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说三曹
- 格式:ppt
- 大小:425.50 KB
- 文档页数:32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一、曹丕的诗歌成就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操在世时先后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于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六年。
曹丕生活的环境相对安定,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文学之士,留守邺城时与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朝夕游宴,形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居其半。
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这与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但他在诗歌体裁上却有多方面的尝试,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无所不有,而尤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诗歌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一为军事征伐之作,如写军旅之壮,《黎阳作》云:“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至广陵于马上作》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皆颇具声威,有追步曹操的志意,只是笔力嫌弱,难以振起全诗。
第二类是述游宴之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生活,清丽华美,深合其“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
第三类是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之别的痛楚,哀婉动人,又如《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首诗不像上述模山范水的华丽之作,运语淳厚古朴,深得汉乐府及汉人古诗真谛,尤其中间几句,重言反复,与诗歌要表达的游子客居畏人而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十分吻合。
锺嵘《诗品》说曹丕诗“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始见其工”,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其写思妇的诗可以《燕歌行》其一为代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魏晋文学之三曹横批:建安风骨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三曹开创“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一、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在位时候的年号(189-220)烽火连天战不休,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二、曹操1、简介: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
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汉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改姓曹。
2、事迹:三站徐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吕布部将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击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内)粮囤,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屯粮。
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都揪出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名词解释: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亦云:“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所谓“汉音”与“魏响”,是指建安诗歌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汉音”,慷慨悲歌,质朴浑厚;“魏响”,以情动人,华美壮大。
这正是“建安风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总体上看,七子的诗歌既不象曹操那样“全是汉音”,也不似曹丕、曹植那样“纯乎魏响”,而正是“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桥梁。
由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到抒写个人内心情性,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一环。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所谓“慷慨”,即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所谓“任气”,即指文气盛畅,风骨遒劲。
反映现实,康慨悲凉,是“汉音”的重要特征。
七子作为敢于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强烈地回响着“汉音”阶段所富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王粲《七哀诗》其一描绘的就是一幅难民流亡图。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对汉末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而饥妇弃子的场面则是作者在众多的难民生活场景中精心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乱世之苦,言之真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使读者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具体而真实的感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而《从军诗》其五则是具体描绘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破坏:“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家国残破,这正是动乱社会的真实写照。
阮瑀的《怨诗》对现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深切的同倩。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
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
犹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
”在诗人看来,现实社会就象一条吞噬人们生命的罪恶之河,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不过是河中的一粒尘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凶祸就象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无法挣脱。
这首诗倾吐了当时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具有的感受,道出了处在社会底层蒙受苦难的千千万万人民的怨声。
9汉魏时期之建安“三曹”
9汉魏时期之建安“三曹”
建安“三曹”是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而显赫于世,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他们为“三曹”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以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远见,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写出了不少揭露社会矛盾,放映离乱现实,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被誉为“建安风骨”的诗作。
他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为建安文学奠定了基础。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在创作上略逊其父,但其《燕歌行》却是千古言情名作,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所作《典论·论文》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一篇理论著作。
曹植是建安时期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著名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
他的前期作品多为贵族公子生活的自状,洋溢着豪迈乐观;后期多为抒写胸中郁积不平之作,充满悲凉凄楚,情调沉郁苍凉。
他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现存诗80余首,辞赋40余篇,《与吴季重书》和《与杨祖徳书》是他两篇有名的散文诗札。
建安风骨---- 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风骨一词最早用于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
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
”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魏晋风骨------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
刘勰所谓"风骨",歧说纷纭。
论建安文学中三曹的文学特点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所体现的文学内涵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
前言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
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他们整体上君临天下的霸气和建功立业的豪气,称为建安风骨现实主义的核心和精髓。
