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潜山气驱试验与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齐古潜山油藏裂缝分布规律研究摘要:齐家古潜山油藏储集空间主要以构造裂缝为主,占整个储集空间的80%以上,它是刚性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裂缝,延伸远,不仅是油气的储集空间,也是运移通道。
因此,构造裂缝在本区油气聚集成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利用岩心观测和钻井、测井资料对齐古潜山储集层构造裂缝进行识别,准确的进行了裂缝参数的判定和齐古潜山储层评价,总结了齐古潜山的裂缝发育特征,证实了裂缝的有效性。
关键词:齐古潜山储层裂缝研究一、引言齐家古潜山位于欢喜岭油田齐家铺地区,潜山主体长约11公里,东西宽3~4公里,总面积约44平方公里。
整个潜山由南向北有三个局部山头组成,即南山头、中山头和北山头,呈北东向趋势伸展。
通过对齐家古潜山岩心岩性解释、薄片观察表明,该地区古潜山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中裂缝占重要的地位,对储集层性能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
本文通过裂缝野外观察及岩芯特点分析,测井资料的研究,结合油田产能的研究,对齐古潜山储集层裂缝作了定性评价。
认为潜山裂缝发育方向主要由三组:即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裂缝走向与主干断层走向一致,裂缝以高角度缝为主,倾角大都在70°以上。
二、裂缝野外观察及岩芯分析特点岩芯观察结果与石山露头观察结果走向及裂缝倾角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区别。
北东方向裂缝在本区普遍发育,在北部以北东方向一组裂缝为主,中部以近东西向两组裂缝为主,在南部则变化为北西方向的一组裂缝为组。
裂缝走向与断层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三、利用岩心资料进行构造裂缝参数的描述和统计(一)裂缝的倾角裂缝分为四个组系,近南北向两组和近东西向两组。
近南北向两组裂缝走向分别为北东0~20°和0~30°左右,裂缝倾角较小,为47~65°之间,裂缝密度1~21条/米,密集带间距30~40米,开度变化较大,为0.1~8.1mm。
近东西向两组裂缝走向分别为60~90°和110~140°左右,两组裂缝尖角近60°,裂缝倾角较大为70~90°,裂缝密度为1~15条/米,密集带间距为0.5~20米,开度较小,小于2mm,裂缝未被充填。
裂缝性潜山油藏临界产量计算及现场试验摘要:埕岛油田处于渤中凹陷、济阳坳陷、埕宁隆起交汇处,其潜山油藏共有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三套含油层系,主要靠天然能量开采,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底水锥进导致的水淹。
本文通过研究找出了适用于海上裂缝性底水潜山油藏临界产量预测公式,并对强底水油藏不同打开程度下油井临界产量进行计算,指出合理的打开程度在15%到25%之间,为下步埕岛东部百万吨产能中潜山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潜山底水高角度裂缝打开程度临界产量1 油藏开发概况1.1 构造特征埕岛地区处于渤中凹陷、济阳坳陷、埕宁隆起交汇处,共有前中生界潜山油藏探井63口,其中获得工业油流井36口,发现10个潜山油气富集区块,埕岛潜山共有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三套含油层系。
构造分布上,受三组大断裂控制,形成南部挤压,北部伸展的“三排山”构造格局,其中东排、中排潜山带内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层将潜山构造复杂化,形成了“东西成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
1.2 储层特征储层类型以发育风化壳和内幕为主,西排、中排山储层为以八陡、上马为主的风化壳,东排山储层为风化壳和内幕,南部发育奥陶系储层,北部残留寒武系。
已发现油藏沿主控油源断层呈条带状展布,油气富集差异大、分区分带性强。
其中西排、中排山集中于风化壳,东排山风化壳及内幕皆可成藏,受北东向、近东西向断层分割,侧向封堵是潜山成藏的关键。
成藏模式:断块圈闭、断块-残丘圈闭、背斜圈闭、低位潜山(顺向断块或地堑块)。
1.3 开发状况埕岛潜山油藏已动用地质储量3749万吨,可采储量338.77万吨,探明储量已全部动用,采收率9.0%。
初期投产油井37口,目前已报废、上返19口,高含水关井8口,开井10口,日油能力350吨,含水59.4%,采油速度0.28%、采出程度7.4%。
1.4 主要矛盾目前埕岛油田潜山油藏全部靠天然能量开采,强底水油藏高含水是造成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因素,目前15口油井中,有8口井是因为高含水关井,占油井数的53.3%。
曹台潜山变质岩储层裂缝特征再认识摘要:曹台潜山太古宇变质岩储层为裂缝型储层。
通过对储层裂缝的类型、发育程度、溶蚀特征、展布特征以及物性特征等特征的深入研究,认为该区构造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为曹台潜山整体勘探开发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关键词:曹台地区太古宇潜山变质岩储层构造裂缝油气聚集整体勘探开发曹台太古宇潜山位于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东侧,已探明含油面积 5.3km2,地质储量765×104t。
2007年完钻的曹602井,于1710.62~2263m太古宇变质岩储层的井段试油获得日产量7.42t工业油流。
区内曹10、曹6、曹2等井也见到了油气显示,预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
一、裂缝的类型该区变质岩岩性主要为混合花岗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及辉绿岩脉和煌斑岩脉,其中混合花岗岩占大多数。
太古宇地层由于受晚期逆断层的作用,使其混合花岗岩及浅粒岩等发生破碎而形成与断裂相关的各种裂缝型储集层。
二、裂缝的发育程度1.裂缝发育规模特征根据混合花岗岩、变粒岩的裂缝发育规模特征可以将裂缝分为6个级别(表1)。
2.裂缝的多期性裂缝面的多期擦痕和裂缝内的多期充填都说明本区裂缝具有多期活动性,并且宏观裂缝的多期活动明显强于微观裂缝。
