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博著作权及其侵权的认定

微博著作权及其侵权的认定

微博著作权及其侵权的认定
微博著作权及其侵权的认定

2012年2月学术交流Feb.,2012总第215期第2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15No.2

[收稿日期]

2011-12-09[作者简介]孟庆吉(1976-),男,吉林农安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民商法研究。

微博著作权及其侵权的认定

孟庆吉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随着微博的推广,相关的新型文学样式随之产生,微博所具有的强大媒体融合功能、

碎片化表达等,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著作权法律保护提出了新课题,微博著作权侵权

问题正日益成为热点问题。微博言论只要具有独创性就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不应局限于作品的刊载媒介,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合理使用在微博著作权中需要重新进行界定,而微博中最为常

见的转发若处理不当也有侵权之虞。同时,

微博平台在提供微博运营环境的同时,对于微博著作权侵权也要依据

《侵权责任法》和相关规则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客观情况也要求著作权法用来调整利益关系的平衡方式必须改变,完善著作权法律成为需要公众共同参与

来解决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微博;著作权侵权;微博客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2)02-0068-04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手机微博

的应用也成为亮点,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也从2010年底的15.5%上升至34.0%。

”[1]“国内50余家微博客网站,

每天更新帖文达2亿多条。”[2]

微博行业正呈井喷态势,微博已成为网民表达的首选工具。但由于立法的滞后及监管的缺位和各种利益的巨大驱动,微博所具有的碎片化表达方式和自媒体的独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微博世界的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出现。

2010年2月,微博@囍游记17条的微博内容在博主未授权的情况下被某出版社出版;2010年3

月,微博@黄健翔的一条微博被指抄袭;2011年6月,作家六六谴责《读者》杂志未经许可擅自引用其微

博言论……其于此,本文就微博著作权及侵权问题作一探讨。一、如何认定微博著作权

进入微博世界,嬉笑怒骂抑或微言大义等等文字充满其中,这些文字是否享有著作权是能否得到法

律保护的首要问题。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是“作品”,除此之外的任何文字都

无法纳入法律保护的范畴。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对“作品”定义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

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第4条解释了著作权法中各类“作品”的含义。判断属于作品与否的核心在于“独创性”。独创性有两个含义:一是作品为独立创作完成,不是剽窃之作;二是作品必须能够体现作者

的个性特征,

其属于作者智力劳动创作的结果,也就是具有创作性。独创性存在于作品的表达之中,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并不要求必须具有独创性。由此,笔者认为微博是否能够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的根本问题或核心在于微博言论是否符合著作权法对独创性的诠释。

实务或理论上之所以面对微博的发言无以界定,不过是为“囿于140字的限制”所误导

。“在微博

中,有价值的信息占到的比例仅为4%左右。”[3]常见的微博更多是宣泄情感抑或记录琐事:“仙人球开花了,很漂亮。”“刚刚居然梦见中大奖了。”“今天去购物,偶遇老同学。”类似的表达大量存在,无法用“独创性”标准来衡量。既然无法称其为“作品”,就不能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但是“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4]诸如“微型小说”、“微型诗歌”、“微型散文”、“微型童话”等形式大量出现,新浪微博微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电话里面‘This is a wrong number.Please check up and take the telephone number again……’;电话外面‘孩子,你为什么每天都说外语,妈听不懂,但是妈想你……’”纸面的微型小说被著作权法保护,何以到了微博之上就成了问题呢?数字化作品与传统作品的区别仅在于作品的存在形式和载体的不同,作品的表现形式不会因为数字化而有丝毫的改变,也不会因为数字化而丧失“独创性”和“可复制性”[5]27。

“作品独创性的判断不在于文字的多寡,而在于通过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精妙构思和遣词造句的功底,如微型小说、微型散文、微型童话等,以微博为载体表现出来微言大义,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6]。虽然并非所有140字的微博都是作品,但140字的微博言论却具足成为作品的条件,只要在法律上认可其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就足够了,独创性的高低和保护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

二、微博转发的侵权隐患

微博最大优势在于其独有的传播性和共享性,点击“转发”便可复制和传播他人的作品,微博上的转发存在两种形式:第一种转发形式是使用系统配置的“转发”功能键,这种方式会显示原博主的名字,不构成侵权,符合著作权法的合理使用原则;第二种则是复制粘贴他人具有“独创性”的微博内容、删去原博主署名的转发方式,则可引发侵权行为。

(一)微博世界的合理使用

在转引时,若符合《著作权法》第22条,就构成了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合理使用”,不构成著作权侵权。在转载时,启动网络服务商提供的“转发”功能,则在转发者的界面自然会显示原博主的名称,这将与原创作品存在明显的区别。这也符合微博信息分享的功能设计的初衷,符合微博的游戏规则。微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用户在注册微博账户的时候,应当充分了解微博的运行规则,也就是认可“转发”的含义。他人在转发微博时,一般只需本着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但若作者对微博作品的转发已经做出限制,他人则有义务予以尊重。

从著作权法基础理论来看,未能得到授权的转载行为无疑是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可是,在微博世界里,微博传递信息的功能基础在于相互的转发,也就是转载。微博独特的传播方式要求微博使用者要积极地从事信息的传递和扩散,这是每个微博用户所承认也是公认的约定行为。也就是说,既然转载这种行为符合博主的意思自治,是其乐于看到的行为,那么,即便其具有侵权行为的表象,也是权利人希望达成的效果,所以,在法律上自然也就没有可责性。但“不能以转载的默许来判断权利人对版权的放弃。易言之,允许并参与互相微博转载不仅不是否认微博版权的理由,恰恰相反,这正是权利人行使版权的一种特殊方式。”[7]同时,基于著作权法的规定,适当引用他人作品是为法律所许可的。所以,若某一微博在写作中为评价某一博文而加以转引,其在法律性质的认定上可以援引这一规定,并且,转引人因其在创作,对新的博文还有部分著作权。

在推特(Twitter)上,目前对于著作权的争端解决机制是让微博用户加入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用户只要遵守“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的协议准则,就可以方便、自由地对微博加以引用,而不必再考虑原作者的态度。

(二)复制粘贴的“直接引用”

