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岩裂缝性潜山油藏基本特征与成藏模式——以东濮凹陷文明寨地区中生界裂缝性油藏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41.64 KB
- 文档页数:8
东濮凹陷潜山发育类型及其成藏特点
吕小理;赵新国;孙青;高平;王运所;罗周亮;鲁亚萍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4(000)0S1
【摘要】东濮凹陷潜山形成于喜山构造运动时期 ,主要是受基底断裂控制的后成构造潜山 ,基岩由太古界结晶岩石、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和上古生界石炭一二迭系至中生界中下三叠统海陆过渡相及陆相碎屑岩沉积三大构造层组成 ,发育有中生界 -上古生界碎屑岩潜山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和太古界结晶岩潜山三大类型 ,具有形成新生古储、古生古储、混源古储和混源中储油气藏的条件。
【总页数】2页(P)
【作者】吕小理;赵新国;孙青;高平;王运所;罗周亮;鲁亚萍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4.4
【相关文献】
1.致密砂岩裂缝性潜山油藏基本特征与成藏模式——以东濮凹陷文明寨地区中生界裂缝性油藏为例 [J], 罗群;杨银平;唐敏
2.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潜山成藏条件分析及下步勘探方向 [J], 黄桂雄;李令喜;刘忠亮
3.东濮凹陷潜山成藏条件研究 [J], 张文亮;李治;贺艳梅;田花蕊
4.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潜山构造与成藏特点 [J], 梁富康;汪新文;于兴河;毛洪涛;魏雄
辉;傅良同
5.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潜山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J], 赵新国;苏玉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洼地区古潜山裂缝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于蓬勃【摘要】辽河盆地中部小洼地区古潜山裂缝系统主要由中生代台安-大洼断层左行走滑活动形成,新生代强烈伸展对裂缝产生叠加改造作用,改善了裂缝储集性能.岩心薄片鉴定表明古潜山岩性主要为混合花岗岩,潜山裂缝发育较规则、连通性较好、开度大,裂缝倾角多在60°~85°,以高角度缝为主,油气显示良好.油气成藏研究表明,小洼古潜山靠近生油洼陷,油气供给充足,存在断层运移、顶部不整合面运移、内部裂缝运移等多种油气运移通道及多套储集体系,具有较大的油气成藏潜力.【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5(029)004【总页数】4页(P54-56,59)【关键词】辽河盆地;小洼地区;太古界潜山;裂缝特征;成藏机理;构造演化【作者】于蓬勃【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金马油田开发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22小洼地区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中央凸起南部倾没带的北端,西边界为台安-大洼断裂带,与大洼油田和清水洼陷相临,西南侧为海外河油田,东北部为冷家油田[1],钻井揭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中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和第四系地层。
该区1991年投入开发,主要开发目的层为沙河街组沙三段和东营组,目前油田处于吞吐开发末期,储量接替成为制约油田开发的关键问题。
因此,深化小洼地区古潜山裂缝成因及成藏模式研究对区块勘探增储有重要意义。
辽河盆地是受郯庐断裂带北段控制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大洼断层是郯庐断裂带在辽河盆地延伸的分支。
小洼古潜山位于台安-大洼这一深大断裂的上升盘,其形成演化受大洼断层的控制。
因此,从源头上看,郯庐断裂带中生代以来的活动对小洼古潜山裂缝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平衡地质剖面分析表明[1],小洼地区经历了三期的伸展构造和挤压抬升、暴露剥蚀历史,其中第一期中生代伸展裂陷与郯庐断裂带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大规模左行走滑及随后的伸展有关;第二期新生代伸展构造是辽河盆地大陆裂谷作用的结果,是辽河盆地主要的伸展构造期;第三期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的伸展与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及其派生拉张有关。
潜山裂缝油藏开发特征及挖潜方向房娜;姜光宏;李云鹏;程奇;郑浩【摘要】潜山裂缝油藏储集空间与渗流规律复杂,开发难度大,不同开发阶段制订合理的挖潜策略是决定该类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以渤海锦州A油田潜山裂缝油藏为例,在总结裂缝油藏产量递减快、含水上升快以及基质系统原油挖潜难度大等开发难点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基质系统和裂缝系统在不同开发阶段的供油特征,划分潜山三大开发阶段,针对不同开发阶段提出相应的挖潜方向.结果表明,开发早、中、晚期分别采用液流转向技术、周期注水技术及降压开采技术可充分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裂缝油藏的最终采收率.该项配套技术对于改善裂缝油藏开发效果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Buried-hill fractured oil reser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reservoir space and flow law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s of high difficulty.The key to the efficiency development of this type of oil reservoirs is to formulate rational potential tapping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In this paper, the buried-hill fractured oil reservoir in Jinzhou A Oilfield, Bohai Bay was taken as the example.First,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of fractured oil reservoirs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fast declines of oil production, fast increasing of water cut and high-difficulty potential tapping of crude oil in matrix systems.Second, the oil supply characteristics of matrix systems and fractures system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of buried-hill oil reservoirs were classified.And third, the potential tapping direction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were defined.Itis indicated that the rising velocity of water cut can be controlled effectively and the ultimate recovery factor of fractured oil reservoirs canbe improved if fluid diversion technology, cyclic water flooding technology and blowdown technology are used in early, middle and late development stage, respectively.This set of technology is widely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fractured oil reservoir development effects, and it can be used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oil reservoirs.【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7(024)003【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潜山裂缝油藏;数值模拟;挖潜方向;液流转向;周期注水;锦州A油田【作者】房娜;姜光宏;李云鹏;程奇;郑浩【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 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9潜山裂缝油藏具有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与渗流规律复杂等特征,因此,裂缝油藏的开发与常规砂岩存在较大差异[1-6]。
