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2014+APTA临床实践指南:足底筋膜炎(跟痛症)
- 格式:pdf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33
临床足底筋膜炎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足底跖腱膜炎称足跟疼痛综合征,引起足跟痛常见原因之一。
跖腱膜是广泛的,多层次的纤维腱膜。
足跟垫跖侧皮下是纤维脂肪组织,而筋膜表面覆盖有肌肉和神经血管结构。
跖腱膜起自跟骨结节的前内侧面,腱膜纤维向远端扩展至5个跖趾关节下形成束带,止于近节趾骨基底的纤维组织。
强韧的隔膜将跖腱膜分成内侧、中心和外侧部分,并将足底固有肌群分成三个不同间室。
三束腱膜向远端延伸增宽,并在跖趾关节水平分成5条足趾束。
每条足趾束再分成2束,走行于屈肌腱的两侧并止于近节趾骨基底部骨膜。
腱膜的纤维也掺杂到皮肤、跖横韧带以及屈肌腱鞘之中。
跖腱膜作用:①保护足底组织。
②提供足底某些内在肌的附着点。
③协助维持足弓。
2、跟骨脂肪垫跟骨脂肪垫对后足有重要的缓冲作用。
Teitze在1921年首次描述其解剖结构为蜂巢状的纤维弹性隔,其中充满了脂肪颗粒。
这种脂肪垫的封闭小腔结构为其吸收冲击力提供了完善的机制。
跟骨结节周围的纤维隔呈U形结构连接跟骨与皮肤。
横形及斜形的弹力纤维分隔脂肪形成间隔以增加纤维隔的强度。
3、跖腱膜的受力模型跖腱膜相对缺乏弹性。
在步态周期站立相中,当足趾背伸时,沿着跖腱膜的张力增加,拉力传导至其跟骨起点,这种负荷传递使足纵弓抬高,被称作“卷扬机”效应。
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同时牵拉并在前足集中额外的体重,而身体向下方的加速度会使地面的反作“卷扬机”效应下的重复运动,用力增加20%。
病因跖腱膜炎的发生可能有以下原因:(1)步行时,跖趾关节背伸,牵拉跖腱膜,从而牵拉跟骨结节。
随年龄增大、身体肥胖,足部肌肉、韧带力量减弱,跖腱膜牵拉跟骨结节的力量增大,长期、反复牵拉使跖腱膜发生退变,引起疼痛。
(2)跖腱膜跟骨止点处的骨膜炎和跟骨内侧结节的微型疲劳骨折。
(3)穿软底鞋和过度运动是跖腱膜炎的原因之一。
(4)胫骨内翻、跟腱挛缩、跟骨外翻、足旋前畸形,中、老年人的足部肌腱、韧带发生退变后足弓的改变等将使跖腱膜承受更大的应力,长期慢性的牵拉可使局部腱膜发生退变引发跖腱膜炎。
足底筋膜炎怎么治疗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的肌腱或者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所致。
最常见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
晨起时疼痛感觉明显,行走过度时疼痛感加剧,严重患者甚至站立休息时也有疼痛感。
足底筋膜炎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过度训练也可导致跟骨疼痛,有时放射到足掌前面,这种疾病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成人。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跖腱膜)内侧跟骨结节连接处的无菌性炎症,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非手术治疗
1、休息与制动
在疼痛急性期,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使用足部,尤其是疼痛部位。
2、物理治疗
冰敷:在疼痛初期,每隔23小时冰敷1520分钟,有助于减轻炎症和缓解疼痛。
热敷:急性期过后,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如“古顺~敷堂筋膜~贴”采用纯中药配方,安全无副作用,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群使用。
该贴采用了先进的透皮技术,使药物能够更好地渗透到皮肤深层,坚持用达到治愈效果。
二、手术治疗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且持续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足底筋膜切开术、跟骨刺切除术、跖筋膜延长术等,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而定。
足底筋膜炎?3招轻松缓解!