目前,微博中比较常见的侵权样态是采用复制粘贴方式的“直接引用”,也就是窃取原创博文、将其原封不动地包装成原创的样式或者“直接引用”他人作品的实质部分的“转发”行为。如2011年6月,作家六六谴责《读者》杂志未经许可擅自引用其微博言论[8]。这种直接将他人的原创微博不署名地进行复制并以新博主的身份发布的做法,可以说是标准的剽窃。在网络时代,很多“僵尸粉丝”之所以乐此不疲,其心理或许被太多的占有欲所支配,他们不断进行着的“分享”行为就仿佛在完成任务,近乎机械地复制与粘贴,这种“拿来主义”已经成了一种文化顽疾。发展新技术的初衷是让人们用新的传播技术创造新的文化,但有些人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技术的奴隶。而且,这种“复制不转发”有构成侵犯著作权的可能,一旦其行为符合侵犯著作权的相关认定标准,就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基于《著作权法》和《侵权行为法》的规定,除了要考查微博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以为,还要考量转发行为主观上是否

具有恶意(如是否有恶意的篡改或偷梁换柱)、是否将其用于商业目的。

将他人未发表、或者在其他媒介上已经发表的作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于微博上予以发布(或修改、改编后发布等),这一侵权形式与普通侵权形式没有差别,不过是侵权媒介的改变,因为“是作品就受保护,跟在哪个媒体上首发没有关系,微博上首发的作品与报纸杂志上首发的在受保护这点上没有区别,但前提是它是作品。”[9],侵权的认定原则与一般侵权原则并无不同。

与传统意义上的复制传播权的认定有所差异,微博“转发”的判断标准是“未经特别声明转发不构成侵权”。微博平台所提供的转发功能,在“转发”之后,于转发者的界面会显现原始显示被转发者的名称,从而达致保护原作者署名权的目的。转发行为即便得到承认,其也要恪守相应的法律义务。首先,应注明原文的出处,并且不得进行诸如擅自更改作品内容、篡改原作者名称等有害著作权之行为;其次,必须是无偿转发,若将原博主的作品用来编辑结集出版或用来做商业广告等谋取商业利益之行为,则构成对博主的侵权;再次,若博主在作品中明示“不得转载”字样,则其他博友有义务予以尊重,不进行转载行为,否则其构成侵权。

“对于微博来说,其最为核心的功能就是信息的发布与获取,这两种应用分别对应的是微博信息的发布者(微博主)和索取者。”[10]对于他人微博的转发行为是不是构成著作权侵权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意义上的侵权可因为微博的共享性特征给予免责处理。那么,如何判断“显而易见”的著作权侵权呢?首先要看转发者的主观上是否具有“显而易见”的恶意存在,其次要看是否因为转发引致了“显而易见”的结果[11]。微博说到底是一种新型博客,微博侵权之归责原则应当采过错责任原则,而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正如学者言之:“判断博客侵权的标准,也无需探索新的构成要件,传统侵权法上的侵权构成系统仍然在微博侵权上存在适用空间。”[12]

三、微博平台的侵权责任

(一)微博平台的间接侵权责任

侵权一旦认定,微博平台也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从国际通行适用的法律规则看,认定网络平台著作权侵权责任上,适用“避风港规则”。这一规则发轫于美国《数字千禧年著作权法案》(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其主旨是既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认可了网络平台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具体规则是:网络平台对网民上传至网络的信息没有事先审查的义务,原则上网站不为网民的著作权侵权行为负责,但是著作权人向平台提示网络中存在著作权侵权行为后,平台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如果网络平台接到著作权人提示后怠于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制止,那么就需要承担相应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正体现了这一规则。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言之,微博平台无法进行主动的审查,其义务处于被动状态。若权利人发现有其他人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并且有足够的证据予以支持,那么,其可以通知微博平台采用诸如屏蔽、删除等技术手段加以制止,如果微博平台及时进行了技术处理,那么可以援引“避风港原则”,此刻的微博平台因其按照权利人的意思从事了阻却侵权行为扩大的活动,从而不构成侵权;反之,微博平台对于权利人的投诉或诉求不予理睬,不予任何技术处理,就要承担间接的侵权责任。进一步言之,倘若侵权行为明目张胆,行为极其明显,即便权利人未启动告知义务,微博平台也可援引“红旗规则”,作为“避风港原则”的例外,该规则是指如果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就像是红旗一样飘扬,网络服务商就不能装作看不见,或以不知道侵权的理由来推脱责任,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移除链接的话,就算权利人没有发出过通知,也应该认定这个设链者知道第三方是侵权的。那么,从理论上可以推定,微博平台已经明确知悉侵权行为的出现,此刻,微博平台就需要承担间接侵权的法律责任。

(二)微博平台的直接侵权责任

与前述情况相区别的还有一种侵权形式———微博平台之间的批量复制。微博平台之间是商业竞争关系,其能力衡量标准之一便是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只要有流量,商业价值就有扩大的可能。微博的舆论价值衍生出的无穷商业价值,日益成为企业、个人的营销新手段,这在危机公关、品牌营销、网络推广等方面尤为突出。微博这一互联网新宠,已经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在微博的商业化运作中,明码标价买卖粉丝,有偿转发微博等早已司空见惯。技术领域中已经有专门的直接抓取页面的软件出现,利用它可以很便利地复制内容。某些微博平台运营商通过批量抓取某一微博平台账号的内容,然后打包注入己方微博的“僵尸粉丝”账号中,笔者认为,类似这种通过软件进行批量复制的抓取行为其所侵害者乃是相关微博平台的版权及相关权利人的著作权,侵权者要承担直接的侵权责任。

四、结语

“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13]30当下,以微博为代表的先进交流方式及其技术正在并将继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其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对我们的行为规范———法律产生重大改变。可以说,以著作权法律为代表的法律法规在微博面前呈现的这种近乎无奈的境遇,不过是在突飞猛进的网络数字环境中的一个微小反应。数字技术客观上要求我们原有的著作权法律体系所规制的利益关系的衡平方式方法应该亦步亦趋地跟进。著作权法所眷顾的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部分人群或部分精英,其调整的范围抑或说涉及的利益群体的规模将大大扩大,其程度之深、波及之远远远胜于以往的所有。从这个意义来说,对著作权管理体系的丰富、对著作权法的完善,也不再只是少数专家学者研究的领域,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应该成为融合全民参与进来的社会问题。