大民屯凹陷西部凸起带潜山成藏特征分析◇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洪 雪多年来,辽河油田在潜山成藏领域研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A型,是一套极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其大民屯凹陷高、好烃源岩;Ro大部分达到0.8%以上,洼陷[1]中心处Ro最高可达1.5%以上,北部地区的中、低位潜山的勘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安福屯、三台子洼陷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而本文研究勘探区块主要位于大民屯凹陷西达到0.7%以上,在洼陷中心处Ro最高为部凸起带上,2010年之前该区属于勘探空白[3]区,因距离油源较远,一直成为制约油气运0.85%以上,为研究区油气的供给提供了聚成藏的瓶颈。
2012年,中石化通过研究认良好的物质基础。
为该区具备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在距离生烃 1.3 储集空间特征岩心和录井资料表明,研究区太古界储中心4 km以上的位置部署了辽西3井(图层岩性主要为花岗片麻岩、黑云母闪长岩、1)。
辽西3井太古界钻遇多套油气显示,试糜棱岩、变质砂岩、石英岩和糜棱岩化花岗获低产油流,突破了潜山远距离运聚成藏的岩(图2、图3),其中变质砂岩和糜棱岩、认识。
因此,研究西部凸起带潜山成藏特征花岗岩油气显示丰富。
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特征1.1 构造特征大民屯凹陷中部地区基底、潜山形成于印支期,外部断裂起始于燕山期,定型于喜山期。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西部凸起太古界潜山带表现为走滑边界断裂和反向逆断裂控制的潜山带,沿断裂发育有多个断鼻(断块)圈闭群,是油气主要运移指向区之一,油气疏导体系较为发育,圈闭面积和闭合幅度较大,埋藏深度浅,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1.2 烃源岩条件图2 辽西3井综合柱状图研究区自身烃源岩不发育,油气主要来源于大民屯凹陷内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图1)。
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整个凹陷都有分布,主要见于南部的荣胜堡次洼和西部[2]的斜坡部位,大民屯凹陷西缘潜山紧邻三台子洼陷和安福屯洼陷,沙四段主力烃源岩602.98 m 太古界油斑花岗闪长岩最大厚度1800 m,厚度一般在300 m~1000 2m,分布范围约700 km 。
致密砂岩储层分类
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1. 原生低渗透储层: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特点是颗粒杂基支撑、分选差,泥质含量高,岩石孔隙度较低,以次生孔隙为主。
在孔隙度和渗透率上表现出较弱的低渗透性,主要分布在沉积体系的起始端或末端。
2. 成岩型低渗透储层:是由沉积成岩转化而来,表现出显著的低渗透性,一般在地下
岩石埋藏深度较大的地区出现。
其主要形成过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黏土矿物
结晶与定向排列、微裂缝发育等。
3. 裂缝性低渗透储层:主要是由原生孔隙被压裂产生裂缝而成,一般裂缝性低渗透储
层的渗透性较差,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分布形式受岩性、压实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影响。
酒西盆地鸭儿峡油田志留系变质岩油藏的裂缝特征景士宏;李炼文;敬晓锋;高辉【摘要】为明确潜山变质岩的裂缝发育特征,以酒西盆地鸭儿峡油田志留系潜山变质岩油藏为例,综合利用成像测井、岩心观察、大量的薄片统计和核磁共振手段对裂缝方向、充填程度、裂缝参数和核磁共振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裂缝方向主要为北西方向和北东,裂缝类型以斜交缝为主,其次为垂直缝,水平缝发育程度差,裂缝充填严重. 斜交缝的分布频率平均为1.01条/m,垂直缝为0.19条/m;水平缝为0.26条/m . 裂缝宽度平均为0.775 mm,裂缝长度平均为6.56 cm . 垂直缝的裂缝宽度最大,斜交缝中开口缝比例最高. 具有储集性能的裂缝性变质岩在核磁共振T2谱主要为双峰和三峰态,有利目标区寻找应该以北东向裂缝发育区为重点.%In order to make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morphic rockclear,taking the metamorphic rock oil reservoir in Silurian system of Yaerxia oilfield,Jiuxi basin as an example,we studied the fracture orientation,filling degree,fracture parameters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using imaging logging,core observation,a lot of statistics,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main fracture directions are the northwest and northeast,fracture type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oblique fractures,followed by a vertical fractures,development degree of horizontal fractures is poor,filling degree of fractures are serious. Oblique fractures distribution frequency averaged 1.01 strip/m,vertical fractures is 0.19 strip/m,horizontal fractures is 0.26 strip/m. The average width of fracture is 0.775 mm,and the average length fracture is 6.56 cm. The width of vertical fracture is biggest,while the openfracture percentage in oblique fractures is highest. The T2 spectrum of metamorphic rocks having reservoir capacity mainly presents two peaks and three peaks. Favorable target area should be looked for the north east fracture development zone.【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5(033)010【总页数】6页(P1832-1837)【关键词】裂缝方向;裂缝参数;核磁共振响应;变质岩;鸭儿峡油田【作者】景士宏;李炼文;敬晓锋;高辉【作者单位】玉门油田分公司鸭儿峡油田作业区,甘肃酒泉 735200;玉门油田分公司鸭儿峡油田作业区,甘肃酒泉 735200;玉门油田分公司鸭儿峡油田作业区,甘肃酒泉 735200;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西安 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酒西盆地鸭儿峡志留系变质岩油藏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潜山油藏,紧邻酒泉西部盆地青西生油凹陷东缘,位于老君庙南部隆起带西端.侵蚀面总体呈现为一个倾斜的断垒状潜山,构造高部位位于潜山的东部,高点在114井附近,海拔-40 m左右,由此向西南和西逐渐倾斜降低.向南、向西倾斜到半山腰时,形成一个具有局部高点的斜坡带.鸭儿峡油田志留系油藏发现于1959年,地质储量1037万t,标定采收率为20.8%,可采储量216万t,平均埋深2890 m.