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版儿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35.75 MB
- 文档页数:28
消化系统疾病【考点】专业综合-儿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概述】本章内容重点主要是腹泻病和液体疗法;一、解剖生理特点1. 解剖特点:(1)口腔:①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及吞咽功能;②但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黏膜干燥,因此易受损伤和局部感染;③3~4个月时唾液分泌增加;④婴儿口底浅,常发生生理性流涎;(2)食管: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3)胃:①胃容量:新生儿30~60ml,1~3个月时90~150ml,1岁时250~300ml;②婴儿胃略呈水平位;③幽门紧张度高,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4)肠:①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对消化有利;②婴幼儿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5)肝;2. 生理特点(1)胰腺①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②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淀粉酶;③婴幼儿时期容易发生消化不良;(2)肠道细菌①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岐杆菌占绝对优势;②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③婴幼儿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3)健康儿童粪便①母乳喂养儿粪便:为黄色或金黄色,较较稀薄,绿色、不臭,呈酸性反应(pH 4.7~5.1);平均每日排便2~4次,添加辅食后次数即减少;②人工喂养儿粪便:人工喂养的婴儿粪便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 6~8);因牛乳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块;大便1~2次/日,易发生便秘;③混合喂养儿粪便:喂食母乳加牛乳的婴儿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色;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每日1次左右;二、小儿腹泻病1. 病因★(1)易感因素①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②生长发育快,胃肠道负担重;③胃酸和消化酶分泌↓;④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SIgA均较;⑤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⑥人工喂养;(2)感染因素①病毒;②致腹泻大肠杆菌;③空肠弯曲菌;④耶尔森菌;⑤真菌;⑥寄生虫;(3)非感染因素①饮食因素:喂养不当可、过敏性腹泻、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②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2. 临床表现(1)临床分型:①急性腹泻: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②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的腹泻;③慢性腹泻:病程>2mon的腹泻;(2)急性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3)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显微镜检查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伴腹痛;(5)抗生素诱发的肠炎:(6)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病因复杂,感染、物质过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最为常见;3. 诊断与鉴别诊断(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①“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mon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②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等;(2)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①细菌性痢疾:常有流行病学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大便次数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显微镜检查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②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4. 