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医学史大纲》中国医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本文将从古代医学、近代医学和现代医学三个方面,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总结。
一、古代医学1.早期医学中国医学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逐渐掌握了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
例如,在《山海经》中,已经有了关于药物、针灸和手术的记载。
2.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导致的。
因此,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3.医学名著的出现在秦汉时期,中国医学名著开始出现。
例如,《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伤寒杂病论》则是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医学分科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医学分科开始发展。
例如,针灸学、外科手术学等学科开始独立成科,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医学教育的兴起在隋唐时期,中国医学教育开始兴起。
政府设立了太医署,培养医学人才。
同时,佛教医学也开始兴起,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医学理论的发展在宋金元时期,中国医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医学分科的进一步发展在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分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温病学、药理学等学科开始独立成科,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近代医学1.西方医学的传入在明清时期,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医逐渐在中国普及。
2.医学教育的改革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医学教育开始改革。
政府设立了医学专门学校,培养西医人才。
同时,中医学也开始引入西医的一些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3.医学研究的兴起在民国时期,中国医学研究开始兴起。
政府设立了中央研究院,开展医学研究。
同时,一些医学家也开始进行医学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第一节卫生保健衣、食、住、行、婚姻一、住有巢氏时代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二、衣“衣其羽皮” 骨针三、食(用火)熟食—扩大食物种类,促进营养吸收,加速脑髓的发育,消毒杀菌,减少胃肠疾病。
第二节医药知识一、药物有关药物起源传说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成九针,以拯夭枉焉。
”《帝王世纪》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淮南子》黄帝—“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帝王世纪》植物药的起源,动物药的起源,矿物药的起源二、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砭,以石刺病也”。
《说文解字》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箴石—针石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夏至春秋)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一)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
雨疾、降疾、疾年—流行病的记载第二节医学理论的萌芽二、病因学“六气致病说”秦医和为晋侯诊病时所发的一段言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认为六气太过则导致疾病,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代表着当时医生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认识水平,对后世病因病机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第三节药物知识一、药物知识的积累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桃仁、杏仁、郁李仁。
二、酒的应用及意义酒的医疗作用:兴奋剂、麻醉剂、消毒剂、溶媒性能。
“鬯其酒” “酒为百药之长”第四节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一、卫生保健二、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西周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事制度: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第三章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朝代更替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屈原《离骚》西汉辞赋,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西汉《周髀算经》张衡浑天仪地动仪东汉蔡伦造纸哲学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医学影响较大的:儒家—对古代医德形成的影响道家—精气理论、自然观、“虚其欲”阴阳家—战国邹衍“阴阳五行说”西汉—提倡道家清静无为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节诸汉墓出土的医书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1、《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阴阳十一脉灸经》2、《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载方280多个,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方书。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本科)(100801)中国医药史(09098)自学考试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2019年版Ⅰ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目的和要求本大纲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关于编制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意见》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参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而编写的。
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进行考试命题、编写自学指导丛书和教材的依据。
《中国医药史》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论述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通过学习,使自学考试者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在此基础上,使自学考试者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使自学考试者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自学考试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使自学考试者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夯实基础。
本大纲旨在指导自学考试者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医药史》,掌握有关中国医药史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因此按教材章次、内容分别提出了学习目的与要求、考核的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以作为自学考试的准绳。
为确保本门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试者应首先根据大纲的要求、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并参考自学课时分配表,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认真学习,刻苦钻研。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实际操作的练习和临床实践,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 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 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 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 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 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 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 个,比《黄帝内经》多189 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 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 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 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 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 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 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 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 种,新增144 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 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 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 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 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 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 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 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内容绪论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 .