志留系油藏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开采,目前钻遇志留系油井136口,产油井95口,目前油井开井33口,日产油84 t,日产液157 t,含水47%,已累产油193.3万t.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变质砂岩,局部发育花岗岩侵入体及白云岩,属基岩潜山断块裂缝型油藏.鸭儿峡志留系储层物性很差,千枚岩储层基质平均孔隙度为2.3%,渗透率一般小于0.1×10-3μm2.试井解释有效渗透率在2×10-3~10×10-3μm2左右(主要为裂缝贡献),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目前对鸭儿峡油田志留系变质岩油藏裂缝特征的研究甚少,缺少系统结论和规律认识,鉴于此,笔者综合利用成像测井、岩心观察、大量的薄片统计和核磁共振手段对鸭儿峡油田志留系油藏的裂缝特征进行研究,明确裂缝方向、评价裂缝发育程度,以期为油田合理、科学开发提供理论支撑.1.1 成像测井评价裂缝在电成像测井曲线上的相应特征主要表现为:低阻缝在图像上均表现为连续或间断的深色条带,形状取决于裂缝的产状,垂直裂缝表现为竖直的深色条带、水平裂缝显示为水平的深色条带、斜交裂缝显示为深色正弦条纹(图1).根据5口井裂缝发育段的裂缝倾向、裂缝走向和裂缝倾角成像测井识别与统计(图2),Y942井的裂缝倾角分布在20°~70°范围内,峰值在30°~40°;Y950井的裂缝倾角分布在20°~80°范围内,峰值在40°~50°;Y951井的裂缝倾角分布在10°~60°范围内,峰值在40°~50°;Y955井的裂缝倾角分布在20°~90°范围内,峰值在30°~40°;鸭西113井的裂缝倾角分布在20°~60°范围内,峰值分别在20°~25°和40°~60°范围内.上述分析可见,研究区成像测井的裂缝倾向主要为北西、南西和北东,裂缝走向主要为北西—南东方向和北东—南西方向,也存在少量的近东西向裂缝,既有北西—南东方向和北东—南西方向存在的共轭缝,也有北东—南西方向的裂缝.1.2 岩心观察与统计根据N114井与统计岩心观察(图3),鸭儿峡油田志留系油藏主要发育垂直缝和斜交缝,其中裂缝方向主要为北西方向和北东方向,与研究区断层走向一致,其中,北东向裂缝占58.33%,北西向裂缝占41.67%.北西方向裂缝倾角在51°~61.5°之间,北东方向裂缝倾角最小为50°,最大可达83.5°.根据统计裂缝以斜交缝为主,其中倾角分布在50°~55°的裂缝占25.0%,倾角分布在60°~65°的裂缝占33.33%,倾角分布在70°~79°的裂缝占16.67%,倾角分布在80°~85°的裂缝占25.00%.1.3 薄片显微镜下观察根据N114井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镜下观察与统计(图4),研究区的裂缝方向也主要为北东和北西方向,其中北东向裂缝占53.84%,北西向裂缝占44.42%,水平缝占1.74%.裂缝以斜交缝为主,存在多期裂缝,其中斜交缝占75.0%,低角度裂缝(近似水平裂缝)约占25%.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研究区裂缝充填严重,主要为完全充填和未完全充填,充填物除了岩心观察的原油、沥青充填外,还存在大量的铁白云石、高岭石、铁方解石、燧石、硅质充填,62块薄片中,仅3块薄片发现未被完全充填,可以观察到裂缝(图5).3.1 裂缝密度统计根据Y929、Y955、鸭西113等10口井的成像测井资料统计(表1),研究区的裂缝包括斜交缝、垂直缝和水平缝,其中斜交缝的分布频率为0.56~1.34条/m,平均为1.01条/m;垂直缝的分布频率为0.09~0.35条/m,平均为0.19条/m;水平缝的分布频率为0.12~0.60条/m,平均为0.26条/m.对比可知,研究区裂缝以斜交缝为主,其次为水平缝,垂直缝发育程度最差,该结果与岩心观察和薄片镜下观察结果基本一致.3.2 裂缝宽度和长度统计根据134井、115井、N73井、114井的裂缝统计(表2),裂缝宽度最小为0.05 mm,最大可达2 mm,平均为0.775 mm.裂缝长度最小为2.8 cm,最长可达15.5 cm,平均为6.56 cm.分类统计表明,斜交缝的裂缝宽度主要分布在0.5~1.0 mm之间,垂直缝的裂缝宽度主要分布在0.5~2.0 mm之间,而水平缝的裂缝宽度很小,一般小于0.5 mm.另外对比发现,研究区斜交缝中开口缝比例占到了48%~60%,垂直缝中开口缝比例约占24%~25%,而水平缝中的开口缝含量低,约占14%~28%.而62张薄片统计表明,裂缝平均宽度最小为155 μm,最大为868 μm,平均约为629.09 μm.该结果与岩心观察基本一致.根据核磁共振实验测试结果,研究区11块样品的T2截止值分布于0.87~10 ms之间,平均为3.71 ms.T2谱分布主要表现为单峰、双峰和三峰态(图6),11块中5块样品为单峰态分布,2块样品为双峰态分布,4块样品为三峰态分布.实验样品的核磁共振可动流体百分数最大可达56.00%,平均为25.02%.王为民对国内多个油田223块岩石低磁场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发现,砂岩岩石的T2谱呈双峰态,泥岩的T2谱通常呈单峰态,砾岩的T2谱通常呈三峰态.鸭儿峡油田志留系变质岩油藏的核磁共振T2谱既有单峰、双峰也存在三峰,笔者认为对于裂缝性变质岩而言,单峰意味着岩心中不存在裂缝,实验结果的可动流体含量为0,而双峰则表明存在某一尺度范围的裂缝,三峰表明存在两种不同尺度范围的裂缝,而双峰和三峰是主要的储集体.此外,对比还发现不同样品之间可动流体百分数差异大,造成这一原因的关键因素是有效裂缝的发育程度,即样品的有效裂缝越发育,可动流体百分数越高.对于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的变质岩而言,裂缝既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渗流通道.对于没有被完全充填的裂缝而言,其被充填程度越弱,有效裂缝越发育,流体之间的连通性越好,可动流体百分数越高.对于裂缝被完全充填或只存在微孔的样品,可动流体含量很低.研究区主要包括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裂缝总是沿岩石强度最弱的方向破裂形成,因此北西向裂缝主要为垂直于北西向主应力形成,而北东向裂缝则主要为垂直于北东向主应力形成.对于研究区而言,燕山期的主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走向,而喜山期的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因此,研究区北西向裂缝平行于北西向断层,主要为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而北东向裂缝平行于北东向断层,主要为喜山期构造运动形成.岩心裂缝观察,铸体薄片裂缝镜下观察均发现,研究区内北西向裂缝由于形成时间较早充填程度高,而北东向裂缝充填程度低,有效裂缝发育,成为油气富集的主要空间,可见,寻找北东向裂缝发育区是下一步有利目标区的重点.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裂缝方向主要为北西—南东方向和北东—南西方向,也存在少量的近东西向裂缝.裂缝类型以斜交缝为主,其次为垂直缝,水平缝发育程度差.研究区裂缝充填严重,充填物除了岩心观察的原油、沥青充填外,还存在大量的铁白云石、高岭石、铁方解石、燧石和硅质.2)研究区斜交缝的分布频率平均为1.01条/m,垂直缝为0.19条/m;水平缝为0.26条/m.裂缝宽度最小为0.05 mm,最大可达2 mm,平均为0.775 mm.裂缝长度最小为2.8 cm,最长可达15.5 cm,平均为6.56 cm.垂直缝的裂缝宽度最大,其次为斜交缝,而水平缝的裂缝宽度很小.斜交缝中开口缝比例最高,其次为垂直缝,水平缝中的开口缝含量低.3)裂缝性变质岩的核磁共振T2谱主要表现为单峰、双峰和三峰态,单峰反应岩心中不存在裂缝,双峰表明存在某一尺度范围的裂缝,三峰表明存在两种不同尺度范围的裂缝,而双峰和三峰是主要的储集体.4)研究区北西向裂缝主要为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而北东向裂缝主要为喜山期构造运动形成.北西向裂缝由于形成时间较早充填程度高,而北东向裂缝充填程度低,有利目标区寻找应该以北东向裂缝发育区为重点.【相关文献】[1]郑应钊,马彩琴,苗福全,等.鸭儿峡志留系裂缝性潜山基岩油藏储层地质建模[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1):32-34.[2]饶钦祖.从鸭儿峡油田的形成论潜山——洪积扇复式油藏勘探前景[J].石油学报,1991,12(1):23-29.[3]胡咏,张大江,于兴河,等.酒西坳陷油藏地球化学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5,26(1):39-43.[4]谢全民,李锋,马彩琴.酒西盆地鸭儿峡油田志留系潜山油藏地质特征及油水分布[J].特种油气藏,2001,8(4):5-7.[5]李晓军,杨勇,赵金辉.提高鸭儿峡油田表外储量水驱效率的对策[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3):308-309.[6]吴智勇,郭建华,吴东胜.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低潜山变质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4):322-325.[7]刘乐,杨明慧,李春霞,等.辽西低凸起变质岩潜山裂缝储层及成藏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2):188-194.[8]黄保纲,汪利兵,赵春明,等.JZS油田潜山裂缝储层形成机制及分布预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32(54):710-716.[9]孟卫工,李晓光,刘宝鸿.辽河坳陷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形成主控因素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5):584-589.[10]周心怀,项华,于水,等.渤海锦州南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特征与发育控制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6):17-20.[11]高辉,孙卫.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变化特征与差异性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J].地质学报,2010,84(8):1223-1230.。