治疗与预防(1)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不同时期的腹泻病治疗重点各有侧重,急性腹泻多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2)急性腹泻的治疗①饮食疗法;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1°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ORS):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口服补液盐电解质的渗透压为220mmol/L(2/3张),总渗透压为310mmol/L;a)口服补液量: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 ml/kg,中度脱水约80~100 ml/kg,于8~12 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b)禁忌症: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不宜采用;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液体疗法)3°药物治疗:a)控制感染;b)肠道微生态疗法;c)肠黏膜保护剂;d)避免用止泻剂;e)补锌治疗;三、液体疗法1、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1)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越多,这是因为间质液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2)体液的电解质组成:血浆中的阳离子主要是Na+、K+、Ca2+和Mg2+,其中Na+占90%以上;血浆主要阴离子为Cl-、HCO3-和蛋白质;细胞内液阳离子主要是Na+、K+、Ca2+和Mg2+,其中Na+占78%以上;阴离子以蛋白质、HCO3-等为主;2、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3、脱水: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出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1)按脱水程度分轻、中、重三度(2)按脱水性质4、其他症状:(1)代谢性酸中毒:①轻度酸中毒,HCO3-为13~18mmol/L;②中度酸中毒,HCO3-为9~13mmol/L;③重度酸中毒,HCO3-<9mmol/LHCO3-,表现为唇周灰暗或口唇呈樱桃红色,精神萎靡,呼吸深长等;(2)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少或消失,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T波低平、倒置、ST段下移、QT间期延长,U波增大;(3)低钙、低镁血症:血钙<1.85mmol/L,血镁<0.58mmol/L,二者常同时存在,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手足抽搐、惊厥或口唇痉挛;5、小儿液体疗法时常用补液溶液配制6、液体疗法的补液量:液体疗法包括补充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1)生理需要量和累积损失量:(2)继续丢失量:在开始补充累积损失量后,腹泻、呕吐、胃肠引流等损失大多继续存在,这种丢失量依原发病而异,且每日可有变化,必须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损失量用类似溶液补充;7. 补液思路★:(1)判断脱水的程度:①轻度:皮肤稍干,弹性尚可,尿量稍少;②中度: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眼窝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③重度:昏迷,尿量极少,休克,有周围循环障碍;(2)判断脱水的性质:①低渗:<130mmol/L;②等渗:130~150mmol/L;③高渗:>150mmol/L;(3)补液总量:①轻度:90~120ml/kg②中度:120~150ml/kg③重度:150~180ml/kg(4)补液的速度:①累计损失:8~12ml(kg•h),8~12h补完;②生理+继续丢失量:5ml/(kg•h),12-~16h补完;(5)补液的性质:低渗脱水高张补,高渗脱水低张补:①低渗:2/3张;②等渗:1/2张;③高渗:1/3张;(6)张力的计算方法:①含钠的等渗液有:0.9%氯化钠,1.4%碳酸氢钠;②张力=含钠等渗液/液体总量;例:一脱水的患儿补液为0.9%氯化钠200ml,那它的张力为200/200=1/1,等渗液就是一张;1°2:3:1液的张力是2份0.9%氯化钠,3份糖,1份1.4%碳酸氢钠=2+1/2+3+1=1/2张;2°4:3:2液的张力是4份0.9%氯化钠,3份糖,2份1.4%碳酸氢钠=4+2/4+3+2=2/3张;3°2:6:1液的张力是2份0.9%氯化钠,6份糖,1份1.4%碳酸氢钠=2+1/2+6+1=1/3张③盐:碱=2:1④对于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20ml/kg等张含钠液,30~60min输完;(7)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见酸补碱;8. 具体方案:(1)★第1天补液:①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一般轻度脱水约为90~120 ml/kg、中度脱水约为120~150 ml/kg、重度脱水约为150~180 ml/kg;②溶液种类:1°等渗性脱水用1/2 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张含钠液;2°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③输液速度:1°快速扩容:对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20 ml/kg等渗含钠液,30~60 min内快速输入;2°补充累积量: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液量)一般在8~12 h内补完,约每小时8~10 ml/kg;3°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脱水纠正后,时速度宜减慢,于12~16 h内补完,约每小时5 ml/kg;④纠正酸中毒:输液后酸中毒即可纠正;对重度酸中毒可用1.4%碳酸氢钠扩容;即5%碳酸氢钠量(ml)=—BE×0.5×体重(kg),然后稀释成1.4%碳酸氢钠-BE为碱剩余的绝对值;⑤纠正低血钾:见尿补钾;浓度不应超过0.3%;每日静脉补钾时间,不应少于8 小时;切忌将钾盐静脉推入,一般静脉补钾要持续4~6 天;能口服时可改为口服补充;⑥纠正低血钙、低血镁:出现低钙症状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每次1~2 ml/kg,最大量≤10 ml)加葡萄糖稀释后静注;低血镁者用25%硫酸镁深部肌肉注射症状缓解后停用;(2)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主要是补充继续损失量(防止发生新的累积损失)和生理需要量,将这两部分相加于12~24h内均匀静滴继续补钾,供给热量;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若腹泻仍频繁或口服量不足者,仍需静脉补液;①补液量需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② 供给足够的生理需要量,用1/3~1/5 张含钠液补充;继续损失量是按“丢多少补多少、随时丢随时补”的原则,用1/2~1/3 张含钠溶液补充;③仍要注意继续补钾和纠正酸中毒的问题;。
