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复习资料第二章温热环境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环境卫生学》复习题附答案复习题一:选择题1.住宅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A.主要是影响人们的生活、居住、学习、工作B.主要是影响小气候C.主要是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表现为慢性、潜在性和功能上的不良影响D.主要是对新迁入居住的家庭成员的健康产生影响E.主要是影响日照、采光、噪声、绿化和空气清洁状况等2.住宅建设应遵循( )A.适用、经济、方便生活、美观的原则B.适用、经济、符合卫生要求的原则C.适用、经济、卫生、方便生活、美观的原则D.适用、经济、符合卫生要求、方便生活、美观的原则E.方便生活、卫生、美观的原则3.住宅的卫生规模是指根据( )提出的住宅居室容积、净高、面积和进深等应有的规模。
A.小气候要求B.卫生要求C.建筑要求D.环境保护要求E.房间的配置要求4.室内空气中( )的含量是用作评价空气清洁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作为居室容积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的重要指标之一。
A.CO2B.HCHOC.VOCSD.222RnE.B(a)P5.我国《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 50096—1999)》规定居室净高为( )A.1.8m~2.2mB.2.Om~2.5mC.2.4m~2.8mD.2.5m~3.OmE.3.Om~3.5m6.判断机体热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最直接的指标是( )A.脉搏B.皮温C.出汗量D.体温E.温热感7.住宅室温标准一般指气湿、气流、热辐射在正常范围时,居室中央距地板( )高处的气温A.0.5mB.1.OmC.1.5mD.2.OmE.2.5m8.室内外存在同类污染物发生源时,该污染物的( )A.室内浓度往往是低于室外浓度。
B.室内浓度往往是与室外浓度相等。
C.室内浓度往往是高于室外浓度。
D.室内浓度往往与室外浓度无关。
E.室内浓度往往与室外其他污染物浓度有关。
9.居室内的自然照度至少需要( )才能基本满足视觉功能的生理需要。
A.151xB.251xC.301xD.751xE.1001x10.冬季建筑施工加入的防冻剂,会造成建筑物渗出( )A.HCHOB.NH3C.NO2D.SO2E.222Rn11.尘螨是家庭室内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之一,常隐藏在( )A.空调机冷却塔的冷却水B.淋浴器、洗衣机C.加湿器、水龙头D.微波炉、计算机E.床铺、家具和地毯12.建筑材料和装饰物品中含有大量( )等污染物。
环境卫⽣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环境卫⽣学environmental health/hygiene:研究⾃然环境和⽣活环境与⼈群健康的关系,揭⽰环境因素对⼈群健康影响的发⽣、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体健康,提⾼整体⼈群健康⽔平的科学。
研究对象:⼈类及其周围的环境环境:围绕⼈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类⽣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从污染源直接排⼊环境未发⽣变化的污染物。
⼆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某些⼀次污染物进⼊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物学作⽤下,或与其他物质发⽣反应⽽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Hormesis效应(兴奋效应):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物系统具有刺激作⽤,⽽在⾼剂量时具有抑制作⽤。
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环境:受⼈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4.⽣物多样性锐减环境卫⽣学主要研究内容: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性研究;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法;4.研究环境卫⽣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今后任务: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2.新技术、新⽅法在环境卫⽣⼯作中的应⽤;3.加强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4.加强农村环境卫⽣⼯作;5.开拓环境卫⽣⼯作的新领域。
第⼆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类环境分为:⾃然环境、⼈为环境、社会环境⾃然环境可分为:⼤⽓圈、⽔圈、⼟壤岩⽯圈、⽣物圈⽣物圈biosphere:地球上所有⽣命物质及其⽣产环境的整体。
⽣态系统ecosystem:在⼀定空间范围内,由⽣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环境介质是指大气,土壤,水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类。
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名词解释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之间的关系,解释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看健康水平的科学。
三、选择题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A.空气、水、土壤(岩石)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C环境污染治理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E.环境质量评价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B.铅、镉、汞、酚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原生环境是指()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C.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E.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A.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B.臭氧层破坏C.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D.生物多样性锐减E.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B.人群健康C.生物地球化学疾病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E.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A.机体的新陈代谢B.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C.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E.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A.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B.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C.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E.