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简介——少数名族
- 格式:ppt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20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
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
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1纳西族的基本介绍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
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
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
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
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纳西族,有人口278009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
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
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2700米。
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
丽江北部的玉龙雪山和中甸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
玉龙山区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40多个品种。
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形成了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纳西族地区的气候差别较大,可分寒、温、亚热三种类型,宜农宜林宜牧。
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丽江名胜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
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
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
纳西族婚俗在我国的西南部的云南省,有一座美丽的城市——丽江。
在这里居住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纳西族。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及。
蒗县的永宁区、德钦、永胜、鹤庆、剑川、兰坪等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西藏的茫康县也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纳西族人口数为308839.根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同汉族交往较多,群众多能使用汉语文。
纳西族曾在古代有过表意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称为哥巴文。
但都未在群众中推广使用,只是记载了古代的许多诗歌、传说、故事和宗教经典。
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
根据史书记载,纳西族的先民与汉代称“牦牛夷”,晋代称“摩沙夷”,唐代称“磨些蛮”的部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这些不同的称谓,当是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同一族称。
公元3世纪初,越膂郡定作县(今四川盐源)已有“摩沙夷”居住。
8世纪末叶,在今丽江金沙江流域和盐源雅砻江流域也有“磨些蛮”的分布。
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雅砻江以东的纳西族先民逐渐向西南迁徙;盐源以西金沙江流域一带的磨些族亦逐渐聚集于丽江地区并繁荣起来。
定作地区的磨些部落,在唐代曾有一部分渡过金沙江,向南进入洱海东部今宾川一带建立了“越析诏”,亦称“磨些诏”,为当时洱海地区六诏之一。
唐代吐蕃势力兴起,向东向南扩展。
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持六诏中的蒙舍诏统一其他五诏,建立南诏政权,成为一个强大的地方势力来牵制吐蕃。
今丽江、永宁一带成为南诏、吐蕃角逐之地,先后为吐蕃、南诏所统治。
公元1253年,蒙古征大理,由丽江东境渡江,木氏祖先麦良迎降,被授为茶罕章(丽江)管民官。
1276年置丽江路,设军民总管府,麦良子孙世袭总管。
丽江路隶云南行省,属呈朝中央的一级地方政权。
明初,纳西族首领木得被授为世袭丽江府土官知府,统治纳西族和附近各族人民。
浅谈纳西族历史文化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重的文化气息。
纳西族也不例外。
今天,我浅谈一下纳西族的历史文化。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是一个文化深远的民族,关于它的族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迁徙说”:方国瑜先生认为“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带的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砻江流域,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
(二)“融合说”:郭大烈先生则持融合说,即“纳西族源是多元的,有土著的成份,也有羌人的成份,但主体应属夷系,牦牛夷、白狼夷可能是构成纳西族的主流。
纳西先民大约在汉晋至唐期间活跃于川西雅砻江、安宁河流域一带,并逐步形成一个民族”。
(三)“东夷说”:和仕华认为纳西族先民的主体应属于夷系中的东夷,渊源于夏商时期的内蒙古与中原交接地带。
与夏商关系密切,保留了好多夏商文化。
然后因战争四处迁徙。
迁徙路线大致为凉城—山东—山西—陕西—青海。
由此认为青海河湟地带只是纳西先民迁徙的一个流点,不属源头。
纳西先民主体是东夷,只是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与羌有过交融,故带有羌文化遗迹。
到丽江后又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现有的纳西族。
三种说法都有其依据和道理,然而纳西族的族源到底是什么,还等待考究。
纳西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先民已经迁徙到了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生产形态上以游牧、畜牧为主;经济上出现了盐、铁、漆、铜的冶炼生产;政治上阶级分化,酋长出现;宗教上已有东巴原始宗教的萌芽。
“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
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王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
同时,纳西族的文化此滥觞。
发展时机。
