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组合导航系统捷联导航方案及仿真技术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04.42 KB
- 文档页数:2
《基于SINS-BDS-GPS组合导航信息融合算法研究》篇一基于SINS-BDS-GPS组合导航信息融合算法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导航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SINS(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组合导航系统的应用,其精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各种应用领域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研究基于SINS/BDS/GPS组合导航信息融合算法,以提高导航系统的性能和精度。
二、SINS/BDS/GPS组合导航系统概述SINS是一种基于惯性测量单元(IMU)的导航系统,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推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BDS和GPS则是卫星导航系统,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来计算用户的位置和速度。
将SINS与BDS、GPS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互补的组合导航系统,具有高精度、高动态和抗干扰等优点。
三、信息融合算法研究为了实现SINS/BDS/GPS组合导航系统的信息融合,需要采用合适的算法来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
本部分将重点研究以下几种算法:1. 数据预处理算法:对SINS、BDS和GPS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滤波、降噪、数据对齐等操作,以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 权重分配算法:根据不同传感器的性能和测量误差,为SINS、BDS和GPS分配合理的权重,以实现最优的数据融合。
3. 状态估计与滤波算法:采用卡尔曼滤波、扩展卡尔曼滤波等算法,对组合导航系统的状态进行实时估计和滤波,以提高导航的精度和稳定性。
4. 多模型融合算法:针对不同环境和应用场景,采用多模型融合算法,如联邦滤波、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以提高导航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四、实验与分析为了验证所研究的信息融合算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实验分析。
实验采用了真实的SINS、BDS和GPS数据,通过不同的信息融合算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中短程捷联惯导/GNSS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捷联惯导(SINS)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是重要的现代导航技术。
对于精确制导武器、小型无人机等领域应用的捷联惯导/GNSS导航系统,具有工作时间和距离短、工作环境易受温度影响、载体机动幅度较大、要求保留纯惯性工作能力等特点。
因此,在中短程应用的捷联惯导/GNSS组合导航系统中,惯性器件的误差标定、高动态条件下的捷联惯导解算算法、机载条件下的惯导传递对准算法以及捷联惯导与GNSS的组合导航算法,是影响导航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
本文以中短程捷联惯导/GNSS组合导航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导航系统精度为重点目标进行研究,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微机电(MEMS)惯性器件的误差特性,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
针对MEMS陀螺仪误差特性较为复杂,采用常规多项式方法建模不够精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参数内插法的陀螺仪误差补偿方法。
设计了全温度、全转速六位置标定测试实验,对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进行标定测试,并对参数内插法和常规方法对陀螺仪的标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结果表明,经过标定可以大幅度降低惯性器件的误差,本文提出的参数内插法的对陀螺仪的补偿效果更好(2)基于等效旋转矢量作为基本数学工具,考虑由于姿态的旋转不可交换性带来的锥运动、摇橹运动等运动效应,设计了捷联惯导解算的高速数值算法,该算法具有流程简洁、更新频率高的优点。
对捷联惯导的误差源和误差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捷联惯导误差的状态空间模型。
(3)对影响载捷联惯导制导武器传递对准精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建模。
然后在分析了传递对准各种匹配方式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速度积分+姿态匹配的Kalman滤波传递对准算法,并设计了数字仿真实验进行了验证。
仿真实验表明在存在挠曲变形和振动扰动的环境下,该传递对准算法对滚转角误差的估计精度比传统的速度+姿态匹配法提高了34.3%,对X轴失准角的估计精度提高了30%,对三轴轴加速度计零偏的估计精度分别提高了34.7%、81.3%和75%。
组合导航系统是将载体( 飞机、舰船等) 上的导航设备组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设备提供多重信息,构成一个多功能、高精度的冗余系统。
组合导航系统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导航系统进行信息互补与信息合作, 成为导航系统发展的方向。
在所有的组合导航系统中,以北斗与惯性导航系统INS 组合的系统最为理想, 而深组合方式是北斗与惯性导航系统( INS) 组合的最优方法。
