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潜山油藏临界产量计算及现场试验
- 格式:docx
- 大小:36.36 KB
- 文档页数:5
齐古潜山油藏裂缝分布规律研究摘要:齐家古潜山油藏储集空间主要以构造裂缝为主,占整个储集空间的80%以上,它是刚性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裂缝,延伸远,不仅是油气的储集空间,也是运移通道。
因此,构造裂缝在本区油气聚集成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利用岩心观测和钻井、测井资料对齐古潜山储集层构造裂缝进行识别,准确的进行了裂缝参数的判定和齐古潜山储层评价,总结了齐古潜山的裂缝发育特征,证实了裂缝的有效性。
关键词:齐古潜山储层裂缝研究一、引言齐家古潜山位于欢喜岭油田齐家铺地区,潜山主体长约11公里,东西宽3~4公里,总面积约44平方公里。
整个潜山由南向北有三个局部山头组成,即南山头、中山头和北山头,呈北东向趋势伸展。
通过对齐家古潜山岩心岩性解释、薄片观察表明,该地区古潜山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中裂缝占重要的地位,对储集层性能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
本文通过裂缝野外观察及岩芯特点分析,测井资料的研究,结合油田产能的研究,对齐古潜山储集层裂缝作了定性评价。
认为潜山裂缝发育方向主要由三组:即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裂缝走向与主干断层走向一致,裂缝以高角度缝为主,倾角大都在70°以上。
二、裂缝野外观察及岩芯分析特点岩芯观察结果与石山露头观察结果走向及裂缝倾角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区别。
北东方向裂缝在本区普遍发育,在北部以北东方向一组裂缝为主,中部以近东西向两组裂缝为主,在南部则变化为北西方向的一组裂缝为组。
裂缝走向与断层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三、利用岩心资料进行构造裂缝参数的描述和统计(一)裂缝的倾角裂缝分为四个组系,近南北向两组和近东西向两组。
近南北向两组裂缝走向分别为北东0~20°和0~30°左右,裂缝倾角较小,为47~65°之间,裂缝密度1~21条/米,密集带间距30~40米,开度变化较大,为0.1~8.1mm。
近东西向两组裂缝走向分别为60~90°和110~140°左右,两组裂缝尖角近60°,裂缝倾角较大为70~90°,裂缝密度为1~15条/米,密集带间距为0.5~20米,开度较小,小于2mm,裂缝未被充填。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计算新方法张晓亮;张金庆【摘要】The conventional depletion oil recovery calculation method based on Darcy equation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to fractured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due to the strong anisotropy caused by the natural micro-fracture and the threshold pressure gradient of the matrix.A new depletion oil recovery calculation method is proposed,which can take both the reservoir anisotropy and the non-Darcy flow in matrix into consideration.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natural depletion oil recovery of fractured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within the ultimate drainage radius is only one third of that calcul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The non-Darcy flow oil production decline and the field application are analyzed to verify the calculation rationality,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 has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of actual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development.%结合非达西渗流理论,提出了能够同时考虑方向性非均质以及基质中流体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计算新方法。
裂缝性潜山气驱试验与研究针对裂缝性潜山油藏在开发后期,“高水高、采出程度高”与“压力低、采油速度低”的矛盾问题,实施了气驱。
总结见效特征:油井含水率持续下降; 注气见效与注水见效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 纵向上高部位气窜严重,影响注气效果。
该研究为同类油藏气驱提供了借鉴。
标签:裂缝;潜山油藏;气驱引言裂缝性潜山油藏具有纵向有效厚度大、裂缝发育的储层地质特征,微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
在注水开发中后期后,产能降低,含水率上升,保持地层压力与控制含水的矛盾突出。
近年来,潜山油藏的气驱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各类油藏的先导试验也取得一定成果。
注气提高潜山油藏采收率具有更多优势,一方面注入气能够进入注水无法波及的微细裂缝,提高波及体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驱油效率。
1 概况1.1 地质特征杜家台古潜山开发目的层为上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
含油面积2.55Km2,地质储量为1049×104t,标定采收率为19.4%,可采储量203×104t。
1.2.1构造特征杜古潜山是一斜坡背景上北西侧受断层控制的东缓西陡,东西不对称,向南倾没的古地貌山头。
1.2.2 岩性特征杜古潜山储层岩性主要为变余石英岩,占85%以上;局部发育呈条带状,分布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和闪长斑岩。
1.2.3 储层特征杜古潜山油藏的储集空间有三种类型,宏观裂缝、微裂缝和少量溶孔。
微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孔喉半径一般为0.16~100m?m。
