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 格式:ppt
- 大小:4.41 M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上海经济民国上海竟打败北京成为金融中心
导语:北京坠落与天津崛起说到民国时期的金融中心,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南上海”“北天津”。
其实,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上海和北京才
北京坠落与天津崛起
说到民国时期的金融中心,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南上海”“北天津”。
其实,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上海和北京才是一南一北的两个全国性金融中心。
只是到了蒋介石建都南京后,国民政府以南京为政治中心、上海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上海才变得一枝独秀,天津作为北方金融中心的地位则更加凸显。
从都城到边塞:首都南迁后的北平
北京金融中心的溢彩流光,在不断响起的枪炮声中渐渐消失,在政权轮替和首都迁移中改变了模样。
1926年3月18日,一起震惊中外的惨案在首都北京发生。
这一天,段祺瑞执政府的军警野蛮镇压请愿队伍,当场射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刘和珍等47人、伤200多人,成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语)。
当北京进入“知识阶级恐怖时代”(周作人语)之时,南方革命的烈焰开始燃起。
这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北伐,揭开了以数万兵力横扫拥兵数十万之众的北洋军阀的序幕。
民国北京景象
“南军北伐”日渐成为北京知识界关注的焦点。
此时,北洋政府在京城的管制和对“赤化”的打击愈加严厉。
一向舆论环境相对宽松、对文人学者“敬而言之”的北洋政府,不断收紧政策。
往南方去、尤其是到上海去,成了许多北京知识分子的现实选择。
生活常识分享。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
但1912-1928年中国社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方面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条例共为8条,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可依本条例获得奖励;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
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在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轻工业开发原料,为农业改造生态环境。
以上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
这一点从当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和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重的消长情况可以看出。
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作物为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等。
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与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国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逐步形成了若干农业专门化区域。
如棉花多产于江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蚕桑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农业专门化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的程度。
二、工矿业方面1911年以前的中国工业,除少数兵工厂外,大约有75个制造业和33个煤矿、金属矿,而且这些厂矿均建于1872年至1894年期间。
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从绝对数量上看与1918-1922年时期开始生产的新企业相对地大量涌现的情况相比也不算多。
从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
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
第1篇一、导言近代经济历史,是指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末,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从封闭自守到开放融合的过程。
以下是关于近代经济历史的部分笔记摘抄。
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兴起1. 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市场需求的扩大、资本积累的增加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
2. 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 资本主义兴起: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家通过投资和经营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4. 英国工业化: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工业化进程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1. 殖民扩张:为了获取原材料和市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建立了全球性的殖民体系。
2. 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国家倡导自由贸易,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 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经济相互依存。
4. 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促进了全球化进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四、两次世界大战与经济格局的变化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但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重组。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阵营。
3. 经济格局变化: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者,苏联成为社会主义世界的领导者。
五、战后经济发展与全球化1. 战后重建:战后,各国致力于经济重建,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 经济全球化: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国经济相互依存。
3. 新兴市场国家崛起:战后,新兴市场国家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4.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史一、清末的金融监管中国旧式金融机构的设立大抵不受政府严格限制,谁有资本谁就可以开设钱庄、票号,既不向政府登记注册也无须交纳课税。
为了改变金融机构发展的无政府状态,1908年,清政府度支部奏准颁发了《银行通行则例》,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发的专门管理金融机构的法令。
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府对金融业实行法律监管的开始。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监管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监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基本上沿用清末的《银行通行则例》。
1924年北洋政府财政部颁布了《银行通行法》。
首先,规定了最低资本限额。
其次,进一步明确了银行的业务范围。
再次,规定财政部有权“令银行暂停营业”。
最后,规定外国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也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二)对货币市场的监管为整理混乱的纸币发行状况,北洋政府于1912年在财政部内设立了币制委员会,着手整理币制。
1915年,北洋政府颁发了《取缔纸币条例》,严格限制纸币发行。
(三)行业自律监管金融业的自律主要是通过金融同业公会来实现对金融业的自我管理,与政府监管当局共同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1920年,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钱业公会成立。
其间,公会对其会员行具有相当约束力。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金融监管(一)抗战前1.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了金融监管局,该局直接隶属于财政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专门性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监理全国金融行政和金融业务。
