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官与三垣二十八宿 浅谈我国古代星象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星官体系仰望星空,那些被称为“人马座”、“天秤座”等的星座,如果勾画方式不同,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夜空中的繁星划分成群,用假想的线联结而成各种图形,并最终将全天星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称之为星官。
迄今为止,中国的星官和希腊的星座是世界天文学中两个研究星空的最完整体系。
然而,中国古代星图自清末逐渐淡出主流,当下已很少有人了解我们中国自己的星空了。
近来,完整的中国宋代传统星空得以恢复和重现,展现了中国古代星空中的生活和诗意。
A、紫禁城投射到天上从古至今,光辉的日月、灿烂的星空,一直吸引着地球上人们的目光。
西方星座多以希腊神话和动物名称来命名,如仙王座、仙后座、小熊座等。
目前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是由古代巴比伦和希腊天文学演变而来的,而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则因西方科学体系的冲击,同时又版本众多,谬误频现等原因自清末逐渐淡出主流。
机缘巧合,曾任《天文爱好者》杂志社社长的齐锐和北京古观象台助理研究员万昊宜在擦拭位于北京古观象台的清代天体仪时,发现其上所刻的星图与苏州的宋代石刻星图《天文图》有很多不同,由此两人运用现代天文观测数据,结合天文史学文献,一一比对了中西星图中1400多颗星,终于完整呈现了中国古代星空的盛景,并编写成《漫步中国星图》一书。
星座在古代中国被称为“星官”,东汉张衡如此描述星官的命名:“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备矣。
”中国古代的星官,从天皇大帝到农丈人、从战场到市场、从天枪到簸箕,其名称和布局都非常社会化。
山川百物、人间百业都搬上了天际,涵盖了古代神话、历史典故、社会制度和人文习俗等,几乎是按照地上人间的模式在天上复制了一个世界。
不同于西方星座以神话中的神、人或动物来给星座命名,中国古人把紫禁城里的生活投射到了天上,皇帝有紫禁城,天上就有个“紫微垣”,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
它以北极为中心,并以北极附近的一片星群为基础而构成。
中国古人发现,北极有一颗星星是不动的,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转,因此把这片天区选作皇宫。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是什么?西瓜视频科普,古人观星暗藏的智慧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常常能看到'紫微星下凡'这么一个说法,紫微星在古代被视为帝王的象征,因此紫微星也被称为紫微帝星。
紫微星是哪颗星宿?为何被带上了神话的属性?在古人观星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对漫天星宿进行规划与命名的呢?带着古人对于星宿的思考,跟着文章,一起来看看古人观星过程中,与漫天星宿结下的情缘。
古人为何要观星?在聊紫微星的命名之前,需要和大家普及一下,古人为何要观星这个历史冷知识。
在当下的科学发展中,我们观星有了很多设备可以辅助,但是在古代,对于观星,那可全是靠肉眼完成的。
漫天星宿数以万计,要在这其中找到规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观星并非是一种民间活动,而是由统治者领头的一种官方活动。
在秦汉时期就有了相对应的官职,叫做太史令,而到明清时期,更名为钦天监。
观星对于古代的统治阶级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观星可以推算节气,制定历法。
讲的通俗一点,它能帮助子民合理的安排生活生产。
我们知道要春种秋收,也知道不同季节种不同的作物,而观星就是帮助人们确定节气的。
现在我们知道的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位置来划分的,将太阳的出发点定为春分,每前进15度就到了下一个节气。
在古代利用日晷可以了解每天的具体时间点,而观星是了解类似于月份的节气。
节气的命名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观星对于古代社会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人们对于星宿的依赖也是非常高的。
北斗星为何被称之为紫微星?观星又为何带上了一丝神话的属性?在古代,人们对于星宿的运转十分关注,但是在观测的过程中,却有很多让人难以解释的现象,例如:月食、日食、流星等。
这在西瓜视频中,创作人China古人云也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生产生活中,我们依靠观星从而确定节气,从另一个方向来说,古人会觉得,我们的生活生产都是由上天来安排的,衍生一下,那是不是整个世界、社会、气运、祸福都是由上天决定的呢?如果观星领悟天道是不是就可以做到洞察一切呢?在这样的氛围促使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观星的行列中。
我国古代的二十八宿及星图科学文化2008-03-31 16:48:04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所创星区划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沿黄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称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印度、波斯、阿拉伯人古代也有类似中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
(三垣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节和四象联系起来。
张衡在《灵宪》中有一番描述:“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下面结合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对宿名作一介绍。
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红色。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
“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
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中国古代星空区划之星官、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国古代为识星辰和观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
星空区划星官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历史悠久,在方法上也自成一体,早在殷周之际就有了将赤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宿的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较为详细的对亮星的分群和命名,但当时列国割据,各成一体。