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政治上分13世纪初,另一支北方游牧民族沿着当年纳西先民的迁徙路线翻山越岭,跋涉2000余里,跨囊渡江,突然出现在丽江境内,这就是历史上的“元跨革囊”。
纳西族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
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民族发展农业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丽江马”闻名全国。
金沙江“河套”地带,是著名的林区。
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以享有“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2003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设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遍及乡村,基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英文名称the Naxi (Nahsi) ethnic group or the Naxis(Nahsis)纳西溯源纳西的传承纳西族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都源于古夷族。
从族源的考察,有三说:一、土著说主要基于考古发现。
据此说,纳西族在丽江的生成、生息时间最古、最长。
二、南迁说据史学家方国瑜等研究认为,丽江纳西族源自古代从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的羌人,秦汉时迁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即今四川盐源、木里、盐边一带,再西迁至今宁蒗永宁、中甸白地、丽江奉科、大具,再西迁入丽江坝。
秦汉时称旄(máo)牛夷、白狼夷,晋常璩《华阳国志》称摩沙(suō)夷,隋唐时称摩些(suō)夷。
据唐樊绰《蛮书》记载,其实丽江县境金沙江沿岸多是些摩些部落,因而把金沙江称为“摩些江”。
三、融合说即丽江纳西族由土著者和南迁者融合而成。
此说已被多数学者认同。
按此说,古纳西族的分布中心,在汉唐时期逐渐完成了从滇川交界的东部向西部丽江的大转移。
纳西族饮食纳西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粑粑、米饭等花样,山区杂以洋芋、荞麦和青梨,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烩菜、火锅和大块肉。
城镇、坝区的烹调技术较高,待客时,饭前多设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而“八大碗”、“六碗六盘”等花色品种很有特色。
宴请贵客多用“三叠水”,一般用三种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个层次,菜门类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再配搭诸如八宝饭、高丽肉、松子炒鸡,以及按季节制作蒸梨、蒸苹果等甜食,形成蒸煮炒卤炸烩酥炖多样齐备,色香味俱佳,别具特色的宴席。
丽江粑粑、鸡豆凉粉和丽江窨酒,也是纳西人传统的著名食品。
永宁等地的猪膘(又称琵琶肉),系将整头猪去内脏、骨头后风腌而成琵琶状,久放而不变质,肉味清香,为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边远山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但也非常好客,民风淳朴,仍然可以品尝到浓茶配炒面、荞饼蘸蜂蜜、核桃油煎面饼等风味食品。
1639年,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受丽江世袭土司木增的盛情邀请来到丽江,在解脱林盛情款待“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
”三叠水简介:一叠:果碟类(13碟)即象征玉龙山13峰。
(迎宾礼)四干果、四蜜饯、五点心[代茶水(雪茶)] 可根据季节变化,原料也随之改变,可规格不变。
菜名菜单:纳西风味冷盘、丽江火腿、油煎黑粉、玉水鸭蛋、板栗烧肉、高勒韭黄、芝麻吹肝、风味腊肉、寺舟龙爪、满梨肉丁、纳西乳扇、泡辣子炒肉、神龙地参。
二叠:欢聚碟(13碗)菜名菜单:白芸豆酥肉、烩佛掌参、百合圆子、木耳炖鸡、很普凉拌、拉市鲫鱼、云腿老龙皮、白云尖尖、菊花闹铃、云腿粉丝、油煎麻补、纳西格贡、炒三丁。
三叠:热烈碟(火锅为中心)共13种菜名菜单:大红肉、烤鱼、酥油茶(甜咸两种)、铜锣锅焖饭、水焖粑粑、丽春火锅:从下往上分八层,分别为:腊排骨、芋头、茨姑、豆腐、韭菜根、粉皮、粉丝、青菜(代辣子蘸水)。
纳西族服饰纳西族的传统穿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
纳西族详细资料纳西族概况纳西族现有人口为308 839人〔2022年〕,其中云南295464人,绝大局部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包括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有2022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8.5%。
四川省纳西族有8725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和甘孜藏族自治州。
纳西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
境内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虎跳峡、玉龙雪山、哈巴雪山、梅里雪山、白芒雪山、贡嘎岭等名山大川,山体与峡谷并列,顶峰海拔常在5000米以上,个别甚至超过6000米,峡谷深邃,相对高差极大。
纳西族居住区平均海拔2700米,独特的地貌因素,使得气候、植被、土壤乃至整个自然综合体都呈明显的垂直变化,气候有寒、温、热3种类型。
高寒山区平均气温为5.4゜C,金沙江河谷为14.5゜C,丽江坝区和泸沽湖盆地为12.6゜C;年降雨量为8001034毫米。
纳西族山区密布云南松、红松、华山松、云杉、冷杉、红杉、铁杉等优质用材林,是我国西南的著名林区。
纳西族聚居区丽江市是中国著名的植物保护基地之一。
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境内,仅种子植物就多达2 998种,单是杜鹃花就有40多种,热带、温带、寒带植物在全市均有分布。
鸟兽类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共有兽类8目,21科,83种,占云南兽类总数的29.6%,其中资源兽类近40种。
共有鸟类17目、46科、290种,占云南鸟类总数的37.6%,其中资源鸟类230多种。
珍稀鸟兽的种类较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黑颈鹤、滇金丝猴等。
纳西族居住地区虽然交通不便,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滇中高原过渡地带,因此成为滇川藏几省区各民族彼此交往的通道。
纳西族地区的坝区与河谷区是主要的产粮区,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麦,豆类有蚕豆、黄豆、豌豆、鸡豆、白芸豆等;高山作物有荞麦、燕麦、青稞、土豆、大麻等;河谷区有花生、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有楸木、漆树、核桃、板栗、桑树、花椒、竹子等,现烤烟种植也有较大开展;水果品种有桃、李、梨、柿、核桃、苹果、梅、杏、石榴、桔子、香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