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 心 病 介 入 治 疗
- 格式:ppt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心脏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人因心脏病而失去生命。
近年来,医学界在心脏病治疗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使得心脏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本文将介绍心脏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心血管手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脏移植等方面。
1. 心血管手术的进展心脏病患者中,一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心血管手术来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
现在常见的心脏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心脏移植术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术方法。
传统的冠状动脉搭桥术需要切开胸骨,手术创伤大且恢复时间较长。
然而,近年来引入的微创手术技术使得该手术更加安全和便捷。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通过小切口进行手术,减少了术后疼痛和恢复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重要手术方法。
传统的瓣膜置换术需要打开胸骨进行手术,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恢复。
然而,现在逐渐引入的经皮瓣膜置换术(TAVR)通过导管进行手术,无需打开胸骨,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TAVR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被广泛应用于高龄患者和高危患者。
在心脏病的治疗中,药物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随着对心脏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型药物的研发不断推动心脏病治疗的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心脏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首要选择。
除了常用的阿司匹林,新型的P2Y12受体拮抗剂已经出现,如克洛吉雷。
这类药物通过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减轻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抗凝药物在心脏病治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华法林是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但是需要经常监测凝血指标,剂量调整也不方便。
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和阿哌沙班,不需要频繁监测,剂量调整也比较容易,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治疗选择。
3. 介入治疗的进展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进入血管进行治疗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治疗中。
近年来,介入治疗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心脏介入治疗手术操作编码剖析引言心脏介入治疗是利用导管技术对心脏和大血管病变进行治疗的方法。
主要包括心脏起搏、动脉腔内成形,瓣膜成形、缺损封堵、导管消融、主动脉内反搏等。
这些治疗手段有些可达到替代外科治疗的同等疗效,它创伤小,可避免麻醉、开胸和体外循环的各种并发症,恢复快,重复性好等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
本文集中探讨了几种主要心脏介入治疗的编码规则与方法,以供参考。
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概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指采用经皮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法,将带有球囊、支架或其他治疗装置的导管沿主动脉逆行送入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现在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已经超过了搭桥术,成功地部分替代了搭桥术,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02、常见手术操作常见手术操作有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术、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
03、常见手术操作编码的选择1.冠状动脉造影术主导词为动脉造影术,区分单导管、双导管;单导管技术编码为 88.55,双导管技术编码为 88.56。
2.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术主要编码为支架植入术的编码,主导词为插入,区分支架是否有药物洗脱;无药物洗脱编码为 36.06,有药物洗脱的编码为 36.07;再用编码00.45,00.46,00.47,00.48说明插入血管支架的总数量,再附加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的编码,主导词为血管成形术,编码为00.66。
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01、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概念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在经左、右心导管检查的基础上,将特制的、有一定韧度且不透X线的导管、封堵装置。
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与介入治疗指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AS)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及时的紧急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与介入治疗指南旨在提供临床医生在处理ACAS时的指导。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迅速缓解冠状动脉阻塞、降低心肌缺血病变和改善患者病情。
紧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脏手术。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血栓溶解药物可以迅速溶解血栓,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抗血小板药物、抗心绞痛药物和抗凝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ACAS的急性治疗中。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方法之一。
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PCI可以快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损伤。
CABG适用于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如多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
4. 紧急治疗的时间窗口和临床评估对于ACAS的紧急治疗,时间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迅速诊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适当的治疗。
在评估中,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冠状动脉造影等都是重要的指标。
5. 医疗设施和团队ACAS的治疗需要在专门的医疗设施和团队的支持下进行。
优质的医疗设施需要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设施,并且有专业的医疗团队提供急救和治疗服务。
医疗团队应包括心内科医生、介入心脏病专家、急诊科医生和护理团队。
6. 术后护理和康复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来说,术后护理和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在术后护理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措施。
康复阶段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
总结: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与介入治疗指南提供了临床医生在处理ACAS时的指导。
这些指南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以及介入治疗的应用。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cag手术CAG手术是指冠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联合介入治疗,也即冠脉造影术加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这种手术技术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和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显著等优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CAG手术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以及术后护理等内容。
CAG手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造影剂在冠状动脉内的显影,在实时显示下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情况,以确定局部病变的程度和部位。