第18卷第2期2007年东濮凹陷北部文明寨、卫城等地区的三叠系发现了裂缝性砂岩油气藏,油气主要富集在砂岩裂缝中,基质不含油,裂缝既是储集空间又是渗流通道。
砂岩裂缝型储集空间与灰岩相似,但溶洞发育程度较灰岩弱,此类油气藏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探讨该类油气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于深入认识此类油气藏,深化我国陆相储层孔隙结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丰富了储层微观物理研究的内容[1-7]。
1储层概况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南部的豫东北—鲁西南地区,夹持在内黄隆起与鲁西隆起之间、北窄南宽,呈琵琶状北东向展布。
东濮凹陷中生界不太发育,缺乏上三叠统—白垩系地层。
钻井资料显示,三叠系地层为内陆河湖相红色砂泥岩互层,岩性致密,视电阻率高,俗称“高阻红”。
岩心物性资料分析显示,三叠系砂岩基质孔隙度一般为1.00%~6.00%,基质基本不具备储集能力。
砂岩裂缝发育,局部沿裂缝发育溶蚀孔洞,油气主要富集在裂缝中。
依据储集空间类型,研究区三叠系油气藏为裂缝性砂岩储层油气藏。
岩心薄片资料显示,储层砂岩碎屑颗粒粒度为60~500μm ,岩性为含灰质细粒、中粒岩屑粗粉砂岩。
石英体积分数为58%~66%,长石9%~13%,火成岩、变质岩等岩屑占15%~22%,磨圆度为次棱—次圆状,分选性中—好,胶结物以灰质为主(体积分数20%~25%),其次为泥质(体积分数6%~10%)。
摘要通过扫描电镜、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常规压汞等技术方法,对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裂缝、微裂缝发育,裂缝性砂岩储层孔隙由岩石基质孔隙与缝洞孔隙两部分组成,缝洞孔隙是油气储集的有效孔隙,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粒内孔隙,碎屑颗粒之间以点-线式接触为主。
砂岩基质结构致密,孔隙性差。
储层基质喉道以微喉为主,压汞实验的排驱压力较高,储层基质渗透率较低,储层基质的储、渗性能差。
关键词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荧光薄片;微裂缝;东濮凹陷中图分类号:TE122.2+3文献标志码:A东濮凹陷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国殿斌(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文章编号:1005-8907(2011)02-191-04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in Dongpu DepressionGuo Dianbin(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Zhongyuan Oilfield Company,SINOPEC,Puyang 457001,China)Abstract:By the method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rock thin section,cast thin section,microscopic fluorescence andconventional murcury injection and so 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of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 in DongpuDepression were studi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racture and microfracture were developed well in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 of Dongpu Depression,the pore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rock matrix pores and the fracture-cave pores,which are the effectivepore of hydrocarbon storage.The pore type is mainly the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intragranular dissolution pores.Thecontacted relation is mainly the dop-line type among clastic particles,and the porosity is low.The matrix pore of reservoir is mainly the microthoat.The discharge pressure is high in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The permeability of matrix rock is low,with the storage and permeability being poor in matrix rock.Key words:Triassic;fractured sandstone reservoir;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re structure;microscopic fluorescence;microfracture;Dongpu Depression引用格式:国殿斌.东濮凹陷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断块油气田,2011,18(2):191-194.Guo Dianbin.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 in Dongpu Depression [J ].Fault-Block Oil &Gas Field ,2011,18(2):191-194.断块油气田FAULT-BLOCK OIL &GAS FIELD2011年3月1912011年3月断块油气田样品号层位岩性描述全直径裂缝有效孔隙度/%岩石密度/(g ·cm -3)孔隙度/%渗透率/10-3μm 2岩石密度/(g ·cm -3)孔隙度/%渗透率/10-3μm 26/26二马营1砂岩 2.49 6.6 1.14 2.60 3.30.17 3.39/26砂岩2.613.30.632.642.10.181.210/26砂岩 2.60 3.60.75 2.64 2.40.18 1.214/26砂岩2.527.02.104.10.262.916/26砂岩2.564.80.842.603.60.381.219/26砂岩2.574.51.682.622.90.171.628/41砂岩2.4311.6 1.702.537.20.194.417砂岩2.652.30.762.680.80.131.519砂岩2.632.70.462.671.10.131.623砂岩2.555.01.582.651.00.134.024砂岩2.584.39.242.660.80.143.530砂岩2.661.50.482.710.40.131.148砂岩2.594.20.69 2.50.19 1.7平均值4.71.702.50.182.2小样品二马营2样品号直径/cm 长度/cm 岩石密度/(g ·cm -3)孔隙度/%渗透率/10-3μm 2裂缝含油率/(mL ·(100g )-1)基质饱和度/(mL ·(100g )-1)垂直方向水平方向K m axK 90°6/268.848.58 2.53 6.10.6314086420.200 2.656/268.85 4.50 2.496.6 4.7301.141.770.313.019/268.849.132.613.30.0050.6532.090.303.0510/268.848.992.603.60.0050.736 2.510.312.8513/268.848.122.584.10.01570.7220.5440.222.8514/268.858.412.547.055.02.1116510.232.7516/268.847.912.564.80.077 1.150.84002.6519/268.858.582.574.51.3803.49 1.68002.7120/268.848.822.516.80.90122.414.002.7528/418.848.132.4810.22.8901.722.730.380.88油样水样2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根据对扫描电镜、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常规压汞等资料的分析研究[8-15],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岩石微观结构特征如下:2.1储层物性储层孔隙由基质孔隙与缝洞孔隙两部分组成,对油气储集有效的孔隙为缝洞孔隙。
