不详),东川(四川三台)人。
开元十三年进士,曾任新乡尉。
久未迁调,归东川别业过炼丹求仙的隐居生活。
高适、王昌龄、王维、崔颢都是他的朋友。
他的诗内容也比较多方面,边塞诗虽不很多,但成就却最为突出。
《古意》一首说: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诗里写少年英勇豪侠,渴望立功的气概,虎虎如生。
结尾听歌落泪的描写,在悲伤之中仍不失豪侠浪漫的气息。
诗风在豪壮中略带苍凉。
《古从军行》一篇,更是他边塞诗中的杰出代表作: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诗题是《古从军行》,诗中“玉门被遮”、“公主琵琶”、“蒲萄入汉”的故事,都出自《史记·大宛列传》,诗人显然是用托古讽今的手法来反映现实。
诗中不仅对胡汉双方士兵怨恨战争的
心情有真切的描绘,而且还尖锐地提出了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战争对谁有利的问题。
结尾两句,尤其写得警辟深刻,动人心弦。
这首诗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沉痛、章法的整饬、音韵的宛转,都有近似高适之处。
盛唐时代还有一些以边塞诗闻名的诗人。
王之涣(688—742)是一个年辈较老的盛唐边塞诗人,可惜诗篇遗留下来的极少。
但《凉州词》一首却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以塞外荒寒壮阔的背景,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杨柳》乐曲,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对戍卒的深厚同情。
后两句尤其含蓄双关,宛转深刻
王翰(生卒年不详)的《凉州词》也很驰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里极写将军正要纵情痛饮却被催走上战场时的复杂心情。
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深沉的忧郁感伤。
崔颢(704—754),“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番语)。
他的边塞诗,题材风格颇有特色。
例如《赠王威古》: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这首诗和他另一首《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都颇似曹植的《白马篇》、《名都篇》,着力于人物意气风度的描绘。
诗中春草射猎,野中割鲜的场面,尤其写得从容闲暇,富有生气。
他的《雁门胡人歌》,写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以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也很新鲜别致。
此外,他的名作《黄鹤楼》七律,抒发登临吊古、怀土思乡的心情,颇有豪放不羁的气概。
这里,我们还要提到天宝时期的刘湾和张谓。
他们在天宝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以相当鲜明尖锐的诗笔,写出了和上述边塞诗风格不同的新作。
刘湾的《出塞曲》,写一个应募从军的并州少年,最初幻想“百战争王公”,后来在“去年桑乾北,今年桑乾东”的连年转战过程中,终于认识到封建统治者所设的骗局:“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这样一针见血的大胆揭露,在他以前的边塞诗中的确是罕见的。
晚唐曹松的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已亥岁二首》)正是从他这里脱胎变化的。
张谓的《代北州老翁答》,殷番《河岳英灵集》曾提到,可知是天宝十二载以前的作品:
负薪老翁住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诗中所述战争兵役给人民带来破产流亡,使我们想起杜甫在天宝十一载所作的《兵车行》。
这也是前期边塞诗没有接触到的主题。
朴质鲜明的自白,没有更多的渲染烘托。
也是一种新的风格。
--边塞诗经典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戍断无烟。
塞下曲(二首)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凉州词
王翰
蒲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