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桂汤证
- 格式:docx
- 大小:15.87 KB
- 文档页数:2
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放疗科李要轩【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桂枝加桂汤——四条医案展开全文5奔豚——曹颖甫医案刘右,初诊,九月十六日。
始病中脘痛而吐水,自今年六月每日晨泄,有时气从少腹上冲,似有瘦块。
气还则绝然不觉。
此但肝郁不调,则中气凝滞耳。
治宜吴茱黄汤合理中。
淡吴萸四钱生党参五钱干姜三钱炙草三钱生白术五钱生姜三片红枣十二枚二诊九月十八日。
两服吴茱萸合理中汤,酸味减而冲气亦低,且晨泄已全痊。
惟每值黄昏,吐清水一二口,气从少腹挟痞上冲者,或见或否。
治宜从欲作奔豚例,用桂枝加桂汤,更纳半夏以去水。
川桂技三钱白芍三钱生草钱半桂心钱半制半夏五钱生姜五片红枣七枚,服后痊愈。
《经方实践录》6奔豚——岳美中医案老友娄某的爱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一年余,于1973年4月16日远道来京就诊。
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虬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
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
此中医之奔豚气,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证,予仲景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水煎温服,每日1剂。
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一次呕吐。
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
药后,时有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与理中汤加肉桂、吴萸,数剂而愈。
按语:《金匮要略》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本案其女暴亡,悲哀忧思过甚,致发心脾阳虚,火不下达,下寒上逆。
因下焦寒气有或聚或散之时,所以少腹瘕块有或隐或现之候。
心阳虚损,下寒上逆,则气从少腹上冲心,与桂枝加桂汤温阳降逆,正中病机,果有神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论:阳明五十二:师解,凡水寒土湿,阴气凝结,瘕块坚硬,多病溏泄。
服暖水燥土之剂,阳回泄止,寒消块化,续从大便而出,滑白黏联,状如痰涕,是即固瘕之泮解而后行者也。
本条医案,呕吐腹痛者,胃气逆而不能食也,寒气凝结,木陷不行,贼脾腹痛也。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E.以上都不是一、选择题〔共50 分,每题1 分〕。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以下除哪项之外的证候?得分:A 型题:每题都有 ABCDE 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正确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A.燥热结聚胃腑B.邪热充满内外C.表热过盛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
请填入:A.心烦腹满B.昼日烦躁不得眠C.身热不去D.心烦腹满,卧起担忧E.卧起担忧3.“霍乱”头痛发热,身苦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A.内热偏盛B.湿热较盛C.阴虚较盛D.热与水结较盛E.邪在阳,表不解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A.桂枝汤B.大青龙汤C.小青龙汤D.苓桂术甘汤E.五苓散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A.先煮B.后下C.用麻沸汤渍之D.与它药同煮E.以上均不是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A.五苓散证B.甘草泻心汤证C.桂枝人参汤证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E.旋复代赭汤证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主之”A.小承气汤B.大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白虎汤E.栀子厚朴汤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1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A.白虎汤B.大承气汤C.四逆汤D.四逆加人参汤E.白虎加人参汤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A.发散寒湿B.温下寒湿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E.温阳祛寒,除湿1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A.竹叶石膏汤B.栀子豉汤C.白虎汤D.桂枝汤E.白虎加人参汤1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B.调胃承气汤C.栀子厚朴汤D.桂枝加芍药汤E.理中汤14.原文填空:“阳明病,胸胁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
桂枝汤功效与作用桂枝汤的配方: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桂枝汤桂枝汤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方歌: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伤寒论》古本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水煎服。
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
(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
)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
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
(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
以遍体湿润为度。
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
)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
(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
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
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
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
桂枝汤治疗皮肤病桂枝汤应用众方之首桂枝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枝汤为《伤寒论》群方之首本为太阳中风证而设。
历代医家发挥经旨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将之应用于临床各科。
兹述本人应用桂枝汤治疗皮肤病的体会以供参考。
1、寒冷性荨麻疹李某某女40岁。
2004年5月27日就诊。
周身起风团瘙痒反复发作20余年。
诉近20年来每于受风寒后出现周身皮肤风团、痒。
曾先后在各地大小医院诊断为“寒冷性荨麻疹”遍试中西药不效。
现周身时起大小不等的淡红色风团、痒。
每于外受风寒后发生即使在暑夏遇空调或游泳时也发病以致夏日炎炎也须穿长衫裤遇热则消退面色萎黄纳差时胃脘隐痛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营卫不和卫外不固。
治拟调和营卫固表御风。
药用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炙甘草10g、生姜皮5g、大枣10g生黄芪10g、白术10g、防风10g汉防己10g。
服上方10剂后多年顽疾痊愈。
按荨麻疹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变应性皮肤病。
为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所引起的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反应。