有人认为,微博的属性是科学技术,而技术是为人所用,其具有天然的中立性,微博没有可责性。微博表达意志的自由根源在于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这种自由具有最高的法律属性。也有人认为,微博侵权与其他侵权行为别无二致,在法律适用上没有任何的特殊性存在。笔者认为,使用微博没错,被改变也没错,技术被创造的目的就是要来改变生活。微博的技术属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正如武器不可滥用一样,其在使用中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也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不能恣意妄为。而微博侵权行为毕竟与传统意义上的侵权有着诸多差异,不能不加以区分。当然“我们必须赋予这些先进的通讯工具以道德性,以达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之目的。赋予技术道德性的手段就是法律,目前我国针对微博等新型互联网的法律规制,以及对特殊时期加强技术监管的紧急应对机制亟待建立,法律更新必须跟上技术变革。”[14]立法者要紧跟技术,若立法者对科技进步反应迟钝,立法本身的滞后性就会更趋严重。微博带来的作品传播方式对现有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加以研究以实现以更完善的立法来促进这一新兴信息平台的有序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微博服务商有责任为微博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基于微博独有的特点,服务商可考虑联合制定《微博自律公约》,通常情况下,行业自律标准比一般法律规范要求标准更高,相比刚性法律规定而言,行业自律的自我约束更符合其内在价值取向。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纠纷调解机制也应尽快建立,微博著作权的调解机制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司法资源,而且可以减少维权成本,从而更加及时有效地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 22132.html

[2]韩晓丽.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N].人民日报,2011-12-2(4).

[3]胡尧熙.Twitter是怎么做到的:把方式变成内容[J].新周刊,2010,(1).

[4]程可.微博客的盛夏[J].IT经理世界,2009(11).

[5]蒋志培.网络与电子商务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吴园妹.百十字微博有版权吗[N].北京日报,2011-04-27(18).

[7]朱巍.“微博版权”如何认定[N].北京日报,2011-04-27(18).

[8]忻云.作家状告《读者》侵权140字微博享有著作权?[N].IT时报,2011-05-13(5).

[9]张书乐.微博侵权现状堪忧[J].法人,2011,(10).

[10]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J].新闻与写作,2010,(3).

[11]李子君.微博时代浮现著作权“阴影”[N].北京商报,2011-03-03(1).

[12]李绍章.博客侵权的免责空间[J].检察风云,2006,(15).

[13][美]谢尔·以色列.微博力[M].任文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4]朱巍.伦敦骚乱引发微博法律思考[N].北京日报,2011-08-17(18).

〔责任编辑:张毫〕

美国法律中著作权侵权的认定

导言 n在理论上,可以从各个侧面研究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法,但从诉讼实务出发,最好采用诉讼流程式的思路。 n诉讼是一种攻防战。知识产权诉讼亦不例外.一切诉讼理由可以视为发动进攻的武器与攻势;辩护理由则可以视为若干道防线与防御武器。作为攻击方,你希望一切武器该用时都可以用得上;也希望了解对方的防御系统;作为防守方,你也希望了解对方手中的武器与战略。 n从防守方的角度来看,你不愿轻易放弃任何一道防线,也不愿将赌注都下在第一道防线上,也不愿让敌人长驱直入,兵临城下。 n在诉讼中,原告律师接受一桩案件以后,必然会首先考虑提出起诉有多少种诉讼理由,其次要考虑对方可能会提出哪些积极抗辩的理由;被告律师则首先要考虑对方的诉讼理由是否站得住脚,其次要考虑我方有哪些积极抗辩的理由 n自我介绍:林晓云,纽约市立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德恒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美国纽约与新泽西州执业律师, 美中律师协会常务理事、候任副会长、《美国法通讯》总编,《牛津美国法律词典》中文版总编,先后毕业于美国威廉姆斯学院,美国路易斯克拉克学院,美国耶希瓦大学卡多佐法学院,分别获历史学士学位,行政管理硕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 1 / 40

n目前为全美律师协会(ABA)知识产权分会会员, 美国知识产权协会(AIPLA)会员,持有纽约、新泽西州律师执照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联邦上诉法院第二巡回庭,纽约南区、东区及新泽西联邦地方法院庭辩资格. n主要著述有: ?《美国货物买卖法案例判解》,法律出版社 ?《静悄悄的革命- 中国的司法改革》, 夏威夷大学法学院亚太地区法律与政策论丛》 ?《“彼得兔”商标究竟保护什么》, 中国专利季刊 ?《外国专利申请与本国专利申请的同步性》、《通过CHEMNET应诉WIPO仲裁案看网络域名争端在中国的发生于解决》,美国马歇尔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NEWS》季刊 n另在《法制日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环球杂志》》、《中国日报》》、《侨报》》、《世界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法律时论文章。 内容提要 n I. 侵权认定的第一个步骤:原告是否对作品拥有有效的著作权 ?如何认定原告是否为著作权的适当主体 ?如何认定诉讼标的是否为适当的著作权客体(工业品外观) 2 / 40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著作权侵权行为实施者的认定 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该规定第一次明确地将较高程度的盖然性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然而,当遇到一些证明难度大、情况复杂案件时,证据往往达不到高度盖然性的标准。这种情况在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中尤为多见,这时就需要法官根据立法目的,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降低证明难度,最终形成判决。这已成为审判实践中的例行做法。 正如普维庭所说:“从原则上讲,立法者和法官在符合方法论的前提下通过对原则性证明尺度的降低来减轻证明强度,这既不违反逻辑也不违反法律的基本原则。这样的例外是有待实施的实体法的内涵和目的为基础的。尤其是一般对证明的要求看来无法实现时,降低证明尺度是必要的。” 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可以分为三级:显而易见、高度盖然性及优势证据。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就是在判断双方当事人所举证据的盖然性大小的基础上决定说服力强、盖然性占优势的一方当事人的主张可以成立的一种标准。但

这并不意味着允许法院仅仅根据微弱的证据优势认定案件事实。它是一种对比,一种评价和权衡,要求证据证明力的对比关系超过与对方相等的程度,并且能够使法官内心形成可靠信念。 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体现了“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使得法官不必盲目追求所谓的“客观真实”,对案件事实的认证有了具体化、可以量化、易于操作的法律标准,从繁琐的活动中解脱出来。在法律明显滞后的情况下,这一证明标准为解决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侵权行为实施者认定的问题开辟了绿色通道。 在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采用优势证据证明标准,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方面的考虑: 一是网络侵权的隐蔽性及采用技术的复杂性使得当事人对于侵权的举证难于其他侵权案件; 二是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往往既不熟悉网络信息技术也不熟悉证据规则,提出的各种证据无法体现其想要表达的内容,离法官对于证据的要求更是相去甚远,证据本身所反映的内容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吻合程度较一般的民事证据更低; 三是法官在证据方面积累的经验无法赶上电子信息技

