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46.46 KB
- 文档页数:61
第五章商业银行的资本与负债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资本知识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概念与功能(一)资本的概念商业银行的资本是商业银行所有者所投入的资金,是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
商业银行全体股东全额认缴出资额后,其注册资本就体现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或股本。
监管当局以资本充足为目标,对商业银行保有的最低资本量进行了限定,这部分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被称为监管资本或者最低资本,监管资本除包含商业银行会计意义上的资本金之外,还包括其他由银行监管部门认可的资本工具。
由于监管资本计算方法相对简单,明确且可操作性强,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中,主要采用监管资本的概念。
(二)资本的功能1.营业功能:经营的启动器2.保护功能:弥补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3.管理功能知识点:巴塞尔协议及其发展(一)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产生被各国作为衡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目的及主要内容(重点内容)1.巴塞尔协议制定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商业银行资本和风险资产间的比例关系,确定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达到加强国际银行体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同时通过确立公平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消除国际银行间存在的不平等竞争。
2.主要内容(重点掌握)四大部分内容:资本的构成、资产风险权重、资本标准比率的目标、过渡实施与安排(1)确定了资本的构成①核心资本,又称为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股本(普通股、非积累优先股)和公开储备(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②附属资本,又称为二级资本、补充资本或辅助资本,包括普通准备金(呆账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和长期次级债务(发行的长期金融债券)等。
(2)确定了风险加权制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确定相应的风险权重,计算加权风险资产总额。
①确定表内资产风险权数:分0、10%、20%、50%和100%五个档次。
②确定表外项目的风险权数:分0、20%、50%和100%四个档次。
(3)确定过渡时期及实施安排1992年年底过渡期结束后,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与全部风险资产的比率至少为4%;附属资本不能超过总资本的50%。
初级经济师经济考试大纲一、经济学基础1.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两者之间的关系3. 经济行为与市场机制- 消费者行为- 生产者行为- 市场均衡与价格机制4. 需求与供给理论- 需求法则- 供给法则- 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5. 弹性理论- 价格弹性- 收入弹性- 交叉弹性二、国民经济核算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生产总值(GDP)- 国民收入- 国民支出2.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生产法- 收入法- 支出法3. 国民经济核算的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 - 国民收入的计算- 国民支出的计算4. 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 经济政策制定- 经济形势分析三、财政与货币政策1.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定义与目标- 财政政策的工具- 财政政策的效果与局限性2.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定义与目标- 货币政策的工具- 货币政策的效果与局限性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政策协调的方式与效果四、国际经济与贸易1. 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2. 国际贸易政策-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贸易协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3.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 国际收支的概念与平衡- 外汇市场的功能与机制4. 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汇率政策的影响因素五、企业经济活动分析1. 企业成本分析-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成本效益分析2. 企业收益分析- 收益的计算与预测- 收益最大化策略3. 企业风险管理- 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风险的控制与规避4. 企业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的评估方法 - 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分析六、劳动经济学1. 劳动市场分析- 劳动需求与供给- 劳动市场的均衡2. 工资决定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 集体谈判与工资决定3. 劳动关系与劳动政策- 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类型 - 劳动政策的目标与实施七、发展经济学1.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 发展的定义与目标-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2. 发展战略与政策-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 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 发展中的经济问题- 贫困问题- 不平等问题- 环境问题八、经济法律基础1.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定义与特点-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2. 经济合同法- 经济合同的类型与内容- 经济合同的法律效力3. 企业法- 企业法的基本内容- 企业的设立、变更与解散4.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的类型与保护- 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措施九、经济伦理与社会责任1. 经济伦理的概念- 经济伦理的定义与重要性 - 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2.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实践 - 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与监督3. 经济活动中的道德问题- 诚信经营- 环境保护- 社会公平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2.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与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的影响3. 全球治理与国际经济合作- 全球治理的概念与机制- 国际经济合作的形式与效果以上是初级经济师经济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涵盖了。
初级经济师2023大纲
目录
一、考试简介
1. 考试性质
2. 考试目的
3. 考试形式
二、考试科目及考试大纲
1. 科目一:经济基础知识
(1)考试内容及要求
(2)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
2. 科目二:专业知识与实务(各专业类别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1)金融专业
(2)财政税收专业
(3)工商管理专业
(4)商业经济专业
三、考试注意事项
1. 考试时间及地点
2. 考试纪律及要求
3. 注意事项及建议
四、备考建议与策略
1. 制定备考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2. 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记忆与理解
3. 多做模拟试题,提高解题能力
4. 关注时事热点,了解政策法规变化