在冠脉造影的基础上,如果发现有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或者存在冠脉血栓形成等异常情况,可以进一步进行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通过将导丝和球囊导管等工具送入冠状动脉内,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恢复其正常通畅,使心肌供血得到改善。
CAG手术适应症较广,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劳累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狭窄等心脏病。
对于冠心病患者,CAG手术可以明确患者是否需要介入治疗,并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CAG手术可以及时发现冠状动脉闭塞的部位,引导后续的介入治疗。
对于劳累性心绞痛患者,CAG手术可以了解病变的程度和位置,有助于随后的治疗方案制定。
此外,对于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脏瓣膜病等,CAG手术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CAG手术的具体操作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评估患者的心功能。
然后,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并在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导管。
接下来,通过逆行置入冠脉造影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系统中,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
根据造影结果,医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冠脉支架植入术。
最后,结束手术并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和护理。
术后护理对于CAG手术的成功与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患者在手术后需要注意休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饮食和药物治疗。
此外,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遵守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
同时,术后还需要注意伤口护理和防止感染。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2-03-14T08:49:55.67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期作者:姜玉库李绅源、朱丹、张麟、孙璐、王佳[导读] 探讨分析对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9年11月到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共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设定其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6例为A组,其余36例为B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对两组的治疗效果。
姜玉库李绅源、朱丹、张麟、孙璐、王佳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9年11月到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共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设定其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6例为A组,其余36例为B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对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A组好于B组(P<0.05);比较两组的心绞痛分级,A组低于B组(P<0.05)。
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有必要大力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心肌病;严重心功能不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complicated with severe cardiac insufficiency. Methods a total of 72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complicated with severe cardiac insufficienc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9 to may 2021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36 cases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 were group A and the other 36 cases were group B. routine drug treatmen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mprovement of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Group A was better than group B (P < 0.05), and the angina score of group A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B (P < 0.05).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th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complicated with severe cardiac insufficiency is more ideal,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ardiac function and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angina pectori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popularize it.【 key words 】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severe cardiac insuffici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reatment effect; comparative analysis冠心病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心脏疾病,虽然患者病情的发展,最终将引发患者出现缺血性心肌病,并导致患者伴发心功能不全,这不仅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1】。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适应证与禁忌证一.诊断技术(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适应证】1.临床怀疑冠心病者,为明确诊断。
2.临床诊断冠心病者,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治疗方式(如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药物治疗)。
3.急性心肌梗死,须急诊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者。
4.血管重建术后疗效随访。
5.心脏外科手术前,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6.特殊职业者。
【禁忌证】1.除了精神正常、有行为和责任能力的患者拒绝该项检查及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外,无绝对禁忌证。
2.相对禁忌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未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左心衰竭;(2)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3)未控制的严重电解质紊乱或洋地黄中毒;(4)未控制的高血压;(5)急性脑卒中;(6)并发感染性疾病或其他未控制的全身性疾病;(7)急性心肌炎;(8)主动脉瓣心内膜炎;(9)活动性出血或严重出血倾向;(10)正在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者;(11)急性心肌梗死无上述适应证者;(12)严重碘造影剂过敏;(13)严重肾功能衰竭和(或)无尿,除非已准备透析治疗清除造影剂和体内过多的液体,否则不宜进行造影。
(二)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适应证】1.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明确诊断和决定是否须进行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2.瓣膜性心脏病,了解肺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决定手术治疗。
3.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如右心压力、肺动脉压力、肺毛细血管楔压及心排血量测定,有助于危重患者抢救、心功能不全的鉴别诊断并指导进一步治疗。
4.缩窄性心包炎、限制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肺血管病、肺栓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腔静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7.心脏移植患者心、肺循环状况的评估。
8.右心及腔静脉肿瘤。
【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如下。
1.急性感染期间。
2.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严重出血性疾病及其他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正在使用大量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进行难以压迫部位血管穿刺。
4.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