儿科学——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一、单项选择题A1型题1.下列哪种病毒引起的小儿肠炎最常见:A.轮状病毒B.诺沃克病毒C.埃可病毒D.腺病毒E.柯萨奇病毒2.关于轮状病毒引起肠炎的发病机制,哪项正确: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加B.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加C.产生肠毒素使肠腺分泌增加D.引起肠粘膜水肿.溃疡E.使肠粘膜吸收功能障碍3.轮状病毒肠炎常出现:A.明显中毒症状B.休克C.脱水.酸中毒D.粘液脓血便E.肠穿孔4.轮状病毒肠炎大便特点是:A.水样或蛋花汤样、黄色、无腥臭味B.粘液便C.暗绿色水样便函、粘液较多、腥臭味D.脓血便E.果冻样便5.轮状病毒肠炎常伴有:A.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B.皮疹C.肝炎D.淋巴结肿大E.肠穿孔6.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主要靠:A.大便函性状B.大便镜检C.血常规D.是否有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E.大便细菌培养7.治疗高渗性脱水补充累计损量选用的液体张力是:A.等张B.1/2张C.2/3张D.1/3张E.1/48.6月女婴,营养不良,腹泻2月入院。
神萎,四肢无力,腱反射消失,腹胀,肠音弱,心音低钝,心率140次/分,考虑有:A.低血糖B.低血钙C.低血钾D.低血钠E.低血镁9.重型与轻型婴儿腹泻的主要区别点是:A.每日大便次数达10余次B.恶心、呕吐、纳差C.体温39℃以上D.伴水、电解质紊乱E.粪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10.3:2:1液的张力是:A.1/4张B.1/3张C.1/2张D.2/3张E.等张11.口服补液盐适用于:A.新生儿肠炎B.心功能不全者C.腹胀明显的腹泻患儿D.腹泻并重度脱水E.有轻.中度脱水,无酸中毒12.五个月婴儿.吐泻6天,精神萎糜,前囟凹陷,皮肤弹性极差,半日无尿,呼吸深长,四肢冰冷,脉细弱,血钠130 mmol/L,CO2-CP 12 mmol/L,首次补液应选择:A.3:2:1 液B.4:3:2液C.2:1等张含钠液D.5%葡萄糖液E.1/6mmol/L乳酸钠液13.4:3:2液的组成成分是:10%葡萄糖生理盐水 1.4%碳酸氢钠A.4份3份2份B.4份2份3份C.3份4份2份D.3份2份4份E.2份4份3份14.腹泻患儿补充累积损失量应于开始输液的多长时间内完成:A.30~60分钟B.1~2小时C.3~4小时D.8~12小时E.12~16小时15.男婴三月,腹泻3月,大便水样或稀糊样,无粘液脓血,每日3-6次,虚胖伴湿疹,精神食欲正常,体重5.2公斤,中西药治疗无效,诊断最大可能是:A.迁延性腹泻B.真菌性肠炎C.病毒性腹泻D.生理性腹泻E.轻型腹泻16.五月婴儿,腹泻呕吐五天,体温39.50C,烦躁,前囟眼眶凹陷,皮肤弹性消失,口干,呼吸深快,四肢冰凉,脉细弱,皮肤有花斑,处理应立即给予:A.肌注镇静剂B.静滴抗菌素C.给予退热药D.推注11.2乳酸钠液E.推注2:1等张含钠液17.小儿秋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A.轮状病毒B.埃可病毒C.腺病毒D.诺袄克病毒E.柯萨奇病毒18.重型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指:A.呕吐重B.食欲差C.发热D.腹泻频繁E.有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19.男患儿2岁,3天前发热,轻咳,流涕,来诊前一天吐2次,继腹泻,大便水样,一昼夜十多次,大便镜检偶见少量白细胞,最可能性的诊断是:A.空肠弯曲菌肠炎B.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C.轮状病毒肠炎D.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E.霉菌性肠炎20.婴儿腹泻在脱水性质不明时,第一天静脉补液可选用:A.1/2张含钠液B.1/3张含钠液C.1/4张含钠液D.2/3张含钠液E.2:1等张含钠液21.小儿与成人体液分布的差异主要是小儿的:A.组织间液含量高B.血浆含量高C.细胞内液含量高D.组织间液和血浆含量高E.细胞内液和血浆含量高22.小儿中度脱水,丢失水分约为体重的:A.小于5%B.5%-10%C.10%-12%D.12%-15%E.15%-18%23.10月婴儿,腹泻呕吐3天,水样便或蛋花样便,量多,无发热,半天来精神萎靡,呼吸深快,唇樱红,面色苍灰,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尿量减少,哭无泪,皮肤弹性极差,四肢冰冷,补液第一组扩容首选:A.2/3张含钠液50ml/kgB.5%碳酸氢钠20ml/kgC.2:1等张含钠液20ml/kgD.1/2张含钠液40ml/kgE.1/3张含钠液20ml/kg24.腹泻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主要是:A.吐泻丢失大量的碱性物质B.进食少热卡不足C.肾排酸障碍D.组织中乳酸堆积E.酮体产生增多A2型题25.有关腹泻的治疗,哪项不正确:A.调整饮食B.控制肠道内外感染C.纠正水电解质平衡D.尽早使用止泻剂E.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26.除外下列哪一种细菌,其所致肠炎的临床症状与菌痢相似:A.产毒性大肠杆菌B.空肠弯曲菌C.耶尔森氏菌D.侵袭性大肠杆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27.判断婴幼儿中度脱水,下述哪项不正确:A.失水量为体重的5-10%B.皮肤弹性差C.前囟眼眶凹陷D.尿量减少E.血压明显降低28.以下哪项不是判断腹泻患儿中重度脱水的重要依据:A.眼眶前囟凹陷B.皮肤干燥,弹性差C.血钠浓度低D.尿量少或无尿E.循环差,有休克前期表现29.下列哪项不是低渗性脱水特点:A.失钠大于失水B.主要为细胞外液减少C.口渴剧烈D.易出现休克表现E.多发生在慢性腹泻或营养不良患儿30.产生肠毒素的病原不包括:A.霍乱弧菌B.沙门氏菌C.空肠弯曲菌D.轮状病毒E.致泻性大肠杆菌31.婴儿腹泻的治疗原则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加强护理B.严格禁食C.调整和早期进食D.合理用药E.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二、思考题1.能引起黏液脓血便的常见细菌有哪些?2.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静脉补钾原则。