3.裂缝的连通规律宏观裂缝的连通主要通过宏观一级裂缝的交叉连接形成宏观区域连通网络,宏观二、三级裂缝则通过与一级裂缝的交叉连接和“T”字型连接使局部裂缝与区域网络相连。
宏观一级裂缝是保证油层连通的主要裂缝。
4.裂缝的线密度据钻井岩芯统计分析,本区的裂缝发育程度较高,宏观裂缝线密度在20~150条/m。
5.裂缝的发育规律采用了岩芯基质块方法统计本区6口井(曹6、702、18、21、20、22)的裂缝发育状况[1]。
当基质块a值小于20mm,并且裂缝开度大于0.015mm的井区裂缝较发育。
三、裂缝的溶蚀特征研究发现曹台潜山西南端,溶蚀作用强烈,粒间溶孔、构造~溶解缝发育[1]。
变质岩裂缝性潜山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杜建芬;李家燕;郭平;杨素云【摘要】X油藏是变质岩裂缝性潜山油藏,岩性复杂,含油幅度高,受裂缝发育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可借鉴的经验少,为保持高产稳产,采用合理的人工能量补充方式,迫切需要研究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该文用网状缝制造技术对天然岩心造缝后在模拟地层温度108.5 ℃、地层压力34.47 MPa下,开展了纵向顶部气驱、底部水驱和水平衰竭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纵向顶部气驱油效率最高,驱油效率为73.88%;水平衰竭驱替次之,为56.01%;纵向底部水驱油效率最低,为54.65%,说明该油藏比较适合顶部伴生气驱或干气驱.【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0(032)005【总页数】4页(P509-512)【关键词】变质岩;长岩心实验;注气提高采收率;裂缝性潜山油藏【作者】杜建芬;李家燕;郭平;杨素云【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成都,610500;辽河油田分公司,长城煤层气开发公司,辽宁,盘锦,1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1在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油藏中,关于变质岩潜山油藏的相关报道还比较少,如何提高此种油藏的采收率已成为当务之急[1-2]。
变质岩储层属特殊储层,变质程度深,受裂缝发育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3-4]。
X油藏是变质岩裂缝性潜山油藏[5],岩性复杂,含油幅度高,可借鉴的经验少,为保持高产稳产,采用合理的人工能量补充方式,迫切需要研究注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6-7]。
由于气具有易流动、降粘、体积膨胀、扩散、降低界面张力等作用[8],如果压力高时还有可能达到混相驱,因此注气应用于此类油藏应该有优势[9]。
为此,在室内开展一系列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分析各种驱替方式的驱油效率,从而验证注气驱的可行性。
1 实验条件岩心驱替实验是在华宝HBCD-70高温高压长岩心驱替装置上完成的,其实验测试流程见图1。
裂缝性潜山油藏空气驱见效特征分析张吉昌;李贻勇;关亮;程道伟;杨小冬【摘要】针对裂缝性潜山油藏在中高含水开发期,基质原油动用程度低、控制含水上升与稳定地层压力存在矛盾的问题,在沈625潜山及静北潜山实施了空气驱,并对气驱见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注气见效体现在油井含水率持续下降;注气见效与注水见效时注采对应关系基本一致;纵向上不同部位注气均有油井见效,但无法确定注气部位的优劣.影响注气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注采对应关系、含油饱和度以及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等.该研究为同类油藏空气驱提供了借鉴%The development of fractured buried-hill oil reservoir in high water-cut stage is featured by low producing-level of matrix oil and significa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water-cut controlling and formation pressure maintaining.Air-flooding is respectively implemented in Shen625 and Jingbei buried-hill oil reservoi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air-flooding response is analyzed.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response of air inje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cline of water-cut in oil well.There is a consistent injection-production relationship for the responses of air-flooding and water-flooding.The optimal air injection interval cannot be determined though any air injection interval along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could lead to response in oil well.The air-flooding performance is dependent on injection-production relationship,oil saturation and formation pressure level.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air-flooding of similar oil reservoirs.