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529.00 KB
- 文档页数:27
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我科2006~2007年对208例手术患者着重施行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08例患者中,男117例,女91例;择期手术113例,急症手术95例;年龄6个月~90岁。
206列患者经过抢救治疗,精心护理痊愈出院。
2例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断裂抢救无效死亡。
2 术前患者的心理分析2.1 强烈的求生心理:多为急诊患者。
由于突然发病或受伤后病情急且危重,患者都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出现焦虑心理,思想准备不足,情绪高度紧张,急切希望及时得到医治,完全不能接受突然而来的横祸。
2.2 焦虑心理:患者对疾病的一种心理反应,患者迫切希望尽快手术解除疾病痛苦,担心自己所患的疾病术后对生活的影响,尤其是截肢患者,更担心自己成为一个废人,以后如何面对生活,甚至失去再活下去的勇气。
2.3 恐惧心理:大多数患者对手术都有恐惧心理,特别是在接近手术日期时,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大,精神极度紧张,容易引起食欲不振及失眠,健康状况下降,对手术的耐受力降低。
担心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及手术采用的麻醉方法不当,或担心手术发生意外带来的伤残死亡等。
手术前的这种焦虑和恐惧如果得不到一定的缓解,将会影响手术效果,加重术后情绪障碍,或引起并发症。
2.4 疑虑与不信任心理:少数患者对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及手术医生的医疗技术不信任;对医疗器械、设备功能、手术的相关物品及药物准备是否齐全心存疑虑;担心手术中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及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处理;害怕手术时麻醉失败会增加疼痛;担心手术不成功、病灶无法切除等。
2.5 期望心理:多为选择性手术患者。
对自己的病情比较清楚,思想准备充分,对手术预后有对比权衡,多数患者主动要求手术。
对手术的信心较坚定,这类患者对手术效果期望值较高,所以当患者清醒过来时,护士应以微笑的表情,和蔼可亲的语言、语调告知患者效果很好,并向患者祝贺手术成功,这对刚醒来的患者是最大的安慰和鼓励。
浅谈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摘要】本文就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进行了探讨,旨在使术后病人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关键词】手术病人心理护理手术是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做好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能减轻焦虑、恐惧,促进血压脉搏的稳定,减少麻醉的用量,减轻术后病人的疼痛,增加术后病人活动的主动性,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等。
1 术前病人的心理护理无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有较强的紧张刺激。
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
而且,这种情绪状态还易于引起并发症。
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1术前心理咨询。
咨询应由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术前一天由巡回护士访视病人,查阅病历,查看各种检查报告及病史、手术方式,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
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代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列举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提高勇气、充满信心,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使患者正视现实,稳定情绪,平静而乐观地接受手术。
1.2讲述手术前的注意事项。
重点讲解术前的饮食注意事项和配合要求等。
介绍一些有关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的情况,充分肯定他们的技术,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对患者提出的各项问题,要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耐心回答和解释。
保证患者术前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睡眠,为接受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术中病人的心理护理病人进入手术室由于环境的变化可刺激患者心情紧张,要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实施个体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手术,使手术顺利进行。
2.1手术护士以平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接待病人,并将病人护送至手术间,同时询问病人睡眠情况及晨起后基本情况,交代术中注意事项和需要怎样配合。
2.2手术室要整齐、清洁、无血迹,手术人员不应闲谈嬉笑,尽量减少器械的碰击声。
2.3手术过程中除全麻病人外的各种麻醉情况下,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心理护理不能间断,巡回护士随时观察病情,经常询问病人的感受,及时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适当报告手术进展情况,手术主要步骤完成后要及时告知病人,便于病人放松情绪,在良好的情绪下完成手术。
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一、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而心理护理也是手术病人不可缺少的。
无论手术大小,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害怕等一系列心理变化,病人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
必将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危险性,甚至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因此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很重要。
我国的医学心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
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
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
例如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不得不改期手术。
在心脏科某病室,病友们给将临手术的病友送桃子罐头,用意是祝福病友能从阎王爷那里“逃”回来。
一旦有病友死在手术台上,后来做手术的病友就更加恐惧不安。
一次在心脏科的一个病室里,其中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死在了手术台上,另外两个待手术的女孩就都偷偷写下了遗书。
大量临床观察和均证明,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
而且,这种恶劣的情绪状态还易于引起并发症。
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此应当进行术前心理咨询。
咨询应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证,决不应向病人交待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
权威性的咨询对病人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
