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子的变化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案
主题:水分子的变化
目标:让学生了解水分子的变化过程,并掌握相关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内容:
1. 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2. 水的密度和沸点的测定
3. 水的结晶和蒸发实验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展示实物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水分子变化
的好奇心。
2. 学习水分子结构和性质:讲解水分子的化学式H2O、极性、氢键等性质,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3. 实验操作一:水的密度测定。
在实验室中准备好水、烧杯、天平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按
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4. 实验操作二:水的沸点测定。
给出实验器材和操作指导,让学生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并记录测定结果。
5. 实验操作三:水的结晶和蒸发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结晶和蒸发的过程,了解水分子
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6. 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他们总结水分子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7. 总结和讨论: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复习和巩固,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拓展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实践化学知识。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对水分子变化的理解。
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课件、实验操作指导书等。
水分子的变化教学内容: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水的电解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通过水的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解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的电解认识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对比,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水的分解了解分解反应。
(3)通过水的电解微观过程了解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本节通过熟悉的水做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重点: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水的组成;分解反应。
难点: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关键点: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媒体:影视资料、(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木条、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实验现象:正极:产生的气体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多(两倍),能被点燃,是氢气。
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和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1比2.反应式:水−−→−通电氢气+氧气H 2O−−→−通电 H2 + O2教师引导学生: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电解水的现象和结论可简记为“正氧负氢,1比2”.教师演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动画,并提问:水的电解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水的电解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教师提问:结合图片和动画讨论水的水的电解和水的三态变化这两种变化有何不同?(提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
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水分子的变化”是鲁教版化学教材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内容。
教材通过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本身不变的实质,凸显学生对“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这一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在潜意识中与将要学习的知识形成对比。
本节教材仍然以水的变化为例,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对两个变化微观实质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变化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而原子本身不发生变化,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
通过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能更早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更有效的的构建“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化学科学体系。
(二)教材主要内容本课题共包含四大内容: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宏观本质区别,也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从微观的角度描述水的三态变化,知道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对宏观和微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那么,水除了能发生三态变化外,是否会发生其他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水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教学设计思路仍然以水的变化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能从宏观和微观认识水的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先从宏观认识关于水的化学变化,再从微观分析其中的实质,逐步构建宏观微观相联系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
新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通过热水“冒白气”的现象,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使学生形成知识对比意识。
实验探究: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运用“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实验现象——获得结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水可以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了水,也发生了化学变化;初步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对氢气、氧气和水的鉴定,初步体会根据现象验证物质的方法。
水分子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
(2)通过对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个变化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了解分解反应和花和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3)能够对已知的物质按照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4)能用文字表达已知的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1)学习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联系微观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体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水的分解与合成(2)掌握化学变化的实质2.教学难点认识化学变化的性质三、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在整个变化中,水分子发生变化了吗?生:没有师:那发生变化的是什么呢?从而可以判定这是一个什么变化呢?生: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水分子是否会发生改变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探究学习。
【讲授新课】师: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我们用到一种新的仪器,叫水电解器。
同学们看着讲桌上的水电解器,红色导线的一端与水电解器是的正接线柱相连,黑色的导线一端与水电解器的负极相连。
我们看一下水通电后的视频片段,仔细观察产生的现象。