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A、远古到春秋;B、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战国到汉代,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C、临证经验积累与发展时期(晋唐时期);D、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E、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F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①周代出现医学分科;②关于药物麻醉: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③秦简中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院;④《五十二病方》记载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⑤《五十二病方》记载有手术治疗痔瘘病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着作;《导引图》是最早的医疗体操图;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了腹腔穿刺放腹水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⑧三国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沙虱病)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狂犬病免疫思想);⑨《诸病源候论》(《巢氏病源》)记载了肠吻合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等;⑩唐《外台秘要》中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内障;⑾宋元:“校正医书局”;针灸铜人;秋石;《洗冤集录》;“悬吊复位法”;⑿明清:“人痘接种术”第一章1早期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处衣着食物与用火导引婚配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是用火2与药物起源有密切关系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3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然其端绪可追溯到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4砭石-----可谓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5导引——一种医疗保健体操。
起源于原始舞蹈,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6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第二章1夏到春秋时期,对疾病的最早记载,目前所知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文(甲骨卜辞)2《周礼》载有对四季多发病的认识,如春时有疒肖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3“六气致病说”——春秋时医家秦医家医和提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学说。
中国医学史(重点)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XXX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XXX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1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镇静、麻醉、溶剂、消鸩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XXX,单味变复方3、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托名XXX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XXX人,待考2、成书年月: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XXX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说XXX使的组方准绳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实际3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录临床用药准绳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月: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XXX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XXX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4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2、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XXX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说明针灸操纵方法和针灸忌讳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XXX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XXX,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XXX,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XXX(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XXX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XXX、药藏局、太医署5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线人口齿、角法2、《内经》研讨1、XXX《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XXX《次注黄帝内经素问》3、《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XXX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4、《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XXX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聚厚实药物经历5)强调综合治疗6)主动倡议摄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61、作者:XXX(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收拾整顿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XXX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种,新增144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7、《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XXX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消息结合的治则3)医治肩枢纽脱臼,初次接纳“椅背复位法”4)收载40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XXX、XXX、官药局7校订医书局——国家卫生出书机构儒医:宋朝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XXX(XXX)《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XXX)《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XXX)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XXX——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XXX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实际的开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XXX)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XXX《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XXX(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XXX《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XXX《外科精要》XXX:《永类钤方》“曲针”XXX:《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8妇科XXX《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XXX(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XXX:《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XXX《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XXX医家的创新一、XXX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 或5 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 或4 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 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 个,比《黄帝内经》多189 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 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 种,新增144 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 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国医学史大纲摘要:1.中国医学史概述2.中国医学史的发展阶段3.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成就4.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与贡献正文:【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其起源悠久,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中国医学发展全过程。
【中国医学史的发展阶段】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最初的医学活动。
当时的医学主要以巫术、信仰和经验为主,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阶段,此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它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汉代时期:汉代是中国医学史的又一重要阶段,此时期出现了《伤寒杂病论》等重要的医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医学史的鼎盛时期,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如《千金翼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这些著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也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实践发展。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医学史的又一重要阶段,此时期出现了《本草纲目》等重要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巨著,它对中国医学的药物学、方剂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成就】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成就包括:1.理论体系:中国医学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方法等。
