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幼儿园课程编制
- 格式:ppt
- 大小:450.50 KB
- 文档页数:64
第六章幼儿园课程教学目标:1、了解几种常见的课程定义,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涵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
2、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3、掌握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能根据幼儿特点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并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编制课程。
4、能运用课程理论对幼儿课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涵义、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教学难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幼儿园课程的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第一节课程概述教学目标:了解几种常见的课程定义,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涵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点:对幼儿园课程涵义的理解教学难点:课程的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理解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概念及内涵。
【问题导入】1、你们理解的课程是怎样的?(或以你的经验谈谈:什么是课程?)2、你们现在学习的课程有哪些表现?【知识要点】(一)课程的概念理解几种常见的课程定义:1、课程是一系列的学科;2、课程是教材;3、课程是教学计划;4、课程是学习计划;5、课程是在学校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6、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经历和获得的经验;7、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8、课程是学习的进程;【思考讨论】以上课程的各种定义关注点是什么?对我们理解的课程有什么启示?(二)课程的内涵:课程是指在学校教师的直接和间接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与教育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总体。
它不仅包括教育机构中课程表上所列教师有计划组织的各学科的教学活动,还包括有计划组织的和学生自动自发的所有活动。
【思考讨论】课程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表明了怎么样的一种课程观?【归纳小结】课程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表明了教育工作者已经冲出狭隘的课程观,正在建立和实践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观。
1、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单是知识能力训练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其他课外活动和自发活动的教育;3、学习不是使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学科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二、通过讲授,使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幼儿园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课程”在我国始见于唐代。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1859年),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原意为“跑道(Recourse)”,规定赛马者的行程,——是“学习的进程” (二)课程本质内涵的多元限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西游记的多种解读 西游记的另一种解读 瑞典一所中学,一个老师正在上外国文学,有个学生请老师介绍一下中国的西游记,老师 是这样向学生解释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中国的和尚去西方旅游的经历。他骑着一匹白色的马,带着一位名叫沙僧的仆人。为了打发旅途的寂寞,他还带了一只宠物猴和一头宠物猪上路。 一路上,这个和尚路过许多高山,渡过一些大河大川,受到许多惊吓,他走过名叫火焰山的火山口,艳遇过一个只有女孩的女儿国。据说他带的猴子本领很大,一路上替他扫除许多障碍,其实不过是一只蝎子、两只蜈蚣、五 只黄鼠狼、七只蜘蛛等而已,大的动物有一头牛、两只狮子和三头狼。猴子还有一些让人不解 的行为, 比如一发火就烧,一路上烧了几个山洞、一棵柳树、还有几个漂亮的宫殿,还围着 一堆白骨狠打许多遍才罢手。 和尚带的宠物猪看起来没什么作用,只是充当旅途的解闷工具罢了,据说它一口气吃了四只西瓜,把和尚、佣人、猴子的一份都吃了,还说它调戏了七只蜘蛛,被蜘蛛们狠咬了一口。那个佣人却什么用也没有,整天担着一副破行李,听任摆布。和尚花了十三年才到了印度,寻 了一些印度佛经,像得了宝贝一样凯旋回国了。 学生们听罢非常惊讶:一是想不到中国人这么热衷冒险,二是想不到一千年前中国人就喜欢宠物猪了。 课程的12种解读 课程是科目 课程是教材 课程是老师传授的东西 课程是在老师指导下,在学校内外所传授的东西 课程是系列学习材料 课程是学习内容 课程是学习计划 课程是系列行为目标 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经历的经验 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获得的一系列经验 课程是学习进程 课程是学校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课程归类 (三)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1、课程是学习的科目 将课程看作教学或学习的科目,即学科。或把课程看作是教材。 强调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师“教什么?” 关注教学科目、学科知识体系,不关注学生兴趣、需要,不关注情感及完整人格的发展。 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是学校所担负的所有预期的学习结果。” 强调目标、结果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课程的重心从手段转移到了目标。体现了课程的预期性与可控性。——目标模式设计 容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 3、课程即教学计划 把课程看作培养人的计划。包括了课程目标、内容与组织、课程评价,忽视了课程实施。 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的计划和方案。”(奥利瓦) 静态的课程观 4、课程是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而不是学科群。(坎贝尔) 课程重心由“学科”、“教师”转到“学习者”。实现了课程本质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 从教师“教什么”转到教师“为何教”、“怎样教”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在活动中做了些什么,获得些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些什么。 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学习对他们个人的意义。 5、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活动产生经验,经验依赖于活动。 儿童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各种经验的,而活动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形式。 R.Tyler,“课程是按照学校要获得它的教育目标而计划和指导的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 二、幼儿园课程内涵 (一)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分析 张雪门:“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幼儿园课程是什么?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张宗麟:“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 陈鹤琴:幼儿园应该给儿童一种充分的经验,这种经验的来源有二:一是与实物的接触,二是与人的接触。应该把儿童能够学而且应该学的东西有选择地组织成系统,应该以儿童的两个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组织幼儿园的课程。 陶行知:“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儿童的生活进程就是幼稚园的课程。”提出:“全部的课程就是生活,我们没有课外的生活也没有生活外的课程。” 20世纪50—80年代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的实质主要是指幼儿园所设科目,如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六科,这些科目及其进程安排就构成了幼儿园课程的总体。 1982年由唐淑、赵寄石两位教授在《挖掘幼儿智力潜力,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中重新使用“课程”这一概念。但在八十年代初期,“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所设科目”的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整体教育或某一科目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等。”(卢乐山,1991年)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中幼儿的全部活动或经验。”(王月媛1995年)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冯晓霞,1997年)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与教师指导下,为达到幼儿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程序的学习活动。”(傅淳1997年)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保证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李季湄1997年) 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虞永平2001年) (二)幼儿园课程界定的三种类型 一是学科倾向的界定:以学科来组织课程的内容,如音乐、美术、语言、常识、体育、计算等,在我国八十年代的幼儿园教育中比较普遍。 二是活动倾向的界定: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安排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活动总和。 三是经验倾向的界定:强调幼儿园课程是为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所提供的有益的经验。 (三)对幼儿园课程本质认识的变化 幼儿园课程重心的转变:课程由“学科”到“经验”的变化,实质上是课程由重物到重人的转变 。 幼儿园课程态性的转变:课程本质观由静态走向动态。 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确立: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 幼儿园课程的涵盖性增强了:幼儿在园的一切有教育性的活动都是课程。 (四)幼儿园课程的定义 比较公认的概念: 幼儿园课程是指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教育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五)幼儿园课程特点 1、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 幼儿园课程是学前教育的载体、幼儿阶段是人一生的启蒙阶段。 2、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 幼儿课程必须以实现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发展为目标 3、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 由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学习特点决定的。幼儿生活是整体的,多个发展领域是相联系的 4、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方式,课程的实施是情景性的,参与性的,操作性的 5、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六)幼儿园课程要素 幼儿园课程目标 幼儿园课程内容 幼儿园课程实施 幼儿园课程评价 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 幼儿园课程目标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系统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三)可行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幼儿园、本班儿童的实际。 (四)时代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目标要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 (五)缺失优先原则 ——课程目标中把儿童现实发展中不足的、但又是理想发展所必须的方面突出出来,并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给予特别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