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小学生了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74 MB
- 文档页数:5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表达对即将成为小学生的感受和期待。
2. 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幼儿了解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特点。
4. 增强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二、活动准备:1. 准备一张小学生的照片,用于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
2. 准备一些关于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图片,如上课、做作业、参加课外活动等。
3. 准备一个关于小学生活的视频片段,让幼儿观看。
三、活动过程:1. 导入:出示小学生的照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位小学生看起来怎么样?你们觉得他/她会成为什么样的小学生?”2. 主题讨论: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即将成为小学生的感受和期待,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3. 图片展示:出示关于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讨论:“小学生上课时怎么做?他们怎么做作业?参加课外活动时有哪些乐趣?”4. 视频观看:播放关于小学生活的视频片段,让幼儿观看并感受小学生活。
5. 总结: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让他们谈谈自己对小学生活的认识和期待。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讨论,了解他们对小学生活的看法,共同引导幼儿适应小学生活。
2. 区域活动:设置一个“我要做小学生”的主题区域,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生活。
3. 课程整合:将本次活动与其他学科活动相结合,如数学、语文等,让幼儿在多个领域了解小学生的生活。
五、活动反思: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小学生活的认识和期待。
2. 分析活动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改进方向。
3. 与家长沟通,了解他们对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关注点,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六、教学内容:1. 引导幼儿了解小学生在校的一天生活。
2. 教授幼儿一些小学生应有的行为规范。
3. 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小学生的生活规律和行为规范。
2. 难点: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是小学生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为小学生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2、对学生在安全、卫生、纪律、学习各方面都进行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成为小学生的快乐,了解做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守学校的纪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现在上课老师和我们的问好与幼儿园有没有区别,知道为什么有区别吗?2、让学生积极地说一说自己的体会,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言,达到使学生认识到幼儿园生活与小学生活存在显著不同的目的,尤其在任课老师、所学科目的多样化和上课方式方面,从而引出:这一切都因为我们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并通过组织学生集体歌唱《上学歌》,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学习新课:1、说一说早上起来后你做了些什么?当你见到老师和同学时会怎样?2、我们的校园很美,因为我的校园很整洁,校园怎么会整洁的呢?你会怎么做呢?3、上课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坐、怎样听、怎样举手?4、在上学、放学和课间操站队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哪几点?每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尽情的表达,并让学生积极讨论,从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明白我是一个小学生了,有着光荣的使命:有礼貌:见到老师要问早,见到同学问声好,见到父母长辈要懂礼讲卫生:手中纸屑不乱扔,瓜皮果壳入篓中,地上脏了我来扫,桌上脏了我来抹,讲究卫生真光荣专心听:上课了,坐得正,有精神,专心听,学知识,长本领。
守纪律:挺胸抬头摆臂走、正确路线进校园;站队时、静快齐。
在学生积极回答和讨论过后,通过课件呈现小学生一天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增强作为一名小学生的使命感。
5、请你们判断,下面的做法错在哪里?你认为应该怎么做?⑴老师讲课的时候,小林在玩文具盒。
⑵小苹趴在桌子上看书。
⑶老师提出问题后,许多学生在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
⑷林林趁同桌不注意,把她的本子弄到地上。
⑹上下楼梯时,几个学生猛冲下去。
统编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等《我上学了》入学教育以儿童的口吻“我上学了”引领儿童走进学校生活,突显了儿童的主体地位。
内容分“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三部分。
三部分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从“我是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到“我是小学生”角色的转换,再到“我爱学语文”学科的定位,将情感熏陶、习惯养成与语言学习进行了有机整合。
2 我是小学生【教学目标】1.观察图画,听读儿歌,初步感受成为小学生的喜悦。
2.认识老师和同学,初步了解做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树立小学生的角色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体会成为小学生的自豪和愉悦。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体会成为小学生的自豪和愉悦。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借助句式完整表达。
老师范读、带读儿歌,学生听读、跟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儿歌,激发学生“读儿歌”的兴趣,感受成为小学生的喜悦。
借助儿歌,剥丝抽茧、层层深入、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了解小学生的基本要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观察图画,听读儿歌,初步感受成为小学生的喜悦。
2. 认识同桌、周围同学及老师;熟悉教室,参观校园;感受同学的友爱、教师的亲切、校园的美丽。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乐趣1.教师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首歌曲,你们想不想听?老师播放《上学歌》。
教师提问:歌曲中的小朋友要去哪里呢?预设:小朋友要去上学校。
老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来学校的?你的心情怎样?预设:我是爸爸妈妈送我来上学的,我非常高兴。
2.教师引导:看,这些小朋友也来上学了!这幅上学图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我们一起开启今天学习之旅吧!教师带读:我是小学生。
老师相机板书课题:(我是小学生) 学生跟读,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1:【设计意图:通过听优美的歌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二、观察插图,学习《上学歌》1.仔细看书上这幅插图中,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呢?预设1:我看到了,有五个小同学背着书包来上学,他们都在开心地笑。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是小学生啦》是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节课主要围绕小学生的生活适应、学习习惯、行为规范等方面展开,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小学生,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遵守学校的规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刚进入小学,对于新环境还不太适应,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方式等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新的学习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小学生,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小学生,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具体的小学生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小学生生活情境,如课堂纪律、学习习惯等。
2.收集一些具体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准备教学PPT,展示相关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小学生,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小学生的生活情境,如课堂纪律、学习习惯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某一生活情境,分析其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分析一些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