2.1929至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对金融业进行监管,其中包括《银行注册章程》、《银行注册章程实行细则》、《银行法》、《储蓄银行法》、《中央银行法》。
3.对货币市场的整理。
1933年,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彻底废止存在数千年的银两制度,确立银本位制度。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实行白银国有,禁止银币流通;取消商业银行的发行权,将纸币发行权集中于国家银行。
(二)抗战时期为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1939年12月改组了四联总处,改组后的四联总处成为战时最高财政金融决策机构,与财政部共同承担监管金融的职能。
我国的金融债券有哪些我国的金融债券有哪些金融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
发行主体是境内金融机构。
可以公开发行或者定向发行。
可一期或限额内分期。
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始于北洋政府时期。
那么我国的金融债券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1.政策性金融债券。
政策性金融债券是政策性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金融债券。
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金融债券的发行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一是探索市场化发行方式;二是力求金融债券品种多样化。
国开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仅次于财政部成为第二发债主体。
200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境内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经批准可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2.商业银行债券。
(新调整)可发行:普通债券、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
(1)商业银行普通债券: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债券。
(2)商业银行次级债券。
商业银行次级债券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
发行方式:公开或私募。
可一次、可分期。
承销方式:包销、代销和招标承销。
(3)混合资本债券。
我国的混合资本债券是指商业银行为补充附属资本发行的、清偿顺序位于股权资本之前但列在一般债务和次级债务之后、期限在15年以上、发行之日起10年内不可赎回的债券。
按照现行规定,我国的混合资本债券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期限在15年以上,发行之日起10年内不得赎回。
第二,混合资本债券到期前,如果发行人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4%,发行人可以延期支付利息。
第三,当发行人清算时,混合资本债券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一般债务和次级债务之后、先于股权资本。
第四,混合资本债券到期时,如果发行人无力支付清偿顺序在该债券之前的债务或支付该债券将导致无力支付清偿顺序在混合资本债券之前的债务,发行人可以延期支付该债券的本金和利息。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论文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货币制度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情况。
北洋政府在成立初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境。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并推动经济发展,北洋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之一是改革货币制度。
1914年,北洋政府推出了国币“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统一了国内的货币制度。
这种银币得到了广泛流通,为北洋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然而,由于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银币的实际购买力逐渐下降。
为了稳定经济和保值,北洋政府于1924年推出了第一套纸币,即“国币”。
这套纸币分为一、五、十、二十五、一百、五百和一千元七个面额。
这些纸币得到了广泛流通,有效地解决了银币不足的问题,并且银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然而,纸币的流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由于北洋政府的信誉问题以及通货膨胀的加剧,人们对纸币的信任度逐渐降低。
这导致纸币的实际购买力迅速下降,许多人不愿意接受纸币,更喜欢用金银来进行交易。
第二,北洋政府在纸币发行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频繁发行纸币以填补财政赤字,这导致了严重的通胀问题。
此外,北洋政府并没有与国家实力相匹配的黄金储备来支持纸币的发行,这进一步削弱了纸币的购买力。
北洋政府时期的纸币流通也受到了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局势的影响。
例如,北洋政府在战争或不稳定的时期,由于政府财政紧张和通胀问题的加剧,纸币会失去购买力,并且国内外投资者也对纸币持有持谨慎态度。
此外,由于北洋政府与外国签订的借款协议以及战乱等不稳定因素,北洋政府的金银储备也逐渐减少,这使得纸币的信用进一步下降。
尽管北洋政府时期的纸币流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但这一时期对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洋政府建立了统一的国内货币制度,并推出了纸币以便弥补银币不足的问题。
此外,北洋政府试图通过改革货币制度来稳定经济和财政,这为后来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摘要】在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其中硬币和纸币的流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洋政府时期铸造了许多硬币,如袁世凯头像硬币等,这些硬币在当时的经济交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北洋政府也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
这些纸币通过政府和商业机构流入市场,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重要货币形式之一。
纸币的流通情况对当时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经济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货币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关键词】北洋政府时期、币制、纸币、流通、硬币、发行、影响、总结1. 引言1.1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概述引言: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是中国近现代货币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和转型时期。
北洋政府成立于1912年,由袁世凯领导,取代了清朝的统治,成为中国第一个共和国政府。
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政权的动荡和战争频繁,货币制度也面临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清朝末期的货币体系,但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
北洋政府时期铸造了大量银币和铜币,以及发行了各种面额的纸币。
这些硬币和纸币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政治混乱和战争的影响,流通和使用情况并不稳定。
由于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干扰,纸币的价值也经常受到波动。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货币的不稳定性和价值波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也影响了商业活动和经济发展。
在研究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情况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历史背景和制度特点,还要深入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正文2.1 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制度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制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