东濮凹陷致密砂岩复杂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刘晓敏【摘要】为有效识别和评价以“低孔低渗”为特征的致密砂岩油气层,在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基础上,提出了Vp/Vs-DTS (纵横波速度比与横波时差)交会图和地层精细对比测井识别法2种油气层有效识别方法;建立了分区块的油气水判别标准。
实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技术提高了测井对致密砂岩油气层的识别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制约中原油田致密砂岩油气勘探的技术“瓶颈”问题。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东濮凹陷;致密砂岩;测井响应;油气层识别【作者】刘晓敏【作者单位】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科技部,河南濮阳 4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4致密砂岩油气藏是一种岩性地层油气藏[1]。
致密低渗透储层特殊的孔隙结构特征和表面物理性质,给常规测井的资料处理和应用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和不适应性[2]。
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难以建立适用的渗透率和饱和度的解释模型[3-4]。
由于低渗透储层的储集空间很小,由不同流体所产生的岩石电性差异变小,油水关系不明,往往导致测井响应特征不太明显,影响流体性质的识别[5]。
东濮凹陷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在古近系沙三段、沙四段和三叠系及二叠系,该类油气层具有埋藏深、岩性致密、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地层水矿化度多变的特点,测井解释主要存在以下难题[6]:①因骨架的测井信号远大于流体,储层流体性质判别困难;②裂缝发育的储层测井响应特征既不同于粒间孔隙的砂岩储层、又有别于双孔介质的碳酸盐岩储层,常规测井有效识别与划分储层困难;③不同区块、不同层系、不同储集类型的储层岩-电关系存在差异,同一油水判别标准下的测井解释符合率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分区块建立储层关键参数的定量评价模型,着重于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法的研究,建立分区块的油气水判别标准。
148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第7期大民屯凹陷胜西低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胡振华(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摘要:胜西低潜山受西部边界逆断层及东胜堡潜山抬升影响,区内构造复杂,断裂发育。
总体上为一个东倾的单斜形态。
受控于充足的油源和良好的运移通道、多种优势储集岩类型、断裂的多期与早期发育和优越的区域性盖层等有利成藏条件,胜西低潜山主要发育三种油藏类型:沿不整合一断层联合运移的潜山油藏、沿不整合垂向运移的潜山油藏、沿断层侧向运移的潜山油藏。
关键词:成藏条件;优势岩性;胜西低潜山;大民屯凹陷中图分类号:P618.1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81(2014)07一0148一031区域概况大民屯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东北角。
是在太古界鞍山群和中上元古界长城系结晶基底上发育的新生代陆相富油凹陷,凹陷面积约800km2。
区内由下至上发育太古界、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其中,古近系厚度最大。
近4000m。
基底的最大埋藏深度达6600m,是一个小而深的凹陷。
胜西低潜山构造上处于大民屯凹陷东胜堡潜山西侧,南部紧邻荣胜堡洼陷。
面积近200平方公里。
自2000年开始,大民屯凹陷进入精细勘探阶段r l。
]。
实行精细采集、精细处理、精细解释,应用三维可视化、地震多属性分析及储层反演等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现了一批低潜山油藏。
但由于该区基底埋深大,断裂复杂.岩性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对该区储层及油藏进行系统性研究和认识,为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藏后续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2构造特征2.1断裂特征图1东胜堡潜山带断裂分布图胜西低潜山位于大民屯凹陷西部地区中段,受西部边界逆断层的发育及东部东胜堡潜山抬升影收稿日期:2014一01—12响,本区构造复杂,断裂发育。
根据断层面产状与地层产状的相对关系.该区断裂可分为三种组合形式:即反向正断层、同向正断层和逆冲(掩)断层。
多井型综合开发潜山裂缝性油藏
曲延明
【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33)004
【摘要】海拉尔盆地潜山裂缝性油藏具有断裂带发育、小断层破碎、储层变化大等特点,采用单一的直井开发方式,对断块附近断失层位较多和垂直裂缝发育的储层存在很多不适应性,开发效果较差. 针对潜山裂缝性油藏特殊的地质特点,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研究了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和油藏类型,提出了采用直井、定向井和水平井多井型综合开发潜山裂缝性油藏,可有效开发油田,增加储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
【总页数】4页(P1-4)
【作者】曲延明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黑龙江,大
庆,1637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243
【相关文献】
1.水平井技术在潜山油藏开发中的应用-以胜利油区郑家油田郑6潜山油藏为例[J], 陶国秀;郭迎春;费忠义;孙民生;许坚
2.控水转向压裂技术在高含水裂缝性油藏开发中的应用——以火烧山油田H1238
井为例 [J], 尹辉;刘进军;郭娇娇;叶俊华;唐晓川;江洪
3.水平井在草古1潜山裂缝性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J], 林毅
4.渤海潜山裂缝性油藏高效开发策略研究 [J], 郑浩;王月杰
5.潜山裂缝性油藏鱼骨井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J], 屈亚光;安桂荣;耿艳宏;耿站立;张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特点
慕小水;苑晓荣;贾贻芳;刘广东;张德浩
【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
【年(卷),期】2003(010)001
【摘要】结合东濮凹陷地质特点,探讨研究了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东濮凹陷油气源岩发育,泥岩裂缝发育,泥岩裂缝油气成藏有着较好的成藏条件,是一种新的油气藏类型,有着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对泥岩裂缝油气藏在东濮凹陷的
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指出高压区及超高压区、盐岩分布区、构造转换带是寻找这
类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层系上,沙三2-4是勘探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层系,一些稳定的泥、页岩标志层也是寻找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层段.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慕小水;苑晓荣;贾贻芳;刘广东;张德浩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中原