今天介绍消化系统疾病。
本部分“腹泻病”中的液体疗法之前已有详述,链接如下,此处不再重复。
基础知识整理——儿科学(2)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有几个数据简单了解即可。
①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多,5~6个月后唾液量明显增多,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②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调控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③新生儿胃容量30~60ml,1~3个月为90~150ml,1岁为250~300ml,5岁时为700~850ml,成人约2000ml。
④小儿肠系膜柔软而长,活动度大,容易患肠套叠和肠扭转。
⑤胎粪由浓缩的消化液、脱落的上皮细胞及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和毳毛所组成,出生24h内排出,黏稠,深绿或黑绿色,无臭味。
⑥1~3岁小儿肝下缘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2cm,4~5岁以后渐进入肋缘内。
二、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引起的一种疾病,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无特殊知识点,主要注意检查方法:①食管钡剂造影:5min内>3次钡剂反流至食管提示反流;②食管pH动态监测:24h连续动态监测食管下端pH,下降则表明有酸性胃食管反流,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可参见内科学的相关内容。
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先天性的幽门环状括约肌增生、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病理表现为幽门肌全层增生、肥厚,环肌更为明显。
临床表现有:①呕吐:首发症状和特征性表现。
出生后吃奶与大小便均正常,多于2~4周开始出现喂奶后呕吐,渐加重,呕吐奶汁,不含胆汁。
②右上腹肿块:本病特有体征。
右上腹肋缘下与右侧腹直肌间可扪及橄榄形、光滑、质稍硬、可移动的实质性包块。
③胃蠕动波:不是特有体征。
在喂奶时或呕吐前容易见到,轻拍上腹部常可引出,方向自左季肋下向右上腹部。
④其他:黄疸(不常见),消瘦、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可有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循环衰竭时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腹部B超可诊断本病,标准为幽门肌厚度≥4mm、幽门前后径≥13mm、幽门管长≥17mm。
第十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活动, 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粘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易发生溢奶。
胃呈水平状,再加上幽门紧张度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 也是婴幼儿吋期易呕吐的原因。
胃容量出生时30〜60ml,随年龄增大,1〜3月90〜150ml, 1岁时达250〜300ml.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对消化吸收有利,但肠系膜柔软血长,粘膜下组织松弛,尤其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辟•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徐。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
婴儿肝脏结缔纽•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齐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屮毒等均可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点新生儿唾液分泌少,随发育而增加n但小婴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故3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婴儿胃排空时随食物种类而异,一般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n婴儿肠粘膜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低于成人,但因奶中乳糖食量低,仍可止帘分解、吸收。
幼婴尤其是未成熟儿肠壁薄、粘膜血管丰富,肠粘膜屏障作用较差,肠腔内微生物、过敏原及不完全分解产物可经肠粘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性感染或变态反应病。
幼婴因胰腺酶活性低、胆汁分泌少,对脂肪及蛋白质消化、吸收都不完善。
新生儿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开始出现细菌。