1、滚脚底筋膜球或瓶子
在脚底来回滚动筋膜球或瓶子,每次1-3分钟,左右脚交替进行,让脚底筋膜得到放松。
2、脚底筋膜牵拉放松
双脚站立,抬离脚后跟,用均匀力道做20次/组,每天3次,进一步放松脚底筋膜。
3、锻炼足内在肌
抓毛巾,用五个脚趾头勾住毛巾,抓住3-5秒后松开,重复这个动作,锻炼足部肌肉。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部疼痛的一种常见原因,常发生在用脚过多的人,比如跑步爱好者身上。
它可以发生在一只脚,也可能两只脚同时存在。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也被称为跑步者足(jogger'sheel),多发于跑动较多的专项运动员和长跑爱好者,表现为足跟和足底部位出现疼痛,出现这种症状的患者通常在清晨起床后或久坐站起时感觉疼痛加剧。
我为什么有足底筋膜炎?当进行大量跑步及跳跃的时候,尤其在较硬的地面进行运动,足底会承受反复施加的冲击力,令脚趾关节弯曲、受力集中于足底筋膜的后端而导致发炎,这样就会感到脚底疼痛了。
足底筋膜炎一般是由于逐渐累积而导致最终受伤的。
跑步时穿缓震性能差的鞋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该怎么缓解呢?症状较轻的患者可根据以下介绍的功能训练进行自我保健。
全套康复过程保证无痛、缓慢、可忍受的情况下进行。
训练后适当进行冰敷。
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就医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康复期以及康复后一段时间内,每天都持续的进行一下伸展训练,更好的恢复和预防复发。
伸展训练1一、足底筋膜伸展训练该训练针对足底筋膜进行牵拉,无论在损伤期和康复后都有必要进行,可以做为长期的训练。
训练方法:伸展时,坐在地面或椅子上,用手抓住脚趾向上向后牵拉,直到感觉足底牵开感到舒服,维持该姿势约15-30秒钟,然后放松。
重复该动作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组训练。
二、滚罐头训练使用硬制的罐头或者粗棍子作为辅助。
练习时患脚赤脚踩在有轻度弧度的罐头上,前后来回滚动,动作要慢,让足底充分舒展。
每次3-5分钟。
可以通过增加踩下去的力量,加强训练难度。
如果使用冰的瓶子,或者冻罐头可同时起到冰敷作用,效果更佳。
早上起来做该训练特别有效。
三、被动伸展训练坐在地面上,将患腿伸向前方。
将一块毛巾(亦可使用弹性训练带)套在你的脚上,往身体方向牵拉脚趾,保持膝关节伸直,能够感到小腿后方有牵拉感,整个足底被充分牵开。
保持该动作15-30秒,然后放松。
重复3次。
足底筋膜炎
文章导读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通过锻炼来补充自己的闲暇生活,但在运动的过程中没有注意
正确的方法和选用正确的锻炼方式导致了身体出现了足底筋膜炎。
对于这类情况是比较的
不好的,比如对患者以后的行走会出现一定的影响。
对生活和工作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应该正确对待此类疾病。
患者在日常首先应该了解足底筋膜炎的病发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正确的缓解疾病的症状。
日常经常穿着不合适的鞋子也会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发生,所以除了适量运动还应该
选择合适的鞋子。
引发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
◎因受伤或是鞋具不当而引发足部内部结构异常
◎足部关节过鬆,活动量增大
◎身体过重造成足部关节负荷加重
◎长时间站及坐造成小腿肺肠肌(gastronemius)及腿筋(hamstrings)过紧
◎足跟肌腱过紧、过短
◎足跟垫因年龄增长而减少◎足跟长骨刺(heel spurs)足底筋膜炎所延生的痠痛如小腿痛、膝关节痠痛、腰痛等。
◎踩过尖的健康步道
◎常穿凉鞋及拖鞋
◎长时间站立、步行、体重过重、穿高跟鞋、高弓足、扁平足等
◎其他疾病造成脚骨头变形足底筋膜炎主诉症状:
◎足跟底部或前足底筋膜疼痛不适。
临床足底筋膜炎体征、症状、风险因子、诊断、影像检查及治疗要点足底筋膜炎是一种支持足弓的结缔组织疾病,它导致足跟和足底疼痛。
以前足底筋膜炎被认为是插在脚跟骨附近的筋膜在发炎。
英文字尾巴的「itis」意指是发炎的意思。
但是,最新研究揭晓,原因在于组织因受创而改变引起退化,而非跟发炎有关。
基于目前的了解,更精准的来说足底筋膜插入端点的附近长期退化的状况,而非过度发炎所引起。
体征和症状当发生足底筋膜炎时,疼痛通常是尖锐的,通常是单侧的(70%的病例)。
长时间休息后,脚后跟承受的重量会使脚后跟疼痛加剧。
通常在一天的第一步或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最严重。
通过弯曲脚和脚趾朝向胫骨经常引起疼痛。
疼痛通常逐渐发作,并且在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中影响双脚。
