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导学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课本生物圈的教案教学内容:生物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了解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 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生物圈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各种生物的图片。
4. 板书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生物圈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生物圈是什么,包括什么内容,为什么生物圈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如此重要。
二、讲授(15分钟)1. 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
2. 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实践(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圈的调查和研究,每组选取一个生态环境,观察并记录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讨论(10分钟)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讨论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圈的重要性。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生物圈的内容,强调生物圈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保护生物圈,促进生物多样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生物圈的作文,包括生物圈的定义、组成、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圈的方法等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生物圈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了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生物圈。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学习目标】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出生物圈的X围。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并了解生态系统的特点。
3、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重点难点】重点:生物圈的X围,生态系统的类型难点: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新知探究】探究任务一:生物圈的概念及X围自主探究:阅读课本26页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生物圈?2、生物圈的厚度有多少?X围包括哪些?合作交流:根据生物圈的X围及各自的特点思考下列动物:青蛙、鸟、人分别可以在哪些圈层中活动,说明了什么?探究任务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自主探究:根据课本28-29页的相关文字,思考下列问题:1、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主要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哪个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哪个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合作交流:阅读教材30页“资料分析”思考: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有关联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说明了什么?【拓展提升】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中,哪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哪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弱?附:参考答案探究任务一、自主探究:1、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物圈的厚度有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X围。
合作交流:青蛙是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鸟可以飞翔,可以生活在大气圈的底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人由于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强,三个圈层中都有人的活动。
说明了这三个圈层是相互关联的。
探究任务二、自主探究:1、主要有: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它分布在干旱地区,降雨量少,缺少高大植被,动植物种类较少。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18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学难点: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实验指导: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学生实验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
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生物教案第一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课核的发现-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够掌握核的发现与意义。
- 教学重点:核的发现与意义。
-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并了解核的重要性。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细胞模型等。
第二课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核等。
- 教学重点:细胞膜、细胞质、核的结构与功能。
-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膜、细胞质、核的结构与功能,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细胞模型等。
第二单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第三课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并能够描述地球上最早的生物。
- 教学重点:生命的起源、最早的生物。
-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的起源的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生命起源的实验视频等。
第四课生命的演化-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演化,包括进化论和自然选择。
- 教学重点:进化论、自然选择。
- 教学难点:理解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原理,并能够分析生物进化过程。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实例等。
第三单元生物体内物质的吸收与运输第五课人体的消化道和消化过程-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和消化过程,并能够描述消化过程中各器官的作用。
- 教学重点:消化道和消化过程、消化器官的作用。
- 教学难点:理解消化道和消化过程的过程和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模拟消化过程的实验等。
第六课植物体内物质的吸收与运输-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内物质的吸收与运输,并能够描述植物中的组织与器官的作用。
- 教学重点:植物体内物质的吸收与运输、植物中的组织与器官的作用。
《生物圈》教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同的家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生物学》中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节“生物圈”。
详细内容将围绕生物圈的定义、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圈对生物的保护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掌握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
2. 了解生物圈对生物的保护作用,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结构、功能及保护作用。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对生物的保护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生物圈结构图、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仪,提出问题:“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那么生物圈是什么呢?它对我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功能及保护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生物圈现象,如森林、湖泊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生物圈结构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1. 生物圈的概念2. 生物圈的结构3. 生物圈的功能4. 生物圈的保护作用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生物圈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2. 答案:(1)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生物生存、繁衍和进行生命活动的区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2)生物圈的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
大气圈为生物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圈为生物提供水分;岩石圈和土壤圈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在讲解生物圈知识方面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圈保护方面的新闻和资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圈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七年级生物《生物圈》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一节。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而且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惟一家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影响还具有破坏性甚至毁灭性,所以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
二、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他们能说出许多生物的名称、知道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