5. 加强实践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市场正式建立新增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主体:中资大中小型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外资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2.回购协议市场新增回购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和部分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回购券种是国债和批准的金融债;回购期限在一年以下新增:回购市场已经成为短期融资、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场所;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新增:银行间回购利率已经成为反映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的市场化利率基准;在利率市场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3.商业票据市场:我国票据类型注意汇票、本票、支票的定义区别;2003年启债券市场主体;批发市场典型结算方式:逐笔结算一级托管交易品种:现券交易、质押式社会投资者参与的零售市场典型结算方式:净额结算两级托管交易品种:现券交银行间市场的延伸;零售市场两级托管交易品种:现券交易回购、买断式回购、远期交易、债券借贷投资者结构:以做市商为核心、金融机构为主体、其他机构共同参与易、质押式回购、融资融券上市商业银行重新回归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境内非金融企业发行的一年以内的中期票据:非金融企业发行的一年期以上的国际机构债:国际机构在国内发行2.股票市场1按照发行范围:A、B、H、FA股: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以人民币计价B股:以人民币为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交易、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H股:境内注册公司在香港发行并上市F股:我国股份公司在海外发行上市2按照投资主体分类: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3股票市场主体:主板市场上交所、深交所中小企业板2004:与主板的区别在于上市规模创业板2009代办股份转让市场新增: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2007年完成2013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正式运营2010年;融资融券正式启动3.投资基金市场1997年之前是老基金、之后是新基金;2004年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新增:2002年以来;开放式基金取代封闭式基金成为市场主流。
内部真题资料,考试必过,答案附后一、货币与货币流通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货币形态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概念和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的概念,是否掌握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通货膨胀的原因与类型、通货紧缩的原因,以及是否具有运用相关知识对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均衡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考试内容(一)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货币由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向信用货币的发展演变过程;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的基本概念,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形式;信用货币在现代的发展变化,信用货币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二)货币流通的概念和形式现金流通和存款流通的渠道;人民币现金和存款货币流通的关系;广义货币流通渠道以及广义货币流通与银行信贷的关系。
(三)货币需求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概念;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内容,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货币需求函数及其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理论的特点及货币需求函数。
(四)货币供给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商业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中央银行信贷调控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五)货币均衡货币均衡的含义和标志;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类型;通货紧缩的概念,通货紧缩的原因。
二、信用与利息考试目的测査应试人员是否理解信用的概念、形式和作用,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内容,利息、利息率的概念,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是否掌握利息的基本计算方法、利息率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利息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是否具有运用利息的基本计算方法计算各类利息的操作能力。
考试内容(一)信用信用的概念,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和国际信用的概念,商业信用的特点、局限性;银行信用的特点,国家信用的作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和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信用的作用;社会信用体系;征信与征信服务。
内部真题资料,考试必过,答案附后一、货币与货币流通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货币形态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概念和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的概念,是否掌握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通货膨胀的原因与类型、通货紧缩的原因,以及是否具有运用相关知识对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均衡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考试内容(一)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货币由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向信用货币的发展演变过程;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的基本概念,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形式;信用货币在现代的发展变化,信用货币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二)货币流通的概念和形式现金流通和存款流通的渠道;人民币现金和存款货币流通的关系;广义货币流通渠道以及广义货币流通与银行信贷的关系。
(三)货币需求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概念;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内容,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货币需求函数及其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理论的特点及货币需求函数。
(四)货币供给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商业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中央银行信贷调控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五)货币均衡货币均衡的含义和标志;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类型;通货紧缩的概念,通货紧缩的原因。
二、信用与利息考试目的测査应试人员是否理解信用的概念、形式和作用,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内容,利息、利息率的概念,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是否掌握利息的基本计算方法、利息率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利息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是否具有运用利息的基本计算方法计算各类利息的操作能力。