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
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
【相关文献】
1.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与预测研究 [J], 姜照勇;孟江;祁寒冰;张廷山;王顺玉;陈
军华
2.东濮凹陷沙三上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地震识别及描述 [J], 汪功怀;邓明霞;宋萍;栾艳春;于延玲
3.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 [J], 刘宏伟
4.深层气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以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泥岩盖层为例 [J], 谈玉明;任来义;张洪安;张金报;胥菊珍;金振华
5.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和开发 [J], 康新荣;胡炳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的岩心观察描述——以文明寨致密砂岩为例罗群【摘要】在说明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岩心观察描述的目的、意义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岩心观察描述的思路、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并以东濮坳陷文明寨中生界潜山油藏为例,阐述了其岩心裂缝的发育规律和合油性特征,总结出6种成因类型的裂缝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3页(P229-231)【关键词】文明寨地区;致密砂岩;裂缝性油藏;裂缝;岩心观察描述【作者】罗群【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盆地研究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3一般情况下,致密砂岩中只有发育裂缝,才能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和储集空间,并形成致密砂岩裂缝型油气藏。
近年来,致密砂岩裂缝型油气藏正逐渐成为国内外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据统计,目前裂缝型低渗储集层油气产量占整个油气产量的一半以上,占准备投产的油气储量的2/3以上[1,2]。
因此,深入研究致密砂岩油藏裂缝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研究裂缝的方法很多,但岩心的观察、描述和分析仍为研究裂缝特征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式,然而,由于受成本的制约,取心井及取心层段十分有限,如何根据有限的岩心资料研究裂缝发育规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致密砂岩岩心裂缝的观察与描述1.1 岩心观察中值得注意的问题(1)岩心的归位包括岩心标本的位置、方向及深度的归位,主要依据岩性柱状图、典型测井曲线、录井资料对照岩心标本基本特征(岩性及组合等)、岩心标本之间的拼接吻合情况来进行,只有归位后的岩心观察描述才是有意义的。
(2)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区分地质研究需要观察描述天然裂缝,而在钻井、取心过程中产生的人工裂缝是无意义的,需要识别出来并加以排除,有关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鉴别,前人已作过详细描述[3]。
1.2 岩心裂缝观察描述的思路以天然裂缝为重点,依据所获得的岩心资料,考虑以下几点:①充分利用岩心标本及相关信息;②平面上选井,纵向上选井段(取心井段)要有代表性;③先宏观再微观,即先初步观察裂缝在整个井段纵向上大致发育的层位(段)和所发育岩性,再从下而上仔细观察描述裂缝发育段的裂缝发育特征;④先单个后多个(组合),即针对具体裂缝发育的岩心段(标本),先详细观察描述单条裂缝(或缝洞)的基本特征,再进行多条裂缝(组合)特征的综合观察和描述,如裂缝之间的相互切割关系等;⑤采用照相、文字描述、素描等多种方式;⑥边观察描述,边思考分析,用裂缝(断裂)组合模式、非力学成因(如冷却收缩、成岩作用、沉积作用)裂缝发育的模式来对比,初步确定岩心裂缝形成机制、成因类型及发育期次等;⑦特别注意含油岩心裂缝的观察与描述,确定是裂缝含油还是裂缝-孔隙含油,或者只是孔隙含油,并对含油级别及特征进行详细描述;⑧裂缝级别及不同级别裂缝之间相互关系、裂缝系统的识别和描述。
裂缝性潜山油藏空气驱见效特征分析张吉昌;李贻勇;关亮;程道伟;杨小冬【摘要】针对裂缝性潜山油藏在中高含水开发期,基质原油动用程度低、控制含水上升与稳定地层压力存在矛盾的问题,在沈625潜山及静北潜山实施了空气驱,并对气驱见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注气见效体现在油井含水率持续下降;注气见效与注水见效时注采对应关系基本一致;纵向上不同部位注气均有油井见效,但无法确定注气部位的优劣.影响注气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注采对应关系、含油饱和度以及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等.该研究为同类油藏空气驱提供了借鉴%The development of fractured buried-hill oil reservoir in high water-cut stage is featured by low producing-level of matrix oil and significa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water-cut controlling and formation pressure maintaining.Air-flooding is respectively implemented in Shen625 and Jingbei buried-hill oil reservoi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air-flooding response is analyzed.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response of air inje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cline of water-cut in oil well.There is a consistent injection-production relationship for the responses of air-flooding and water-flooding.The optimal air injection interval cannot be determined though any air injection interval along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could lead to response in oil well.The air-flooding performance is dependent on injection-production relationship,oil saturation and formation pressure level.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air-flooding of similar oil reservoirs.【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7(024)006【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裂缝性潜山;空气驱;含水率;注气部位;水气交替【作者】张吉昌;李贻勇;关亮;程道伟;杨小冬【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10316;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10316;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10316;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10316;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103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4裂缝性潜山油藏具有纵向有效厚度大、裂缝发育的储层地质特征,属于典型的双重介质油藏。
东濮凹陷古潜山致密砂岩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