到西汉时,才趋向统一,并形成较完整的系统。
《史记·天官书》就反映了当时的区划情况。
中国古代划分星空的基本单位"星官",也就是把相邻的恒星组合在一起,构成各种图案,并分别取一个名字,称为星官。
若干小星官又可合成大星官。
后来,星官不仅指星群,同时也指天区。
主要的大星官就是三垣和二十八宿,在唐代《步天歌》中,三垣和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体系。
三垣指北天极附近的三个较大的天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包括天北极周围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座;太微垣包括紫微垣与二十八宿之间的狮子座、后发座、室女座、猎犬座等天区;天市垣包括相应的蛇夫座、巨蛇座、天鹰座、武仙座、北冕座等天区;二十八宿主要位于黄道区域,之间跨度大小不均,且分为四大星区,称为四象。
三垣三垣是北天极及周围三个较大的天空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每垣内含若干星官,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称之为"垣"。
唐代《开元星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就有紫微垣和天市垣,说明这两垣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而太微垣之名则出现较晚,《史记》中虽有此相当的星官,但未命名"太微垣",直到隋唐才正式有"太微垣"之名。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位居北天中央,故又称中官或紫微宫。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
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
四象二十八星宿和三垣的起源远在周、秦以前。
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
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
•中文名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起源 : 上周时期三垣 : 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 :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星空的划分作用 : 古代天象的观察起源地 : 中国目录三垣编辑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三垣成为三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也以三垣的名称为名称。
中国古代的星受区划历史悠久,在方法上自成一体。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这样的特点,因为观测者地理的纬度是在黄河流域,也就是北纬35度左右,所以他重视的天区,他所重视观测的天区,只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北天极所在的北天区,还有一个就是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星。
所谓的北天极也就是地球的正北的方向,我们可以想象,将地球的北极点和南极点用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直线连接起来。
这条直线从地球的南北两极分别伸向无穷远。
向北的这部分所指的方向就是北天极的位置,另一侧对应的当然就是南天极了。
但是,我们在北半球的祖先只能看到北天极。
古代中国人民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以北天极为中心,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
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
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紫微垣: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中华三垣四象二十八宿20030123大约在70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把星空划分成龙和虎两大区域了,这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中国古人很早就把星空分为若干个区域。
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里的“天官书”中,就把星空分为中宫、东宫、西宫、南宫、北宫五个天区。
隋代以后,星空的区域划分基本固定,这就是在中国人们常说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就是天上的3座城堡,是把北极周围的星象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个区域。
太微垣在紫微垣西南方。
太微是政府的意思,太微垣中的星星多以朝中官员和场所来命名。
天市垣在紫微垣的东南部、太微垣的东边,天市垣是天上的都市,天市垣中的星名均以与皇帝有关的人员,名诸侯国的地名以及某些货市的名称命名。
大约在70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把星空划分成龙和虎两大区域了,后来逐渐形成了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后来又把四象的每一象各分为七段,每一段叫“宿”,共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是月球在天上运动的轨道经过的地方。
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天多,一天恰好经过一宿。
在每一宿里都有许多星星,古人给它们分别起名,分成众多星官。
当时所发现的2442颗星被划分为207个星官,这些星官又被分列入二十八宿中。
中国古人就是根据这些制定历法的。
我国星象最常用叁垣二十八宿,偶而也提到四象 (或四维、四兽),叁垣、四象和二十八宿孰先孰後的问题仍然是个悬案。
通常将黄道带上的二十八宿分成四个大天区,用动物的名称来命名叫做四象,每「象」都含七宿: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二十八宿在中国古天文学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除了恒星的观测以它作基础外,特殊天象的出没,也是用它来作为记录方位的依据。