鉴于GPS 的不可依赖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INS 的组合是我国组合导航系统的发展趋势,我国自主研制北斗/INS深组合导航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1 北斗/惯导深组合导航算法深组合导航算法是由INS导航结果推算出伪距、伪距率,与北斗定位系统观测得到的伪距、伪距率作差得到观测量。
通过卡尔曼滤波对INS的误差和北斗接收机的误差进行最优估计,并根据估计出的INS误差结果对INS进行反馈校正, 使INS保持高精度的导航。
同时利用校正后的INS 速度信息对北斗接收机的载波环、码环进行辅助跟踪, 消除载波跟踪环和码跟踪环中载体的大部分动态因素, 以降低载波跟踪环和码跟踪环的阶数,从而减小环路的等效带宽, 增加北斗接收机在高动态或强干扰环境下的跟踪能力。
其组合方式如图 1所示,图中只画出了北斗的一个通道,其他通道均相同。
图 1 深组合方式框图组合导航参数估计是组合导航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经典Kalman滤波方法是组合导航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滤波方法,但由于动态条件下组合导航系统状态噪声和量测噪声的统计信息的不准确,常导致滤波精度的下降,影响组合导航的性能。
滤波初值的选取与方差矩阵的初值对滤波结果的无偏性和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不恰当的选择可能导致滤波过程收敛速度慢,甚至有可能发散。
另外系统误差模型的不准确也会导致滤波过程的不稳定。
渐消记忆自适应滤波方法通过调节新量测值对估计值的修正作用来减小系统误差模型不准确对滤波过程的影响。
当系统模型不准确时,增强旧测量值对估计值的修正作用,减弱新测量值对估计值的修正作用。
捷联惯导算法与组合导航原理讲义一、捷联惯导算法捷联惯导(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是一种通过测量惯性传感器的运动参数实现导航定位的技术。
惯性导航系统中包括了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传感器,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可以推算出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姿态等信息。
1.1加速度计加速度计是一种测量物体加速度的传感器。
常见的加速度计有基于压电效应的传感器和基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的传感器。
加速度计的原理是通过测量物体受到的惯性力,推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由于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导数,因此通过对加速度的积分操作,可以计算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
1.2陀螺仪陀螺仪是一种测量物体角速度的传感器。
常见的陀螺仪有机械陀螺仪和MEMS陀螺仪等。
陀螺仪的原理是基于角动量守恒定律,通过测量转动惯量的变化,推算出物体的角速度。
与加速度计类似,通过对角速度的积分操作,可以计算物体的姿态。
1.3捷联惯导算法离散时间模型中,位置、速度和姿态等状态变量通过积分加速度和角速度来更新。
由于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测量结果存在噪声,因此在积分操作时需要加入误差补偿算法来消除误差。
常见的误差补偿算法有零偏校正和比例积分修正等。
连续时间模型中,位置、速度和姿态等状态变量通过微分方程来描述,并通过求解微分方程来更新状态。
由于计算量较大,通常需要使用数值积分方法来求解微分方程。
常见的数值积分方法有欧拉法、中点法和四阶龙格-库塔法等。
二、组合导航原理组合导航是一种融合多种导航技术的导航方式。
常见的组合导航方式有捷联惯导与GPS组合导航。
组合导航通过融合多种导航系统的测量结果,可以提高导航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2.1捷联惯导与GPS组合导航捷联惯导与GPS组合导航是一种常见的组合导航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捷联惯导提供了高频率的惯导数据,可以提供较高的定位精度,但是由于其测量结果累积误差较大,会逐渐偏离真实轨迹。
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系统高精度初始对准技术研究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系统高精度初始对准技术研究引言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系统是一种集捷联惯导和其他导航传感器(如GPS、气压计、陀螺仪等)的优势于一体的导航系统,具有在惯导滞后情况下实现导航信息快速、准确更新的优势。
为了确保导航精度和可靠性,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系统的初始对准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系统高精度初始对准技术的研究。
一、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系统概述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系统是一种通过融合多种导航传感器测量数据来计算导航解的导航系统。
其中,捷联惯导通过惯性导航算法利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提供的姿态、速度和位移信息进行导航计算,而组合导航则通过融合GPS和其它传感器的信息来修正惯导的误差,提供更准确的导航结果。
二、初始对准技术的研究现状初始对准技术在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系统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其精度和可靠性具有重大影响。
目前,针对初始对准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惯性传感器标定:惯导系统的精度和准确性直接依赖于惯性传感器的性能。
因此,对于惯导系统而言,惯性传感器的标定至关重要。
传感器标定主要涉及惯性传感器的误差估计、参数校准和标定方法等。
