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地下害虫田间调查及种类鉴定
- 格式:doc
- 大小:328.50 KB
- 文档页数:6
1 实验五 地下害虫田间调查及种类鉴定
(综合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地下害虫的调查方法;查明当地地下害虫的种类、数量、优势种群及不同生境中的分布规律,以便准确掌握虫情,制定合理的防治计划。
2.掌握地下害虫的鉴别方法,并能识别主要种类的形态特征;识别各类地下害虫的为害状。
二、用具
手持扩大镜、直尺、采集盒、广口瓶、记载本、铅笔、小铲、铁锨、标签纸等。
一、 调查方法和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每组5~6人,每组一套用具。
1.调查时间:秋季。
2.调查方法:常用的地下害虫调查方法有挖土调查法、灯光诱测法、食物诱集法、目测法等,其中挖土调查法最常用。
3.地块选择:按不同土质、地势、茬口等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分别进行调查。
4.取样方法和数量:取样方法取决于地下害虫在田间的种类和分布型,如蛴螬、金针虫多属聚集分布,以“Z”字形或棋盘式取样为宜。取样量一般1hm2以内地块取8点,1hm2以上每增加1hm2,样点增加2个。每点挖土50cm×50cm,深度30cm,边挖土边检查,土块要打碎。
5.记载内容:地下害虫种类(对一时辨认不清的个别种类应单独存放,写好标签,带回实验室镜检)、数量、形态特征和危害状,所调查地块的土质、地势、茬口等。
6.统计项目:
①蛴螬、金针虫、蝼蛄三大类群各占比例:
%100(%)三大类群总虫数该类虫数每类所占比例
②对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地下害虫均作如上分析,得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地下害虫的优势种群,求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每平方米中地下害虫的数量,折合每亩的虫口密度及各类所占比例。
四、种类鉴定
(一)蝼蛄类:直翅目,蝼蛄科
1.为害特征
以成虫、若虫在土壤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幼根和嫩茎,将茎秆咬断或扒成乱麻状,使幼苗萎焉死亡,造成缺苗断垄。特别是在土
2 壤表层活动时,它们来往串食,造成纵横隧道,使种子架空,幼苗吊根,失水而死。
2.主要种类形态特征
全世界已知蝼蛄约40种,我国记载有6种,其中华北蝼蛄
Gryllotalpa unispina和东方蝼蛄 G.. orientalis分布最广,危害最重,二者成虫的主要识别特征见表5-1和图5-1。
表5-1 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的鉴别特征
特 征 华北蝼蛄 东方蝼蛄
体长(mm) 大于40mm,体形粗大。 约30,体形较小。
体色 黑褐色 淡黄褐色
前足腿节下缘 弯曲 平直
后足胫节内上方 有1~2个刺 有3~4个刺
腹部形状 近圆筒形 近纺锤形
图5-1 蝼蛄
华北蝼蛄:1. 成虫 2.前足 3.后足 东方蝼蛄:4.前足 5.后足
(二)金针虫类:鞘翅目,叩头甲科
1.为害特征
金针虫是叩头甲科幼虫(属金针虫型幼虫:体壁光滑坚韧、细长,胸足不发达。)的统称。以幼虫为害作物根部,主根不被咬断,常从茎一侧蛀入,被害部位不整齐,呈丝状,禾苗逐渐萎焉枯死。
2.主要种类鉴别特征
在我国,危害农作物的金针虫有数十种,其中陕西常见的有3种, 即沟金针虫Pleonomus
3 canaliculatus、细胸金针虫Agriotis fuscicollis和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它们的主要鉴别特征见表5-2和图5-2。
表5-2 常见三种叩头甲成、幼虫鉴别特征
虫态
特征
沟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 褐纹金针虫
成虫 体 色 栗褐色,密被细毛。 暗褐色,略具光泽,被极细之茸毛。 黑色具光泽,有刻点及稀疏茸毛。
鞘翅长/头胸长度 4~5 2 2.5
后 翅 雌退化,雄发达。 正常 正常
幼虫 体 色 金黄色 淡黄褐色 茶褐色
体 形 宽而变 细而长,圆筒形。 细长略扁。
尾 节 双铗状,铗齿之内侧各有一小刺突,外侧缘各有3个刺突。 圆锥形,背面近基部两侧各有1褐色圆斑,并有4条纵向细刻线。 近圆锥形,末端有3个小齿突,基部两侧各有半圆形褐色斑1个,并有4条纵向细刻纹。
1 2 3
图5-2 3种金针虫尾节
1.沟金针虫 2.细胸金针虫 3.褐纹金针虫
(三)蛴螬类:鞘翅目,金龟甲总科
1.为害特征
蛴螬是金龟甲幼虫(属蛴螬型幼虫:身体肥大;头部黄褐色,体白色,1对上鄂十分发达,体背多皱纹,体弯曲呈C形,寡足型幼虫。)的统称。以幼虫为害多种作物幼苗,咬断主根及地下茎,断口整齐,被害禾苗迅速枯死;为害须根时,严重影响禾苗发育;为害薯块,啃咬成坑洞;为害林果木的根,啃剥皮层取食幼嫩部分,残留木质部。
2.形态特征