1.2.4 油层发育及油藏类型杜古潜山属裂缝性潜山油藏,基本属于纯油藏。
1.2.5 流体性质地下原油密度约为0.7806 g/cm3,原始气油比为40-65m3/t,平均溶解系数为0.38-0.47m3/m3.MPa,体积系数 1.127-1.196。
地层水平均总矿化度为4415.0mg/L,水型为碳酸氢钠型。
1.2.7温度压力杜古潜山油藏原始地层压力约为22.8MPa,饱和压力为9.61MPa,原始压力系数为1.003。
《裂缝性特低滲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篇一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一、引言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作为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显著的挑战性。
这一类油藏的特点是孔隙网络中存在的细微裂缝导致储层渗流速度慢、渗透性低。
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和预测此类油藏的开采行为,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采策略和降低开发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针对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二、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1. 实验装置和材料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包括:油藏模拟系统、储层模拟器、高压驱替系统和微观成像系统等。
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砂石、矿物颗粒、人造流体等。
2. 实验步骤(1)储层模型的建立:根据地质资料和测井数据,通过合理比例配制砂石和矿物颗粒,构建与实际储层相似的物理模型。
(2)模拟油藏条件:在模拟器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以模拟实际油藏的储层环境。
(3)驱替实验:通过高压驱替系统,向储层模型中注入人造流体,观察并记录流体的流动行为和分布情况。
(4)微观分析:利用微观成像系统对储层模型进行微观观察,分析裂缝的分布、大小、连通性等特征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分析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可以获得以下关键信息:1. 裂缝的分布和大小:通过微观成像系统观察和分析,可以获得裂缝的分布情况、大小和连通性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储层的渗流特性和优化开采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 流体流动行为:通过驱替实验,可以观察到流体的流动行为和分布情况,包括流体的流向、速度和分布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储层的渗流特性。
3. 开发潜力评估:结合实验数据和地质资料,可以对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潜力进行评估,为优化开采策略提供依据。
四、应用与讨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开采策略:通过对储层模型进行物理模拟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储层的渗流特性和流体流动行为,从而为优化开采策略提供依据。
裂缝性储层关键参数测井计算方法摘要:在20世纪末开始规模开发,由于储量动用难度大,截止目前仍有较大的储量未动用,后续的滚动开发仍然具有一定潜力。
研究区下沟组发育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储集层岩性主要有碳酸盐岩和碎屑岩,2类储层均见到工业油流,储层孔隙度分布在1%~10%之间,主要集中在3%~5%,细砂岩孔隙度略大,介于2%~6%之间;渗透率分布在1~5×10-3μm2,平均4.4×10-3μm2,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裂缝的发育改善了储层的储集及渗滤能力,使储层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基于此,本文对裂缝性储层关键参数测井计算方法进行研究,作出以下讨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裂缝性储层;关键参数;测井;计算方法引言不完全统计显示,裂缝性储层的油气储量约占国内全部储量的50%。
裂缝储层主要由碳酸盐岩、砂砾岩组成,渗漏通道主要是裂缝,根据裂缝大小,可能会分成大裂缝和小裂缝。
裂缝性储层与页岩和碎石储层相比是特殊的,因此该类储层的主要参数计算成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困难之一。
1岩心观察在钻井取心的岩心或者岩屑样品中,可以见到填充物,确认岩样中是否有裂纹。
岩石中的裂缝通常是由地下应力的变化形成的,并向外延伸,因此根据采集的岩心进行分析后,可以大致计算裂缝间隙的大小以及裂缝的长度、宽度和切割度,还可以计算裂缝的倾斜角度以及特定的位置和渗透性,这些数字对裂缝分析和研究至关重要。
2裂缝解释裂缝性油藏的有利储层中裂缝发育是关键,裂缝开度、密度、倾角、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计算至关重要,其分析手段主要来源于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解释裂缝基本为定性描述,常规测井主要依赖深浅侧向曲线计算裂缝参数,解释结果不够系统,由此,设计多个曲线的多因素综合方法以全面评价裂缝属性。
2.1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评价裂缝发育程度在3个方面有较强敏感性:①成像测井能量衰减越大、高角度缝越发育,则说明储层裂缝越发育;②井径曲线扩径有较强响应;③与白云岩体积含量正相关的岩性综合系数NC越大,储层越有条件发育裂缝。