2. 导航状态估计算法: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系统的核心是导航状态估计算法。
目前常用的算法包括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以及粒子滤波(PF)等。
这些算法通过融合多种传感器的信息,实现对导航状态的准确估计。
3. 高精度传感器融合:为了提高初始对准的精度和可靠性,可以考虑使用更高精度的传感器,如高精度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
此外,对于GPS系统而言,使用双频技术和高精度的差分GPS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导航精度。
三、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系统高精度初始对准技术研究在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系统高精度初始对准技术的研究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初始对准的精度和可靠性:1. 多目标标定方法:采用多目标标定方法来标定捷联惯导系统中的惯性传感器。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北斗-GPS-SINS组合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篇一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北斗-GPS-SINS组合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导航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技术手段,导航系统的设计不仅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融合,而且其实现过程的复杂性和精细度也在不断提升。
在众多的导航系统中,北斗/GPS/SIN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捷联式惯性测量系统)组合导航系统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互补性,逐渐成为了众多应用领域的首选。
本文将就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北斗/GPS/SINS组合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深入探讨。
二、系统设计概述(一)设计目标本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北斗/GPS/SINS的组合导航,提高导航的精度和可靠性,满足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导航需求。
通过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将组合导航系统应用于各类设备中,实现高效、精准的定位和导航。
(二)设计原理本系统设计基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结合北斗/GPS/SINS的各自优势,通过数据融合算法实现组合导航。
其中,北斗和GPS提供全球定位信息,SINS提供高精度的姿态和速度信息,三者之间的数据通过算法进行融合,从而得到更准确、更稳定的导航信息。
三、系统硬件设计(一)处理器选择系统硬件的核心是处理器,本系统选择高性能的嵌入式处理器,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良好的功耗控制能力。
(二)模块设计系统硬件包括北斗/GPS接收模块、SINS测量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等。
其中,北斗/GPS接收模块负责接收卫星信号并转换为数字信号;SINS测量模块负责测量姿态和速度信息;数据传输模块负责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给上位机或其它设备。
四、系统软件设计(一)操作系统选择本系统选择适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操作系统,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二)软件开发环境搭建为方便开发,搭建了包括编译器、调试器等在内的软件开发环境。
同时,为保证软件的兼容性和可移植性,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软件开发。
导航工程技术专业导航仿真技术研究导航仿真技术在导航工程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导航工程技术专业导航仿真技术研究导航仿真技术在导航工程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导航工程技术是一门对导航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建设和应用的学科,而导航仿真技术在这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导航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其在导航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导航仿真技术的概述导航仿真技术是一种通过模拟导航系统行为和环境条件来研究和评估导航性能的技术。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导航系统在不同场景和条件下的表现,从而指导导航工程技术的研究和改进。
二、导航仿真技术的研究内容1.导航系统模型的建立在导航仿真技术中,首先需要建立导航系统的模型。
这个模型应该能够准确地描述导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
2.导航信号模拟导航系统依赖于卫星发射的信号进行定位和导航。
导航仿真技术需要模拟卫星信号的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信号衰减和干扰情况,以验证导航系统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3.导航系统性能评估通过导航仿真技术,可以对导航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例如,可以通过仿真来测试导航系统在不同精度要求下的定位精度、时延和可靠性等指标,从而选择合适的导航算法和参数配置。