陕西常见的4种金龟甲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oblita、暗黑鳃金龟H. parallela、棕色鳃金龟 H. titani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成、幼虫识别特征见表5-3和图5-3。
表5-3 常见4种金龟甲成、幼虫鉴别特征
4 虫态 特征 棕色鳃金龟 大黑鳃金龟 暗黑鳃金龟 铜绿丽金龟
成虫 体色 棕黄色,略具光泽。 黑褐色,有强光泽。 暗褐色,无光泽。 铜绿色,有强光泽。
主要特征 前胸背板中央有光滑之纵脊线,侧缘中部各有一小黑点。
臀节背板向腹面包卷;背板和腹板相会于腹面。 臀节背板不向腹面包卷;背板和腹板相会于腹末。 前胸背板侧缘有黄边,臀板基部有一倒三角形大黑斑,侧缘各有一小黑点。
幼虫 前顶刚毛数 每侧3~5根,常3根,排成1纵列。 每侧3根,冠缝侧2根,额缝侧1根。 每侧1根,位于冠缝侧。 每侧6~8根,排成1列。
肛腹板刺毛列 短锥刺毛排为2纵列,每列20~24根,排列不整体。 无刺毛列,仅有钩状毛,散乱排列。 无刺毛列,仅有钩状毛,散乱排列。 长锥刺毛排为2纵列,每列15~18根,刺尖相向,相互交错。
1 2 3
4 5 6
图5-3 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
大黑鳃金龟:1.幼虫肛腹板 5.幼虫头部 暗黑鳃金龟:2.幼虫肛腹板 4.幼虫头部
铜绿丽金龟:3.幼虫肛腹板 6.幼虫头部
(四)地老虎类:鳞翅目,夜蛾科
1.为害特征
地老虎俗称切根虫,夜盗虫,以幼虫为害多种作物。1~2龄幼虫危害心叶和嫩叶,3龄以后幼虫切断作物的幼茎、叶柄,造成缺苗断垄。
2.形态特征
常见地老虎有3种,即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大地老虎A. tokionis和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其中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在我国北方分布最广,危害最重。3种地老虎成、幼虫识别特征见表5-4和图5-4。
表5-4 常见3种地老虎成、幼虫鉴别特征
种名
虫态和特征 小地老虎 黄地老虎 大地老虎
成 体长(mm) 16~23 14~19 20~23
5 虫 翅展(mm) 42~54 32~43
56~62
前 翅 黑褐色,前缘浓黑;具许多明显的横线,具环形斑和肾状斑,其中肾形斑外侧有1尖端向外的黑褐色楔形斑,亚外缘线内侧有2个尖端向内的黑褐色楔形斑,3斑尖端相对。 黄褐色,前缘颜色不加深;横线不明显;具环形斑和肾状斑,但肾形斑凹部无任何黑斑。 灰褐色,前缘浓黑,肾形斑凹部具不定形黑斑。
雄虫触角 栉齿占整个触角的1/2 栉齿占整个触角的2/3 栉齿几乎占整个触角。
幼虫 表 皮 密布黑色大小不一的小颗粒 无明显颗粒,多皱纹。 光滑
腹部各节背面有4个毛片 前面2个小靠近,后面2个大远离。 前后2个大小、距离几乎相等。 前后2个大小、距离几乎相等。
臀 板 黄褐色,中央有一对深褐色纵纹。 为2大块黄褐色斑,中央断开。 几乎全为深褐色
1 2
图5-4 地老虎成虫前、后翅
1.小地老虎 2.黄地老虎
(五)根蛆类:双翅目,花蝇科
以幼虫危害多种作物萌动的种子和幼苗根茎,造成种子不能发芽出土或幼苗干枯死亡。我国发生的根蛆有4种。其中以灰地种蝇Delia platura分布广、危害中,其鉴别特征如下:
成虫:体长4~6mm。雄虫体较小,暗褐色;两复眼几乎相接,触角黑色;胸部背面有3条黑色纵纹,腹部背中央有1条黑色纵纹,各腹节均有1条黑色横纹;后足胫节内下方生有1列末端弯曲的短毛。雌虫体较大,灰黄色至灰色;两复眼间距离约为头宽的1/3。额暗红色,有时下半部为橙黄色;腹背中央纵纹不明显;中足胫节外上方生有1根刚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7~8mm。乳白色稍带浅黄。前端细,后端粗,口钩黑色。腹部末端有7对肉质突起,均不分叉,第1、2对位置等高,第5、6对等长,第7对较小。
蛹:长7mm左右。椭圆形,红褐色或黄褐色,尾端可见6对突起。
(六)油葫芦:直翅目,蟋蟀科
杂食性,成若虫食害农作物叶、茎、枝、种子、果实或根部,发生严重时也会飞到室内咬毁食物及衣物,是北方旱地作物主要害虫之一。其主要识别特征如下:
成虫:头顶黑色,复眼内缘、头部及两颊黄褐色;前胸背板有2个月牙纹;前翅淡褐色有光泽,后翅尖端纵折露出腹部很长,形如尾须;产卵管剑状、褐色,很长;尾须褐色。
若虫:成长若虫体长21.4~21.6mm,体背深褐色,前胸背板月牙纹明显,雌雄虫均具翅芽,雌若虫的产卵管长度露出于尾端。
五、作业
1.统计田间地下害虫的主要种类和虫口密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制一简索表,区别所观察地下害虫。
3.存在问题和建议。
6
六、要求
1.选择两块地,一块旱地,一块农田进行调查,鉴定时只要求到科。注意记录调查环境和主要作物。
2.实验报告采用A4纸进行打印
3.本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可上网查阅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