自然电位测井评价海拉尔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姜达贵【摘要】海拉尔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程度差,有效储层识别难,在油田开发过程出现大量低产低效井,经济有效开发效果差.为进一步挖掘油层潜力,提高油井产量,提出利用自然电位评价海拉尔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的有效性.依据岩心分析、地质特征研究、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及生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基质渗透率极低的情况下,自然电位异常主要是有效裂缝导致,根据实际生产资料与自然电位异常幅度的关系,制定有效储层识别标准,并在现场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方法适用性强,对油田综合调整有指导意义.%The development of metamorphic buried hill fractured reservoirs is poor in Hailar oilfield,so,i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reservoir effectiveness.In the oilfield development process,a large number of low yield wells appear.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oil layers and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of oil wells,we put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natural potential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fractured reservoirs in Hailar oilfield.Based on core analysis,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logging data,production data comprehensive analysis,in the case of low permeability,we found that the spontaneous potential anomaly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effective fractures.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ual production data and abnormal amplitude of the natural potential,the effective reservoir identification standard is established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effect is good.The method has stronger applicability,and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omprehensive adjustment of oilfield.【期刊名称】《测井技术》【年(卷),期】2017(041)005【总页数】5页(P550-554)【关键词】测井评价;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自然电位;海拉尔油田【作者】姜达贵【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开发技术中心,内蒙古海拉尔0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40 引言裂缝是岩石中由于构造变形或物理成岩作用形成的面状不连续体[1]。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第33卷第4期2009年8月JOURNAL OF DAQING PET ROLEU M INS TIT UT E V o l.33No.4Aug.2009多井型综合开发潜山裂缝性油藏曲延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海拉尔盆地潜山裂缝性油藏具有断裂带发育、小断层破碎、储层变化大等特点,采用单一的直井开发方式,对断块附近断失层位较多和垂直裂缝发育的储层存在很多不适应性,开发效果较差.针对潜山裂缝性油藏特殊的地质特点,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研究了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和油藏类型,提出了采用直井、定向井和水平井多井型综合开发潜山裂缝性油藏,可有效开发油田,增加储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关键词:裂缝性油藏;多井型综合;水平井;开发方式中图分类号:TE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891(2009)04-0001-040引言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位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凹陷内部断层发育,形成了复杂的不规则网络状裂缝性油藏[1-3].目前,国内外对于裂缝性油藏的开发仍以直井为主.随着钻井新技术日趋成熟,许多油田正尝试着利用水平井等方式开发裂缝性油藏.通过对布达特群潜山油藏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尤其对浅变质储层裂缝分布规律和油藏类型进行了精细研究,在明确裂缝发育程度和潜山油藏类型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多种钻井技术相结合的开发方式进行开采.通过多井型开发方式综合应用,提高裂缝性油藏开发效果,增加储量动用程度,最终提高油田采收率,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经验[4-5].1油藏地质特征1.1储层特征根据区域研究结果和岩电变化特征,布达特群划分为3个油层组,即BÑ、BÒ和BÓ组.因区域差异抬升作用,BÑ组剥蚀严重,仅在个别断块有分布;BÒ组大多直接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BÓ组分布广泛,但部分井未钻至该段.隔层脉冲试验证明,BÒ和BÓ组之间隔层稳定,砂泥岩段厚度为4.4~185.0 m,平均为27.5m,形成上下2套裂缝网络系统.1.2裂缝特征1.2.1规模岩心和微观薄片观察显示,从微观(小于10.0L m)到宏观(大于1.0mm)各种宽度级别的裂缝在布达特群都能见到.由于溶蚀作用,裂缝最大宽度可达10.0mm.裂缝宽度以小于11.0m m的裂缝为主,占60%以上(见图1),有效缝为中-小裂缝和部分微裂缝,见图2.1.2.2产状分布根据岩心及裂缝测井资料统计,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主要发育4组裂缝,即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倾角以中-高角度裂缝为主,有效裂缝以高角缝为主,裂缝倾角分布具有双峰特征,倾角主要集中在30b~90b之间,见图3.有效裂缝倾角分布也呈现双峰特征,倾角在50b~70b和80b~90b 之间的裂缝有效性最好,见图4.