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4
纳西族禁忌简介纳西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该民族的传统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禁忌,这些禁忌在纳西族社会中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事项,违反禁忌常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本文将介绍纳西族的几种禁忌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1. 纳西族概述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丽江市和大理白族自治州。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和本教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土家族神话和传说的影响。
纳西族人民以勤劳善良、淳朴热情而著称。
2. 纳西族的传统文化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绘画、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他们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纳西族的禁忌也是他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西族的禁忌1. 禁止触碰无主的东西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无主的物品带有凶险和邪恶的力量。
因此,纳西族的人们被禁止触碰无主的东西。
这些无主的物品可以是在路边被遗弃的物品、别人家的东西等。
纳西族人民相信,触碰无主之物会引来厄运。
2. 禁忌与死亡相关的行为纳西族对待死亡的态度非常谨慎。
在纳西族社会中,有许多与死亡相关的禁忌存在,比如禁止谈论死亡、禁止在晚上谈论死亡、禁止在家中贴写死亡的字等。
这些禁忌源于纳西族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希望通过遵守禁忌来避免死亡带来的厄运。
3. 禁止谈论不吉利的话题纳西族人民相信,谈论不吉利的话题会带来厄运和不祥之兆。
因此,纳西族有许多禁忌与不吉利的话题相关,比如禁止谈论疾病、禁止谈论婚丧嫁娶等。
纳西族人们希望通过遵守这些禁忌,保持生活的平稳和吉祥。
4. 禁止穿红色衣物纳西族中,红色往往被视为吉祥和繁荣的象征。
然而,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红色也被认为是与恶魔和不祥相关的颜色。
因此,纳西族人民被禁止穿红色衣物。
这个禁忌同样体现了纳西族人们对于邪恶力量的敬畏。
禁忌的作用和意义1. 社会秩序纳西族的禁忌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通过禁忌的制定和遵守,纳西族人们能够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纳西族,有人口278009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
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
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2700米。
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
丽江北部的玉龙雪山和中甸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
玉龙山区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40多个品种。
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形成了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纳西族地区的气候差别较大,可分寒、温、亚热三种类型,宜农宜林宜牧。
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丽江名胜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
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
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
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
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1纳西族的基本介绍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
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
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
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
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
中华各民族简介——纳西族纳西族概况历史: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曾经被称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人口:纳西族约有人口27.8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经济: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纳西族风俗图腾:信仰: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礼仪: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禁忌: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婚俗: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
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
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食俗:纳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
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束河、北盘江、道和、青龙等地。
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下面将对其进行介绍。
一、服饰与饰品:纳西族的传统服饰以男人穿着蓑衣和长裤,女人则穿着长袍,头戴百褶巾为主。
男人的蓑衣由斑驳的星图和花纹点缀,而女人的百褶巾则独具特色,色彩繁杂而富有层次感。
纳西族的饰品也非常精美,男女通用的有吊坠、耳环等,女性还会佩戴手镯、发簪等。
二、婚姻习俗:纳西族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
在传统婚礼上,男方一般要在早晨由朋友抬起一个门板,象征着“挣门”的过程。
而女方则需要派出好友来接新郎,称为“挣马”。
除此之外,纳西族的婚礼还有许多其他仪式,如交换礼物、举行拜堂等。
此外,新婚夫妇还需要在婚后三天内跳一次“鸟舞”,象征着生活的开始。
三、节日与庆典:纳西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月街”。
每年的农历三月份,纳西族会举行一次盛大的节日庆典,游客和居民会带着花束和香炉,沿着大街游行,同时还会有各种表演和传统音乐。
此外,纳西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祭祀节、农耕节等。
四、民间音乐与舞蹈:纳西族的音乐和舞蹈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
在传统音乐方面,纳西族以著名的“丽江古乐团”而闻名。
他们演奏的乐器有笛子、琵琶、二胡等,音乐旋律悠扬、富有情感。
而纳西族的传统舞蹈则形态各异,有舞龙、舞狮、舞腰鼓等。
五、手工艺品:纳西族的手工艺品也非常有特色,如木雕、石雕、织锦等。
纳西族的木雕以其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而著名;石雕则多用于制作印章和神像等;而织锦则是纳西族女性的重要手工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
六、传统习惯与信仰:纳西族有许多传统的习惯和信仰。
例如,纳西族人们习惯在夏至节清晨用柳枝扫去门前的“血角”(指沾染到厄运的气息),希望获得好运;纳西族还有一种叫作“坑儿祭”的信仰仪式,为了寻求农业和养蚕的顺利,人们将猪脸画在墙上,并献上食物祭祀。
总结:纳西族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其服饰、饰品、婚姻习俗、节日庆典、民间音乐与舞蹈、手工艺品以及传统习惯与信仰都展现了独特的纳西族文化。
图解56个民族——纳西族纳西族,有人口278009 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
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
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2 7 0 0 米。
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
丽江北部的玉龙雪山和中甸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
玉龙山区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4 0 多个品种。
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形成了著名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纳西族地区的气候差别较大,可分寒、温、亚热三种类型,宜农宜林宜牧。
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玉龙雪山蓝月谷恍如仙境的玉龙雪山虎跳峡雪茶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
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
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
具有宋、明建筑风格的屋宇,星罗棋布,鳞次栉比。
源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到了城头双石桥后,分数股穿街过巷、环城流淌。
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院中有奇花。
由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吸引着无数学者来这里采风。
【三年级作文】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友爱的民族,他们的民俗风情古朴、丰富多彩。
纳西族的服饰非常独特。
男人们通常穿着长袍,腰间系着一根细绳,头戴斗笠,脚穿皮鞋。
女人们穿着色彩艳丽、款式古朴的长裙,头上扎着一条长长的头巾。
他们的服饰通常都是手工制作的,绣花、织布等手艺都非常熟练,因此他们的服饰非常漂亮。
在纳西族的节日和婚礼上,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饰,参加各种庆典活动。
女人们还会披上银饰,如银手镯、银耳环等,使得整个人看起来更加美丽动人。
纳西族的建筑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们的房子多为三层木结构或石板结构,屋顶倾斜,屋檐悬挑,整个房子的风格古朴、雅致。
在建筑上,纳西人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房子往往依山而建,或者靠近水边,显得非常自然、和谐。
纳西族的饮食也非常有特色。
他们喜欢食用米饭、玉米和各种杂粮,特别是宴请客人时,总是要准备一些特色菜肴,比如酸辣牛肉、糍粑、酸汤鱼等,非常美味。
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他们擅长唱歌、跳舞,还有着独特的音乐和乐器,如三弦、月琴等。
每到节日和庆典,人们就会唱歌跳舞,欢度节日。
在纳西族的婚礼上,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传统活动。
新郎必须搬运三次娃娃砂罐,象徵新家创建,娃娃即是新女婿的继承者。
这些活动都非常有趣,而且富有浓厚的民俗风情。
纳西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三月三。
这一天,纳西族的人们会穿上盛装,游玩、歌唱、舞蹈,场面非常热闹。
他们还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纳西族的民俗风情非常丰富多彩,反映了他们的热情、朴实、勤劳和善良。
这些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和艺术都展现了纳西族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感受这种民俗风情。
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纳西族的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个美丽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