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宗教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四章
- 格式:docx
- 大小:19.64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历程四字歌)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元谋肇始,(元谋猿人为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猿人,上古文化由此开始)京火生光(北京猿人发明用火,上古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辉)。
新石标志,仰大红良。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四个代表)原始观念,日趋缤纷。
三大崇拜,境祖图腾。
(自然环境崇拜、祖先崇拜亦称生殖崇拜和图腾拜为原始人的三大崇拜)最古艺术,陶塑犹存。
童年气息,活泼天真。
人类在世,两大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自己。
母系社会,石器时代。
娲庖农巢,燧人列排。
(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人物)父系社会,铜石共在。
私有产生,五帝登台。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禅让非虚,古制光彩。
石铜并用,生产加快。
国家建立,曙光初开。
上古文化,多元状态。
三大集团,共呈精彩。
(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为上古时代中华大地的三大文化集团)华夏居北,黄河一带。
炎黄共工,三支一脉。
东夷位东,鲁徽一带。
蚩尤后羿,归属此派。
苗蛮据南,长江一带。
伏羲女娲,在此舞台。
文明前夜,纷争突起。
炎黄联袂,蚩尤败绩。
炎黄内讧,炎帝南移。
黄代华夏,独举大旗。
继征夷蛮,节节胜利。
华夏主流,奠定大局。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人猿叩别,文化发端。
起始同类,嗣后变迁。
商人迁殷,文字出现。
贞人记事,有册有典。
文明时代,首开纪元。
殷商时期,思维混沌。
尊神重巫,以神为本。
听命上帝,侍奉鬼神。
武王伐纣,以周代商。
文化维新,成果辉煌。
宗法建制,分封起航。
制礼作乐,律定纪纲。
仪为形式,礼节揖让。
(礼仪是周礼的外在形式,讲究礼节揖让)亲亲尊尊,礼之二纲。
周礼主旨,八字统括:贵贱须别,尊卑排行。
(别贵贱、序尊卑是周礼的主旨)周人之礼,儒家发扬。
礼制文化,周人首创。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天子失威,礼崩乐坏。
古代宗教模块一原始宗教说到宗教,有人会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思想意识。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古代宗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全方面和全过程,甚至很多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早在尚无成文历史的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人类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很长一段的原始社会发展时期,仍存在着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初期状态的宗教,被称为原始宗教,多表现为对植物、动物、天体等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生殖、图腾和祖先的崇拜等。
这些表现了早期的人类对外界及自身的意识,具有自发性、地域性、氏族性、象征性等特点。
项目一 自然崇拜天体崇拜自然力崇拜自然环境崇拜 动植物崇拜主要指对日、月、星等天体的崇拜。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主要指对风、雨、雷、电等自然天象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 主要指对山川湖海等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崇拜的种类很多,小至昆虫、龟蛇,大至虎豹熊罴,有野兽,也有牲畜。
植物崇拜也有很多种类,最常见的一种是对农作物的崇拜,其次是祭树神,均是祈求丰收、平安等。
项目二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把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看作与自己的民族有某种特殊关系,是本民族的象征和保护者。
图腾崇拜体现在原始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旗帜、舞蹈、服饰、文身、祭祀仪式及各类器物的装饰等。
项目一先秦诸子图腾崇拜发展的三个阶段010203对动植物直接认同、崇拜,建立幻想中的血亲关系。
构建半人半兽或人兽结合的图腾形象部分重要图腾随着氏族、部落的扩大、融合而被不断地综合化、艺术化。
项目二 史学的发展从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发展而来的龙凤崇拜逐渐形成一种龙凤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目三祖先崇拜早期祖先崇拜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二是对先祖美德的赞美,即崇拜的是祖先的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从中发展出圣贤崇拜,成为人文主义的文化理想,起到了增强氏族成员的认同感,强化氏族团结的作用,有利于氏族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传统宗教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
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最大特点。
一、传统宗教发展历程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有了原始崇拜。
例如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说明他们已经具有关于灵魂的观念。
1、原始宗教主要崇拜形式有:
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
如图腾崇拜就是原始部落中,人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并把它神话为部落的保护神,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
英雄崇拜是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作为崇拜对象。
中国原始英雄崇拜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部落首领,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一类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明者,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
2、儒教
儒学通过孔子、孟子创立,董仲舒完成,到宋明理学发展和升华,最终成为具有礼教性和宗教性的博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符合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需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和主干。
历代统治者为强化儒学思想的精神统治,进一步将孔子神圣化,将儒学宗教化,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因此发挥着宗教的社会功能。
董仲舒作为先秦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儒学的奠基人,有——汉代孔子之称。
儒教的基本思想(简答)
儒教的基本思想具有宗教性和礼教性,其特点是:
一是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是儒教信仰和制度的核心。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祖辈中的圣贤突出出来,使其人格得到神化。
黄帝、尧、舜禹等圣贤,都被隆重地加以祭祀。
随着孔子地位的一日高于一日,封号越来越高,祭孔的规格也越来越高,孔子及历代群儒也进入孔庙。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崇拜的神灵,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
所以它重视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观点。
儒教认为天人并非对立,神人可以相通。
董仲舒进一步吸收、融合法、道、阴阳各家学说,建立起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
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佛、道两家精义,使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论和宇宙观更加成熟、完善。
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
儒家非常重视宗教在政治、伦理上的教化功能,将儒学和政治、伦理融为一体,和世俗生活、百姓生活紧密结合,所以儒教既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又得到自下而上的普通庶民的支持,这是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并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
3、道教
道教产生于东汉,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系统宗教。
道教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宇宙起源论。
道教的理想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
为此,道教徒探索了种种修炼方式,如内养功、炼丹等。
4、佛教
佛教是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的。
古印度佛教有大乘教和小乘教两派。
只注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
而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称大乘佛教。
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鼎盛。
出现了许多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
主要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和密宗。
佛教基本思想有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和三法印
等理论。
其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四谛说(名词):谛即真实无妄的道理。
“四谛”包括苦、集、灭、道,是佛教坚持的四种宗教义谛。
苦,是佛教对人生的总体评价。
集,就是人生痛苦原因的集合。
灭是人生苦难的寂灭,佛教徒称这种境界为涅,即进入极乐世界。
道是追求涅般的途径和方法。
以儒、佛、道三教合一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宗教有那些特征呢?