收稿日期:2008-12-23;审稿人:殷代印;编辑:陆雅玲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1521010)作者简介:曲延明(1977-),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方面的研究.图1裂缝宽度分布频率图2有效裂缝宽度分布频率图3裂缝倾角分布频率图4有效裂缝倾角分布频率1.2.3空间分布应用地震方差体和有限元应力场Ansys模拟法预测,裂缝主要发育在贝16断块和贝14断块,线密度为16~24条/m,贝28断块和贝30断块相对较差,线密度为8~16条/m.不规则裂缝网络状剥蚀断块油藏:受圈闭边界长期活动性断层的影响,裂缝发育.由于潜山顶面暴露时间较块状潜山油藏时间短,裂缝未达到完全有效沟通,裂缝成网络状.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保存的主要因素,以油贮大面积聚集在潜山表面和在断层带附近为特征[6].贝30、贝14和贝28断块为此类型油藏.不规则裂缝网络状内幕断块油藏:潜山内幕油藏的油贮全部隐藏在潜山内部,在潜山表面一般没有裸露.这种油藏只有纵向上裂缝非均质很强,储层和致密隔层间互存在,且具层状结构的潜山中才能形成.布达特潜山内幕存在隔层和裂缝系统,导致不规则裂缝网络状内幕断块油藏发育,该种类型油藏仅分布在活动性断层附近,范围局限,规模较小,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或独立油水系统.2不同井型单一开发布达特群潜山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储层分布火成岩、砂砾岩、砂岩和泥岩等多种岩性,经风化剥蚀作用和浅变质作用,潜山不同部位裂缝发育程度差异很大,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平面差异很大.从已投产的直井生产情况看,同一断块内开发井产量变化较大.由于天然能力不足,弹性开采产量递减快,稳产状况差.采用常规直井注水开发,因高角度裂缝发育和隔层分布不稳定等因素,易造成注水受效差、油井见水后含水率上升快等问题,开采速度和采收率会比较低,低效井比例大.定向井适合于断层发育的油田.在断裂带附近,断层发育部位,采用定向井开发可以提高油层钻遇率,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改善潜山油藏开发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提高驱油效率的问题,仍然存在直井开发中易出现的问题.利用水平井开发裂缝性油藏,钻遇垂直裂缝和溶洞的机会多,单井泄油面积大,可以减轻底水锥进,扩大波及面积,提高单井产量[7].但水平井适合单一层位的开发,不能解决布达特群同一套井网开发多个油层的问题;而且布达特潜山油藏在不同断块裂缝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不同,采用单一水平井方式开发效果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第33卷2009年差异大,存在一定风险.3 潜山裂缝性油藏开发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是由断层组成的极为复杂的断裂系统,油田主体被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层切割成贝30、贝28、贝14和贝16断块,断块内部又被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内部断层进一步切割成更小的断块(见图5).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了不规则网络状裂缝性油藏.图5 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顶面构造示意在布达特群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上,考虑储层厚度发育状况、裂缝分布特征、隔层稳定性以及油藏类型等因素,在断块内部水平裂缝相对发育部位,主要以直井网为主;定向井网比较固定,主要部署断裂带附近、断层发育部位;在储层厚度横向相对稳定和垂直裂缝发育部位部署水平井.以贝14-3平1井设计为例.贝14-3平1井位于贝14断块的东部贝14-3井区,为不规则裂缝网络状剥蚀断块油藏,主要储集空间为高角度构造裂缝和溶蚀孔洞.3.1 裂缝发育有利区预测在应用完钻直井数据重新落实布达特群顶面构造和断层位置基础上,采用岩心观察、3D Mo ve 、吸收系数和地震反演等方法,研究了贝14断块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断层附近、构造转折处应变量高,形成裂缝优势发育区.主要发育NE-SW 、NN W-SN 、NEE-SWW 向三组裂缝,与各期构造活动分析结果相吻合.模拟预测贝14-3井区位于断裂交汇区,构造变形大,应变剧烈,为强应变裂缝发育区.同时,贝14-3井的吸收系数强,吸收段与测井解释有利储层段对应效果较好,反映目的层段储层的裂缝发育程度与含油气信息匹配.贝14-3井射开厚度为34.3m,压后抽汲,日产油41.99t.吸收系数平面分布图上,贝14-3井区表现为吸收强、裂缝孔洞比较发育.贝14-3井区B Ò1-Ò4油组地层保留完整,局部井点出露为B Ñ油组,B Ò油组有效厚度大,3口井有效厚度大于50m.贝14-3井位于局部小构造高点上,综合3Dmov e 、吸收系数、相干体、成像测井分析,贝14-3井区是裂缝发育有利区,裂缝以高角度构造缝为主,是部署水平井有利区.3.2 水平井设计设计水平井轨迹为弧线)直线形,钻进目的层为B Ò1、B Ò2、B Ò3油组,水平井目的层A C 段水平位移为367.87m.设计贝14-3平1井第1着陆点为倾斜钻进B Ò1油层中部A 点,A 点垂深海拔为-1314.32m ,并以一定弧度向下钻穿B Ò2、B Ò3油层,钻穿B Ò3油层底界后向上返回到B Ò3油层中部,即第2靶点A 2点,A 2点垂深海拔为-1446.6m,距A 点水平位移为204.29m,然后近似水平钻进163.58m 到第3靶点C 点结束,水平段完钻后沿地层平行向下钻进至储层不发育处完钻.见图6.3.3 水平段方位水平段的取向应尽量与裂缝系统中主裂缝的走向垂直,或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垂直,使水平井进行压裂改造时,尽可能的沟通天然裂缝网络,增加水平井产量.第4期 曲延明:多井型综合开发潜山裂缝性油藏图6 贝14-3平1井井眼轨道剖面示意贝14-3井区裂缝主要为NE -SW 、NNW -SN 、NEE -SWW 方向伸展,为能够穿越更多的裂缝,水平井方向应尽量与各裂缝组系相交,提高各角度的渗流能力,因此设计水平井方向为网格方位角92.88b ,形成与各组裂缝呈17.88b ,47.88b ,72.12b 交角斜交.贝14-3平1井目的井段方位角与构造倾向近于平行.4 现场应用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各类井全部完钻,直井平均单井解释有效厚度为48.0m,定向井平均单井解释有效厚度为32.0m,贝14-3平1井解释有效厚度为103.6m.直井贝14-B57-60井于2004年12月直接投产,单井射开有效厚度为27.2m,初期日产油3.2t,采油强度为0.118t/(d #m ),自然产能低.