三、导航仿真技术在导航工程技术中的应用1.导航系统设计和改进导航仿真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和改进导航系统。
通过仿真,工程师可以评估不同算法和模型对导航系统性能的影响,优化导航系统的设计和配置,从而提高导航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2.导航训练和教育利用导航仿真技术,可以为导航人员提供训练和教育的平台。
通过仿真,可以模拟各种导航场景和环境,让导航人员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和演练,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
3.导航系统性能评估导航仿真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导航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
通过仿真,可以模拟不同天气、地形和信号干扰等情况,评估导航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导航系统在众多领域如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中,捷联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简称INS)因其具有独立性强、实时性高和隐蔽性好的特点,成为众多导航系统中重要的技术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二、捷联惯性导航系统概述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基于惯性传感器(如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测量原理,将物理信息转化为电信号,以实现对载体姿态、速度和位置的实时解算。
相较于传统的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捷联式结构更加简单、体积更小、可靠性更高。
三、关键技术研究1. 惯性传感器技术惯性传感器是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
目前,高精度、低噪声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是研究的重点。
此外,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为惯性传感器的小型化、低成本化提供了可能。
2. 算法研究算法是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灵魂,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解算精度和实时性。
目前,主要的算法包括姿态解算算法、速度和位置解算算法、误差补偿算法等。
其中,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姿态和位置解算算法是研究的热点。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算法也在逐渐应用于捷联惯性导航系统中。
3. 系统集成与优化系统集成与优化是提高捷联惯性导航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
这包括硬件电路的优化设计、软件算法的优化以及系统整体性能的评估与优化等。
通过优化设计,可以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减小系统的体积和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四、发展趋势1. 高精度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导航系统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进一步提高惯性传感器的精度、优化算法、减少误差等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2.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捷联惯性导航系统中,提高系统的自主性、智能性和适应性是未来的重要趋势。
3. 微型化: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微型化、低成本化将成为可能。
捷联惯导系统的算法研究及其仿真实现Study and Simulation of 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1.1.3捷联惯导系统的发展趋势捷联式惯导系统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捷联系统的核心部件—惯性测量装置和计算机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的不断进步,为捷联惯性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硬件方面,新一代惯性器件如激光陀螺、光纤陀螺的成功研制,为捷联惯导的飞速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进入20世纪80-90年代,在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卫星等民用领域及各种战略、战术导弹、军用飞机、反潜武器、作战舰艇等军事领域开始采用动力调谐式陀螺、激光陀螺和光纤式陀螺的捷联惯导系统。
其中激光陀螺和光纤式陀螺是捷联惯导系统的理想器件。
激光陀螺具有角速率动态范围宽、对加速度和震动不敏感、不需温控、启动时间特别短和可靠性高等优点。
激光陀螺惯导系统己在波音757/767、A310民机以及F-20战斗机上试用,精度达到 1.85km/h 的量级。
20世纪90年代,激光陀螺惯导系统估计占到全部惯导系统的一半以上,其价格与普通惯导系统差不多,但由于增加了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其寿命期费用只有普通惯导系统的15%-20%。
光纤陀螺实际上是激光陀螺中的一种,其原理与环型激光陀螺相同,它克服了由激光陀螺闭锁带来的负效应,具有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极高、启动时间极短、动态范围极宽、结构简单、零部件少体积小、造价低、可靠性高等优点。