关于微博著作权的相关法律问题

关于微博著作权的相关法律问题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网络社交的兴起与用户队伍的壮大,有一个问题逐渐引人深思:现在发表的热门的微博有没有著作权?哪怕只有区区140个字?关于微博著作权的相关法律问题很多人还知之甚少。本文整理了相关法律条文与知识,为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140字也不能随意使用 “听到这个说法,可能很多人会笑,区区140字居然也有著作权?”市版权局有关负责人解释:“别笑,微博也有著作权!”这位负责人举例说,有网友一时兴起在微博上写了一篇送给老婆的微小说,共140字,将过往恋爱的美好瞬间串起,写得情真意切。该网友将小说贴到微博上只是想让老婆看到,没想到第二天就出现在某报的情人节微小说专栏。“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可以拿得这样心安理得?”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微博,就这样成了人家的“免费范文”,更何况这件事根本没征得作者本人同意,网友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有关负责人说,过去博客火爆时,因一般来说篇幅较长,看客若想“落地”引用,也只是小心翼翼抄录一部分内容。但微博很短,像那些专栏若无其事整条登载,把微博作者心血全部“偷”了去的事,也是司空见惯。实际上,这也属于侵权行为。 二、转发也可能构成侵权 这位负责人进一步解释,与普通博客相比,微博的重要特点就是传播速度极快。微博之间的转发只需点击微博帖子下的“转发”字样,即能在显示原始帖子内容同时,显示原始发帖人的昵称,与原创帖有明显区别。基于微博的主要功能在于信息分享,因此这种转发符合微博世界的游戏规则,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存在著作权法律隐患的是“直接引用”行为及以原创微博帖子表现出来的转发行为。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著作权人对自己的作品具有发表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权利。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他人不得侵犯。只有满足“合理使用”的12种情形,使用人才可以在法律上免责。这12种情形包括公务使用、个人学习、科学研究、课堂教学等,同时还需要满足指明原始作者和作品名称等条件。严格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在微博上直接引用他人作品,如引用部分为他人作品的全部,如微型文学作品,或他人作品的实质部分,则涉嫌侵犯著作权。 三、“流水账”不构成著作权 那是否所有微博都构成著作权呢?这位负责人表示,著作权保护对象是“作品”,而“作品”核心要件在于其独创性。因此,微博是否能够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就得看其是否具有独创性。140字,对普通微博使用者而言,大多是流水账式记录生活和心情:“刚刚吃过饭,很饱。”“晚上饭局,期待10年后同学相聚。”“今天去超市,买了一桶花

版权-著作权侵权判定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年)中对著作权侵权判定中做了相关法律法规。下面来看看著作权侵权判定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四)美术、建筑作品; (五)摄影作品; (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第二十一二条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 (十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第二十三条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 ……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著作权的图书的; …… (八)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以上就是关于著作权侵权判定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介绍。版权登记是作者的无形资产,也是代表自身价值最好的证据。每位版权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而汇桔网就是一家立志于保护每个人的合法版权的知识产权服务企业,我们努力让每位作者的版权权益都能得到维护,并能从版权中实现作者的价值!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认定标准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认定标准 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在我国,著作权保护是对软件进行普遍保护的途径。著作权侵权是指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同意,擅自使用作品,且不属于合理使用和法定使用情形。计算机软件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一种,在实践中,如何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对软件的侵权呢?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分析。 基本案情:奥迪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诉北京赛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侵犯软件著作权一案中,奥迪玛公司认为赛博公司的软件CyberVueAnesthesia产品与其享有著作权的ORIS软件及其相似,且赛博公司主要工作人员XXX等人曾在奥迪玛公司任职,具有接触到涉案软件的可能性,故赛博公司的该软件并非其独立开发,而是取自奥迪玛公司,实属侵权。被告辩称双方软件仅在流程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但并不能证明我方侵权;原告称我方盗用其软件但无任何证据,原告以前的员工到我公司工作是正常的人员流动,不是构成侵权的条件。双方都各自提交了软件程序进行技术鉴定,但由于赛博公司提交的源程序缺少工程文件而无法无法判定赛博公司所提供的源程序与其提供的该软件的目标程序是否一致。原告也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软件与被告软件具有一致性。 法院评析:本案一审法院认为本案赛博公司承认双方的软件在源程序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并提交了自己的软件程序(包括源程序和目标程序),但现无法确定源程序与目标程序之间存在一致性。但鉴于XXX 等人曾在奥迪玛公司任职,有接触涉案软件,故应视赛博公司的软件

并非其独立创作,认定为侵权。二审法院认为奥迪玛公司没有向人民法院提交反映被控侵权软件源程序或目标程序的证据,不能够证明被控侵权软件的情况以及该软件是否销售或使用,进而也就无法判断被控侵权软件的源程序或目标程序或运行界面等与ORIS软件是否实质相同,因此,奥迪玛公司没有尽到其应尽的证明被控侵权软件与ORIS软件实质相同的初步举证责任。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应予撤销。 个人评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认定标准进行说明前,需要明白一个举证责任问题。即当事人应对其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义务。在计算机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原告主张被告侵犯了其软件著作权,其就应该对其所主张的事实进行举证证明。主要需要对如下事实进行举证:1、其对其主张的软件享有合法的著作权。2、其主张的软件程序与被告的软件程序具有实质性相似。3、被告有接触其软件程序的可能性。在本案中,由于原告没有举证证明其主张的软件程序与被告的软件程序达到实质性相似的标准,仅仅以“接触”来认定被告侵权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实践中,认定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标准是“实质性相似+接触+排除合理解释”,实质性相似的认定即需要对双方的软件进行对比,即同一性鉴定。计算机软件通常包括源程序和目标程序,源程序是指一般用高级语言编写,人类可读的文本文件。目标程序是指对源程序进行翻译后使计算机能够读的文本文件即机读文本。同一个源文本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目标文本,但目标文本可以说是通过机器进行翻译产