为此,其余井采用压裂方式投产,平均单井射开有效厚度为21.5m,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10.3t,采油强度为0.477t/(d #m);稳定后平均单井日产油7.13t,采油强度为0.332t/(d #m).定向井全部压裂投产,平均单井射开有效厚度为20.0m ,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8.27t,采油强度为0.415t/(d #m);稳定平均单井日产油3.8t,采油强度为0.190t/(d #m).贝14-3平1井于2007年11月投产,射开有效厚度为42.3m,初期日产油25.6t,采油强度为0.605t/(d #m);目前日产油15.1t,采油强度为0.357t/(d #m).井区有3口直井,平均单井射开有效厚度为41.8m,初期单井日产油8.8t,采油强度为0.211t/(d #m);目前单井日产油6.5t,采油强度为0.156t/(d #m).5 结论(1)在断裂带附近、断层发育部位设计定向井,可以钻遇更多油层,提高单井产能.(2)针对裂缝发育部位,利用水平井穿过更多的裂缝,提升储层导流能力,增加单井泄油面积,抑制底水锥进,扩大波及面积,提高单井产量.(3)多井型综合开发潜山裂缝性油藏,可以增加储量动用程度,提高油田采收率.(4)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成果设计水平井地质方案,是保证水平井钻井成功的基础.参考文献:[1] 刘菊,林承焰,任丽华.苏德尔特构造带三叠系布达特群潜山油藏特征[J].断块油气田,2006,13(3):18-20.[2] 周兴熙.初论碳酸盐岩网络状油气藏)))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潜山油气藏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3):5-8.[3] 付晓飞,胡春明,李景伟.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演化及含油气性[J].石油学报,2008,29(3):356-362.[4] 袁士义,宋新民,冉起全.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281-335.[5] 袁昭,郭克诚,饶大骞.应用水平井技术治理西山窑油藏[A]M 低渗透油气田研究与实践卷六.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310-314.[6] 张吉光,王金奎,秦龙卜,等.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苏德尔特变质岩潜山油藏特征[J].石油学报,2007,28(4):21-25.[7] 陶国秀,郭迎春,费忠义,等.水平井技术在潜山油藏开发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4,16(3):24-26.大 庆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第33卷 2009年Abstracts Journal of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Vo l.33No.4A ug.2009AbstractsC 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 ractured reservoirs in buried hills with multiple well types/2009,33(4):1-4QU Y an-ming(H eadquar ter s of H ailaer Petr oleum Ex p lor ation and Develop ment,D aqing Oilf ield Cor p.Ltd.,D aqing,H ei-long j iang163712,China)Abstract:In Hailaer Basin,fractured r eser voirs in bur ied hills are char acter ized by fracture zone development,small fault br eaking up and big differ ence betw een reser voirs..If ado pting development mo de of stra ight w ells,ther e w ill be much ina-dapt abilit y and poo r develo pment response fo r r eser vo irs of fault ed horizo n being mor e near faulted block or vertica l fracture development.Based on fine reservo ir descript ion,this paper deals w ith t he char acter istics o f the fr actur es in reservo ir and reservo ir type,and pr ov ides a method of co mprehensiv e develo pment of fractured r eser voirs in buried hills w ith multiple well types to bring abo ut the desir ed result of effectiv ely develo ping oil fields,increasing reser ve tapping efficiency and enhancing oil recov ery.Key words:f ractured reservo ir s;multiple w ell ty pe;ho rizontal well;dev elopment modeReservoir-seal assemblage in Xujiaweizi fault depression and its control effect on natural gas enrichment/2009,33(4):5-8 WA N G Y a-chun1,2,L I Gang1,YA N G H ong-so ng1,ZH A N G Q un3(1.College of geosciences,D aqing Petr oleum I ns titute,D aqing,H eilongj iang163318,Chi na;2.Faculty o f Res our ces and I nf or mation,China Univer sity of P etr oleum,B eij ing102249,China;3.O il Field T her mal Pow er P lant,E lectr ic Pow er Gr oup,Daqing Petr oleum A dministr ative Bur eau,D aqing,H eilongj iang163314,China)Abstract:By research on natur al g as reserv oir and cap r ock and their assemblage relatio n,it w as