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为主;人喂养则以大肠杆菌为主。
肠道细菌对体内合成维生素和其他B 族维生素起重要作用.消化功能紊乱时,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致病。
第二节小儿腹泻病泄义:小儿腹泻病或称腹泻病,是如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Z—。
【儿科学总结】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新生儿及婴儿口腔粘膜薄嫩,唾液分泌少,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常发生胃食管反流,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易发生溢奶及呕吐,胃容量出生是30~60ml,1~3月90~130ml,1 岁时达250~300ml。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
婴儿不易发生肝硬化。
(二)生理特点小婴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3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婴儿胃排空时间水为1.5~2小时,母乳2~3 小时,牛乳3~4小时。
婴儿肠道吸收率高。
消化道感染时,肠内细菌或毒素容易进入血液,易发生全身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则以大肠杆菌为主。
第二节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一)病因1.易感因素(1)消化系统特点①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对食物的耐受力差;②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消化道负担重。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①胃内酸度低,胃排空较快,对胃内细菌杀灭能力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SgIA 均较低;③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2.感染因素(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
(2)细菌感染①致腹泻大肠肝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粘附-集聚性大肠杆菌。
②空肠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
③耶尔森菌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
④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
(3)致腹泻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3.非感染因素(1)食饵性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当引起。
(2)症状性腹泻如患各种感染疾病时,由于发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并发腹泻。
第10节:消化系统疾病一、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1.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紧张度高,所以很容易吐奶。
2.口腔黏膜嫩,血管丰富。
3.唾液腺不完善,唾液分泌少,黏膜干燥,易胺损伤和细菌感染。
(二)、生理特点新生儿唾液分泌少,3-4个月开始增加,5-6个月明显增多。
婴儿胃排空时间: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幽门环肌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一)、临床表现(右上腹肿块+呕吐)1.呕吐无胆汁的喷射性呕吐(由于幽门梗阻,胆汁上不来),呕吐物为凝块的奶汁。
2.胃蠕动波3.右上腹肿块特有体征。
呈橄榄形、光滑、质较硬的肿块还可以有黄疸、消瘦、脱水以及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表现(二)、辅助检查1.腹部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幽门肌厚度≥4mm,前后径≥13mm,管长≥17mm.2.X线钡餐检查,幽门胃窦呈典型的鸟嘴状改变,(还有一个病也是呈鸟嘴状改变:贲门失弛缓症)管腔狭窄如线状。
(三)、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三、先天性巨结肠(排便延迟)。
又称为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
也就是小肠远端无神经调节,持续痉挛,粪便在近端出不去,使这一段结肠肥厚扩张。
一、临床表现1.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和腹胀患儿出生后3天不排便,以后形成不灌肠不排便的情况。
2.呕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3.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
4.容易并发:小肠结肠炎。
(二)、辅助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内镜(三)、诊断和鉴别诊断1.先天性肠闭锁:完全不通气了,腹部直立位平片可见整个下腹部无气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平片示肠壁有气囊肿和(或)门静脉积气。
四、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
(6个月以前的多为生理性腹泻,6个月-2岁,好发秋季腹泻,2岁以后好发菌痢)(一)、病因1.易感因素婴幼儿的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