微博著作权及其侵权的认定

2012年2月学术交流Feb.,2012总第215期第2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15No.2 [收稿日期] 2011-12-09[作者简介]孟庆吉(1976-),男,吉林农安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民商法研究。 微博著作权及其侵权的认定 孟庆吉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随着微博的推广,相关的新型文学样式随之产生,微博所具有的强大媒体融合功能、 碎片化表达等,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著作权法律保护提出了新课题,微博著作权侵权 问题正日益成为热点问题。微博言论只要具有独创性就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不应局限于作品的刊载媒介,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合理使用在微博著作权中需要重新进行界定,而微博中最为常 见的转发若处理不当也有侵权之虞。同时, 微博平台在提供微博运营环境的同时,对于微博著作权侵权也要依据 《侵权责任法》和相关规则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客观情况也要求著作权法用来调整利益关系的平衡方式必须改变,完善著作权法律成为需要公众共同参与 来解决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微博;著作权侵权;微博客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2)02-0068-04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手机微博 的应用也成为亮点,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也从2010年底的15.5%上升至34.0%。 ”[1]“国内50余家微博客网站, 每天更新帖文达2亿多条。”[2] 微博行业正呈井喷态势,微博已成为网民表达的首选工具。但由于立法的滞后及监管的缺位和各种利益的巨大驱动,微博所具有的碎片化表达方式和自媒体的独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微博世界的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出现。 2010年2月,微博@囍游记17条的微博内容在博主未授权的情况下被某出版社出版;2010年3 月,微博@黄健翔的一条微博被指抄袭;2011年6月,作家六六谴责《读者》杂志未经许可擅自引用其微 博言论……其于此,本文就微博著作权及侵权问题作一探讨。一、如何认定微博著作权 进入微博世界,嬉笑怒骂抑或微言大义等等文字充满其中,这些文字是否享有著作权是能否得到法 律保护的首要问题。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是“作品”,除此之外的任何文字都 无法纳入法律保护的范畴。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对“作品”定义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 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第4条解释了著作权法中各类“作品”的含义。判断属于作品与否的核心在于“独创性”。独创性有两个含义:一是作品为独立创作完成,不是剽窃之作;二是作品必须能够体现作者 的个性特征, 其属于作者智力劳动创作的结果,也就是具有创作性。独创性存在于作品的表达之中,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并不要求必须具有独创性。由此,笔者认为微博是否能够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的根本问题或核心在于微博言论是否符合著作权法对独创性的诠释。 实务或理论上之所以面对微博的发言无以界定,不过是为“囿于140字的限制”所误导 。“在微博

软件著作权成功维权十大案例之一

2015软件著作权成功维权十大案例之一 临危受命,严密证据链让被告无处可逃 导读:一场历时一年多的“图像预处理”软件著作权之争终于在2015年09月17日下午谢幕。在本案一审审理中,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长昊律师事务所临危受命、不负重望,最终喜得佳绩。我所律师以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案件亲办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让被告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本所回顾此案办理历程并就案件核心予以展述,一起共勉。 软件被盗,果断维权 2012年7月20日,张XX、陈XX将其共同享有的《XXX软件》(以下简称涉案侵权软件)转让给XH公司,并签订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让协议》。2012年12月1日,国家版权局出具证书号为软著登字第XX号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证书记载:著作权人为XH公司,开发完成日期为2009年9月9日,权利取得方式为受让,权利范围为全部权利。 被告人李XX注册成立深圳市HCRZ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CRZ公司),在宝安区西乡黄田草围第一工业区租赁厂地生产摄像头,并未经原告XH公司授权在其生产的摄像头上安装XH公司所有的涉案侵权软件。 2014年05月30日10时,XH公司代表张XX向公安机关举报被告人李XX所有的HCRZ公司生产的摄像头软件侵犯其公司研发的软件著作权,2014年8月13日,公安机关在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黄田草围第一工业区HCRZ公司查获各类型摄像头5000多个,其中安装了涉案侵权软件的的HD-500T摄像头477个,查获电脑、烧录器等工具,并将被告人李XX当场抓获。侦查机关从现场查获的电脑中提取到对账单,经统计,被告人李XX已销售HD-500T摄像头12899个,销售额为980180元。 维权路漫漫,长昊律师为当事人利益克服重重困难以求法律公义 被害单位XH公司软件著作权维权一案,历时一年多,期间被告人对于其侵权之

网络服务商的网络版权侵权风险防范与应对-精选文档

网络服务商的网络版权侵权风险防范与应对 Preven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SP's Network Copyright Infringement Risk YANG Xiao-lan (The Law Faculty,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083) A stract: The ISP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etwork copyright infringement risk that is legal risk of the ISP which affect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SP. The ISP should esta lish the legal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 in the risk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dentify and reasona ly assess and effectively solve network copyright infringement, reduce the possi le risk of cost, protect healthy, harmonious and sustaina l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enterprise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gain the iggest profit. 法律风险是本世纪最大的风险,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风险相比具有可控性和可防范性。企业可通过法律风险的识别、合理的评估和有效的处理,以最大可能来降低风险成本,保障企业安全运行,最终获得最大的收益。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既是企业的迫切需要,也具有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

微博营销成功案例分析定稿版

微博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Weimedia--微营销分析 完美“优雅女”营销案例分析 weimedia微媒体平台是华人基业公司旗下核心业务之一,是中国最专业的微博营销平台,是国内最早深入研究微博营销广告技术平台的公司。北京华人基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总部设立于北京,长期服务于国内300多家知名企业,旗下拥有4大核心自主技术广告平台,定位于互联网全程效果整合营销专业服务,拥有大批互联网营销、管理、技术等专业人才、优质媒体资源和自主核心技术平台。 网络营销的方法和案例非常多,在较为浮躁的中国互联网环境下,一个好的创意是网络营销活动中最主要的灵魂。去年的“贾君鹏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也用事实说明了事件营销的效果和所产生的推动力,往往比其他营销方法要好的多。今天我就具体以最近发生的一起事件营销“后宫优雅事件”为例,来分析一下在社会化网络环境下的微博事件营销的过程和方法。 事件营销策划 事件营销就是通过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来转弯抹角的做广告,达到广告的效果。比如某公司要推广某一款网络游戏,使用知名度高的明星代言往往需要较高的费用,推广时候的广告费也不菲,而如果通过事件营销的方式打造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网络红人来代言这个网络游戏,不仅仅可以节省大量费用,还以低廉的成本进行了网络推广营销。