赵俊峰;李凤琴;凌志红
【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
【年(卷),期】2014(021)002
【摘要】为有效识别和评价以低孔低渗为特征的古潜山致密砂岩油气层,在油藏地质特征及投产资料约束下,总结出各类致密砂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形成了
Vp/Vs—DTs交会图、仿可动流体孔隙度、裂缝—地层配置关系及地层精细对比等4种油气层有效识别方法.分区块、分层系、分储集孔隙类型建立了油气水层判别标准,提高了测井对致密砂岩油气层的识别能力,使得测井解释符合率提升至95.5%,有效解决了制约中原油田致密砂岩油气勘探的技术“瓶颈”问题.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赵俊峰;李凤琴;凌志红
【作者单位】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濮阳457001;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濮阳457001;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濮阳4570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东濮凹陷古潜山致密砂岩气识别方法研究
2.东濮凹陷桥口区块沙三段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
3.东濮凹陷深层致密砂岩气层识别方法研究
4.东濮凹陷致密砂岩复杂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
5.致密砂岩气藏动态分类委员会机器测井流体识别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六章圈闭及油气藏的类型6.5 构造油气藏之四——裂缝性油气藏在各种致密、性脆的岩层中,原来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不具备储集油气的条件。
由于构造作用,加上其他后期改造作用,使其在局部地区的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裂隙和溶洞,具备了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的条件,与其他因素(如盖层、遮挡物等)相结合,则可形成裂缝性圈闭。
油气在其中聚集,则形成裂缝性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靠裂缝或溶孔(溶洞)的油气藏。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中深层裂缝性油气藏类型示意图(李元奎等2001)◆岩层的裂缝大多与褶皱和断裂相关。
因此,裂缝性油气藏属于构造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常与背斜、断层油气藏有密切关系,又有重要区别。
◆目前裂缝性油气藏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储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中东波斯湾盆地和美国、前苏联、墨西哥等国家都在碳酸盐岩中找到了巨大的裂缝性油气藏。
◆我国四川盆地也发现了很多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特别是裂缝性气藏具有悠久的历史。
一、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1)油气藏常呈块状;(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3)储集层岩心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井渗透率较高;(4)同一个油气藏,不同油气井之间产量相差悬殊。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二、裂缝性油气藏实例•伊朗加奇萨兰油气田斯马利灰岩油气藏◆阿斯马利灰岩(主要储集层)为一顶部平缓、两翼陡达50°的简单背斜,长70km,宽约9km,闭合面积为600多km2,闭合高度为3000m左右,油藏高度2100m。
◆该油田有三套产油层,阿斯马利灰岩为最重要,孔隙度大于9~13%的好产层,平均仅占13.8%左右;孔隙度为5~9%的差产层,约占14.8%;孔隙度小于5%的致密层,约占71.4%。
渗透率均很低,高产的油气主要是靠裂缝提供通道。
加奇萨兰油田构造图及剖面图◆ 塔中45井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西倾没端的局部构造带上,是一个典型的背斜构造,圈闭面积48km 2、幅度为60m 。
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潜山储层裂缝特征海拉尔盆地潜山油藏含油层位是侏罗系布达特群浅变质岩石地层,通过岩心观察、分析试验等对潜山储层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
岩心、薄片、压汞等资料分析,苏德尔特潜山油藏储集空间是由裂缝、溶洞、孔隙共同构成的孔洞-裂缝系统,构造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次生成因形成的裂缝、溶洞是流体最有效的储渗系统,原生基质孔隙次之。
①裂缝特征裂缝是岩石经受外力作用发生破裂形成的节理。
裂缝是苏德尔特潜山油藏最主要的储渗空间,裂缝的发育密度、产状、开启程度、充填状况直接影响储层物性、含油性,通过取心井岩心描述了潜山油藏裂缝特征。
A 、裂缝密度裂缝密度是通过各种相对的比值说明岩石破裂的程度,裂缝密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用体密度、面密度和线密度来表示,在实际应用中,裂缝体密度、面密度测量起来较为繁琐,因而线性裂缝密度应用更为广泛。
线性裂缝密度也称裂缝率、裂缝频率或线性频率,它是指与一直线(如岩心轴向)相交的裂缝数目n 和此直线长度的比值: B fd L n L式中:fd L -线性裂缝密度(m-1);n -裂缝的数目(a );L B -直线长度(m )。
岩心统计,布达特群潜山全区储层裂缝发育丰富,观察岩心788.37m ,裂缝线密度在2.88条/m ~35条/m 之间,从分布频率看,裂缝线密度主要在5~15条/m 之间,各井裂缝发育程度差异较大。
裂缝发育程度与取芯的井段、构造位置、断层作用等有关。
虽然经历相同构造应力场作用裂缝发育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长期继承性活动断层附近、古构造隆起高部位强应变区裂缝密度大,岩石脆性越强裂缝越发育。
岩心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泥质、凝灰质含量的降低,钙质含量的增加,裂缝发育程度增强;砂岩中,随着泥质、凝灰质含量的减少,构造缝密度呈增加趋势;凝灰岩中,碳酸盐化程度增加使构造缝密度呈增加趋势;泥质岩中,随着粉砂质、碳质和钙质含量的增加,构造缝密度呈增加趋势。
其中,安山质火岩角砾岩平均裂缝密度最大,为13.2条/m;其次是不等粒长石岩屑砂岩,平均裂缝密度为11.8条/m;再次是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平均裂缝密度为9.03条/m;泥岩裂缝发育相对较差,平均密度为8.3条/m。
致密砂岩裂缝性潜山油藏基本特征与成藏模式——以东濮凹陷文明寨地区中生界裂缝性油藏为例罗群;杨银平;唐敏【摘要】致密砂岩裂缝性潜山油气藏是一类特殊的油气藏类型.从构造、岩性与物性、岩心裂缝发育、油气运聚成藏条件等多方面详细描述和总结了东濮凹陷文明寨地区中生界裂缝性致密砂岩潜山油藏的基本特征,认为基底大断裂控制了潜山的构造格局,裂缝与沿其分布的孔洞及其构成的缝洞系统是砂岩油藏的输导体系和储集空间,油源断裂、缝洞输导体系及缝洞型圈闭的发育与分布是控制砂岩裂缝型潜山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东濮凹陷文明寨地区中生界砂岩裂缝性油藏的成藏模式对华北地区中生界潜山勘探有重要借鉴作用.【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4(036)003【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致密砂岩;裂缝性油藏;潜山;中生界;文明寨地区【作者】罗群;杨银平;唐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中石油玉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酒泉735000;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裂缝性油藏指储集空间为裂缝或以裂缝为主的缝洞型油藏,多发现于碳酸盐岩地层中,以古生界、太古界潜山为最普遍[1~4],碎屑岩尤其是砂岩裂缝潜山油藏目前比较少见,即使有,其规模也很小[5~7]。
以往普遍认为这类砂岩时代较老 (中生代及以前),成岩程度高,以低孔渗为特征,储集条件差[8~11],即使发育裂缝,也由于油气运聚成藏条件的限制,难以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藏。
我国自古生代末以来多上升为陆,形成了一套以砂泥岩互层为特征的中、新生界陆相沉积。