【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7(024)006【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裂缝性潜山;空气驱;含水率;注气部位;水气交替【作者】张吉昌;李贻勇;关亮;程道伟;杨小冬【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10316;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10316;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10316;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10316;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103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4裂缝性潜山油藏具有纵向有效厚度大、裂缝发育的储层地质特征,属于典型的双重介质油藏。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探索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是一种应用于油田开发的新型技术,通过注入气体来增加油田产能和提高采油率。
这种技术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由于我国油田资源的特殊性,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在我国仍属于初级阶段。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应用案例和研究方向三个方面对潜山注气开发技术进行探讨。
一、技术原理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是指在油田地层中注入气体,以改变地层压力分布和油水相对渗透率,从而提高油田采收率的一种技术。
其核心原理在于通过注入气体来降低地层压力,增加地层有效应力,提高油藏渗透率,减小油水相对渗透率差异,使油藏中的原油得到有效开采。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关键在于气体的选择和注气方式。
气体种类多样,通常选择的气体有天然气、二氧化碳和氮气。
具体的注气方式有连续注气、间歇注气、循环注气等。
二、应用案例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应用案例,尤其是在欧美国家。
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和北达科他州的几个油田采用了潜山注气技术,明显提高了油田采收率,并带动了当地油田产值的快速增长。
加拿大和挪威的一些油田也通过潜山注气技术实现了优质高效的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挪威的Stine岛油田采用了潜山注气技术后,原油产量提高了20%,采收率提高了10%。
这些案例证明了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在提高油田产值和采收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三、研究方向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在国际上已经相对成熟,但在我国的应用还相对较少,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动潜山注气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1. 地质特征分析我国油田地质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每个不同的油田和油藏,地层结构、岩性特征、渗透率和油水相对渗透率都有所不同。
需要对我国油田地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不同地质条件下潜山注气的适用性和效果。
2. 气体选择与注气方式我国目前对于注入气体的选择和注气方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需要通过实验和试验,探索在不同地层条件下最适合的气体选择和注气方式,以及最佳的注气量和注气周期。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探索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指的是在石油开采过程中,通过将气体注入潜山中,增加井底压力,提高油层渗透率,加快油藏开发和增产的一种技术。
下面将就潜山注气开发技术进行研究与探索。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可以通过增加底孔压力,提高原油粘度,降低油藏渗透率,增加原油采收率。
这一技术可以通过双井、多井等不同井网布置方式来实现。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油层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注气方式,比如连续注气、间断注气等。
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可以进一步优化注气方案,提高采收率。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还可以通过调整注气压力和注气量,改变油藏渗透性,进一步改善油层开采条件。
在注气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气体的注入量和注入速度,以及注气压力的变化。
通过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可以研究不同注气参数对油藏渗透性的影响,并找到最佳的注气参数组合,以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还可以通过增加井间距、改变井网形式,提高油井的开采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注入不同气体组分或混合气体来控制油藏渗透性,改变油井开采方式。
还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井网系统,调整井网布置,提高油井间的产量均衡性。