营销策划人可谓用心良苦,从去年12月就开始计划利用互联网来打造这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网络红人”—“后宫优雅”。这个案例的营销平台选择的是“新浪微博”,这是一个2009年后半年开始逐渐热闹起来的社会化网络平台,注册用户约有几十万,有不少“名人”入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注册的微博用户背后的身份往往无从知晓,于是做好几方面准备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事件营销。 事先的准备工作包括,寻找一个虚拟的“网络美女”,并预备几十张左右的自拍照片,然后寻找一个写作团队,能够持续地写出有趣的段子。准备好这一切后,就可以开微博帐号进行炒作。微博前期的炒作主要以“美女”、“炫富”、“明星八卦”为着重点,总而言之就是“找骂贴”。典型的症状包括,自称来自“新加坡”,“后宫三千,独我优雅”。号称有私人飞机,认识很多明星,和阿娇去日本泡温泉,被范冰冰专门因为安慰过,经常行来于夏威夷、香港等地,投资几千万给电影《阿凡达》,并与许多大牌娱乐圈艺人私交甚好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微博的写作团队具有较高的文案写作水准,在初期炒作阶段,发表的段子非常诙谐幽默,颇具有娱乐效果,可读性很高,使得不少新浪微博的名人都转发其段子,在12月中旬时,“后宫优雅”具有了约四千左右的粉丝数。 平媒介入 12月下旬,平面媒体、报刊杂志开始报道和炒作“优雅女”,使得“后宫优雅”的知名度急剧上升,并在2009年12月29日达到了一个小高峰,用户关注度增长惊人,搜索量也开始猛增,也开始有网友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后宫优雅”的微博在29日粉丝数

著作权侵权行为应该如何认定

一、著作权侵权行为应该如何认定 1、有侵权的事实。即行为人未经着作权人许可,不按着作权法规定的使用条件,擅自使用着作权人的作品,以及表演、音像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着作权侵权行为,既没有征得作者和其他着作权人同意,也不属于合理使用和法定使用的情形,这是对作品的擅自使用,因而是一种违反着作权法的行为。这种侵权行为既可能是对他人的着作人身权造成了损害,也可能对他人的着作财产权造成损害,还可能同时损害他人的着作人身权和财产权。 2、行为具有违法性。着作权是一种绝对权,任何人都负责有不能侵犯该项权利的不作为义务。他人在使用着作权作品时必须遵守着作权法及其他法律有关规定,如果行为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其行为即具有违法性。至于不受我国着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未能取得着作权的作品,或者是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其他人在使用时不存在侵权问题。 3、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所谓过错,是指侵权人对其侵权行为及其后果所抱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侵犯着作权的行为,绝大多数是故意的;也有少数既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构成。 区分过错的形式,在确定侵权人的法律责任时有一定的意义。一般说来,故意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重于过失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著作权侵权的特点

1、侵权对象的多重性 著作权具有权利的多重性及可分性特点,包含著作财产权和著作人身权,其中著作财产权又包含复制、表演等十多项权利。上述权利既可独立行使,也可结合行使。相应地,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侵害对象,也会表现出这些特点:一是财产权与人身权同时被侵害;二是多项财产权与人身权同时被侵害。此外,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侵害对象还包括合同债权,如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2、被侵害主体的特定性 侵权行为所侵害的主体,一是对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权的著作权人,包括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其他著作权人包括通过继承、接受遗赠、根据委托关系而获得著作权的权利人,即作品使用权利的受让人,如享有专有著作权的人。这些都是与著作权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特定主体。 3、侵权行为表现为使用他人作品的非法性 一是使用他人作品未经权利人允许;二是使用他人作品无法律根据,包括不按著作权法规的使用条件使用他人作品。 4、侵权形式的多样性 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有一人单独实施的侵权行为和两人或两人以上因共同过错实施的共同侵权行为两种形式。在著作权侵权行为中,除这两种形式外,还存在第三种状态,即由数个行为人分别对同一权利人进行的侵害。

论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论

论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摘要]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随着因特网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引起人们 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丁?网络的全球化、虚拟化和非中心化使得网络著作权侵权 的形式多样化,侵权的方式更隐蔽,其责任难以认定。在网络条件下,确立侵 权责任归责原则是切实保护著作权的先决条件。我国学界对此问题尚有争议。 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的目的归根到底是平衡和协调两个相互冲突的权利一 一创作者和使用者的权利。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应适用严格责任原则。 [关键词]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是指在网络条件下,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向公众 传播或载到网上供他人使用其作品,行为人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网络著 作权侵权行为的具体模式,根据主体身份不同,可分为终端用户的侵权和网络 服务提供商侵权。由丁网络的虚拟性使侵权责任的认定成为著作权保护法面临 的时代挑战。而实际上网络著作权责任认定的目的和归属是平衡和协调两个相 互冲突的权利。在网络条件下,著作权侵权主体的确认问题、管辖权问题等都 显得颇为棘手。其中确定归责原则乃是解决这诸多问题的先决条件。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理论纷争 关于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目前,学界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过错责任原则。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第一,依据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对于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采用以过错原则为主,以无过错原则为辅的二元归责体系,并且适用于无过错责任和推定过错责任必须符合法律明确规定的特殊情形:它们一般都是高度危险作业或环境污染等情形。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并非高度危险行为,没有将其特殊化的必要。有学者认为从技术角度来看,发生在互联网上的任何一次侵权行为,都离不开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的网络服务,从理论来说,网络服务提供商对每一次侵权行为都有客观上的参与, 具备了追究其责任的客观要件,所缺的只是主观要件,即适用过错原则来追究其侵权责任。同时,网络服务商也正是通过搜集大量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网站,吸引更多的访问量,以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要求其对所使用的每一项信息都进行权利审核,对每个使用者的行为都进行监督,在实践中是根本行不通的。此外,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合法权益也应受到保护,所以仍应考察其主观意识状态,适用过错原则。第二,因特网在我国仍处于发展时期,尚未普及,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基石。交互、公开、高速恰恰是网络灵魂之所在,若对网络信息的使用采取严格限制,仅以造成损害的客观事实作为依据,而对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否应受到非难完全不予考虑,势必会“束缚”行为人的手脚, 造成阻碍网络发展的严重后果;第三,适用过错原则符合对于著作权侵权行为归责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补偿受害人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惩罚教育侵权人,向社会表明立法对著作权保护的立场。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其理由如下:第一,网络著作权是一种无体财产,

微博中的著作权问题

目录 一微博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 (1) (一)微博是否为作品。 (1) (二)是否有合理使用的情况。 (1) 二微博著作权保护之困境 (2) (一)微博著作权侵权行为。 (2) (二) 著作权保护的难题。 (3) 三规范微博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立法思考 (4) (一)加强规制微博著作权侵权的网络立法。 (4) (二)确定微博著作权侵权的损害赔偿标准。 (4) 四保护著作权 (5) (一)共同保护微博著作权。 (5) (二)侵权责任的承担。 (5) (三)微博本身的价值。 (6) 五小结 (6) 参考文献 (7)

