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 格式:pdf
- 大小:976.53 KB
- 文档页数:24
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它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从使用历史上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就象用墨
先有松烟、后有油烟。远古时的岩画上留下的鲜艳色泽,据
化验后,发现是用了矿物颜料(如朱砂),矿物颜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退色、色彩鲜艳,看过张大千晚年泼彩画的大多
有此印象,大面积的石青、石绿、朱砂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
主要色彩有以下几种 一、矿物颜料
1、朱砂
2、朱膘(朱砂中提炼、最上面的一层) 3、银朱
4、石黄
5、雄黄(又称雄精) 6、石青(分头、二、三、四青)
7、石绿(分头、二、三、四绿)
8、赭石(分深赭、浅赭) 9、蛤粉(贝壳磨制、虽非矿物但归在此类)
10、铅粉(易变黑,常用钛白粉代替)
11、泥金 12、泥银
二、植物颜料
1、花青
2、藤黄(有毒) 3、胭脂
4、洋红(进口,胭脂虫中提取,虽非植物但归于此类)
三、化工颜料(不同于盒装软管的,也为块状)
1、曙红
2、深红 3、大红
4、铬黄
5、天蓝 第一、二类为纯天然制作,除洋红外(它最初从墨西哥引进),
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国画颜料。三类为现代的化工合成颜
料,用起来尚可。 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当数上海马利实业画材有限公司生产
的“马利牌”中国画颜料,使用方便、但易退色。 一般来说一类为粉状,用时须加明胶,二、三类直接在水中
浸泡一会就可,使用比较方便
上色的薄厚问题:
传统认为颜色应薄上,但是要表现出厚重的感觉,往往一遍
遍用较薄的颜色反复上色,最终形成一种多层叠加的厚重效果。薄上色法可以说最好是把握在用绢画时,手放于绢面之
上抚摸画面不觉有色的粗糙感,而还能清晰地感觉到绢丝的
经纬。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古画上,都有着细腻而厚重的色彩,颜色的质地很细。其实这里还要说明一点,重彩中的重,
是厚重的意思,而不是厚厚的颜色。 所以不是画的颜色越多,越是符合重彩的需要。今天随着岩
彩画的兴起,有些画家追求色彩的厚画法,向油画一样的做
肌理,这又是另一种手法,但是这仅限于岩彩画使用较多。在今天大部分绘画中,还应该是厚薄结合比较好,在我的画
中就是尽力在尝试厚涂与薄画结合使用。
关于用白的问题: 在国画中,特别是工笔画中,白色使用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它并不是为了增加厚重感。白色可以用于画领口、袖口;衣服上的图案;土裙(就是仕女最下面穿的裙子);以及和
其它颜色混合出的肤色等等„„
厚重感在前面已经提到,它是多层叠加出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加白达到的,国画中的白要小心使用,锌钛白(锡
管装的)中的胶性很大,一旦画上就不好去掉,所以要十分
慎重。特别是蛤粉(粉末状),这种颜色在使用中十分不稳定。在加胶时,只要蛤粉一湿立刻变得十分透明,但是在颜
色完全干透以后又显得特别的白,在染时要全凭经验十分不
易。因为白色是覆盖性色彩,所以在使用时多使用勾填法,留出墨线贴着线的边缘完成涂色,要做到色不压线、色不离
线。
在画一些工笔的白花时,有时需要用薄涂法淡淡的罩几遍白色,然后在用曙红或豆绿分染,就形成了白花洁白、明亮的
效果。用化学合成的颜色会有许多杂渣,大家可以先用少量
水把色调开,过几分后倒上面的颜色用,这样颜料中的渣就没有了。画工笔时最好少调色,几种色调在一起,颜色也会
灰,尽量用原色。用花青色时最好加点墨,可以去火气。画白色时,可以加入少量珍珠粉〔最好过期的,要不费用太高〕,
这样的白色很白,有光泽。
传统国画颜色介绍:
石色(不透明色):石色即是矿物质颜色,石色除了使用在
绘画中,还应用于壁画、建筑彩绘等地方。在我国古代,画家们有一套十分系统而完整的使用石色的方法,但随着明、
清画家对工笔绘画的认识逐渐淡薄,所以,传统制造石色的方法几近失传。今天有许多学者到日本学来了当年日本人从
我国学去的制颜色方法,才有现在较为丰富的品种供画家使用。
石色主要包括:朱砂、朱磦、石青、石绿、雄黄、雌黄、石
黄、黑石脂、云母粉、蛤粉、赭石、土黄、珊瑚粉和其他宝石类颜料粉以及新研制出的高温结晶颜料等。
需要说明的是:石青与石绿一般分类较细:分成头青、二青、
三青、四青等头青色最重,四青色最浅,石绿同理。
水色(透明色):水色主要是由一些天然植物为主材料,
配以少量动物质材料、矿物质细粉颜料组成。石色与水色一般是相互结合着使用于国画中,已达到浓淡相间、虚实相生
的丰富效果。 水色主要包括:朱磦、胭脂、西洋红、藤黄、赭石、花青、
水彩色与丙烯色等。
需要说明的是:
1、朱磦是朱砂最细的形态,所以有些画家在使用时以薄涂