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病人说明,使病人醒来后不致惧怕。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
首先,手术患者心理护理的第一个方面是预手术心理准备。
在进行手术前,护士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恐惧、焦虑和担忧。
护士应向患者解释手术的整个过程,让他们明白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
护士还应鼓励患者提出问题和疑虑,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解答。
此外,护士还可以提供一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建立对手术的信心。
其次,术前心理准备还包括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的调整。
护士可以向患者提供一些饮食、运动和药物使用等方面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术前准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第三,手术患者心理护理的另一个方面是手术当天的心理支持。
手术当天,患者可能会有更多的紧张和焦虑,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他们的情况和提供安慰来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
护士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舒适的环境,例如调节室温、提供舒适的床铺等,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
总之,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工作,它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为了做好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护士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并引导患者积极面对术后康复和身心健康问题。
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方式,对于患者来说,需要面对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挑战,更是心理上的考验。
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害怕、疑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对手术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恢复和康复过程。
因此,术前、术后对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是医护人员不可或缺的工作。
一、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1.焦虑手术前,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焦虑情绪,包括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害怕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担心术后会不会有疼痛等等。
这些焦虑情绪会导致患者心情烦躁,影响睡眠,还可能影响患者的食欲和免疫系统功能,使身体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感染。
2.恐惧手术时,患者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和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和危险会使患者产生恐惧情绪。
有的患者可能会担心手术时会出现意外,甚至失去生命。
这种恐惧情绪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慢性的压力症状,还可能导致术后认知和情感功能障碍。
3.疑虑手术前,患者可能会对手术的细节和程序充满疑虑。
这些疑虑情绪会让患者感到无助和焦虑。
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对手术前的准备和麻醉产生疑虑,这些疑虑往往会增加患者的负面情绪。
二、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1.术前心理干预针对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术前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评估。
在评估的基础上,医护人员可以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比如行为干预、认知重构和心理支持等。
2.心理支持手术前,医护人员可以在术前会诊或术前讲座中,向患者提供详细的手术信息,详尽地讲解手术的过程和风险。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疑虑和恐惧情绪。
同时,医护人员也应该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支持,例如与患者交流、给患者心理安慰、引导患者正面思考等等。
3.麻醉前的心理准备麻醉是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麻醉前的心理准备也非常关键。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引导患者放松和缓解紧张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和支持,帮助患者减少对麻醉过程的恐惧和疑虑。
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正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体护理的优点在于它注重的是“人”而不是“病”,大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病人康复。
而手术是外科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都是一种应激,常可以导致病人产生比较剧烈的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干扰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以及手术后出现并发症,从而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
因此护士应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方面的特点,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下面就手术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是2014年3月~2014年6月178例择期手术病人,其中男性98例,女性80例;年龄7~78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101例,初中以下77例。
2.病人的心理病人在疾病的状态下,会出现一些和健康人有所不同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病人的心理反应。
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缘于疾病,另一是缘于医疗活动,如医疗环境、治疗手段和医疗知识等。
大量的实践已证实,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并可导致组织结构的病理异常。
3.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3.1手术前病人心理的问题3.1.1 焦虑和恐惧焦虑和恐惧是术前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
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疾。
表现为紧张不安、害怕,乏力疲倦等,似有大祸临头之感。
身体上表现有相应的一些症状,如心慌、手发抖、坐立不安、出汗等。
原因是病人对手术的安全性缺乏了解,担心手术的效果。
3.1.2 抑郁某些手术病人有手术(不成功)的经验,或曾听过有关手术议论,担心身体的耐受能力和害怕死亡,而郁郁寡欢。