considered t hat ther e w ere mainly top of K1yc1/K1yc1,K1d2/K1yc3and K1d2/K1yc43set s o f reserv oir-sea l assemblage in Xujiaweizi fault depression. T he top of K1yc1/K1yc1and K1d2/K1yc42sets of reservo ir-seal assemblag e is mainly dist ributed in t he so uth o f Xujiaw eizi fault depressio n,while K1d2/K1yc3reserv oir-seal assemblage ar e mainly distr ibuted in the nor th of X ujiaw eizi fault depres-sio n.By studies on r elatio n betw een reserv oir-seal assemblag e and natural gas distr ibut ion,it w as concluded that t her e w ere mainly3aspects of co ntr ol effect o f reserv oir-seal assemblage o n natur al g as enrichment in Xujiaweizi fault depression.L-i tho log y of K1yc1/K1yc1and K1d2/K1yc3reservo ir-seal assemblage is differ ent so that natural g as enr ichment deg ree is differ-ent.T he distance fr om K1sh to K1yc1/K1yc1reserv oir-seal assemblage is shorter than that fr om K1sh to K1d2/K1yc3r eser-v oir-seal assemblage,so that natur al g as enr ichment deg ree in K1yc1/K1yc1reservo ir-seal assemblage is higher.R eser voir-seal assemblag e in south and no rth of fault depression is differ ent so that natural gas enrichment deg ree is different.Key words:X ujiaw eizi fault depr essio n;natur al g as;r eser vo ir-seal assemblag e;enrichment deg ree;K1sh sour ce r ockFavorabl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oil accumulation in K1n2in Beier depression/2009,33(4):9-12ZHA O Gang1,ZHA N G Q un2,WA N G Xing-ya3,HU A N G H e4(1.Oil Recover y Plant N o.6,D aqing Oilf ield Cor p.L td.,D aq ing,H eilongj iang163114,China;2.O il Field T her-mal Pow er Plant,Electr ic P ower G roup,D aq ing P etr oleum A dministr ativ e Bureau,D aq ing,H eilongj iang163314,Chi-na;3.D ev elop ment L imited L iability Comp any of D aqing Yushulin Oilf ield,D aq ing,H eilongj iang151100,China;4. Ex p lo ration and D evelop ment Economic Ev al uation Centr e of L iaohe Oilf ield Cor p.L td.,Panj in,L iaoning124010, China)Abstract:Accor ding to oil reserv oir anato my studies,it w as co nsidered that the enr ichment of oil in K1n2in Beier depressio n was due to the fo llow ing4favo rable g eolog ical co nditions:K1n so urce ro cks had stro ng ability of hydrocar bo n generation, which could pr ovide sufficient o il source for o il accumulation in K1n2r eser vo ir;T23-T1faults offer ed favo rable tr anspor ting pathw ays for oil fr om K1n source r ocks m igr ating to K1n2reser voir;K1d1mudsto ne cap r ocks prov ided cap r ock conditio n for accumulation and preser vatio n of oil in K1n2reserv oir;lastly the tra ps fo rmed by contro l of bo undary faults wer e effective traps for o il accumulation in K1n2reserv oir.Key words:Beier depr essio n;K1n2;o il accumulation;fav orable g eo lo gical co ndition;K1n so ur ce r ock;fault;K1d1cap ro ck。
裂缝性潜山油藏可采储量计算方法龙晓梅Ξ 钱丽杰(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方法 应用经验公式法、水驱特征曲线法、递减曲线法及数值模拟法对裂缝性潜山油藏进行可采储量计算研究。
目的 确定油藏的最终采收率,评价开发效果,并为同类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 根据油藏实际动态数据之间的统计规律,东胜堡潜山油藏可采储量为500×104t左右,采收率为3712%。
结论 计算可采储量的方法较多,应充分考虑油藏各种地质、开发动态实际因素,选择适合于该油藏的计算方法。
主题词 裂缝性潜山油藏 可采储量 采收率 计算方法 东胜堡前 言可采储量通常是指油藏在采用现代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出的总油(气)量。
对于砂岩油藏地质储量容易求准,通常用地质储量乘以采收率求得可采储量。
而潜山裂缝性油藏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各种地质参数很难求准,加之流体在双重孔隙介质中渗流的复杂性,地质储量和采收率都比较难以确定。
因此,计算潜山裂缝性油藏的可采储量的方法目前大多是以油藏实际开发动态数据的统计规律为依据进行测算。