古天文基本常识之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详解(文末有赠书福利)在古天文学中,古人是以北极星为中心,将天球上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恒星所在的范围划分若干区域,称为星官或星宿,并按在照人间的思维习惯将这些恒星区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它们分别叫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四象二十八宿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在前两期的视频和文章中,我们了解了古人认为的天之中心是北极星,也学习了还有北极星附近的北斗七星,三垣的分布相当于是围绕着北极星呈三角形状排列,垣的意思是城墙,其中紫薇垣位居中央,就类似于我们的紫禁城,代表着天庭的中枢所在,包含三十九个星官,这里居住有对应着人间皇帝的紫微星,紫微星其实就是我们的所说的北极星,号称“斗数之主”,古代研究者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
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陪伺在紫薇垣的两旁,太微垣类似于天庭的行政机构,位于紫薇垣的东北方向,北斗之南,包含二十个星官,而天市垣类似于天庭的街市,位于紫薇垣的东南方向,包含十九个星官,呈屏藩之状。
太微垣天市垣上述三垣就代表着天庭,有了天庭就得有护卫者,所以古人就把天庭四周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星宿,紧紧拱卫保护着,并按东、西、南、北方向均分,每个方位有七宿,按照古人的方位和观星习惯,进一步对二十八宿进行很形象的划分。
在左边东方,有角、亢、氐(dī)、房、心、尾、箕七宿,七宿形状如一条长龙,所以叫左青龙;前为南方,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七宿形状如鹑鸟,所以叫前朱雀;在右边西方,有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七宿,七宿形状如虎,所以叫右白虎;后为北方,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七宿形状如龟蛇,所以叫后玄武。
汉代天文学家曾形容为:“苍龙连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飞于前,灵龟圈首于后”,由这二十八宿共同组成了四只神兽,保护着天庭的安全。
四象二十八宿了解了这些星象名词,我们就能读懂很多古代典籍里的文字了,例如“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意思是月亮附丽于毕宿时,将会大雨滂沱,古人行军打仗观此星象可作参考。
浅说中国古代天文学——李淳风眼中的“二十八星宿”中国古人把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轨道称为黄道,同时又将与天球极轴垂直的最大的赤纬圈称为赤道,黄道与赤道所形成的两个带状区域内分布着中国传统的ニ十八星座,古人名之日ニ十八宿。
二十八宿与四官、四象、四季、四色相互配属,构成一个完整的识星体系。
具体内容是:东方苍龙主春,包括角、亢、氏、房、心、尾、箕北官玄武主冬,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西官白虎主秋,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南官朱雀主夏,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划分二十八宿并没有采用平均分配天区的做法,因而各宿所辖的度数很不一致,最宽者为井宿,达33度(古度),最窄者为觜宿,仅占2度(古度)。
这个结果直接影响到四宫的辖度。
二十八宿的基本概念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二十八次或二十八星,'星'当然是指星座或星官而'舍'与'次'则含有留宿、旅居的意思,由于汉字的'宿'和'舍'都具有房舍或人在房舍中休息的意义,所以在古人看来,一段段天区也正和地球上沿途分布的驿站一样,应当是为日、月、五星准备的临时住所。
这些概念,甚至包括二十八'这个数字,最初实际都来源于月球在恒星月中的运行位置。
我们知道,恒星月是指月球在恒星间运动回到同一位置的周期,它的长度为27.32天。
在一个恒星月中,月球每晚在恒星间都有一个旅居的居所,每月共换二十七或二十八个住所,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星官体系所以独选二十八星官的原因。
中国古人在某时期内曾经使用过二十七宿,即将室、壁两宿合并为一宿,也显示了二十八宿星官数的选择出于恒星月的痕迹。
因为从理论上讲,日期的计算不能出现半日,所以观测月球在恒星间的运动只能取其整数而为二十八,或舍其馀数而为二十七。
二十八宿体系的创立采用恒星月的长度应该没有问题,古代印度的二十八宿称为'纳沙特拉',阿拉伯则将二十八宿称为'马纳吉尔'。
“紫薇垣星官”包括:天棓· 内厨· 文昌· 三师· 三公· 天床· 太尊天牢· 玄戈· 天理· 北斗天枪·辅· 势· 相· 太阳守“天市垣”,位于“房宿”和“心宿”的东北方,包含二十二颗星。
“天市垣星官”包括:市楼· 车肆· 宗· 宗正· 宗人· 帛度· 帝座·天市左垣屠肆· 帝座· 候· 宦者· 列肆· 女床· 贯索·天市右垣七公· 天纪· 斗· 斛四象星官四象星官即二十八宿星官,又称“二十八舍”。
再将“二十八宿”分为四大星区,分别用“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灵兽命名,即是所说的“四象”又称为“四灵”或“四陆”。
可以理解为,“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是四个大规模的“星座”。
对于“四象”《史记·天官书》中解释为:“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参为白虎……北宫玄武……”,(苍龙即青龙,朱鸟即朱雀)。
星官-青龙星官-朱雀“青龙”涵: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朱雀”涵: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白虎”涵:奎、娄、胃、觜、毕、昴、参七宿;“玄武”涵: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星官-白虎《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二十八舍住十二州”,是将天文与地理相联系了。
“二十八宿”均分布在黄道和赤道带上,日、月的相对运动会划过这二十八个“星官”。
二十八宿分成四组,并与东、南、西、北四宫及用动物命名的四象相配,而每宿又以宿名以及按照木、金、土、日、月、火、水的顺序与一动物相配。
即:东方青龙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对应动物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星官-玄武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北方玄武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对应动物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西方白虎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对应动物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南方朱雀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对应动物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编辑本段其他星官除了上面介绍过主要星官,我国古天文中仍有一些比较著名的“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