二、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
1、中国传统宗教的不发达性
中国人和是其他民族相比,宗教观念淡薄,信仰系统宗教的人数比例很低。
中国人没有因为纯粹的宗教原因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
向欧洲历史上的十字军东侵等战争,就是宗教战争。
在中国历史上,各宗教基本和平相处,没有大的宗教迫害,宗教势力总是依附于王权。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有这样几个原因。
民众宗教观念相对淡薄。
中华民族是农耕稼穑为生,人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辛苦谋求生活。
这就使人们集中精力于衣食住行,而无暇幻想。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中国人看重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喜欢虚无缥缈。
中国古代的神和其他民族的神相比,也是人性多于神性。
如开天辟地的盘古、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伏羲、神农等,这些人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原始先民心中伟大的发明家。
宗教从未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在中世纪占据一切意识形态领域长达千余年,统治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权高于皇权。
而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宗教一直是统治者利用的工具,中国没有出现政教合一的王朝,从来没有!宗教从未凌驾于政权之上,而是依附于王权。
中国系统宗教大多是舶来品。
中国系统宗教大多是从外族引进的。
历史上,先后传入中国的系统宗教有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
犹太教在世界各地都曾受到排挤,12世纪来到中国后,中国人尊重他们的信仰,不歧视他们。
后来,在中国的犹太教被中国文化同化。
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虽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但未受到强力限制。
2、中国传统宗教的实用性
中西方宗教心理差异。
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把人生的意义寄托于上帝,寄托于来世天国。
中国人追求的是现世的快乐,不把幸福放到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他们担忧“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喜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所以中国传统文学创作往往是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中国民间流行鬼神信仰,中国人信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人相信有实际功用的鬼神。
中国民间信仰的鬼神都贴近民众生活,为民众降福消灾,某神灵验,则香火旺盛,否则,则门可罗雀。
临时抱佛脚,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
观音菩萨成了救苦救难的送子娘娘,这种实用功利性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是随处可见的。
信仰实用性在道教中表现为不强调来生来世的重要,追求人生的理想是长生不老,白日飞升,得道成仙。
信仰实用性在佛教中表现为禅宗倡导的“本心即佛”,反对苦修、坐禅、读经念佛,否定一切清规戒律。
主张顺应自然,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向中国人的实用心理妥协的结果。
也是佛教来到中国后本土化的一个标志。
3、中国古代宗教的兼容性
中国人宗教信仰还具有兼容性。
中国人信仰宗教主要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谁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就相信谁,对中国人来说,几乎不存在信仰的纯粹性问题。
当然,中国人对异教徒也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而不会想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将异教徒视为洪水猛兽,在中国各种宗教信徒可以和睦相处,如在《红楼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僧一道形影不离,《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同时存在。
这种多种宗教共生共存的现象,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教的兼容性。
官方宗教政策也具有兼容性。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某些帝王偏爱一种宗教,如梁武帝佞佛、唐初皇帝把道教位列三教之首,但总体上来说,历代统治者对各种宗教基本上是一视同仁,不过分抬高,也不过分贬低。
所以各宗教在中国基本相安无事,和睦相处。
各种宗教之间相互融合。
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渗透是众所周知的。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生根开花,曾援道入佛。
许多名僧学习神仙方术,用道家思想解释佛教。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正统文化,其他宗教为了立足中国都依附于儒家的礼教。
道教初创就从儒家吸取营养,强调积德行善,尽忠尽孝。
佛教初入中国就注重不与儒家伦理相悖。
宋明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就是最好的例证。
以上是中国传统宗教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传统宗教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