本文介绍了4大类8种计算可采储量的方法,并以东胜堡潜山油藏为例。
可采储量计算方法11 经验公式法[1]经验公式法是计算可采储量最适用、最简便的一种方法。
它是通过对油藏的多项地质参数的确定,应用多元回归得到可采储量。
统计19个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达80%左右,地质储量大于100×104t以上的裂缝性油藏的多项参数,得到计算油藏水驱采收率的经验公式为:E R=106145×Φ・SoiB oi012866・K e・μwμo011438・S wi-01157(1)式中 B oi———原油地层体积系数;E R———水驱采收率,%;K e———油层平均有效渗透率,μm2;S oi———储量计算用原始含油饱和度,f;S wi———束缚水饱和度,f;Φ———储量计算用总孔隙度,f;μo———地层原油粘度,mPa・s;μw———地层水粘度,mPa・s。
潜山型油藏的优化压裂设计摘要:变质岩潜山的储层海拉尔油田有许多特性,例如,深埋很大厚度、繁杂的岩石类型,岩性复杂。
也有广泛的自然破裂增长型油藏以及区别地应力的储层和隔水层。
因此,在压裂设计中,人造裂缝容易沿着垂直方向扩展。
以这个方式,它导致净压力和狭窄的人造裂缝。
却得不到要求的长的宽的裂缝。
在此基础上的应力分布特征之间通过对储层和隔水层裂缝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延伸技术研制成功各自控制因素,用于人造裂缝扩展。
根据体积小水力裂缝结果,利用裂缝高度控制技术,优化压裂施工规模和提高刺激低应力防护层储层裂缝消失的问题就被解决了。
此技术运用到30口井。
压裂设计任务的成功率达到了81%,效果显著,这一成功比例的压裂建设及生产改进提高尤为突出。
论文简介:变质岩潜山的储层海拉尔油田有许多特性,例如,深埋很大厚度、繁杂的岩石类型,岩性复杂。
也有广泛的自然破裂增长型油藏以及区别地应力的储层和隔水层。
因此,在压裂设计中,人造裂缝容易沿着垂直方向扩展。
以这个方式,它导致净压力和狭窄的人造裂缝。
它也把沙子堵塞当支撑剂浓度在14%-25%的范围,因此成功率低。
质岩石水库许多特征,例如,许多天然裂隙发育、孔隙而被增长,厚宽度、小应力区别水库和隔水层。
在以上岩性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压裂设计方法。
这一方法可以采取结合储层地质条件、地应力条件及裂缝流体性,通过压裂建设风险分析结果优化施工参数,以小型压裂分析结果为依据确定压裂的细节。
因此,他实现了在实践中的个性化设计。
与此同时,现场控制技术提供支配微裂纹数量、裂缝高度、压裂液的虑失性、压裂液的阻力。
这些技术提高了对裂缝型油藏压裂成功率。
储层地质的特点:对于海拉尔油田潜山油藏类型,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是专业生产区域.储层岩石是钙质砂岩碎屑形态、长岩石中碎屑沙粒和碳酸盐质砾岩的堆积体。
岩石遭受变质,所以矩阵结构紧凑,孔隙度为4.0-14.3%,平均为7.8%。
渗透率为0.02-0.59md,平均为0.15md。
矩形油藏垂直裂缝试井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矩形油藏是一种常见的油气储集模型,其裂缝存在于储层中,对油气的产能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裂缝对油气开采的影响和预测其产能是油田开发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介绍矩形油藏垂直裂缝试井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方法。
一、矩形油藏垂直裂缝试井数学模型(1)裂缝厚度分布方程裂缝厚度分布可以用高斯函数来描述,即:h(x) = h0 * exp[-(x - xc)^2 / (2 * σ^2)]其中,h(x)表示距离裂缝中心x处的裂缝厚度,h0表示裂缝最大厚度,xc表示裂缝中心位置,σ表示裂缝的展宽程度。
(2)裂缝孔隙度分布方程裂缝孔隙度分布可以用线性函数或二次函数来描述,在本文中我们选用线性函数来描述,即:φ(x) = φ0 * (1 - m * (x - xc))其中,φ(x)表示距离裂缝中心x处的裂缝孔隙度,φ0表示裂缝中心处的孔隙度,m表示裂缝孔隙度的变化斜率。
(3)裂缝渗透率分布方程裂缝渗透率分布可以用指数函数来描述,即:k(x) = k0 * exp[-(x - xc)^2 / (2 * λ^2)]其中,k(x)表示距离裂缝中心x处的裂缝渗透率,k0表示裂缝中心处的渗透率,λ表示渗透率的变化程度。
(4)裂缝产能方程裂缝产能可以用裂缝渗透率的积分来描述,即:Q = ∫[0,L] k(x)h(x)dx其中,Q表示裂缝的总产量,L表示裂缝的长度。
以上就是矩形油藏垂直裂缝试井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
针对具体的油田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数据调整裂缝参数的取值,进而计算裂缝的产能。
二、矩形油藏垂直裂缝试井数学模型的应用方法(1)数据采集和分析首先需要采集并分析有关矩形油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数据,包括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以及裂缝的长度、厚度、渗透率等参数。
(2)裂缝参数求解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拟合或计算的方法求解裂缝的参数,包括裂缝厚度分布、孔隙度分布和渗透率分布等。
(3)产能计算将求解得到的裂缝参数代入裂缝产能方程中,计算裂缝的总产量。
辽河油田东胜堡潜山油藏裂缝预测
辽河油田东胜堡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强,其开发后期水窜和底水锥进问题比较突出,致使油藏开发效果差。
利用地震、测井和油藏综合分析技术,开展油藏裂缝精细刻画,将为二次开发部署奠定坚实的地质基础。
在岩心描述的基础上,论文主要采用地震属性法、地质成因法对潜山储层裂缝进行分布规律研究。
地震属性法是在井点岩心裂缝有效识别的基础上,井震结合标定裂缝,利用地震属性与裂缝的相关性进行基岩裂缝的预测;地质成因法是基于应力场作用下的地质体应变,通过古应力场模拟及岩石破裂理论判断裂缝的发育特征。
论文获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是:(1)岩心观察表明,储层主要发育两组高角度网状构造裂缝,其中,与构造走向一致的NE~NNE向最为发育。
裂缝开度一般为0.01-0.1mm,间距平均为2cm左右,局部以方解石和石英充填。
裂缝分布与储层岩性密切相关,且具有很好的含油性。
(2)地质成因法预测表明,潜山顶面主要发育NE-NW、EW两组共轭裂缝,裂缝分布集中在断裂带附近和地层倾角变化大的中低部位。
裂缝发育规模与连通程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3)能量属性能很好的反映裂缝在三维空间的分布,裂缝集中发育在构造高部位及断裂带附近,在距离潜山顶面50-300m左右是裂缝最发育层段。
(4)在裂缝预测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勘探开发特点,部署油水井措施11井次,新井4 口。