2.药物学:中国医学史发展出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包括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等。
3.方剂学:中国医学史形成了独特的方剂学理论,包括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等。
4.临床医学:中国医学史在临床医学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领域。
导论一、中国医学史概念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学习目的、作用⒈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即认识现实、预见未来)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只有懂得过去,才能很好地面对现在、预见将来。
⒉增强自信、热爱本专业几千年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
至今仍有其优越性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强调辩证综合治疗⒊学习古代医家良好的医德、医风,探索真理的勇气。
三、学习方⒈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医家、医著、医事。
⒉调查研究,实地考察。
⒊临床验证,总结提高。
四、考查方式⒈闭卷独立完成(教材学习完后进行一次考查)⒉平常课堂作业检查,包括笔记。
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2世纪。
现代的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著名的史学家有陈帮贤、王吉民、伍连德、李涛。
《中国医学史》(陈帮贤,1920年出版)、《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 早期的三部1932年英文版)、代表作《医学史纲》(李涛,1940年出版)1936年医史学术团体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1940年国际医史学会会员1937年《中华医学杂志》出版“医史专号”1946年《中华医史杂志》发行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远古——前21世纪)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医药起源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两部分。
第一节卫生保健1、居处: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窑、地窑—建造土屋、木屋。
2、衣着: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
3、用火: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重大意义。
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4、导引: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
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5、婚姻: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制(望门居住—居妇家制)—一夫一妻。
第二节医药知识1、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所以有“医食同源”的说法。
五年制、七年制中医、中药、针灸等专业本科《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的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论述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
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正文部分绪论[目的要求]明确《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掌握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的概貌。
[内容要求]概括介绍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并由此决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简要叙述中医学不同时代的主要历史成就。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目的要求]掌握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论。
[内容要点]介绍有关医学起源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传说;重点叙述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知识;评述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分析中医学起源的地域和人文特点。
[课时分配]2学时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476年)[目的要求]掌握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本科)(100801)中国医药史(09098)自学考试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2019年版Ⅰ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目的和要求本大纲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关于编制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意见》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参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而编写的。
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进行考试命题、编写自学指导丛书和教材的依据。
《中国医药史》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论述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通过学习,使自学考试者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在此基础上,使自学考试者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使自学考试者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自学考试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使自学考试者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夯实基础。
本大纲旨在指导自学考试者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医药史》,掌握有关中国医药史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因此按教材章次、内容分别提出了学习目的与要求、考核的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以作为自学考试的准绳。
为确保本门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试者应首先根据大纲的要求、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并参考自学课时分配表,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认真学习,刻苦钻研。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实际操作的练习和临床实践,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是一本关于中国医学史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医学发展历程,是研究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医学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最早的医学文献
是《黄帝内经》,这是一部关于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的经典著作。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中国医学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方面,中国医学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医理论还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的原则,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保持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在诊疗方法方面,中国医学主要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中药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种类繁多,功效各异,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拍打等手法来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医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中医药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如中药提取技术、针灸电子化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医药在现代化医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医学史大纲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籍,它全面介绍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医学史以及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学史大纲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1.神农时代2.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1.阴阳五行学说2.脏腑经络学说4.病因病机学说四、中药学的发展1.神农本草经2.本草纲目3.中药分类与炮制五、针灸推拿技术的发展1.针灸理论的完善2.推拿按摩技术的发展3.针灸推拿的临床应用六、现代中国医学的发展1.西医的传入2.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与发展3.我国现代医学的成就七、结语正文:【引言】中国医学史源远流长,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古至今,我国医学在不断吸收、创新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本文将概述中国医学史的发展脉络,以展示我国医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经历了神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等阶段。
神农时代,神农氏通过亲身尝试百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药知识。