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参与游戏,进行角色扮演,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等以表现他们的活力,针对此,教师可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力求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能力1.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2.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生物圈》教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同的家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一章“生物与生物圈”,详细内容为第一节的“生物圈概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及其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圈的概念,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生物圈模型、多媒体课件。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生物分布情况,引出生物圈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结合生物圈模型进行直观展示。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短片,让学生了解生物圈面临的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生物圈知识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生物圈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圈的概念2. 生物圈的组成3. 生物圈的结构4. 生物圈的功能5. 生物圈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和功能,并举例说明生物圈中的相互关系。
答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相互依赖,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2. 作业题目:请谈谈你对生物圈保护的看法,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课后反思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生物圈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013年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
目录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P1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P2
第一节生物圈P3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P4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P6
第四节生态系统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8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P11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P13 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P16 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P18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P21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P23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P24 第一、二章检测题P26
第三章细胞怎样产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P30 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P31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P36 第三、四章同步测试P38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厥类P42
第二节种子植物P44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P45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P48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P50
第一、二章测试P52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P55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P57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P59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P62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P64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P67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P70
第三、四、五、六章测试题P73。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B)教师寄语:探索人类起源,开创世界未来。
教材分析: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许多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为此本章注意突出有关的基本观点,即人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森林古猿,并指出可以用古人类的化石和遗物作为证据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本节内容具有开放性,指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目前仍有许多争议,这是正常的。
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故本节重难点是人类的起源、证据、进化的过程。
本节内容常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察人类起源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人类起源于古代的森林古猿,能说出人类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及探究活动,找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我是从哪里来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请阅读课本1---5页回答以下问题:1、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思考:人从生物圈中获取、、。
2、19世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仔细比较了与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与有着共同的祖先?? 。
3、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分布在、、等地区?它们的过着生活,吃的是。
4、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二、合作探究(一)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2页插图并结合课前查找的有关类人猿资料,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比较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完成下列问题:1、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2、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
3、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三方面不同。
现在,人类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数量日益减少,为什么?。
4、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是。
(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4?5页,各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总结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的证据。
初中生物了解生物圈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成分。
2. 掌握生物圈中生物与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能够描述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 生物圈的组成成分: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
3. 生物圈中的生物关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生物圈的概念,让学生简单描述自己对生物圈的理解。
二、讲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成分(15分钟)
1. 教师介绍生物圈的定义和范围。
2. 讲解生物圈由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组成。
三、探究生物圈中的生物关系(20分钟)
1. 教师介绍生物圈中的生态关系,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金字塔等。
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圈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教学反馈: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成分,并描述一个生物圈中的生态关系。
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观察学生是否理解了生物圈的概念和生态关系。
教学资源:教科书、图片、视频等。
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或者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生物圈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
以上仅为初中生物了解生物圈教案的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
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
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七年级生物下册导学案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命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1.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的是在一个特定地区或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目和种类。
物种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繁多可以提供更多不同的资源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之间的互惠共生。
2.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的是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遗传多样性对于物种适应环境变化、抵御疾病侵袭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护和维护遗传多样性有助于物种的生存和进化。
3.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内不同生态系统的种类和数量。
生态系统多样性能够提供更多丰富的生态位,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多样性的丧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二、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物种的遗传基因组发生变异和遗传变异在自然选择中持续积累的过程。
