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17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分析并欣赏唐诗宋词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解析经典唐诗宋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宋词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唐诗选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静夜思》杜甫《春望》2.2 宋词选读李清照《如梦令》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深入理解其艺术特点。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唐诗宋词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与解析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逐句解析教材中的唐诗宋词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4.3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
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诗歌欣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唐诗宋词的美感,分享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文学创造力。
五、教学评估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5.2 诗歌解析测试设计一份关于唐诗宋词的解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用于提供学习材料和参考。
6.2 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唐诗宋词的作品和背景。
6.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诗歌网站、文学鉴赏博客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程解说目的:1、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2、了解唐诗的发展状况,了解唐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和成就设计:1、阐释选修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2、简介本课程开设的主要形式和学习方法3、观看大型文化纪录片《唐之韵》一、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1、生活需要诗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作为20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常常在冬日森林里一个开阔山谷的斜坡上,在海拔一千五百米高的一间六米宽、七米长的滑雪小屋里,静静地思考,而小屋的对面是疏疏落落点缀着的农舍、草地、牧场和林子。
他自己努力在寻找并创造着诗意的生活,并用哲学家悲天悯人的探索启迪世人去生活出生命的光彩。
确实,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每个灵魂都是自由的、灵性的。
作为人,谁无烦扰,但千万别忘了在繁杂的生活中给自己的心灵一个空间,一点诗意的空隙!让受累的心灵放开:独享清风明月,静看云卷云舒,细品人情冷暖……纷扰的尘世,在欲望都市迷失自我;沉重的压力,在物质世界左奔右突……或许,你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但可以选择生活态度;或许,你无法改变人生的轨迹,但可以放慢自己的脚步。
不论生活有多苦,活人有多累,人生有多少烦恼,只要我们有一颗诗意的心,就会觉得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留恋,值得回味的东西。
在辛劳的境地,人们应该多仰望头顶上那蕴含无限神性和诗意的灿烂的星空。
诗意是精神的,是一种无我的境界;诗意的生活取决于一个人性灵的深度和广度,诗意是人本真生存的光华!打开那一扇扇看得见风景的窗户吧,在你眼前敞开的是五月的阳光。
一个新的开始正在召唤!当我们的心绪融入清澈的河流、绿色的山峦、广袤的原野,还有野地里顺乎自己天性生存的野花,夕阳在平静的水面划下一轮金黄的弧线……这种和谐与永恒正给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块永恒的栖息地。
一直渴望能有一种诗意人生,诗样教育,深入自己的内心深处。
渴望从审视自己的内心,获得一种平静的心境。
看看有诗意的生活多美。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教学设计:张飞50630778@【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了解的一些诗人、诗作的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歌文化【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的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教学设想】这节课是《唐诗宋词选读》的起始课。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1 / 20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和辉煌成就。
从而为后面课程的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一)先秦时期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2 / 20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是其代表作。
《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与宋词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3.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及文学特点。
2. 比较法: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唐诗宋词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讲解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举例说明唐诗的语言、意象、韵律等特点。
3.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对比举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鉴赏经典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让学生欣赏、品味。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分析其文学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二章:唐诗的语言与意象一、教学目标1. 掌握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2. 理解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感受唐诗的美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语言的特点:韵律、对仗、用词等。
2. 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语言的特点及意象的创造与表达。
2. 鉴赏法:分析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
3. 创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
2. 分析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举例说明唐诗中的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鉴赏经典唐诗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语言与意象特点。
4.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唐诗语言的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2. 选取一首唐诗,分析其意象的创造与表达,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三章:唐诗的韵律与对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韵律的基本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与宋词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掌握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韵律、意象、情感等。
3.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等。
三、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
2. 讲解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通过具体诗词实例进行分析。
3.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及文学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词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及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唐诗与宋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思考深度。
第二章:唐诗与宋词的审美特征一、教学目标1. 掌握唐诗与宋词的审美特征,如意境、情感等。
2. 学会欣赏和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审美价值。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与宋词的审美特征:意境、情感、声律等。
2.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审美价值:以具体诗词为例进行讲解。
3. 引导学生体验唐诗与宋词的审美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讲解唐诗与宋词的审美特征。
2.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审美价值:通过具体诗词实例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体验唐诗与宋词的审美魅力:欣赏名篇佳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与宋词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词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名篇佳作,体验审美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及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唐诗与宋词审美特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2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教学设想: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
对本专题所选六首诗歌,可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逐一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读《寄李儋元锡》、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去年春天花开时节,我与您在长安分别,现在春暖花开了,又是一年。
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一片,自己无法预料。
面对春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去,难以睡着。
我身体多病,想回乡归隐,自己任刺史所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感到惭愧。
听说您要来,我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了又圆,我站在西楼上眺望,仍不见您来。
3、问题研讨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鹏有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
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词选读唐诗宋词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词选读:唐诗宋词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巅峰之作,更是备受人们推崇与爱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欣赏、理解与传承这些经典之作。
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宋时期被誉为“盛唐”和“近宋”,是古代诗词的黄金时代。
唐代和宋代的文人墨客们以其丰富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创作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
学生通过学习、欣赏和分析这些古代诗词,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更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词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2. 掌握唐诗宋词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3. 能够欣赏、理解并正确朗读经典古代诗词;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 唐诗选读:选择几首代表性的唐诗,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宋词选读:选择几首代表性的宋词,包括《青玉案·元夕》、《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2. 教学方法:(1) 朗读与欣赏:教师朗读并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诗词的美妙之处。
(2) 分析与讨论:与学生一起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用词和修辞手法等。
(3) 创作与演绎: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并进行朗诵和表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1) 引入古代诗词的话题,介绍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复习学生对诗词的基本认识,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及原因。
2. 主体部分:(1) 唐诗选读:1) 教师朗读《静夜思》。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描写对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跟读、理解与欣赏。
(2) 宋词选读:1) 教师朗读《青玉案·元夕》。
2) 引导学生分析词牌、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学生跟读、理解与欣赏。
3. 拓展探究:(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选取一首喜欢的唐诗或宋词,进行朗读、分析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