接受择期手术,则50%可能产生抑郁反应。
3.1.3 猜疑和情绪不稳病人对周围的事物,他人的举动特别敏感,常怀疑医务人员及亲人隐瞒了自己疾病的严重性,见医务人员低声讲话,总以为是议论自己的病情,甚至连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好意安慰,亦将信将疑。
手术室护士对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为来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他始终贯穿于一切护理过程中[1]。
心理护理也是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所以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懂得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与病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以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使其趋向稳定、平衡、配合和康复的目的。
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
一般手术病人都会产生紧张、恐惧、无奈、不知所措等复杂的心理反应。
术前焦虑对手术效果及愈后、恢复快慢有很大的影响[2]。
作为手术室护士除了准确、熟练、默契配合医生手术外,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护理工作就成为整体护理工作的核心环节,这时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病人的手术成功与否。
一术前心理护理护士在手术病人面前要表现出神态自若、充满自信和若无其事的神情,以缓和和消除病人所面对的紧张气氛。
针对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指导他们以各种方式放松心情,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树立对手术的信心。
称呼病人时,注意选用合适的称谓,合适而亲昵的称谓是沟通护患之间的桥梁[3]向病人介绍手术的原理、手术医师精湛技术和经专家反复研究制定的手术方案,以减轻病人的心理顾虑,增强病人的安全感,促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
二麻醉与术中心理护理2.1局部麻醉手术。
此病人始终处于清醒状态,病人主动配合对手术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护士应向病人介绍局部麻醉的特点、方式及术中的不适和感觉。
护士应尽量陪伴在病人旁边,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尽量满足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并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噪音,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的手术环境。
2.2硬膜外麻醉手术。
由于此类病人是半清醒麻醉,所以护士如何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相信每个人在面对手术这种既是治疗又是创伤的手段时,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等,这些情绪会引起躯体的生理变化,影响手术的治疗进程以及后期恢复效果。
手术室的护士在患者围手术期期间,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这些心理变化,要提前进行心理干预,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的这些不良情绪。
使他们能够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的接收手术治疗,并度过手术期,提高手术治疗的配合度,加快疾病的康复。
一、手术患者常见的几种心理反应(一)恐惧和焦虑恐惧和焦虑是手术前患者非常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
出现这两种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于手术过程没有准确的认知、对麻醉效果、疼痛的程度、医生护士的专业技术信任程度。
患者还会担心手术的安全性、术后并发症的严重性和恢复程度等等。
恐惧和焦虑这两种不良心理反应对患者会造成的影响巨大,例如大出血、伤口愈合延迟、伤口疼痛等等。
(二)抑郁患者进入陌生环境后,本能的会产生恐惧等心理,安全感明显不足。
对于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会格外担心手术成功率,术后恢复程度等问题,长期心情压抑、悲观情绪必然会让患者产生抵触心理,不配合治疗等各种心理问题。
二、手术室护士应如何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手术室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情,如果手术室的环境温馨、舒适,温湿度适宜,那么患者的心情和情绪很快就能平静,并能保持愉快和稳定。
手术室护士在开展手术之前要合理布置手术室的周围环境,保持手术室的干净,特别是床单要整洁,物品放置有序。
手术室护士在与患者沟通时要表现出真诚关爱的态度,平缓患者的心情。
除了要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家属的情绪,家属随患者入手术门口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慰,请他们在等候区等待,可以看电视、读书报等分散注意力缓解家属等待的焦虑。
如果手术病人是小孩,应该由家属陪同守护,直到麻醉后才离开,这样可以减轻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
(一)手术前的心理护理1.了解患者情况手术开始之前手术室护士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阅读患者的相关病历。
手术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一种主要手段,病人可因手术成功而康复,也可在手术中发生意外甚至死亡。
手术也是一种极严重的心理刺激,因而人们常对手术产生恐惧反应,可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又影响手术效果与疾病转归。
手术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术前术后人焦虑、术后忧郁、术后谵妄、术后持久疼痛等。
现就上述4种心理问题的护理措施论述如下:1 术前术后的焦虑手术前后的心理问题多为焦虑,轻度焦虑反应病人正常的心理适应功能。
与焦虑有关的因素有:对手术的不了解,既往的手术体验,既往的情绪障碍和心理创伤,医务人员及环境影响。
焦虑的轻重,不同程度影响手术的效果,护士采取合理的措施是可以预防,减轻焦虑情绪的。
1.1 做好术前的心理咨询,术前应将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告诉受术者及家属,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护士要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认真倾听诉说,给予耐心而有说服力的解释,必要时给予强有力的保证,以减轻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对于严重焦虑有遵医嘱给予安定睡前口服或肌注。
1.2 使病人情绪稳定,可采用催眠、音乐疗法使思想放松、镇静,促进睡眠,良好的睡眠是手术的重要保障。
1.3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病人对医生的心理评价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果知道手术者是一个技术高潮、服务态度好、受人尊敬的医生,受术者必然会减少术前术后的不良反应。
所以,护士要配合医生在言行及服务态度方面树立美好形象,取得病人的信任。
2 术后忧郁忧郁指心理有损失感的一类反应,这种心理的损失感指自我评价、工作能力、性功能、独立生活能力的损失。
多见于女性乳房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绝育术、肠切除术等,病人出现忧郁、紧张、焦虑不安,易激惹、睡眠障碍、持续疼痛等。
护士可根据不同手术及术后表现制定相应护理措施。
2.1 创造舒适的环境,病室清洁、安静、光线充足、室温适宜,有条件者配备彩电、音响,使病人感到轻松、愉快。
2.2 术后常访视病人并与之交谈,理解而同情地倾听其诉说,这种情书可减轻不良情绪。
手术室病人心理问题及护理临床手术是外科、妇产科、五官科有关疾病的主要诊疗手段。