微博中的著作权问题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微博作为新型网络信息沟通平台之一,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必然对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模式提出了新了挑战,而在微博平台上的著作权侵权行为也随之而来,本文就微博短短这一百四十字内容的著作权保护以及其侵权行为进行评析,提出关于微博著作权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微博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合理使用 在如今社会,微博凭借其便利、即使、传播方便等优势成为势不可挡的一股热潮①,迅速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中②。而人们也逐渐开始热衷于将自己之所见所闻化作文字记录与微博当中,而社会公知更是将微博作为其宣传自身的又一平台,甚至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也开始使用微博以便和民众进行沟通。在这样一个全民微博的环境下,微博也开始出现了其著作权的问题,并受到了不少的关注。 ①依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 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 ②根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数据,2010年我国72起影响力较大的舆情热点事件 ,《现中,由微博首先曝光的就有8起(谢耘耕、徐颖:《微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代传播2011年第4期);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t w i t t e r上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比彭博通讯社 快了2秒(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兼谈Twiter最受欢迎的十大应用》,《青年记者2010年7月号。

版权侵权认定原则是什么

版权侵权,即是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没有保护版权的意识,那么很可能就会遭遇到别人对你的作品的抄袭。作品一旦完成,我们首先就应该申请版权保护,进行版权登记。 需要清楚版权侵权是通过什么方式去认定为侵权。如果发现别人有侵权的行为,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哪些标准可以判定为版权侵权?下面来看看版权侵权认定的一些规定。 1、著作权侵权行为指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又无法律上的依据,使用他人作品或行使著作权人专有权的行为。 2、凡行为人实施了《著作权法》第45条和第46条所规定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造成财产或非财产损失,都属于著作权侵权行为。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成立应无须损害事实这一要件,只要行为人的行为侵害了著作人的权利或者可能多著作权人的权利造成重大威胁 3、对侵犯著作权的构成来说,应对具备违法性要件,但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只要行为人在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就必须构成侵权。

如果行为人在行为对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构成重大危险,在将来必然危机权利人,危机权利人则也构成知识产权侵权。 如果发现别人侵权,就一定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解决,维护自己应得的权益。拥有版权即是拥有自己的财富,所以我们也需要随时进行版权登记。保护作品,保护他人原创,提高每个人的版权保护意识,让侵权行为无处遁形。 如果您有版权登记需求,可以上汇桔网,汇聚全国各地的版权登记服务商,一对一服务,选您喜欢的版权登记服务代理商。告别代理机构鱼龙混杂,严选优质商机,交易托管,实时监控服务流程,对每一步服务进度负责,汇桔网平台权威有保障,值得信任。

【浅谈】网络版权侵权的表现方式

【浅谈】网络版权侵权行为表现 关键词:网络侵权网络版权侵权行为 网络版权侵权行为表现之一:未经作品权利人许可,擅自发表其作品。 发表权又称为披露权,是作者拥有的决定是否和以何种方式将作品公诸于世或是否将其保留在自己私生活范围内的权利。它还包括向公众传播作品主要内容或说明该作品的权利。这是作者的取决于个人意愿的权利,只有他才能决定何时认为作品已经完成,何时希望公众了解其作品。 在披露作品之前,他有充分的自由修改自己的作品,愿意怎么改就怎么改,愿意改多少次就改多少次,或者是把它毁掉。 所以此种侵权行为主要有以下形式: (1)未经作者许可,将其创作的作品公开化; (2)违背作者意愿提前或者推迟作品的公开; (3)不按照作者授意的形式公开作品。 网络版权侵权行为表现之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做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 我国著作权第13条规定:“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的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 构成合作作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在创作作品过程中,有共同的创作愿望,如作品的构思、主题的设计等; (2)必须参加了作品的具体创作。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人对作品从事了服务性劳动,如打字,则不能认为是参加了作品的创作,亦不能成为合作作品的作者。 网络版权侵权行为表现之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 网络环境下,比较常见的侵权现象是个人将他人创作的作品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公开,或者没有参加创作,以不正当手段假冒合作作者在他人作品上署名,此举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个人侵权行为。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版权一般归作者享有,两类特殊作品除外:: (1)主要是利用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

论著作权侵权纠纷案的认定

小说、剧本著作权侵权认定初探 ——以琼瑶诉于正案为例 摘要:对于小说、剧本的著作权侵权纠纷的认定,因其作品属性的特殊,应当有一个综合而审慎的分析。除了对比《著作权法》列举的侵权方式外,在分析具体行为时还应该从三个方面深入理解。一是作者是否有接触原作品的可能性,二是作品的实质性相似的认定,三是是否是合理借鉴的认定。关于实质性相似的认定还需要从作者的独创性、作品整体相似性以及特定场景、公有素材以及有限表达的认定三个角度分析。 关键词:小说剧本著作权剽窃抄袭 引言: 2014年4月15日,台湾著名编剧、作家琼瑶发表长微博举报大陆编剧于正编剧的《宫锁连城》抄袭其著作《梅花烙》。随着事件的发酵,5月28日,琼瑶对于正等五方提起诉讼,正式走上了法律维权道路。12月5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北京三中院)第一次开庭审理了此案,耗时九个多小时,但并未当庭宣判。之后,国内109位编剧签署联合声明,声援琼瑶,呼吁保护原创,并称“拭目以待法律对此做出公正的判决”。12月25日,北京三中院对该案进行了宣判,判决要求,五被告立即停止电视剧《宫锁连城》的复制、发行和传播行为并连带赔偿琼瑶经济损失及诉讼合理开支共计500万元,要求被告于正刊登致歉声明,向琼瑶道歉,消除影响。 由于琼瑶与于正的知名度,此案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舆论的热点,而判决的结果更是会对整个编剧界起到一个示范的效应,所以北京三中院在此案的审理中非常谨慎,不仅庭审耗时较长、择日宣判还引入了专家辅助人。在庭审过程中总结了本案的6个争议焦点,其中于正的作品《宫锁连城》是否侵犯了《梅花烙》剧本及小说的著作权,是该案件最终判决的基础。本文也将结合该案,就小说、剧本著作权的侵权认定进行一下探讨。 一、小说、剧本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界定 著作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又无法律上的依据,使用他人作品或者行使著作权人专有权的行为。i具体来说,就是违反了著作权法侵害著作权人享有的著作人身权、著作财产权的行为,在我国也即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和第四十八条所规定的行为,造成了他人财产或非财产损失,都属于著作权的侵权行为。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的规定,我国著作权法所称之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可以看到的是,智力成果并不天然的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只有当其以某种客观的、具体的形式为人所感知的时候,且客观表达满足一定的独立性的时候,其才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而本文探讨的小说、剧本,它相较于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表现形式有其特殊等地方,后者们能够以线条、色彩等元素清晰的作为表达,而前者却更为复杂,更难判断。台词、人物是小说、剧本最直接的基本的表达,但在二者之前的侵权诉讼案中,除了指明具体的涉嫌抄袭之处外,往往还会从整体上主张构成抄袭。比如,在庄羽诉郭敬明案中,原告主张被告在作品构思、主要线索、故事情节、人物特征等方面抄袭了原告的作品,在陈凯歌诉胡戈的“馒头案”中,原告的主张的侵权也是基于被告引用了原告作品的片段,并按照原告作品的故事情节编排结构,设置人物。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小说、剧本类型多样,不一样的类型也应该适用不同的判定标准。 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侵权类型的规定是通过第四十七和第四十八条采用的列举加兜底的方式限定的,对小说、剧本对著作权保护前提就是明确其属于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事实上,除了兜底条款外,对小说以及剧本著作权的规定就集中在其人身性和财产性权益的保护