考试内容(一)信用信用的概念,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和国际信用的概念,商业信用的特点、局限性;银行信用的特点,国家信用的作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和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信用的作用;社会信用体系;征信与征信服务。
第三章金融机构【知识框架】【考试大纲】理解金融机构的功能和分类,诠释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业务,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三性”原则的关系,辨别证券经营机构、保险公司、政策性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金融资产管理备司、信托机构、财务公司与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差异,分析中央银行如何通过业务活动实现金融调控目标,区分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定位和职能。
【要点详解】第一节金融机构概述一、金融机构的概念1.金融机构的概念金融机构是指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包括以下两种:(1)以获取收益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以获取收益为目的的金融机构所涉及的功能及提供的金融服务:①接受存款的功能:在市场上筹资以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即负债和资产。
②经纪和交易功能: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
③承销功能: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与者。
④咨询和信托功能: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的投资组合。
(2)对金融活动进行调控与监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
2.金融体系的构成金融体系的构成:①广义的角度:金融调控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
②狭义的角度:沟通资金供求双方(金融交易双方),对之进行调控与监督管理的中央银行(最高货币当局)与金融监管机构所构成的统一体。
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的典型特征是:①以中央银行为整个社会金融运行的核心,以商业银行为金融运行主体、各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辅助;②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分别经营各自范围的金融业务,归属不同监管部门监管的金融体系模式。
这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有向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
【例3.1】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分别经营各自范围的金融业务,归属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这种金融体系称为()模式。
[2009年真题]A.分业经营,综合监管B.分业经营,分业监管C.分业经营,混合监管D.综合经营,综合监管【答案】B【解析】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的典型特征是:以中央银行为整个社会金融运行的核心,以商业银行、专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金融运行主体、各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辅助,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分别经营各自范围的金融业务,归属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的金融体系模式。
第六章商业银行的资产与中间业务【知识框架】【考试大纲】理解现金资产的构成,辨别各贷款当事人的资格、权利和义务,实施头寸匡算与预测,选择恰当的贷款种类,辨别贷款风险及控制,诠释证券投资的目标与工具,识别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理解中间业务的分类与风险特征。
【要点详解】第一节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商业银行随时用于清算的资产,也是商业银行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管理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准备金存款、存放同业和结算在途资金,具体内容如表6-1所示。
表6-1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例6.1】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包括()。
[2014年真题]A.库存现金B.拆入资金C.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D.向中央银行借入款项E.存放同业【答案】ACE【解析】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商业银行随时用于清算的资产。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包括:库存现金、准备金存款、存放同业、结算在途资金。
二、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管理原则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管理,应遵循总量适度、适时调节和注重安全的原则。
其具体内容如表6-2所示。
表6-2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管理原则【例6.2】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的目标之一,因此,商业银行管理现金资产的基本原则包括()。
[2013年真题]A.总量适度B.适度的流量调节C.适时的存量控制D.适时调节E.注重安全【答案】ADE【解析】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总量适度,只有当现金资产保持适度时,才能较好地在满足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力求降低相关成本;②适时调节,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测算不同时期甚至每天的流动性需要,根据其流动性供给来动态地进行调节;③注重安全。
三、商业银行的头寸匡算与预测头寸即款项或资金。
商业银行关于头寸的术语有多头寸、缺头寸、轧头寸、调头寸等。
第六章商业银行的资产与中间业务第一节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知识点: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狭义的现金资产仅指银行库存现金,广义的现金资产还包括准备金存款、存放同业存款和结算在途资金等。
1.库存现金(非盈利资产)2.准备金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3.存放同业存款4.结算在途资金知识点: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管理原则保持合理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
1.总量适度:既不太多,也不太少。
将现金存量控制在适度的规模上是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首要目标。
合理安排现金资产的存量结构也十分重要。
2.适时调节(商业银行需要实时关注流动性需要)3.注重安全知识点:商业银行的头寸匡算与预测(重点内容)头寸即款项或资金。
(一)商业银行头寸构成分为基础头寸、可用头寸和可贷头寸1.基础头寸:基础头寸是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
基础头寸=库存现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其中库存现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可以相互转化的。
2.可用头寸:商业银行某一时点可以运用的资金,包括基础头寸和存放同业存款。
可用头寸=基础头寸+存放同业存款3.可贷头寸:商业银行某一时点可以直接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是形成商业银行盈利性资产的主要来源。
可贷头寸=可用头寸-最低超额备付金限额(二)商业银行短期头寸匡算商业银行为了加强日常流动性管理,必须对头寸的短期变化做出基本的估算,被称为头寸匡算。
商业银行基础头寸匡算的重点就是对其超额准备金存款的匡算。
某商业银行头寸匡算表单位:万元【例题】某商业银行期初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为10000万元,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为7000万;期初库存现金为100万元,本期同业往来清入160万,清出150万,向央行缴存现金50万,归还央行借款100万元,央行限定的库存现金限额为100万。
匡算基础头寸。
期末基础头寸=(10000-7000)+100+160-150+50-100=3060(万元)(三)商业银行中长期头寸预测商业银行中长期头寸预测主要是通过预测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变动趋势来预测头寸余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