师:1.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有什么变化呢2.哪一极产生气泡快3.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是多少?生:1.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两侧的玻璃管液面下降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泡速度快3.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看到玻璃管内产生了气体,根据水的组成,大家猜想一下,产生的可能是什么气体呢?大家在回忆一下水加热之后会有什么现象呢?生:作出猜想猜想一:氢气猜想二:氧气猜想三:水蒸气师:刚才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猜想,那到底是哪种气体呢?我们需要实验来验证,请看温馨提示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从温馨提示中,你能否找到检验气场的方法呢?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讨论一下,设计实验方案,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
水分子的变化-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原因及规律2.掌握不同条件下水分子状态的名称、特征和变化情况3.利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水分子的状态变化过程4.领会化学实验中的观察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水的凝固、熔化、蒸发、沸腾、冷凝、汽化等状态变化的认识和表述2.水分子状态变化的原理和规律3.化学实验中对水的观察方法三、教学过程1. 热力学原理介绍(1)温度、热量和热的传递形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的了解。
2. 水的不同状态及其变化(1)展示水在冰盘上的结晶现象,引出液体固化的概念,让学生认真观察结晶现象,分组讨论水的结晶规律、结晶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2)学生自行摸索、观察熔冰现象,老师引导让学生自行总结从冰盘中取出的冰的变化规律,概括出固液相变的实质是什么。
(3)带领学生观察热水、温水、冷水的表面沸腾现象,了解沸腾规律以及沸腾过程与加热温度之间的关系。
3. 归纳水分子状态的变化(1)老师用板书简要概括了水的6种状态,并介绍了各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的知识。
(2)老师请学生自己完成环境温度、加热、冷却、减压等条件下水的状态变化。
并引导学生用化学式来表示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4. 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1)老师现场舌尖舔一下平板上的水滴,同时让学生记录观察现象,围绕现象展开讨论。
(2)给出实验步骤和工具,让学生分组进行密闭容器内水的沸腾观察实验。
四、教学反馈1.教师在教学结束前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展开分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并收集学生的态度和反馈,以此不断完善教学策略。
2.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能力、知识、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反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水分子的变化》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一节《水分子的变化》,主要介绍了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等,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级别的变化,建立物质变化的微观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水分子在不同变化中的角色,能描述水的三态变化和电解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和电解过程,理解分子级别的变化。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建立物质变化的微观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基本性质,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分子级别的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实验教学法:通过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和电解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分子的变化。
2. 问题引导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3. 微观模拟法:利用动画或模型,模拟水分子在变化中的行为,帮助理解微观世界。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展示一杯水和一块冰,提问学生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的三态变化,从而引出水分子的变化这一主题。
2. 回顾旧知:回顾分子的概念,以及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二)、新知讲解1. 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实验演示水的蒸发、凝结、熔化和凝固过程,解释这些变化中水分子间的距离和力的变化。
2. 水的化学反应:讲解水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如中和反应、电解水等,展示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重组。
3. 分子模型演示:使用分子模型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水分子在变化中的结构变化。
(三)、互动教学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生活中其他物质的分子变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从微观描述水的组成,体会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2、能从微观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以及说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3、了解氢气的可燃性,认识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
了解分解反应、化合反应。
【重点】1、利用水的分解、水的化合这两种变化来分析水的组成2、分子原子的关系3、两个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化合反应【难点】探究水的组成【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1、在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分子的本身(变或不变),每个水分子仍然都是由构成。
这也是变化的微观实质。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1-34 相关内容,完成实验探究,先对以下问题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知识点一:水的分解友情提示:(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讨论,自主学习,小结1、实验现象: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后通电,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上都有气泡产生,正极产生气泡的速度 ,负极产生气泡的速度 ,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 是2、产物检验:结论:(1)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 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分解,正极产生_,负极产生。
所产生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4)分解反应: 观察水的通电分解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变化,反应前,反应物有种,反应后,生成物有种,在化学上,我们把有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明确判断方法)A、特点:“一变多”既:A→B+C+…、B、判断方法:是化学反应、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
3、对结论的微观解释:当水分子分解时,构成水分子的原子和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
每个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个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很多的氢、氧分子组合成水电解器中的氢气和氧气。
水发生上述变化是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因而属于变化。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______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⑵分解反应。
⑶微观粒子解释宏观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现象及数据认识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变化。
⑵通过水的分解这一化学变化了解分解反应。
⑶通过模型展示学会用微观粒子解释宏观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通过与学生的问与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二、教学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
三、教学难点: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四、方法与技巧:⑴电解水的装置无论怎样改变,其原理是一致的,要知道各部件和电解液的作用,判断时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为解题的突破口。
⑵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字母表达式:A→B+C+…五、实验器材:改进的水电解器(原水电解器尖嘴口太大,不利于学生动手实验时做出好的效果,我将其玻璃尖嘴改为注射器针头)、学生直流电源、导线、酒精灯、废液缸等。