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通过进化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进化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流动等。
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过程。
在自然环境中,那些适应环境并具有更高生存率的个体将能够更好地繁殖后代,逐渐形成具有适应性更强的物种。
2.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中发生的随机变异,这种变异可能对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在经过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的基因突变将被选中并传递给后代。
3. 基因流动基因流动是指不同物种或亚种之间基因的交换和传递。
基因流动可以促进物种之间的遗传交流和基因的混合,对于增加遗传多样性和优化基因组具有重要作用。
三、生物的分类和进化生物的分类是指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将物种进行分类和归纳的过程。
生物的分类可以便于科学家对生物多样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生物的起源和进化。
《生物圈》教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同的家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生物圈”,详细内容包括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圈对生物的重要性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理解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2.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圈知识解释生活中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对生物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生物圈结构图、PPT课件。
2. 学具:生物圈学习手册、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引入生物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通过PPT课件,讲解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功能。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生活中的生物圈现象,如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
4.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圈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发放生物圈学习手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生物圈保护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圈的概念2. 生物圈的结构地球表层大气、水、陆地3. 生物圈的功能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维持生态平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及其对生物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生物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的一个薄层,包括大气、水和陆地,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维持生态平衡。
(2)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和功能,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圈保护方面的新闻和动态,了解生物圈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对生物的重要性。
《生物圈》优质教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同家园《生物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材中关于生物圈概念及其重要性。
具体内容包括:生物圈定义、生物圈构成、生物圈层次结构以及生物圈对生物生存意义。
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教材第一章“生物学导论”第三节“生物与环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圈概念,掌握生物圈构成和层次结构。
2. 培养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圈层次结构及其对生物生存意义。
2. 教学重点:生物圈概念及其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地球仪、生物圈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入生物圈概念,让学生思考生物圈在地球上位置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 生物圈定义: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一个统一整体。
2) 生物圈构成:生物圈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组成。
3) 生物圈层次结构:生物圈可分为生物圈上层、生物圈中层和生物圈下层。
4) 生物圈对生物生存意义: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生存基本条件,如空气、水、食物、阳光等。
3.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圈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生物在生物圈中分布,加深对生物圈层次结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生物圈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发放生物圈相关知识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圈定义2. 生物圈构成3. 生物圈层次结构4. 生物圈对生物生存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生物圈定义,并说明生物圈构成。
2) 简述生物圈层次结构,并分析其对生物生存意义。
2. 答案:1)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一个统一整体,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组成。
2) 生物圈可分为生物圈上层、生物圈中层和生物圈下层,为生物提供生存基本条件,如空气、水、食物、阳光等。
《生物圈》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生物圈的特点和功能。
3. 了解生物圈与其他地球圈层的干系。
二、导学内容:1. 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生物圈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范围,包括陆地、海洋和空气中的生物。
它由生物体、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组成。
2. 生物圈的特点和功能生物圈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圈是地球上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地方;(2)生物圈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形成了各种生态系统;(3)生物圈中的生物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生态平衡。
生物圈的功能包括:(1)维持地球生态平衡;(2)调节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3)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其他资源。
3. 生物圈与其他地球圈层的干系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存在密切干系。
大气圈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圈提供水资源,岩石圈提供土壤和矿产资源,各圈层之间互相作用,共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三、导学活动:1.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了解生物圈的观点和组成。
2. 分组讨论生物圈的特点和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查阅资料,了解生物圈与其他地球圈层的干系,并进行小组分享。
4.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四、导学反馈:1. 请学生总结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
2. 请学生描述生物圈的特点和功能。
3. 请学生谈谈生物圈与其他地球圈层的干系。
五、拓展延伸:1. 了解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2. 探讨生物圈面临的挑战和珍爱措施。
3. 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加深对生物圈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认识生物课时: 1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3.掌握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重点难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知识导学】一、导入新课:请学生讨论“校园里有哪些生物”学生代表把自己的讨论结果说出来,教师让学生带着“什么是生物”这个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
请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观察教材第3~5页图片,试总结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生物的共同特征是:①生物的生活②生物。
③生物。
④生物。
⑤生物。
⑥除病毒外,。
○7生物除这六个特征外,还有没有其它的特征,请列举出来。
三、自主探究:想一想,你自己是否有生物的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自由讨论)讨论结果:讨论后,试解答下列问题: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2)猫生出小猫属于(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6)猫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以鼠为食,从中获取营养属于【知识小结】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生物的基本特征。