通过分析油井开采数据和模拟实验,可以研究不同井网布置方式对油井开采效果的影响,以优化井网布置方案。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探索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注气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的注气气体,并合理控制注气量,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还需要研究注气过程中油井液体的回收和利用,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探索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注气方式选择、注气压力控制、井网优化等。
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可以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延长油田的生产寿命,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这对于国内油田开发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探索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是一种利用地下储层自然气体来驱动原油上产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它能够提高油井产量,延长油田的有效产能期,减少对地下储层的破坏,是当前国内外油田开发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对油田开发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采收率、延长产能期成为了石油行业的重要课题。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探索成为了当前石油行业的热点之一。
对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认识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是通过向储层中注入气体,从而提高油井产量的技术。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是一种基于地层气体驱替原油上产的采油方法,是将天然气注入含油气藏,利用天然气的驱替作用,改善含油层流动特性,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手段。
在潜山注气开发技术中,注气现象以及注气对储层流动特性的影响是该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油井产量:通过注入气体,能够提高油井的产量,增加原油产出;2. 延长产能期:潜山注气能够改善储层流动特性,延长油田的有效产能期;3. 减少地层破坏:相比其他采油技术,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对地下储层的破坏更小,有利于储层保护。
由于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具有诸多优点,因此受到了国内外石油行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当前石油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当前,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其他采油技术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注气对地层的影响: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对地层的影响是其研究的难点之一,因为注气会改变地层的压力和流动特性,存在一定的地层破坏风险;2. 注气效果的评价:如何评价潜山注气的效果,提高注气效果成为了该技术研究中的重要问题;3. 注气过程的控制:潜山注气过程中的气体注入速度、方式、气体与原油的混合比例等对注气效果有重要影响,如何控制注气过程成为了当前研究重点。
针对以上问题,当前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研究主要围绕地层气体储量及地层特性的研究、注气效果的评价、注气过程的控制等方面进行。
百色潜山裂缝储层预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潜山裂缝储层是一种常见的非常规储层,由于其孔隙度低、渗透率差,导致油气开采难度大,是目前页岩气和致密油开发的重点难点之一。
百色地区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区,具有丰富的潜山裂缝储层资源,但是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物性限制了其开采效率和开发水平。
因此,对于百色潜山裂缝储层进行预测研究,对于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实现油气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百色地区潜山裂缝储层的岩石物性和地质构造特征分析;2、利用地震资料分析潜山裂缝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3、应用地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潜山裂缝储层展开预测研究。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1、岩石薄片学分析:通过岩石薄片观察,获取百色地区潜山裂缝储层的岩石类型、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等岩石物性数据;2、地质构造分析:通过构造分析方法,分析百色地区潜山裂缝储层的构造发育和构造类型,对储层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评价;3、地震资料解释: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聚类、时深转换、属性提取等处理,提取潜山裂缝储层的特征参数;4、地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方法:采用地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方法,对潜山裂缝储层进行预测研究,包括岩性预测、含油气性预测等。