华北地区中生代气候干燥,形成以红层为主的地层,生烃条件差,加之储层 (砂岩碎屑岩)成岩程度高,岩性致密,储集物性不好。
因此,长期以来华北地区中生界一直被认为是非重点勘探领域。
东濮凹陷文明寨地区中生界砂岩油气勘探的突破,为华北地区中生界油气勘探带来了新的曜光。
剖析文明寨地区中生界裂缝性油藏的基本特征及成藏条件,总结其成藏与分布规律,对于打开华北地区中生界勘探新领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明寨地区位于东濮凹陷中央构造带北部,面积约50km2,中生界三叠系为一套红色或灰红色砂泥岩沉积地层,岩性致密,孔隙度一般在6%以下。
过去,由于中生界砂岩储层物性差,一直作为兼探层系,2006年以来,先后在文明寨潜山的明470井、明471井,卫75潜山的卫75-3井、卫75-10井、卫77-3井等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展示该区中生界良好的勘探前景。
勘探与研究表明,该区中生界具有电阻率高、地层厚度较大(约500~700m),与古近系沙河街组(Es)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的特点。
作为一个新的勘探领域,其油藏类型是什么,储集特征怎样,有什么样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机理、分布规律如何?这些均是目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构造格局与潜山特征构造成图与分析表明,文明寨地区中生界顶面起伏较大,NNE向基底大断裂起控制作用,总体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垒堑相间的三垒三堑构造格局。
由东向西发育受卫76断裂和卫77-4断裂控制的卫75地垒(潜山),受明474断裂和明471断裂控制的文明寨地垒 (潜山)和受西部两条东、西倾断裂控制的文明寨西部地垒(潜山)共3个中生界潜山(见图1),其间夹持着3个地堑带。
其中卫75潜山规模相对较小,向北与文明寨潜山合并,向南逐渐突出并突然消失;文明寨潜山相对狭长,潜山头较卫75潜山高,向南也逐渐消失;文明寨西部潜山相对宽缓。
目前已获得工业油流的明470井、明471井、卫75-3井、卫75-4井、卫77-4井等井分别位于文明寨潜山和卫75潜山之上,所揭示的油气藏为潜山油气藏。
1)文明寨潜山构造走向NE向,地层倾向SE向,倾角20°,构造高点埋深1980~2240m。
顶面构造图面积12km2,初步圈定有利含油范围2.5 km2。
目前有6口井试采,其中,4口老井获低产油流, 1口新井获高产油流(明463井),1口新井试油出水。
2)卫75潜山构造走向NE向,地层倾向SE向,倾角20°。
构造高点埋深2540m左右。
顶面构造图面积8km2,初步圈定有利含油范围1.5km2。
目前有3口井有试油试采资料,3口新井(卫75-10井、卫75-3井、卫77-3井)获高产油流。
2.2 潜山油藏的储层特征2.2.1 岩性与物性特征研究区中生界是一套红色的砂泥岩沉积,岩心及测试资料表明,中生界储层岩性主要为含灰质的极细粒到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主要粒径0.06~0.12mm,胶结致密,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体积分数20%左右。
通过对卫57井、卫77-3井等10口井的13块岩心样品进行统计分析得知,岩石基质孔隙度1%~4%、渗透率0.29~0.45mD,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基质储集性能差,难以储集油气。
2.2.2 岩心裂缝特征为了对文明寨地区中生界储层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观察描述了卫77-4井、卫77-3井、卫472井、卫473井4口井的近300余米岩心,发现砂岩中含有大量天然裂缝,具有以下特征:1)均为构造裂缝,主要发育于致密砂岩中,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段性。
2)不同的裂缝,其裂缝的充填物及充填程度差异很大。
裂缝充填物主要有泥质、方解石、石膏和黄铁矿及构造角砾等5大类;裂缝充填形式有全充填 (多表现为泥质、钙质充填)、半充填 (主要表现为结晶矿物半充填)和未充填3种类型 (见图2),以前两种为主,显然,前两种有利于石油的聚集。
3)以高角度、近于直立的缝为主,且至少有3组,角度多在65~90°,另外发育一组低角度层间缝,追踪层系界面或沿层系界面产生。
高角度裂缝长度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开度从小于1mm至数厘米,裂缝密度2~6条/10cm,高、低角度裂缝相互穿插、切割,构成裂缝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情况下裂缝不仅以单纯的裂缝形式存在,而是沿裂缝发育一系列直径2~15mm的孔洞,从而形成从简单到复杂的缝洞系统(见图3),它们具有良好的孔、渗性。
沿裂缝分布的孔、洞为沿裂缝渗流的流体溶蚀而成。
4)发育3种基本类型的缝洞系统,即单缝串珠式缝洞系统、多缝平行串珠式缝洞系统和交错网络式缝洞系统(见图4),其中交错网络式缝洞系统最有利于石油的聚集。
2.2.3 含油性特征钻井及试油结果表明,研究区油层都发育于裂缝层段中。
岩心观察也表明,产油层段裂缝发育,多为高角度缝洞系统,含油程度高,多为油浸级别。
岩心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基质部分不含油,只有裂缝中有油,石油分布与富集受裂缝发育程度与分布制约,这都充分说明了文明寨地区中生界油藏的储层为砂岩裂缝性储层,油藏类型为典型的砂岩裂缝性油藏。
目前,研究区揭示中生界的井有17口,均分布于文明寨潜山、卫75潜山两个潜山的高部位,其中卫75-3井、卫75-10井、卫77-3井、明462井、明48井、明463井均获得工业油流。
岩心观察与裂缝监测表明,获得工业油流的井均位于裂缝发育的断块圈闭中,因裂缝向四周变得不发育而将油气封闭起来,聚集成藏,如卫77-4井的中三叠统二马营组(T 2 em)油藏、明48井的T 2 em油藏、卫75-3井的T2em油藏和明471井的T2 em油藏等。
3.1 裂缝性油藏成藏条件及其主控地质因素分析文明寨地区中生界由于控制潜山的边界断裂断距较大,导致地堑中的沙河街组三段(Es3)成熟生油岩与地垒中的潜山构造大面积接触,控制潜山边界的大断裂,尤其是潜山下倾方向 (东侧)与Es3烃源岩大面积接触的断裂成为潜山油气藏主要的油源断裂。
上倾方向的潜山内部一旦有缝洞系统与下倾方向的油源断裂沟通,下倾方向的Es3成熟烃源岩排出的油气将通过潜山东侧油源断裂进入潜山内部的断裂-裂缝-孔洞系统,并沿该系统向上倾方向运聚,最终聚集在受缝洞控制的潜山内部缝洞型圈闭之中,形成裂缝性油气藏。
目前发现的卫77-3井、卫75-10井等油气藏均属于这种类型的油气藏。
图5是过明91井-明462井-卫77-3井的潜山油藏油气运聚成藏特征图,反映了卫77-3井T2 em潜山油藏与明462井T 2 em潜山油藏的成藏规律。
卫77-3井为一口滚动井,在2945.5~3019.1m的(二马营组二段-三段(T2 em2-3)裂缝段日产油36.2t,累计产油299.5t。
由图5可知,卫77-3井油藏为上倾方向被反向断层遮挡,下倾方向有顺向断层与Es3烃油源接触,潜山内部存在连接裂缝型圈闭与油源断裂的裂缝网络系统,构成了下倾反向油源断裂沟通古近系烃源岩,排出的成熟油气进入潜山,沿潜山内部断裂-裂缝网络系统向上倾方向运移,最终聚集在上倾方向的裂缝性圈闭之中或聚集在受上倾方向反向断层遮挡的裂缝型圈闭之中,形成了卫77-3井的T2 em裂缝油藏。
明462井位于文明寨潜山北部,在2388.9~2392m的二马营组一段(T2 em1)裂缝性储层中获日产8t工业油流,发现了明462井T2 em1裂缝性油藏,其成藏条件与卫77-3井T 2 em裂缝油藏类似,即潜山下倾方向与烃源岩大面积接触的潜山边界断裂作为油源断裂,上倾方向反向断裂可作为遮挡断裂,潜山内部断裂-裂缝-孔洞网络系统作为油气运移疏导通道,由下倾方向油源断裂进入的古近系成熟油气在潜山内部断裂-裂缝-孔洞网络疏导体系作用下向上倾方向 (低势区)运移,最终聚集在反向断裂遮挡的裂缝型圈闭之中或在裂缝-孔洞型圈闭之中聚集成藏。
其他油藏的成藏特征都与明462井、卫77-3井的油藏十分相似。
由此可见,控制文明寨地区中生界砂岩裂缝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有3个:一是潜山下倾方向Es3烃源岩的油源充足程度;二是潜山下倾方向与Es3油源大面积接触的油源断裂及其与潜山内部裂缝-孔洞输导层体系的畅通程度;三是潜山内部与油源断裂-缝洞输导层体系连通的缝洞型圈闭的分布与发育程度。
3.2 裂缝性油藏成藏模式通过剖析具体裂缝性油藏的成藏条件,总结出文明寨地区中生界砂岩裂缝性油气藏的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为:潜山下倾方向 (东侧)Es3成熟烃源岩中生排出的油气通过潜山下倾方向的油源断裂 (下盘为Es3成熟烃源岩 (油气供给体系)、上盘为中生界多组裂缝交叉形成的裂缝-孔洞系统的潜山地层)进入潜山,在浮力和超压作用下沿断裂-裂缝-孔洞构成的输导网络体系继续往潜山高部位的低势区运移,最终聚集在由断裂-裂缝-孔洞构成的储集空间 (缝洞型圈闭)中形成裂缝性油气藏,从而形成了一个由地堑中古近系烃源岩构成的油气供给体系、下倾方向潜山边界断裂与潜山内部断裂-裂缝-孔洞构成的油气输导网络体系和潜山内部上倾方向 (低势区)裂缝-孔洞系统构成的油气聚集体系共3个时空匹配优越的致密砂岩裂缝性油气成藏体系(见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