其病因复杂临床上出现许多特殊类型寒冷性荨麻疹就属其中之一其多病程漫长、反复发作、顽固难愈。
中医称之为“风瘾疹”乃因卫气不能固表风寒拂郁肌肤所致。
桂枝汤正合其病机此类患者多兼脾胃气虚可合玉屏风散、四君子汤甚者兼有肾阳虚可加肉桂、附子、仙茅、仙灵脾以温阳散寒。
2、冬季皮肤瘙痒症王某某男60 岁。
2003年11月24日就诊。
冬季皮肤瘙痒五年。
述近5 年来每于入冬之后出现周身皮肤瘙痒立春后则渐消。
口服“息斯敏”外用“无极膏”、“皮炎平”效果不显。
现皮肤干燥上覆少许糠秕状鳞屑痒甚逢暖或汗出时则可减轻。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风寒束表。
治拟散寒祛风和营止痒。
药用麻黄15g、桂枝15g、白芍6g、炙甘草4.5g、干姜6g、大枣3枚荆芥6 、防风6g、羌活4.5g、桔梗6g。
服上方10 剂后诸症消失。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及名解一、太阳病:1、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经证之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①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服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1.药后啜粥2.温覆微汗3.见效药停4.不效继进5.药后禁忌2、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麻黄、葛根加桂枝汤)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中风兼肺气不利):①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厚朴、杏子加桂枝汤)。
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漏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加桂枝汤)5、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损伤):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汗后营气不足身痛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经证之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太阳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先煮麻黄,去上沫)2、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呕吐的证治):①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类方目录:1、桂枝汤2、桂枝加桂汤3、桂枝加芍药汤4、桂枝加大黄汤5、桂枝加附子汤6、桂枝新加汤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8、桂枝加葛根汤9、桂枝甘草汤10、桂枝去芍药汤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4、桂枝救逆汤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7、小建中汤18、桂枝人参汤1、桂枝汤适应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桂枝汤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5)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25)桂枝汤6.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7.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8.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7)9.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10.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
可发汗,宜桂枝汤。
(234)1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1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桂枝汤小和之。
(387)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14.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篇)【桂枝汤古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喘咳者。
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补气之力。
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
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
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
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
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
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
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
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
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①者,必發奔豚②。
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117)【词解】
①核起而赤:指被针处因寒闭阳郁而红肿如核。
②奔豚:证候名。
豚,猪。
以猪的奔跑形容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部。
该证时发时止,发时憋闷欲死,痛苦异常。
【提要】
论述心阳虚奔豚的证治。
【释义】
用烧针强发其汗,汗出腠理开,邪气乘虚从针处侵入,寒闭阳郁,气血凝滞,故“核起而赤”。
迫劫发汗,损伤心阳,心阳虚难于制约肾水,水寒之气上犯心胸,故作奔豚,患者感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犹如小猪奔突之状。
其治当求心阳虚之本,可用艾柱灸针处之赤核上各一壮,以温阳散寒,再用桂枝加桂汤内服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病机】
心阳虚弱,阴寒之气上逆。
【治法】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方义】
本方由桂枝汤重用桂枝而成。
方中重用桂枝温壮心阳,而平降下焦水寒之冲逆;芍药破阴结,利小便而去水气;生姜散水平冲,与甘
草、大枣辛甘合化,温通心阳,强壮君火,以降冲逆。
仅桂枝一味用量之变,便将解表调和之剂遂成平冲降逆之方。
关于本方是加桂枝还是肉桂,历来争议颇多。
其实汉代桂枝和肉桂不分,从桂枝去皮的用法来看,是去掉表层较厚的具有温里作用的肉桂成分,故当以加桂枝为妥。
【病案】
老友娄某的爱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1年余,于1973年4月1日远道来京就诊。
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
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
此中医之奔豚气。
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证,予仲景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水煎温服,每日1剂。
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一次呕吐。
依原方加半夏9g,茯苓9g,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
药后,时有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与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数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