三、预期研究成果及意义本研究预期获得以下成果:1、分析百色地区潜山裂缝储层的岩石物性和地质构造特征,并对储层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评价;2、利用地震资料提取潜山裂缝储层的特征参数,并进行预测研究;3、利用地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方法,对潜山裂缝储层进行岩性预测、含油气性预测等预测研究。
本研究成果的实现,将为百色地区潜山裂缝储层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大民屯凹陷潜山裂缝储层压裂液损害评价及机理研究【摘要】大民屯潜山含油气丰度高,主要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大部分潜山裂缝储层需要进行压裂改造。
针对大民屯凹陷储层特征,采用压裂液损害评价方法,分别从压裂液对裂缝性储层的损害和对支撑剂裂缝导流能力损害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压裂液对增产效果的不利影响,得出潜山储层压裂液伤害结果,并根据测定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为该区现场压裂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潜山裂缝储层压裂液储层损害造缝岩心导流能力辽河油区大民屯凹陷油气非常富集,潜山油气藏也是主要的产油层位,裂缝一般较为发育。
该区属低孔、超低渗油藏,有效孔隙度为1.6%~4.1%,多发育垂直缝和高角度缝,岩性以砂泥岩互层、灰质白云岩和油斑混合花岗岩为主。
为了提高油井产能改善油藏渗流条件,水力压裂是常用的增产措施。
压裂液作为压裂改造油气层的入井流体,在压裂过程中起传递压力和携带支撑剂的作用,但也会对储层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1,2]。
其滤液、残渣伤害会造成近压裂区域储层渗透率急剧降低,同时也降低了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进而影响单井储层改造效果,降低储层整体开发效果。
因此,本文开展了压裂液对裂缝性储层伤害实验研究,并对下一步压裂液选择提出技术对策。
1 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损害机理分析裂缝性储层孔隙性砂岩明显不同的是,裂缝既是裂缝性油藏流体的储集空间,又是渗流通道,裂缝是受损害的敏感部位,应主要考虑裂缝受到的损害[3-6]。
总体来说压裂液对潜山裂缝性储层损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侵入裂缝的压裂液滤液会引起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分散运移,造成裂缝渗透率降低;(2)压裂液沿地层裂缝进入地层,破胶后残渣堵塞地层及裂缝内孔隙和喉道,同时增强了滤液与油形成乳状液的界面膜厚度,难于破乳,降低裂缝渗透率损害地层;(3)压裂液滤液进入地层,与裂缝充填物相互作用引起裂缝有效宽度减小,从而降低裂缝渗透率;(4)压裂液滤失会在裂缝壁面形成内外滤饼,该层滤饼极为致密(如表1所示),渗透性极差额外增加了油气渗流阻力,如不清除将对油气由地层进入压裂填砂裂缝产生极为不利影响。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探索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是一种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方法,通过向地下水中注入气体,提高含气水体的有效压力,从而促进地下水的提升与开采。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开发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一、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原理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入气体来改变地下水的有效应力,从而促进地下水的提升和开采的方法。
在地下水开采中,地下水的可供开采量受到地下水的有效应力控制。
一般来说,地下水的有效应力越大,地下水的提升和开采就越容易。
而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就是通过向地下水中注入气体,增加水体的含气量,从而提高了地下水的有效应力,促进地下水的提升和开采。
1. 技术原理的深入研究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地下水的有效应力来实现地下水的提升和开采的。
对于地下水的有效应力的研究是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重要内容。
研究人员通过地下水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实验研究,深入研究了地下水的有效应力与气体注入量之间的关系,为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 注气开发工艺的优化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注气开发工艺的优化。
通过对注气开发工艺的优化研究,可以实现气体的高效注入、地下水的有效提升和开采,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研究人员在注气开发工艺的研究与探索中,不断改进了注气设备、注气方式和注气量的选择,实现了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高效运行。
3. 实际应用与示范工程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更要求能够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通过对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开采中的应用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可以进一步验证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开发中的效果与优势。