法来形成水色透明的颜色效果。 2、西洋红:在国画色中的名目较多,又叫做曙红、牡丹红
等。
金属颜料:画家使用金属颜料由来已久,最早是在唐朝。金属颜料主要是金箔、金粉;银箔银粉。金箔一方面使用在背景上,另一方面主要是使用在局部贴金。 金箔有四个品种:
紫赤金(略带红色):主要贴寺庙中的佛像。
库金(足金金箔):绘画中常用,往往是98%的纯金和2%的纯银合成。
大赤金(略带黄色的金):又称冷金,70%的纯金,相当于
18K金。 田赤金(呈淡黄色):相当于14K的金。
银色相比之下不是太常用,故不细说。
1、画黑的颜色有几种办法,一种是用淡墨一遍一遍的上,直到达到黑的效果为止。画时注意,要是想达到黑色偏暖的
话就用油烟墨;想要发冷的黑的话用松烟墨。另一种是厚涂
法,用国画色(上海马利牌颜料)中的黑色,涂几遍就能达到很黑的效果。在绢上尤其明显。(这可是秘密噢)
2、现在许多画家抱怨赭石色不好用,与墨或花青调好后会
形成沉淀,几乎每一种赭石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这样的现象。其实不是颜色的问题,而是对颜料性能不了解,赭石基本上
其中的矿物质还是较多的,这和植物色的花青是无法调和
的,两者不容;同理,赭石与墨也就不可能调和了,这不是颜料的问题。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把颜色分开使用就会自然
调和,即先上赭石,再等干了往上叠加其他的颜色,这样就
不会出现“出渣子”的现象了。 3、从我的经验上看,水彩颜色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要注意
要用性能较稳定的水彩颜色,比如日本的、英国的,如果怕
在装裱时“跑”可以在水彩色中稍加一些胶就可以了。另外还可以用丙烯颜色,性能也很好,但是要注意丙烯色中的胶
性较大,如果颜色画错了,颜色干后就无法洗掉了。
天雅矿物色、新岩、水干的使用方法
矿物色、新岩、水干的使用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兑上胶液即可作画。
(一)胶的溶化:胶的溶化是“岩彩”画中的第一步,也是
主要的一步。它的浓和淡直接影响画面着色的效果。浓了易开裂,淡了易剥落,只有恰到好处。你的画也就成功了一半。
(1)明胶的溶化方法:将所需用量的明胶倒入小碗,先加
入4倍凉水泡5分钟后再加入五倍的70OC热水,用筷子充分搅拌开胶粉。如果有疙瘩,说明未完全溶化胶粉,需继续
搅拌直至疙瘩全部溶化。 溶化后的胶液保质期限:用完后放入冰箱夏天约3~5天,冬
季约一至二星期。※另一种颗粒状的“骨胶”比明胶的接着力要强,且不易凝固,但需熬制。※绘画用的日本鹿胶分三
千本胶、干燥鹿胶、软韧鹿胶、特殊鹿胶。它们有固体的,
也有液体的。它们是专门为绘画而研制的胶,去掉了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不易凝固和腐臭;尤其是液体的瓶装鹿胶随
取随用使用方便,永不腐臭;固体鹿胶需熬制。
(2)固体鹿胶的溶化方法:将三千本胶一根掰成几小段放入杯中注入300ml清水,再加入一粒方型的干燥鹿胶或软韧
鹿胶,放置半小时。后用温水隔水蒸化即可。※加入方形鹿
胶粒的目的是增加接着力和防腐臭。
(二)调制颜色:将所需用量的色粉到入小碟,用小勺加入少量胶液,用中指拌匀。胶液不够时可再加,直至调成糊
状,用时再略加清水稀释即可作画。※调制颜色时用中指或
小棍,切忌用毛笔去直接拌颜色和胶,毛笔会吸走所有的胶液,使色粉未裹上胶液而造成画面剥落。
简略地说以上两步就是“岩彩”的基本使用方法。当然就其
内在的各种具体技法是各种各样,还有贴箔等特殊技法,就如水墨画的技法,一时不能详尽,大家可参考天雅中国重彩
画研究所出品的各种技法书和资料。
天雅云母色、闪光片的使用方法 云母色做为一种绘画材料,在中国几千年前就已使用。如敦煌壁画、北京西郊法海寺等壁画中都有使用。从世界绘画来说也不乏采用云母作为绘画材料的作品,尤其是日本画中更
是广泛使用,如喜多川歌磨的版画背景大量使用了银白色和
银灰色的云母粉;加山又造绘画中的雪山、月光等。它在现代绘画中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表现素材,用它表现游动的银
画,迷茫的雾霭,静谧的雪景,闪烁的灯光„它是一种具有
无尽表现力的素材,用好了、用巧了会使您的画面更添几分神密与灵动。以下为几种简单、常用的使用方法供参考。
一、罩色法:将云母粉置于碟或小碗中,加进少量胶液(胶液分高档的日本鹿胶、普通的明胶等)用手指或木棍调和云
母粉和胶液(切忌用毛笔直接调和云母和胶液),调匀后略
加清水稀释,用毛笔蘸色以平涂法均匀地在已涂有底色的画面上罩一层。因云母干后呈半透明状,故底部的各种色彩及
渲染效果会透出来,效果是蒙胧而微微有光感。注意透明度
的强与弱可以由最后加清水的多少来控制。 二、掺入颜料法:云母色还可以直接参入矿物色、国画色、
水粉色、油画色、水彩、丙烯等颜料中,经调和后直接作画,
干后画面带有翌翌闪光的效果。一般情况是同一色相或近似色相的云母和颜料互相调和,也可以根据色彩原理调和出自
己所需的特殊色彩效果。
三、箩筛法:在画面需要有云母的部分先涂一层胶液,或趁画面未干时,用一头带用铁网或纱网的竹筒,云母粉就会均
匀地落下,产生较自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