战国时期,扁鹊、华佗等著名医学家涌现,推动医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医学理论逐渐完善,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被应用于医学领域,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脏腑经络学说是对人体内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研究。
病因病机学说则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及演变规律。
【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是研究药物的来源、性质、功效、配伍、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记载了当时的药物知识和临床应用。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中药分类与炮制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针灸推拿技术的发展】针灸推拿技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针灸理论的完善,使得针灸疗法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推拿按摩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便捷、有效的保健手段。
针灸推拿的临床应用,充分展示了中医非药物治疗的优势。
【现代中国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国医学在吸收西医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中国医学史大纲【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国医学史概述2.中国医学史的主要阶段3.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4.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与启示正文【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医学史是对中国医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医学发展。
中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包括道教、佛教等。
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医学史的主要阶段】中国医学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2.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等。
3.汉代:汉代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时期,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如《伤寒杂病论》等。
4.唐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药物学和外科学。
5.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开始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但仍然保持了自身的特色。
6.现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国医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开始接受和融入西方医学。
【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包括:1.理论体系的建立:《黄帝内经》等著作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等药物学的著作,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外科学的发展:如华佗的外科手术,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
4.针灸学的发展: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中国医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与启示】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世界医学史的贡献,特别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国医学史》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运动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本科教学用 )
前言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论述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
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明确《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掌握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的概貌。
【教学内容】
概括介绍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并由此决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简要叙述中医学不同时代的主要历史成就。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
(远古 - 公元前 21 世纪)
【目的要求】
掌握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论。
【教学内容】
重点叙述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知识;评述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夏 - 春秋公元前 22 世纪 - 公元前 476 年)
【目的要求】
掌握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内容】
1. 重点讲解各方面医药知识;
(l) 介绍各种史籍记载的有关对疾病认识的知识,如对病因的探索,对流行病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2) 介绍史籍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重点介绍《诗经》和《山海经》的药物记载;
(3) 介绍酒和汤液的发明、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 介绍当时卫生保健和医事制度成就。
2. 简介医学理论的萌芽
(1) 介绍当时相关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 分析中医学各方面理论萌芽的学术方向特点及其原因。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
(战国 - 三国公元前 475 - 公元 265 年)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素;理解"四大经典"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掌握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
1. 简介诸汉墓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2. 论述"四大经典"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3. 阐述中医理、法、方药学术体系和辨证论治临床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第四章中医学的全面发展
(西晋 - 五代公元 265 - 960 年)
【目的要求】
掌握此时期中医学以临床实用经验为主流发展内容的特点;
熟悉医药各科的发展状态及取得的成就;了解此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药著作。
【教学内容】
1. 简述在医籍整理和注释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 介绍脉学和病源证候学成就;
3. 介绍以《肘后救卒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为主的方书发展状况;
4. 论述药物学从《本草经集注》到《新修本草》及其以后的发展成就;
5. 论述临证各科的发展成就,重点介绍临证各科产生的专著;
6. 介绍医学教育发展水平和基本情况;
第五章中医学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
(宋 - 元公元 960 - 1386 年)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学在医政建设、古籍整理、方书编撰、药学发展及临证各科所取得的新成就;认识宋元时期医学发展呈现了理论研究的热潮;掌握宋元医家创立新说的主要内容,明确这种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对中医学术体系发展完善的意义。
【教学内容】
1. 介绍医政建设的进步;
2. 介绍医籍整理和方书发展的成就;
3. 介绍药物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取得的成就;
4. 介绍医学各科所取得的新的进步;
5. 论述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及其意义;
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趋势
(明 - 清鸦片战争公元 1368 - l84O 年)
【目的要求】
了解此时期中医学术在传统方向上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在理、法、方、药各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并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和成就,同时,在药物学、传染病学和解剖生理学方面产生了新的探索方向,并产生了创新性的进步。
【教学内容】
l. 从临证各科、方剂学、等各方面论述中医学的成熟与鼎盛的发展成就;
2. 以药物学、传染病学、解剖生理学为主线、论述中医学取得的新进步与创新趋势;
第七章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
(鸦片战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840 - 1949 年)
【目的要求】
认识西方医学传入与传播是中国医学历史上的新事物,掌握近代对中西医关系的探索和中西汇通派的成就与局限,明确中西医的关系已成为近、现代中国医学史的新问题。
【教学内容】
1. 介绍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情况;
2. 论述中西汇通与中医科学化思潮及其意义。
附录部分
【使用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针推、中医骨伤、护理本科专业,可根据各专业需要适当调整,课时分配也可依实际情况适当变动。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医学史教学参考资料》甄志亚主编以及其他中国医学史著作与教科书
【教学方法】
每章节应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章节的核心问题,依教学目的设计出不同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内容。
每章之后,应依据教学内容列出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务必能够促使学生对各章节中心内容和主脉络的掌握和理解。
考试或考查应以把握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为主,切忌偏怪冷僻内容,以免学生学习重点和方向的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