研究人员在实际应用与示范工程中的探索,将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成功应用于地下水资源开采,实现了地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潜山储层裂缝特征海拉尔盆地潜山油藏含油层位是侏罗系布达特群浅变质岩石地层,通过岩心观察、分析试验等对潜山储层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
岩心、薄片、压汞等资料分析,苏德尔特潜山油藏储集空间是由裂缝、溶洞、孔隙共同构成的孔洞-裂缝系统,构造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次生成因形成的裂缝、溶洞是流体最有效的储渗系统,原生基质孔隙次之。
①裂缝特征裂缝是岩石经受外力作用发生破裂形成的节理。
裂缝是苏德尔特潜山油藏最主要的储渗空间,裂缝的发育密度、产状、开启程度、充填状况直接影响储层物性、含油性,通过取心井岩心描述了潜山油藏裂缝特征。
A 、裂缝密度裂缝密度是通过各种相对的比值说明岩石破裂的程度,裂缝密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用体密度、面密度和线密度来表示,在实际应用中,裂缝体密度、面密度测量起来较为繁琐,因而线性裂缝密度应用更为广泛。
线性裂缝密度也称裂缝率、裂缝频率或线性频率,它是指与一直线(如岩心轴向)相交的裂缝数目n 和此直线长度的比值: B fd L n L式中:fd L -线性裂缝密度(m-1);n -裂缝的数目(a );L B -直线长度(m )。
岩心统计,布达特群潜山全区储层裂缝发育丰富,观察岩心788.37m ,裂缝线密度在2.88条/m ~35条/m 之间,从分布频率看,裂缝线密度主要在5~15条/m 之间,各井裂缝发育程度差异较大。
裂缝发育程度与取芯的井段、构造位置、断层作用等有关。
虽然经历相同构造应力场作用裂缝发育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长期继承性活动断层附近、古构造隆起高部位强应变区裂缝密度大,岩石脆性越强裂缝越发育。
岩心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泥质、凝灰质含量的降低,钙质含量的增加,裂缝发育程度增强;砂岩中,随着泥质、凝灰质含量的减少,构造缝密度呈增加趋势;凝灰岩中,碳酸盐化程度增加使构造缝密度呈增加趋势;泥质岩中,随着粉砂质、碳质和钙质含量的增加,构造缝密度呈增加趋势。
其中,安山质火岩角砾岩平均裂缝密度最大,为13.2条/m;其次是不等粒长石岩屑砂岩,平均裂缝密度为11.8条/m;再次是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平均裂缝密度为9.03条/m;泥岩裂缝发育相对较差,平均密度为8.3条/m。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探索【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在石油行业中的研究与应用。
首先介绍了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概述,然后对其原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应用范围和实现步骤。
接着对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总结了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指出了其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索,可以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研究、探索、原理、应用范围、实现步骤、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总结、重要性、现实意义1. 引言1.1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探索概述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通过在地层中注入气体,提高地层压力,促进油气的流动和采收。
这种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延长油田生产周期,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注入气体使地层内部压力升高,增加油气藏的产能,促进油气的向井口运移。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类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尤其适用于密闭性好、储层条件较差的油气藏。
实现潜山注气开发技术需要经过一系列步骤,包括地质勘探、气体注入、油气开采等过程。
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在一些油气田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虽然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对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原理分析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采气方式,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将高压气体注入地下储层,从而提高地层压力,促使天然气向井口流动,实现高效采气。
其原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利用了地下储层的压力特性。
当在储层中注入高压气体时,会增加地层中气体的密度和压力,从而导致地层中的天然气向井口运移。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采气效率,并减少地层压力下降对采气量的影响。
第43卷第4期新疆石油地质Vol.43,No.42022年8月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Aug.2022文章编号:1001-3873(2022)04-0468-06DOI :10.7657/XJPG20220413潜山油藏微球-天然气驱实验评价陈世杰1,孙雷1,潘毅1,王亚娟2,林友建1,陈汾君3(1.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2.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采气四厂,重庆402160;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摘要:裂缝型潜山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油藏开发过程中驱替流体指进和窜流频发,封堵裂缝、大孔道等高渗流通道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措施。
