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须2 法律与生活 第一课第一框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 格式:pptx
- 大小:8.22 MB
- 文档页数:1
【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1.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⑴民法①调整关系: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②特点: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
③意义: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特别提醒】①民法调整的主体包括: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②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主体关系,不适用民法。
③民法调整的内容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⑵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分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等7编。
规范了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⑶民事法律关系①基本内涵: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②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提别提醒】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提别提醒】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①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②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因自然人的年龄、智力状态而有所不同。
③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和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全册重点知识汇总解析目录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二、积极维护人身权利第二课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一、保障各类物权二、尊重知识产权第三课订约履约诚信为本一、订立合同学问大二、有约必守违约有责第四课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一、权利保障于法有据二、权利行使注意界限第二单元家庭与婚姻第五课在和睦家庭中成长一、家和万事兴二、薪火相传有继承第六课珍惜婚姻关系一、法律保护下的婚姻二、夫妻地位平等第三单元就业与创业第七课做个明白的劳动者一、立足职场有法宝二、心中有数上职场第八课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一、自主创业公平竞争二、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第九课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一、认识调解与仲裁二、解析三大诉讼第十课诉讼实现公平正义一、正确行使诉讼权利二、严格遵守诉讼程序三、依法收集运用证据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我们要学法、守法: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名成员,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今后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我们都处于社会生活之中。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
我们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规则。
◇民法和民法典: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它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民事主体的分类: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法律与生活》探究与分享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课本P2探究与分享民法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一个人出生时就与父母形成了亲子关系,并享有姓名权、肖像权等人格权。
在他未成年时,监护人保护其人身、财产权利,以使其顺利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成年之后,它具备了独立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可以自主的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买卖商品、租赁房屋等,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财产关系。
他要结婚生育,从而形成婚姻家庭关系。
在他去世之后还会发生财产继承关系。
●结合材料,说一说你身边体现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具体事例。
【参考答案】人身关系:亲子关系;享有姓名权、肖像权等人格权;监护人;婚姻家庭关系;财产关系:买卖商品、租赁房屋、财产继承关系。
课本P5探究与分享小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票据和现金。
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
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
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皮包可能就是这位失主的。
当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失主时,他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
●请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
【参考答案】(1)“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一项法律要求。
《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材料中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失主的行为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2)小林的父母得知失主愿意以500元酬谢归还遗失物的人,遂认为应当收取500元。
这种想法从法律的层面来看是正当的,因为民法典规定,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小林在归还遗失物时,失主要按照约定给付500元。
小林父母的观点是有法律依据的,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3)小林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这个想法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