如果在足底筋膜炎的情况下足底筋膜继续过度使用,足底筋膜就会破裂。
足底筋膜破裂的典型体征和症状包括咔哒声或啪啪声,明显的局部肿胀和足底的急性疼痛。
风险因子目前没有单一的因素被认为足以造成足底筋膜炎。
疼痛通常由跟骨内侧结节足底筋膜起源处的胶原变性(有时被称为“慢性炎症”)引起。
这种变性类似于缺血性慢性坏死,其特征在于胶原连续性的丧失,地结缔组织基质和血管的增加,通常在肌腱炎的急性炎症中可见纤维母细胞而不是炎症细胞。
退化的原因是跖腱膜重复微撕裂并且超出自我修复能力。
足底筋膜是增厚的纤维性腱膜,其起源于跟骨的内侧结节并向前延伸纵向足弓。
足底筋膜的功能是提供纵向弓的静态支撑和动态减震。
患有pes planus(低弓或扁平足)或pes cavus(高弓)的个体发生足底筋膜炎的风险增加。
其他解剖学风险包括过度内旋,腿长度差异,胫骨外侧过度扭转和股骨前倾过度。
功能性危险因素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跟腱和内在足肌的紧张和无力。
但是,过度使用是运动员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原因。
有负重活动增加的病史是常见的,特别是那些涉及跑步的病史,这会引起筋膜的微创伤并超过身体的恢复能力。
老年人也会出现筋膜炎,在这些患者中,这个问题通常更具生物力学特性,通常与内在肌肉力量差和力量衰减不良相关,这是由于身体的愈合能力降低所致。
龙源期刊网
脚后跟痛或是跖筋膜炎
作者:曹婧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5年第05期
很多人都有过脚后跟痛的经历,中老年人对此感受最深。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副主任唐康来表示,对大多数有足跟痛遭遇的老人来说,原因可能是跟骨骨刺、足跟骨的骨膜炎、跖筋膜炎等,其中跖筋膜炎最常见。
老年人脚跟部的韧带和骨骼结合处由于几十年来反复运动,容易发炎形成跟骨骨刺。
而骨膜炎、跖筋膜炎和退行性病变有关。
除了运动时脚后跟痛外,这些疾病还可能表现为活动脚踝尤其是做脚尖往上脚后跟往下动作时有针刺的感觉,有的按压脚后跟也会有明显痛感。
建议患者到骨科明确诊断后再选择治疗办法。
脚后跟痛还应排查应力性骨折,这类骨折通常是经年累月、缓慢发生的,在外表上看不出异样,患者的痛感也不强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重,直到无法行走。
应力性骨折的情况多出现在经常运动、负重劳动的人群身上,如果足跟痛患者同时也是这类人群应特别注意,建议到医院做核磁共振确诊。
唐康来副主任提醒,足跟骨刺和足跟部的其他炎症并不是休息一下症状缓解了,就表明康复了。
有的患者对此没有重视,拖得时间久了,会越来越痛,最后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
其实足跟痛在早期进行保守治疗如药物、热敷、按摩等,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的。
在接受医院专业治疗之外,患者还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缓解症状,一是不穿太硬或太薄的鞋子,应该穿鞋底厚实的鞋,再配一双柔软的鞋垫,让足弓处有一定的支撑;二是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并轻按脚掌和脚跟;三是脚跟痛者不要再走鹅卵石路或坑洼不平的路,应多注意休息。
64|科学之友| 足底筋膜炎有哪些症状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足跟部的疼痛和不适感。
压痛点通常出现在足底靠近足跟处、跟骨结节内侧部分以及沿着足底筋膜向远端1~2厘米的地方。
有时压痛感非常剧烈且持续存在。
患者在早晨起床时疼痛感觉最明显,但在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反复牵拉后会变得较松,疼痛症状会有所缓解。
然而,过度行走会导致足底筋膜被过度牵拉,症状就会再次出现。
过度的行走会加重疼痛感。
在足底靠近足跟处的疼痛会非常剧烈,搏动性、灼热和刺痛感持续存在。
严重的患者甚至不敢站立。
此外,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后再次站起时,疼痛也会加剧。
这种疼痛通常在活动后减轻,但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活动时会加剧。
足底筋膜炎的病因足底筋膜炎的产生原因有多种。
对于女性患者而言,经常穿高跟鞋是一种常见的诱因,而男性患者则主要由于长时间的爬山和平足等其他原因引起。
从足部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经常穿着鞋跟过高、鞋底过薄或过硬的鞋子进行长距离行走,可能会导致足部承受压力过大,从而容易引发足底筋膜炎。
除此之外,足底筋膜炎也可能由于足部结构的足底筋膜炎的预防与治疗异常(如扁平足或高弓足)、过度使用或损伤(如长时间站立、跑步)、体重增加(对足部造成额外压力)以及年龄增长(足部组织变得更加脆弱)等因素引起。