通过岩心流动实验,评价了微球对B1潜山油藏储集层岩心裂缝及大孔道的封堵效果,探究了采用微球-天然气驱提高剩余油动用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单一水驱或天然气驱的驱油效率不显著,采用微球驱,微球进入岩心后的膨胀和封堵作用使得阻力系数、注入压力等显著增大;微球粒径直接影响封堵性能,若粒径太小,达不到封堵的效果,若粒径太大,不易注入;微球注入岩心后的膨胀、封堵、解堵、变形后再封堵及天然气溶解的协同作用,对裂缝型潜山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驱替流体指进及窜流有明显抑制作用,微球-天然气驱可大幅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
关键词:潜山油藏;微球;天然气驱;驱油效率;变形封堵;注入体积中图分类号:TE357文献标识码:A©2018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International License 收稿日期:2021-11-09修订日期:2022-02-09基金项目:中国石油科技重大专项(2017E-1603)第一作者:陈世杰(1994-),男,甘肃天水人,硕士,提高油气采收率,(Tel )199****5571(E-mail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n Microsphere⁃Natural Gas Flooding in Buried⁃Hill ReservoirsCHEN Shijie 1,SUN Lei 1,PAN Yi 1,WANG Yajuan 2,LIN Youjian 1,CHEN Fenjun 3(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500,China;2.No.4Gas Production Plant,Southwest Oil and Gas Company,Sinopec,Chongqing 402160,China;3.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Qinghai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Dunhuang,Gansu 736202,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fractured buried ⁃hill reservoirs which are highly heterogeneous,fingering and channeling occur fre⁃quently;therefore,blocking high permeability channels such as fractures and large pores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of these reservoirs.Through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flowing in the cores from the B1buried ⁃hill reservoir,the plugging effect of micro⁃spheres on both fractures and large pores in the cores was evaluated,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microsphere ⁃natural gas flooding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remaining oil wa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water flooding or natural gas flooding is inapparent.When microsphere flooding is adopted,the microspher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esistance coefficient and injection pressure due to their expansion and plugging after entering the core.The microsphere size directly affects the plugging effect.If the microsphere size is too small,good plugging effect cannot be achieved;if the microsphere size is too large,microsphere injection is difficult.The expansion,plugging,unplugging,deformation plugging of the injected microspheres an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injected natural gas are synergic to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fingering and channeling of displacing flui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fractured buried ⁃hill reservoirs.Therefore,micro⁃sphere ⁃natural gas flooding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recovery degree of remaining oil.Keywords :buried ⁃hill reservoir;microsphere;natural gas flooding;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deformation plugging;injection volume中国部分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受开采技术限制,采出程度低,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的研究,以实现高效开发。