六、教学过程:导入:烧开水看到的现象实验探究:水分子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教师介绍实验装置)[提出问题]通入直流电后,水分子本身改变吗?[猜想假设]1、通入直流电后,水分子本身改变了。
2、通入直流电后,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实验验证]步骤1、打开电源,观察现象;关闭电源,记录数据。
现象:玻璃管底部的电极上都产生了。
资料:1、氢气:具有可燃性。
(在空气中,能被燃着的木条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2、氧气:具有助燃性。
(在空气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步骤2 、检验这两支玻璃管中的气体。
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上方注射器针头尖嘴处,然后慢慢打开活塞。
将燃着的木条靠近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上方注射器针头尖嘴处,然后慢慢打开活塞。
记录现象(引入)文字表达式:水−−通电氢气+ 氧气−→(引出)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
2.3 水分子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2.通过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体会“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
3.能够对已知物质的性质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情感目标】1.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
2.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一:(情景导入图片见光盘)创设情景:展示图片教师:我们已经知道,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而水分子本身不变,即“每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未变。
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直流电,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新课导入】二:(复习——温故知新导入)知识回顾: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晒干了——阳光下,温度高,水分子的运动加快。
(2)烧开水时壶盖被顶起来了——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剧烈,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
教师: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数目不变,改变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直流电,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新课导入】三:(问题导入)展示水的天然循环过程示意图:复习提问:在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水在通入直流电时,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水的分解1.认真观察教材第36页“实验探究23”,填写下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多;两者的体积比大约为1∶2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该气体能够燃烧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该气体是氢气(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该气体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气体是氧气2.试写出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指出反应类型。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2.掌握水分子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3.理解水分子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2.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3.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1.引入:请学生观察一下水的形态,问学生水是什么?水有什么性质?2.讲解:介绍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包括水分子的化学式、分子结构、极性等。
3.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水分子的极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水分子的性质。
2. 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1.引入:请学生观察一下水的形态,问学生水有哪些状态?2.讲解:介绍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包括液态、固态、气态以及相变的原理。
3.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水的相变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
3. 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引入:请学生思考一下水在生活和环境中的作用,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有什么影响?2.讲解:介绍水在生活和环境中的作用,包括水的重要性、水的污染和治理等。
3.案例: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如水的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水资源的紧缺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水分子的极性、水的相变过程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
3.案例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通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水分子的极性、水的相变过程、水的污染和治理等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水分子的变化教案目标:1. 了解水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2. 探索水分子的三种常见形式:固态、液态和气态。
3. 理解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过程和特征。
4. 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设计以及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知道水的三种形态是什么吗?”“水是如何从一个形态转变为另一个形态的呢?”激发学生对水分子变化的探索和思考。
知识探索:2. 提供相关背景知识,介绍水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讲解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形成了一个带有部分正电荷和部分负电荷的极性分子。
3. 向学生展示并解释水分子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水分子的构成和特性。
实验实践:4.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
每组准备三个容器,分别装有冰块、自来水和热水。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容器中水的形态、颜色、温度等变化。
5.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冰块在何种情况下会融化成水?水在何种情况下会变成水蒸气?为什么热水比冰块和自来水更容易蒸发?6. 导入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到温度对水分子状态的影响。
概念巩固:7. 给学生提供相关补充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巩固所学概念。
比如,通过讲解加热、冷却和压力变化对水分子状态的影响等。
应用拓展:8. 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例如雪的融化、水的沸腾等。
总结回顾:9. 综合总结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水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水的三种形态分别是什么?温度对水分子状态的影响是什么?评估反馈:10. 提供一份评估表或练习题,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学辅助:- 水分子示意图- 实验器材:容器、冰块、自来水、热水- 补充材料:课堂讲义、教材、科学实验指南等教案评估:本教案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探索并理解水分子的变化过程。
同时,通过综合性评估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三节《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水分子的运动原理基础上分析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实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从而揭示化学变化的实质。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氢气和氧气,为以后学习二者的性质作出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微观粒子的机会比较少,对于这种微观而又抽象的粒子难以想象,因而如何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接受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本节课的关键。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的能力。