肥胖或怀孕也会增加足底筋膜炎的风险,因为这些状况增加了对足底的压力。
足底筋膜炎如何预防预防足底筋膜炎,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限制足部剧烈运动 长时间的跳跃、跑步、行走等动作都会增加足底筋膜的负荷,导致炎症的风险增加,应给足部足够的休息时间。
文|宗军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患,通常以足跟部的疼痛和不适为主要表现。
它通常发生在经历长时间的跑步、登山、过度行走或逛街后。
尤其在次日早晨起床时,刚一着地会感到非常剧烈的疼痛,特别是在足底靠近足跟的部位着地时,疼痛会更为明显。
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是患上了足底筋膜炎。
每日用温热水泡脚 热水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足底筋膜的压力。
足底筋膜炎的症状
足底筋膜炎通常发生在足跟或足弓区域,尤其是足跟前内侧,一般单侧多见,极少数患者会出现整个足底内侧的紧张,疼痛可能逐渐出现或突然发作,在早晨起床时最为明显,被称为“晨间痛”。
长时间行走、奔跑、站立或爬楼梯等活动会使疼痛加重。
赤足行走、用足尖行走或上楼等动作,也可诱发疼痛。
(古顺、敷堂筋膜、贴)作为一种传统黑膏药,其药效能够透皮吸收,由表入里渗入病灶。
它含有多种消炎、镇痛的中药成分,这些成分能够直接作用于足底筋膜炎症部位,有效改善局部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肿胀和疼痛,坚持用可自愈。
足底筋膜炎的养护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护理
1、热敷:患者可以让疼痛处泡热水或进行局部热敷,一天数次,每次约十至十五分钟,以缓解疼痛。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2、减少足部冲击性活动:如跳跃、跑步等,尽量少踩硬地板及用力踏地。
长期站立工作者应穿着合适的鞋子,并间歇性休息,以减轻足部的负担。
3、控制体重:体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全身的重量都要经由足部来承受。
如果能控制体重,相对的足部负担就会变少。
同时,避免搬抬重物,以减少足部的额外负担。
4、选择合适的鞋子:穿着柔软、舒适、有良好支撑和缓冲的鞋子,以减少对足底筋膜的冲击和损伤。
二、其他注意事项
1、避免寒冷潮湿:保持足部的温暖和干燥,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对足底筋膜的刺激。
2、避免走健康步道: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应避免走健康步道,因为凹凸不平的路面可能会加重足底筋膜的损伤。
3、勿做脚底按摩:在接受脚底按摩时,要避免过度忍痛,以免加重足底筋膜的损伤。
THOMAS G. MCPOIL, PT, PhD·ROBROY L. MARTIN, PT, PhD·MARK W. CORNWALL, PT, PhDDANE K. WUKICH, MD·JAMES J. IRRGANG, PT, PhD·JOSEPH J. GODGES, DPT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美国物理治疗协会骨科分会功能,残疾和健康国际分类相关临床实践指南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08:38(4):A1-A18. Doi:10.2519/jospt.2008.0302建议———————————————————————2 引言———————————————————————4 方法———————————————————————4 临床指南:基于损伤和功能的诊断——————————8 临床指南:检查——————————————————11 临床指南:干预——————————————————15 建议汇总—————————————————————21 参考文献—————————————————————23英文版审稿:Anthony Delitto, PT, PhD·John Dewitt, DPT·Amanda Ferland, DPT·Helene Fearon, PT·Joy MacDermid, PT, PhD·Philip McClure, PT, PhD·Paul Shekelle, MD, PhD·A. Russell Smith, Jr., PT, EdD·Leslie Torburn, PT项目负责人:Joseph J. Godges(乔·高杰斯)中文版主审译:Lilian Chen-Fortanasce(陈月),DPT中文版协调人:韩云峰中文版审译:韩云峰·Lilian Chen-Fortanasce(陈月), DPT·郑海良, DPT中文版翻译:毛雨生·普江艳·鲁智勇建议病理解剖特征:若患者发生足跟部疼痛,临床治疗师应评估肌肉、肌腱、神经以及足底筋膜是否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