裂缝性潜山气驱试验与研究
针对裂缝性潜山油藏在开发后期,“高水高、采出程度高”与“压力低、采油速度低”的矛盾问题,实施了气驱。
总结见效特征:油井含水率持续下降; 注气见效与注水见效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 纵向上高部位气窜严重,影响注气效果。
该研究为同类油藏气驱提供了借鉴。
标签:裂缝;潜山油藏;气驱
引言
裂缝性潜山油藏具有纵向有效厚度大、裂缝发育的储层地质特征,微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
在注水开发中后期后,产能降低,含水率上升,保持地层压力与控制含水的矛盾突出。
近年来,潜山油藏的气驱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各类油藏的先导试验也取得一定成果。
注气提高潜山油藏采收率具有更多优势,一方面注入气能够进入注水无法波及的微细裂缝,提高波及体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驱油效率。
1 概况
1.1 地质特征
杜家台古潜山开发目的层为上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
含油面积2.55Km2,地质储量为1049×104t,标定采收率为19.4%,可采储量203×104t。
1.2.1构造特征
杜古潜山是一斜坡背景上北西侧受断层控制的东缓西陡,东西不对称,向南倾没的古地貌山头。
1.2.2 岩性特征
杜古潜山储层岩性主要为变余石英岩,占85%以上;局部发育呈条带状,分布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和闪长斑岩。
1.2.3 储层特征
杜古潜山油藏的储集空间有三种类型,宏观裂缝、微裂缝和少量溶孔。
微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孔喉半径一般为0.16~100m?m。
1.2.4 油层发育及油藏类型
杜古潜山属裂缝性潜山油藏,基本属于纯油藏。
1.2.5 流体性质
地下原油密度约为0.7806 g/cm3,原始气油比为40-65m3/t,平均溶解系数为0.38-0.47m3/m3.MPa,体积系数 1.127-1.196。
地层水平均总矿化度为4415.0mg/L,水型为碳酸氢钠型。
1.2.7温度压力
杜古潜山油藏原始地层压力约为22.8MPa,饱和压力为9.61MPa,原始压力系数为1.003。
区块原始地层温度96℃,地温梯度3.45℃/100m。
2 油藏开发矛盾
2.1采出状况差异较大
平面具有明显的分区性。
构造高部位油井生产效果较好,且沿断层走向呈条带状分布。
纵向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潜山油层上部普遍低产,中部油层是主要产油层,是裂缝发育的主要层位。
2.2 水驱动用差异大
平面上构造高部位水窜严重。
在构造腰部注采反应明显,高部位油井普遍见效,水窜较严重,且见效主要方向与断层平行。
纵向上油层吸水单一。
吸水厚度仅占射开厚度的29%。
吸水层位主要为裂缝发育较好的中部油层。
2.3地层壓力较低
油气驱前油藏采出程度17.22%,采油速度0.06%,累积注采比0.7,地下亏空142×104t。
地层压力9.42MPa,边部无注水能量补充,平均6.4MPa。
3 气驱试验
3.1 方案设计
利用现有注采井网,以注采关联井组为单元。
注气层位选择油藏中部,一套开发层位,合注合采。
注气部位选择纵向上低注高采,构造腰部连续注减氧空气,边缘注水。
注水、注气为一套井网,实施过程中可井点轮换,动态调整。
设计注采比1:1,实现注采平衡。
4 试验实施效果
4.1 现场实施情况
2015年12月开始,先后杜古25井组、杜古37井组转气驱,其中完善注采井网,实施大修6口,侧钻1口,配套实施监测19井次。
4.2 注气见效情况
2015年12月以来,杜古潜山2个注气井组累注气量为826万方,井组采油速度由0.06%增至0.10%,与水驱方式相比,累计增油0.98万吨。
若持续注气开发,预测该油藏最终采收率为22.08%,相比水驱提高2.68%。
其中杜25井组采油井9口,8口井受效,对比水驱增加3口;杜古37井组采油井4口,4口井受效,对比水驱增加2口。
4.3 见效特征分析
一是油井含水率降低且受气水交替驱影响。
注气阶段驱替剩余油,油井含水率下降;注水阶段补充地层能量,注入水沿水窜通道推进,油井含水率上升。
该试验后期在气水交替阶段注入段塞泡沫,对抑制水窜、气窜有一定作用。
二是吸气层位发生变化。
注气初期不吸水、次吸水层为主要吸气层,油井增油效果明显。
根据杜古25、杜古37两井组早期吸气剖面显示:杜古25上部油层吸水4.6%,吸气达到94.7%;杜古37上部油层不吸水,吸气66.3%。
笼统注入的条件下,气驱对比水驱能够改善纵向吸入结构,减少纵向差异
三是气驱见效方向发生变化。
水驱阶段示踪剂显示:杜古25井组仅杜古82井见效明显;杜古37井组杜古31有见效反应,见效方向单一。
气驱阶段杜古25井组:杜古23、杜古31、杜古79、曙2-09-8、杜古3陆续见效,其中杜古为低产能捞油井,见效前日捞油1.2t,见效后下泵生产,日产油6.5t;杜古37井组:低产能长停井杜古84套压升高。
平面上气驱驱替方向发生了变化,并且气驱向多个方向驱替,增大了波及面积。
5 结论
(1)潜山气驱见到初步效果,预测可提高最终采收率2.68%。
(2)裂缝性潜山油藏气驱与水驱见效方向、层位不同。
(3)裂缝性潜山油藏纵向上不同部位注气时均能见到注气效果,裂缝发育、注气轻度、注气方式、地层亏空是气窜主要影响因素。
(4)加大注气强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地层能量,但易导致过早气窜。
地层亏空程度直接影响气驱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克,李辉,伍友佳,李建. 国内火山岩变质岩油藏注水开发适应性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09)
[2] 姚淑影. 裂缝性潜山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05)
[3] 张吉昌. 多元注水技术在裂缝性古潜山油藏的探索与实践[J].特种油气藏2012(04)
[4] 文玉莲.裂缝性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