裂缝性潜山油藏临界产量计算及现场试
验
摘要:埕岛油田处于渤中凹陷、济阳坳陷、埕宁隆起交汇处,其潜山油藏共有太古界、古生界、中
生界三套含油层系,主要靠天然能量开采,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底水锥进导致的水淹。
本文通
过研究找出了适用于海上裂缝性底水潜山油藏临界产量预测公式,并对强底水油藏不同打开程度下油井临界
产量进行计算,指出合理的打开程度在15%到25%之间,为下步埕岛东部百万吨产能中潜山油藏的高效开发
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潜山底水高角度裂缝打开程度临界产量
1 油藏开发概况
1.1 构造特征
埕岛地区处于渤中凹陷、济阳坳陷、埕宁隆起交汇处,共有前中生界潜山油
藏探井63口,其中获得工业油流井36口,发现10个潜山油气富集区块,埕岛
潜山共有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三套含油层系。
构造分布上,受三组大断裂控制,形成南部挤压,北部伸展的“三排山”构造格局,其中东排、中排潜山带内
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层将潜山构造复杂化,形成了“东西成带、南北分块”的构
造特征。
1.2 储层特征
储层类型以发育风化壳和内幕为主,西排、中排山储层为以八陡、上马为主
的风化壳,东排山储层为风化壳和内幕,南部发育奥陶系储层,北部残留寒武
系。
已发现油藏沿主控油源断层呈条带状展布,油气富集差异大、分区分带性强。
其中西排、中排山集中于风化壳,东排山风化壳及内幕皆可成藏,受北东向、近东西向断层分割,侧向封堵是潜山成藏的关键。
成藏模式:断块圈闭、断块-
残丘圈闭、背斜圈闭、低位潜山(顺向断块或地堑块)。
1.3 开发状况
埕岛潜山油藏已动用地质储量3749万吨,可采储量338.77万吨,探明储量
已全部动用,采收率9.0%。
初期投产油井37口,目前已报废、上返19口,高含
水关井8口,开井10口,日油能力350吨,含水59.4%,采油速度0.28%、采出
程度7.4%。
1.4 主要矛盾
目前埕岛油田潜山油藏全部靠天然能量开采,强底水油藏高含水是造成开发
效果差的主要因素,目前15口油井中,有8口井是因为高含水关井,占油井数
的53.3%。
潜山油藏底水锥进现象严重,含水上升大大降低了油井的自喷能力,
造成油井产能下降,开发效果较差。
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潜山油藏含水上升是提
高油藏采收率的重要途径。
2 低效原因分析
2.1 高角度裂缝发育沟通底水
根据岩心描述、成像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裂缝走向以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为主;裂缝倾角以中高角度为主,集中在40-80度之间。
高角度裂缝与下部水体连通,
随着生产的持续进行,油井周围地层压力减小,底水沿着裂缝快速窜入到井底,
迅速占据了原油的流动通道,油井生产能力迅速下降。
2.2 油藏打开程度过高
埕岛油田潜山多为裂缝型底水稀油油藏,生产底界越低,底水推进速度越快。
以CBG7潜山为例,该块太古界油藏为有凝析气顶的稀油油藏,埋藏深度在3100-3300m以下,属裂缝型储层。
生产底界最低的CBG7-3-4-5井均已高含水关井,而CBG7-2井目前不含水。
2.3 生产压差过大
潜山油藏投产初期地层能量充足,生产时多采用大参数生产,生产压差大,
造成初期产能高,同时含水上升速度快,实际累产油量低,影响开发效果。
CB30A-C3井初期油嘴10mm,日产油能力达到200t以上,不含水,生产12个月
后含水迅速升高导致油井产能下降关井。
3 对策研究
针对潜山油藏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开展对策研究,确定合理的打开程度
和临界产量延缓底水锥进。
3.1 临界产量研究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普遍具有双重介质特征,裂缝的渗流能力远远高于基质
的渗流能力,且两者之间的渗透率差异巨大,非均质比较严重[1-3]。
考虑裂缝性
储集层的裂缝发育程度不同、非均质性较强的特征,将其抽象为水平渗透率渐变、垂向渗透率系数一定的地质模型,对于部分打开的油井(打开程度小于1/3),
且地层厚度足够大时,可以将其中的渗流看成是由两部分构成:第1部分是液流
从较远的地方(假设供给半径为re)到距井中心线为rr的平面径向流;第2部
分是自rr处开始向井的球形向心流。
从电解模型试验得到证实,在rr>1.5ho
之后,球形流很快退化为平面径向流。
为求得该模型下的油井临界产量,并简化
数学模型的分析求解过程,作出如下假设:①油、水流动符合达西稳定径向流;
②忽略毛细管压力,油水间存在明显的界面;③油水密度及黏度为常数。
得到球面向心流下裂缝性碳酸盐岩底水油藏临界产量计算公式:
(3)
3.2 实例计算
胜海古1潜山位于胜利海上埕岛油田北西部,储集空间包括裂缝、溶蚀孔洞、晶间孔,裂缝倾角以中角度缝为主。
2018年完钻SHG1-1-2两口新井,部分打开,油层厚度ho较大,69-110 m,打开厚度22-31 m,地面原油密度ρo为0.867-
0.9140g/cm3,地层水密度ρw为1.1g/cm3,泄油半径re为178.5m,油井半径r w
为0.0635m,地层原油黏度μo为11.6-20.0mPa·s,地层垂向渗透率系数η为2,原油体积系数Bo为1.1m3/m3。
以SHG1-1井基础数据为例,保持油层厚度不变,利用式(3)分析不同打开
厚度对临界产量的影响,临界产量随着打开厚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打开程
度为15%-25%时达到最大,表明对该井最优的打开程度应在15%-25%之间,打开
程度过大,底水越容易突破井底,造成水淹,影响开发效果。
SHG1-1井打开厚度为22m,打开程度31.9%,计算得到临界产量56.8t,该
井投产到现在日产油量基本在临界产量附近,含水基本稳定,开发效果较好。
SHG1-2井打开厚度为31m,打开程度28.2%,计算得到临界产量48.8t,该
井投产后日产油量在52t/d,略高于临界产量,控制参数后目前日液能力59.3t,日油能力48.5t,含水18.2%。
4 结论
1、分析认为高角度裂缝发育、油藏打开程度以及生产压差等因素是导致潜
山油井含水上升的主要因素;
2、找出了适用于海上裂缝性底水潜山油藏临界产量预测公式,通过该公式
可定量的计算底水型潜山油藏的临界产量,在临界产量以下生产可以有效减缓底
水锥进,延长低含水采油期;
3、对于强底水油藏,打开程度越大其临界产量越低,通过对不同打开程度
下油井临界产量进行计算,指出合理的打开程度为15-25%。
参考文献
[1]王端平,张敬轩. 胜利油区埕北30潜山油藏储层研究[J]. 石油实验地
质,2000,04:346-349+358.
[2]高喜龙. 埕岛油田埕北30潜山储层评价与成藏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
[3]荣元帅,涂兴万,刘学利.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关井压锥技术[J]. 油气地质与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