【基础训练】1.有一首歌唱到“种下一粒子,发了一个芽”说明生物()A.需要营养 B.是变化的C.能生长 D.能繁殖2.人用手触摸羞草时,含羞草的叶片立即下垂,说明生物具有那一特征()A.适应性 B.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C.多样性 D.生长和发育3.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火山爆发 B.开水沸腾C.雨后春笋D.潮起潮落4.下列都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A.竹和山石 B.鱼和河水C.空气和阳光 D.松和丹顶鹤5.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蜻蜓点水 B.钢铁生锈C.公鸡打鸣 D.葵花向阳【能力提高】1.阅读课本第6页做练习第1、2题,2.机器人、钟乳石、珊瑚、珊瑚虫那个是生物?【作业】一群蚂蚁围攻一个不明物体,这个物体为草绿色,表面有彩色斑点。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目录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全套4本)(1)七年级上册目录致同学们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四节生态系统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人的新任务科学·技术·社会生物圈Ⅱ号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一节练使用显微镜科学·技术·社会从古老的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科学家的故事XXX、XXX与细胞学说第二章细胞的生活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科学家的故事他发现了细胞中神奇的物质核酸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科学·技术·社会“脱缰之马”癌细胞第三章细胞怎样产生物体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科学·技术·社会朊病毒、疯牛病、克雅氏病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节种子植物生物学与文学寄与植物的情怀第二章被子植物的终身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农业技术员和绿色证书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科学·技术·社会无土栽培第三节开花和结果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大地的美容师——园艺师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科学·技术·社会节水农业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协作用制造有机科学·技术·社会现代化温室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科学·技术·社会热带雨林地球的“肺”后记(2)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科学家的故事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第二节人的生殖科学·技术·社会试管婴儿——浅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第三节青春期第四节计划生育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科学·技术·社会“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科学·技术·社会绿色食品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营养师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三节氛围质量与安康科学·技术·社会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活动的构造——血液科学·技术·社会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讨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第四节输血与血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节尿的构成和排挤科学·技术·社会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第六章人体生命举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科学·技术·社会角膜移植和角膜捐募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科学·技术·社会神奇的CT——X射线计算机体层拍照第三节神经调节的根本体式格局第四节激素调节科学家的故事XXX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科学·技术·社会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技术·社会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科学·技术·社会退耕还XXX(3)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植物科学·技术·社会生物技术与“蓝色革命”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生物学与艺术植物与造型艺术第二章植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研究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科学家的故事XXX和黑猩猩交朋友第三章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生物防治第二节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养殖专业户生物学与文学借植物以言志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细菌第三节真菌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以菌治虫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科学·技术·社会抗生素今昔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二节从种到界科学家的故事XXX和双名法第二章熟悉生物的多样性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后记(4)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科学·技术·社会植物的构造培养第二节虫豸的生殖和发育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科学·技术·社会带你参观养鸡场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通报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科学·技术·社会中国拥抱“基因世纪”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科学家的故事XXX与杂交水稻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技术·社会探索地球外的生命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科学家的故事XXX和他的进化思想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一章流行症和免疫第一节流行症及其防备科学·技术·社会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第二章用药和急救科学家的故事XXX与《本草纲目》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第一节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与生物有关的职业心理咨询师第二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
【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能辨别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考点导航】1.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环境条件。
2.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知识链接】地球是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生物圈。
生物生存于生物圈,必然受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影响,同时,生物也在适应和影响环境。
【学法指导】通过鼠妇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得出光对鼠妇的影响,把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简单化,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
一填空题
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的底部,____的大部,________的表面;它为人类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生存的基本条件。
2.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________因素;不同种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________,还有________关系,________关系,________关系;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________关系,________关系。
3.生物适应环境具有____性,同时也有_______性;生物不仅能________环境,也能________环境。
二选择题:
1.今年春季以来,洞庭湖水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干旱,造成芦苇荡变成草原,鱼虾蟹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能影响环境
2.在沙漠地区,生存的生物种类非常少,影响生物在此生存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壤
3.下列关于生物圈有关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及其全部生存环境的总称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生物圈只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水、空气
D.温度和空间不是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而是自古就有的
4.假定有两种植物共同生长在一个盆中,当两种植物分开种植时,一种死了,一种生长的更好,请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 B.共生 C.自养 D.异养
5.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
A.除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除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C.所有的变量都相同 D.所有的变量都不同
6.以下哪项不是仙人掌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有机物
合作探究﹢拓展提升:
一选择题:
1.蚯蚓能生活在土壤中,有很多国家用蚯蚓来处理垃圾。
这种现象说明生物()
A.能适应环境 B
2..在动物实验中,正确设置对照组不容易。
例如,要选择20个完全相似的动物,将其均分
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就比较困难。
那么,进行这种实验时,你认为下列哪种方法最合理()
A.从20个动物中,选出两个相似的动物,一个作为实验组,一个作为对照组
B.将这20个动物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个,一组作为实验组,一组作为对照组
C.将这20个动物分成10对,每对相似,一个放在实验组,一个放在对照组
D.将这20个动物放在一组,先进行实验处理,然后恢复原状观察
二填空题:
1.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请帮助他们完成下面的探究报告。
鼠妇常生活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下,那里的土壤是潮湿的,因此我们可以完成下面的探究报告:
(1)____________: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每个小组十只鼠妇,干土,湿土,铁盒,纸板。
实验设计:在铁盒内一边放上___________,以横轴中线为界,另一侧放上________。
这样在铁盒就形成了_______和_______两种环境。
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实验。
(4)实施计划:全班分为8个组进行实验,为什么实验后要计算全班的平均值?为什么要取10只,而不是1只。
(5)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做完后,对鼠妇的处理方式是。
2.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请利用如下实验用具及材料进行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湿润的肥沃土壤,烘干的肥沃土壤。
10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请回答问题:
⑴在此实验中,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⑵你做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你设计的实验操作步骤:1、取两个广口瓶,分别编号A、B,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你的预测:哪一瓶中的蚯蚓渐渐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据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笔记】
【学案整理】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