采用光纤陀螺的捷联航姿系统已用于战斗机的机载武器系统及波音777飞机中。
波音777由于采用了光纤陀螺的捷联惯导系统,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可高达20000h。
采用光纤陀螺的捷联惯导系统被认为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导航系统。
而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新型惯性器件关键技术的陆续突破,捷联惯导系统的可靠性、精度将会更高。
某组合导航系统捷联导航方案及仿真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27T18:19:29.87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作者:王欣张龙飞李锦龙王丹李晓菊[导读] 捷联导航方案在自主导航系统中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导航原理,导航方法设计,以及仿真设计原理和实现。
利用仿真技术,进行捷联惯性组合导航系统模拟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捷联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的可行性和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四〇一所,西安 710025)
摘要:捷联导航方案在自主导航系统中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导航原理,导航方法设计,以及仿真设计原理和实现。
利用仿真技术,进行捷联惯性组合导航系统模拟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捷联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组合导航系统;组合导航方法;数据修正;仿真
1组合方案内容
1.1性能分析及组合导航原理根据组合导航系统的使用要求,惯性/卫星组合导航系统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有简单组合模式、浅组合模式、深组合模式。
简单组合模式是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位置和速度直接重置惯性导航系统;浅组合模式是利用惯性导航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输出的位置和速度信息的差值作为观测量,利用滤波器估计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并进行校正;深组合模式是惯性导航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相互辅助和相互修正,实现协同超越。
三种组合方式对比,简单组合模式能直接修正惯性导航系统的位置和速度,但无法修正姿态误差和惯性测量元件误差,浅组合模式能校正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但无法修正卫星导航系统的误差,不能彻底发挥二者的优势,深组合模式对惯性导航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都有修正效果,但是工程实现难度较大,因此,组合模式选用简单组合模式。
组合导航系统定位误差在不考虑对准误差和姿态解算误差的情况下,加速度测量误差不能大于,但是,实际系统肯定存在对准误差和姿态解算误差,所以单一的惯性导航不能满足技术指标要求,必须与其他导航方式组合。
采用GNSS导航和捷联惯性导航的组合方式。
其中GNSS导航具有定位精度高、导航误差不随时间积累、可全天时、全天候工作、难直接提供姿态信息、数据更新率低、易受电磁干扰等特点;惯性导航系统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短时精度高、导航信息完整和数据更新率高等特点。
两种导航方式对比,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能提供完整连续的导航参数,具有完全自主、短时精度高的优点。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解算出的速度、位置与GNSS提供的速度、位置之差作为卡尔曼滤波器的观测量,姿态误差、速度误差和位置误差作为卡尔曼滤波器的状态变量,估计出状态变量的最优估计值后,对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进行校正。
1.2捷联惯性导航算法组合导航系统的捷联导航算法包含姿态更新、速度更新和位置更新。
算法设计时,利用四元数法将系统采集到的角速度实时算出姿态
阵,进而求出载体的姿态角,对系统采集到的视加速度进行补偿和坐标转换,解算出速度和位置
捷联导航算法原理见图1中虚线框内部分。
图1捷联导航算法原理框图 1.3组合导航方法
采用节所述的方法解算出载体当前速度和位置,与GNSS提供的速度和位置相减作为卡尔曼滤波器的观测量,姿态误差、速度误差和位置误差作为卡尔曼滤波器的状态变量,估计出姿态误差、速度误差和位置误差的最优估计值后,对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进行校正。
2仿真
2.1仿真结果
仿真曲线见图2-3所示:
图2 角度曲线
图3速度曲线
3结论
本方法是主要是采用接收机接收到的卫星定位到的速度和位置与子惯导解算出的相应值的比较值做为量测值,通过滤波实时估计出姿态误差、速度误差和位置误差,通过修正来实现系统的组合导航。
通过仿真,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岩,于凯,纪志农.捷联惯性/星光组合导航车载试验研究.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08
[2]马建萍.GPS辅助捷联惯导系统动基座初始对准新方法.传感技术学报.2010
[3]严恭敏,秦永元,马建萍.车载导航系统动态高精度初始对准技术.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
[4]宋志安,王文馨.由阶跃响应曲线辨识传递函数的图解方法.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
[5]严恭敏,翁浚,白亮,亲永元.基于惯性参考系的动基座初始对准与定位导航.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