版权-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著作权的侵权事件也随之而起,大量发生。网络著作权侵权是侵犯了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 关于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又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即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使用的作品是受著作权保护的;其二,使用行为违法。 现实中,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呈现极为复杂的形态,既包括直接侵权行为,也包括帮助、促成、唆使他人侵权的行为、或使他人直接侵权的后果得以延伸或扩大的间接侵权行为。根据传统版权侵权的概念再结合网络自身的属性,不妨对网络上版权侵权的概念做如下的界定, 即网络上的版权侵权是指未经版权人许可,又无法律根据擅自上载下载在网络之间转载或在网络上以其他不正当的方式行使专由版权人享有的权利的行为。任何专由版权人享有的权利若是经过版权人许可或者他的行使属于法律规定以外的情况,则不属于版权侵权。 结合以上概念则网络著作权侵权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 将网上作品擅自下载并发表在传统媒体上。 这种行为具体指未经网络作品权利人许可将网络作品下载并于传统媒体上传播的行为。网络作品是以数字0和1的形式存在并以网络为载体在计算机之间流动的作品。 具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入计算机网络前存在于纸,磁带等传统媒体,只是通过扫描等方式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编码,然后经由计算机的组织、加工、储存,并在需要时把这些数字化了的信息重新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网络作品称为数字化作品。另一种则是从其被创作之时起就直接以数字的形式存在于计算机并在网络上传输,之前根本没有在传统的载体上存在过,这种网络作品称为数字式作品。 网络作品只要能反映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并具有独创性,可复制性和一定的客观表现形式则应享有版权。1999年4月28日宣判的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社侵权案就是被告电脑商情报社在未经原告陈卫华的同意将陈卫华于1998年5月10 日以无方为笔名在其个人网页《3D 芝麻街》上发表的《戏说MAYA》一文下载,并登载于自己的报刊上,最终被法院判决为侵犯原告网络作品版权的行为。[1] (二)未经作者许可,擅自将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作品在网站上传播而引发的纠纷。 即未经原文学艺术等非数字化作品的版权人许可,将其作品数字化登载于网络上向一切网络用户公开的行为。将该种行为确定为侵权行为,是因为将原来非数字化的文学艺术作品

微博中的著作权问题

目录 一微博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 (2) (一)微博是否为作品。 (2) (二)是否有合理使用的情况。 (2) 二微博著作权保护之困境 (3) (一)微博著作权侵权行为。 (3) (二) 著作权保护的难题。 (4) 三规范微博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立法思考 (5) (一)加强规制微博著作权侵权的网络立法。 (5) (二)确定微博著作权侵权的损害赔偿标准。 (5) 四保护著作权 (6) (一)共同保护微博著作权。 (6) (二)侵权责任的承担。 (6) (三)微博本身的价值。 (7) 五小结 (7) 参考文献 (8)

微博中的著作权问题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微博作为新型网络信息沟通平台之一,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必然对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模式提出了新了挑战,而在微博平台上的著作权侵权行为也随之而来,本文就微博短短这一百四十字内容的著作权保护以及其侵权行为进行评析,提出关于微博著作权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微博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合理使用 在如今社会,微博凭借其便利、即使、传播方便等优势成为势不可挡的一股热潮①,迅速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中②。而人们也逐渐开始热衷于将自己之所见所闻化作文字记录与微博当中,而社会公知更是将微博作为其宣传自身的又一平台,甚至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也开始使用微博以便和民众进行沟通。在这样一个全民微博的环境下,微博也开始出现了其著作权的问题,并受到了不少的关注。 ①依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 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 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 48.7% ②根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数据,2010年我国 72起影响力较大的舆情热点事件 ,《现中,由微博首先曝光的就有8起(谢耘耕、徐颖:《微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代传播2011年第 4期);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t w i t t e r上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比彭博通讯社快了2秒(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兼谈Twiter最受欢迎的十大应用》,《青年记者2010年7月号。

怎样判定软件著作权被侵权

怎样判定软件著作权被侵权 我们怎样判定他人侵犯了我们的软件著作权了呢?软件著作权被侵权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下面就由小编来告诉你吧。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是指软件的开发者或者其他权利人依据有关著作 权法律的规定,对于软件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就权利的性质而言,它属于一种民事权利,具备民事权利的共同特征。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例外,因为著作权的取得无须经过个别确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动保护”原则。软件经过登记后,软件著作权人享有发表权、开发者身份权、使用权、使用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 侵权的认定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1、实质性相似判断是难点。司法实践中除了通过简单的对比可以判 定外,更多的须依赖专家鉴定的方式来解决,因为软件著作权侵权本身涉及到专业的技术认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往往通过司法鉴定的方式认定。 2、接触,即以前曾有研究、复制权利人的软件产品的机会,例如曾 经的合作伙伴、销售代理、曾为权利人单位员工等等; 3、排除合法解释法:抗辩的理由一般表现为独立开发中设计巧合、 表达方式有限、不同的计算机语言以及来源于第三者(善意)等。 “实质性相似+接触”原则是国际通行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判断 准则之一。 “实质性相似”指被控侵权的软件在表达方式上与原告的软件存在实质性的相似,主要分为两类情形: 一是文字部分相似,以软件程序代码中引用的百分比为依据来判断; 二是非文字部分相似,主要靠定性分析来,量化分析比较困难。 总的来说,所谓实质性相似应是指软件整体上的相似,包括软件程序的组织结构、处理流程、所用数据结构、所产生的输出方式、所要求的输入形式等方面的相似,并不单纯以引用的文字百分比来判断。 判断“实质性相似”的主要方法: 一是对照法:即对侵权软件和被侵权软件进行直接对比。这种对比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