手术的特点是对机体有一定的损伤,故常常被看作是人生中的重大挫折与不幸。
当一个人听到自己手术的消息后,就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主要表现为:一、手术前病人的心理我国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的心理活动。
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落下后遗症,使自己丧失工作和生活的能力等等。
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前一天晚上给予安眠药,但多数病人仍睡眠欠佳。
我们就碰到曾经有两位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面色苍白、胸闷,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不得不改期手术。
二、手术中病人的心理接受了术前指导的病人到达手术室,大多能控制情绪,较好的配合手术。
但在手术的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言谈及行为,病人特别敏感,应注意不要造成不良暗示而导致医源性疾患,如医生们正在为病人施行肿瘤切除手术说“这可能是恶性肿瘤,没几个月生命了”,病人听了术后就拒绝所有的诊疗与护理。
三、术后病人的心理术后患者心理反应比较强烈。
麻醉和手术期的安全度过,患者的心理会有一定程度的解脱感,多数能消除手术引起的恐惧与焦虑,但随之又会有新的心理变化,如担忧手术结果,病变的性质和疾病的预后等。
手术顺利者,常表现出极积的情绪反应,对术后康复充满信心,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术中无法切除病灶的患者,表现焦虑和忧郁。
若手术使身体失去器官或造成外表的改变,如截肢、乳房切除术、结肠造瘘术等,病人可表现情绪低下,消沉。
如术后发生并发症或预后不良,往往情绪紧张,抑郁不安,甚至悲观失望。
四、下面以手术室护士的角度,浅谈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1、手术前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前一天,手术室护士要到病房探望病人,说明手术的目的和意义。
结合病人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及信念的不同介绍手术过程、注意事项及效果。
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和心理护理手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焦虑和恐惧是手术前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引起这种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病人没有医学知识,对于手术和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病人往往焦躁不安,顾虑重重,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麻醉意外,担心手术是否顺利以及术后有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等。
这些焦虑、恐惧的心理常可使病人沉默寡言,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进而造成生理上的变化,因此手术前护理人员必须以亲切的语言,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说明手术的目的过程,麻醉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等,使病人了解医护人员对他的手术治疗方案和一切准备工作是认真负责和完善的,从而使病人放心,能够愉快地配合医生顺利进行手术。
手术中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一般经过术前指导的病人,手术时大多能和医生协作配合,但也有部分病人仍较紧张,怕痛,因此,病人到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应很好地安慰病人,鼓励并指导病人更好地配合手术,使病人因随时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而产生安全感,消除紧张情绪,洗手护士应轻、准、稳、快、熟练地配合手术,使之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的痛苦,安慰病人,告诉他病灶已去除,使他安心,能够使病人愉快的回到病房。
手术后病人的心理反应和心理护理术后可致身体某些部位功能丧失,或者慢性疾病最后转用手术治疗以及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存在悲观和绝望,有的病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有的病人则放荡不勒,玩世不恭,严重者违院规和法纪,对这些病人都要体谅他们的心境给以诚挚的安慰和劝解,鼓励他们乐观对待疾病,增强生活的信念。
手术后的病人几乎100%都有疼痛,对这些病人要耐心细致地安慰,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千方百计地使他们精神爽快,情绪稳定,消除焦虑、恐惧、悲观和绝望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减轻思想压力。
变态心理反应是指手术本身没有问题而病人术后却有剧烈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缺失感,和易怒、多疑、性格孤僻等,而术前严重失眠加上手术创伤可引起的谵妄,病人有答非所问,定向不全和恐惧等症状。
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护理学范畴的一个护理方面,是护理科学的重要标志。
做好心理护理是保证高质量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是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影响手术病人心理问题的诸多因素中,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种和病人的性格均显示有明显的意义。
“开刀”二字在病人眼里是触目惊心的,由此引发的病人的恐惧、紧张、焦虑、担忧等一系列心理反应是不容忽视的,对手术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现浅谈如下:1 术前阶段手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也给病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刺激和机体的创伤,疼痛、出血、麻醉及手术意外、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等几乎是所有病人联想到的问题,因此,护士应该通过行为评估与家属交谈等方面对病人心理状态进行全面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及帮助,如术前需要插胃管、尿管、灌肠的病人,由于有一定的痛苦和不适,有的病人就拒绝配合,此时应该耐心说明作好术前准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会病人如何配合及自我控制。
如有一病人术前用阿托品后感到心慌、口干、喉痒、想咳嗽等不适,而恐慌不安,此时应对病人做好安慰解释工作,术前还应向病人介绍手术过程和愈后,术中术后的不适及应注意的问题,解除顾虑,树立信心,取得患者对手术、麻醉及各种处置的合作。
2 手术阶段手术病人一进手术室都会有离开亲人独身涉险的感觉,身心都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手术室护士的言行举止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言行礼貌亲切,使病人心理愉快并产生信任感。
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娴熟精湛的操作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动作都是消除病人负性心理得良药。
对于手术清醒的病人还可以进行鼓励和对话,分散其注意力,调动起积极地心理因素,缓冲手术导致的不适。
3 术后阶段手术完毕患者清醒,应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并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让病人放心修养。
做好基础护理,病房保持安静、整洁、舒适。
护士应认真讲解术后应注意的问题,如胸腔术后病人应克服怕痛的心理,努力咳嗽,防止肺部感染的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