1建安文学的背景建安时期政局动荡,儒学崩溃,各种思想应运而生。
各种社会文化行为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对问题的思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认识,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增强了人们的个体意识,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
建安文学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迅速崛起的。
不得不说,建安时期,尤其是汉献帝迁都、曹操定都冀州之后,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文学学者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创作了许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建安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2什么是“建安风骨”“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即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慷慨悲凉之魏晋建安风骨,有三曹、孔融等这11人,足矣!'建安':东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文人,逐步摆脱儒家思想束缚,注重作品本身抒情性,加之战乱动荡,思想感情常表现得更加慷慨激昂。
'风骨':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风':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鲜明而生动。
然,'风'较虚化,它与作品内容和情感有关。
'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强调完整性,可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
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魏晋风骨',是汉魏时期的诗文风格。
特点是慷慨悲凉、雄健深沉。
文学作品的内容为政治理想、民生疾苦、社会现实。
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等。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反映现实动乱与人民苦难,同时也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但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个性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世尊为典范。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后人合称为“三曹”,与后世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且身体力行,创作各具风格: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
建安风骨|三曹诗基本信息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①含义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为风骨。
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②由来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钱志熙我国金代的一位诗人叫元好问~他写了一组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中一首写建安诗人的~“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诗写得很有气势~元好问是崇尚这种阳刚之气的~比较豪放风格的这样一位诗人~我们看曹刘曹就是曹植~刘是刘桢是建安七子里面的一位。
我们感觉到在元好问看来~他们的文学虎虎有生气~曹植本人在当时称他文如绣虎~那么刘桢~我们现在大概是比较陌生一点~但是他在当时~曹丕说他的五言诗妙绝世人~曹丕说这个话大概不包括他自己和曹植在内~至少在建安其它的诗人里面~刘桢的五言诗是妙绝世人的~钟嵘也说除了曹植之外~刘桢在诗歌方面堪称独步~所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那么这个虽然论的是曹植和刘桢~两个人的诗风但实际上是元好问~对整个建安诗风的一种印象~一种感觉~以这两位诗人为代表下面两句~可惜并州刘越石~刘越石就是刘琨~西晋的刘琨他是西晋末的诗人~西晋末这个时代的风气和诗歌的风气~已经和建安时候有很大的不同了~刘琨是和曹操比较相近的~一个英雄人物民族英雄~他的抗战事业虽然是失败了~当时是匈奴入侵但是他的诗风~是十分接近于建安诗歌的~所以元好问深深地为他惋惜~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横槊又同时用了~曹操横槊赋诗~这样一个典故~所以这首诗总体上讲是论述建安诗风的~同时也是论述象刘琨这样受到建安诗人影响的~所以建安诗歌我们刚才说~距离我们好象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是对我们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总体来讲~我想建安诗歌~在我们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从这样两个方面去认识~体现在这么两点第一点~我认为建安诗歌~是我们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文人诗歌的源头~不包括诗经楚辞~这个等一下我们还要讲~也就是说~它是百代的文人诗之源。
第二点我们可以说建安诗~同时又是百代文人诗的典范~是后世文人诗的一种经典~仅仅就这么两点就已经足以说明~那么建安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地位~我们先说第一点~为什么说它是文人诗的源头呢,因为中国文人创作诗歌的传统~是从建安诗人开始确立的~我们中国所以称为一个诗的国度~主要是因为有唐宋诗人的创作~那么主要有文人的创作~文人创作诗歌的这个传统~不是在诗经的时代就已经有了~那么也不是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而是到了建安这个时候~才确定了这个传统~也就是说~从建安文人开始才注定了~中国会出现这样一个所有的文人差不多都要去开始~写诗歌这样一件事情~没有哪个民族规定~我们现在也是规定~每个人都要写诗~但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体上差不多都要写诗的~那么这种传统是从建安时候确立的。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操篇)三国文学显然以曹魏为重镇,而曹魏文学又因社会及政治的原因出现建安与正始两个特色鲜明的时段。
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及其周围的以“七子”为代表的文人各抒胸臆,创作出大量独具个性、慷慨多气的诗歌和散文,为文人诗的兴起、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吴、蜀虽然在政治上与曹魏鼎足而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落在了后面,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吴、蜀二国亦非全无文人,而且两国的文人也写出了一些流传后世的佳作。
其具体情形,还是值得我们探寻和深思的。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是以曹操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等曹魏集团文人为主力的文学。
建安文人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天地,特别是诗歌,曹操的古直悲凉,曹丕的便娟婉约,曹植的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建安七子等众多作家各呈才藻。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两汉的乐府民歌发展为成熟的文人诗,五言诗走上了更加开阔的发展道路,七言诗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志深笔长、慷慨多气的建安风骨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旗帜,也成为后世文人追摹的典范。
曹操对乐府旧题的改造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汉末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他幼时任侠放荡,但在汉末的动荡战乱中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雄才霸略,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奠定了基业,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的一生主要是在东征西讨的战争中度过的,但他在戎马倥偬之际,不忘兴礼乐、崇文学,即所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彧别传》)。
曹操不仅多才艺,书法、音乐、围棋等皆造诣甚高尤其对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曹操非常注意网罗天下的文士,当时建安七子等许多有成就的文士都投到了曹操的麾下。
非但如此,曹操自己也十分热衷文学写作,并且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实际上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
他诗文兼善,而诗歌影响尤大。
汉代文人写诗的不多,乐府诗的创作就更少,而曹操却专力于乐府诗的创作,今其存诗,皆为乐府,王沈《魏书》称他“御军三十馀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 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清峻。
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辞简洁,词气峭厉,少引经典,直抒胸臆,所以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家的感觉。
通脱。
曹操马背上打天下,于生死之间体悟颇深,同时作为汉臣却终于取而代之,用敢于打破传统用来评价他丝毫不过。
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
文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话是非曹操不能道的。
这些都需要一种勇气或者说一种别样的人生态度,在他身上就表现为通脱大气,沉雄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