3、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电解水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以及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已知的化学反应。
2、通过对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个变化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探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且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的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能力,初步形成微粒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水的分解与合成两个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讲述法五、教学流程图:导入(水的三态变化)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发生改变了吗?(没有)改变的是什么呢?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从而可以判定这是一个什么变化?(物理变化)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
第三节水分子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以及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已知的化学反应。
2.通过对水的分解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这一实验探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也会伴随着能量变化这一观念。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能力,初步形成微粒观。
情感与价值观:1.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水的分解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难点:从微观角度来解释水的分解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地球上70%被海洋覆盖,像鱼一样在大海中遨游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最近有人发明出一种“神器”,让这一切不再只是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视频播放】同学们想知道原理吗?答案就在本节课中。
【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问题一:水中通入直流电会发生什么变化?介绍水电解器的构成和用法,连接好实验装置。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思考】(1)两个电极、两侧玻璃内液面、中间玻璃管内液面有什么变化?哪一电极产生气泡快?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是多少?【现象】通电后,两个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两侧的玻璃管中液面下降,中间的玻璃管中液面上升;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气泡快;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气体体积比约是1:2。
【想一想】为什么两侧的玻璃管中液面下降,中间的玻璃管中液面上升?【提出问题】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猜想假设】猜想一:氢气猜想二:氧气……资料提示: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2)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3)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2、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并且能够正确判断出这两种反应类型3、通过对水电解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电解水以及水的合成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氢气燃烧前需要验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重点1、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2、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难点水的电解实验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回忆并思考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纯净物?水是纯净物吗,水的三态变化属于那种变化?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化学变化呢?二、揭示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2、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并且能够正确判断出这两种反应类型3、通过对水电解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三、学习过程:(一)水的电解1、Ppt展示水电解的过程:学生观察现象并完成书上相应的内容思考:如何鉴别氢气和氧气?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2、ppt展示水电解水分子的变化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思考:(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什么?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又是什么?(2)根据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出你获得的信息:练习:下图是某同学自己设计的装置:用大塑料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8cm~10cm,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往外塞紧。
A、B两极是用镀铬曲别针伸直做成,由塞子露头处连接导线。
试回答:(1)其所用电源为电,由图可知A端为极。
(2)当A端相连接的试管中得到的气体是,可用来检验。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新版)鲁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水的电解实验,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1、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2、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难点:水的电解实验三、教学过程[教师]水受热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水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学生]回答[教师]如果给水通电,水分子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课本31页)1.现象:两个电极的表面都有气泡产生:2.两个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约为1:2。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正极产生的气体,木条复燃;用点燃的火柴接近负极产生的气体,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电极产生的气体成分。
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注:a.氢气化钠的作用,增加水的导电性b实测值小于1:2,可能原因:氧气溶解性大;将电极氧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水通电分解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判断,回答通电[教师]这个化学变化过程,可以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水氢气+氧气(教师同时介绍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学生]聆听[教师]水在受热时只变成水蒸气,没有生成新物质,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却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个实验说明化学变化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学生]聆听[教师]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水分子本身变了吗?[学生]思考[教师]讲解并板书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学生]聆听[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化学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1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学生]2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学生]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不变[教师]很好,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一些新的知识,如水通电会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等,但更重要的是大家不仅加强了对“物质是变化”的观念的认识,还进一步形成了“变化是条件的”“化学变化中伴随若能量变化”、“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等观念,初步建立起科学的物质变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