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12.环境卫生监督的理论依据为()A.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B.造成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C.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D.执法人员的相关知识E.环境卫生学研究提供的卫生基准和技术规范13.清洁生产是指()A.生产场地清洁、厂房清洁B.生产场所清洁卫生、无垃圾灰尘C.清洁的生产过程D.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少,有效预防控制污染和其他废物生成的生产工艺过程E.生产过程中有严格卫生管理制度,工人始终保持清洁卫生14.就全国范围而言,广大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够安全的,其危害主要来自:()A.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B.环境化学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的污染C.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E.生物地球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四、问答题: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2.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3.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大气;水;土壤2.自然环境;生活环境3.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4.原生环境;次生环境5.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二、名词解释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家畜环境卫⽣学复习资料题(完整编辑)家畜环境卫⽣学名词解释:1. 适应:是⽣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产⽣的有利于⽣存和⽣产的⽣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2. 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常刺激所产⽣的⾮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3. ⽓候服习:指本来对某种⽓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理所能忍受的⽓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理指标和⽣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能习惯于这种⽓候环境。
这⼀过程称为⽓候服习。
4. ⽓候驯化:动物处于某种环境中,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某此性状甚⾄体型发⽣变化,各种⽣理机能发⽣改变⼜趋于正常,这种过程称为⽓候驯化。
5. 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6. ⼩⽓候: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位、⼟壤条件和植被不同,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候状况,称为⼩⽓候。
7. 散热调节:热调节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调节称为散热调节或物理调节。
8. 产热调节: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称为产热调节或化学调节。
9. ⽓温⽇较差:⼀天中,⽇出前温度最低, 午后2:00温度最⾼,每⽇最⾼与最低⽓温之差,称⽓温⽇较差。
(越靠近地⾯,⽓温⽇较差越⼤)10. ⽓温年较差:⼀年内,⼀⽉份平均⽓温最低,七⽉份平均⽓温最⾼,把最⾼⽉平均⽓温与最低⽉平均⽓温之差,称为⽓温年较差。
11. 等热区: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叫等热区。
12. 临界温度:⽓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
⽓温升⾼,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
13. 过⾼温度:体温升⾼,代谢率也提⾼,这个因⾼温引起代谢率升⾼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温度”。
14. 舒适区:指在等热区的某⼀温度范围内,家畜代谢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称此温度范围为舒适区。
家畜环境卫生学简答题2第一章家畜环境与应激1.问答:应激对家畜生产性能及健康有何影响?在畜牧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家畜的应激?答:一、应激与疾病1、应激可引起胃和十二指肠的出血性溃疡。
2、应激能抑制免疫反应,阻碍抗体形成,从而削弱了对肿瘤的抵抗力,使肿瘤容易发展和转移。
3、高强度的应激会提高鸡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寄生虫等侵袭的抵抗力。
4、导致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及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如猪肺疫、沙门氏菌病等。
二、应激与生产性能1、应激能够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2、应激对家畜繁殖有不良影响一般认为在应激情况下,会导致幼畜性腺发育不全,成年家畜精子和卵子的生成、发育及成熟受阻,从而使家畜的繁殖性能受到影响。
3、应激对母畜泌乳有不良影响4、应激对肉质的影响:环境应激会影响肉品质量,主要导致PSE 肉,以及少数产生DFD 肉。
三、环境应激的预防:1、改善环境条件①避免环境骤变。
②改善环境卫生,防治各种环境污染。
③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
④改善运输条件,避免高温、拥挤、野蛮装卸等运输条件。
⑤避免几种应激因子集中作用机体。
2、选育抗应激品种选育、推广抗应激的家畜品种,淘汰应激敏感家畜。
3、药物的应用4、加强锻炼第二章温热环境一、等热区在畜牧业生产上有何意义?1、为畜牧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2、为畜舍的热工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为动物引种育种提供依据二、为什么说无论气温高低,高湿对于热调节都是不利的?①高温时家畜主要依靠蒸发散热,空气水汽量大,畜体蒸发面水汽压与空气水汽压之差减小,蒸发散热受阻,畜体的散热困难,可以说高湿加剧了高温对畜体的影响。
②低温高湿低温时家畜以非蒸发散热为主,低温时湿度大对家畜极为不利。
在高湿时,家畜的被毛和皮肤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导热系数加大,降低体表的热阻作用,使体内的热量易散失。
三、温度对家畜健康及生产性能有哪些影响?答:1、①温度对生长肥育的影响无论是在寒冷或是炎热的环境中都会导致家畜的生产力下降。
家畜环境卫生学综合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第一章温热环境1、应激:凡是干扰和妨碍机体正常机能而引起生理上和行为上反应的过强称为应激,它是机体的一种非持异性反应。
2、温热环境:温热环境是指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气流等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素。
3、气象:是对流层所发生的风、云、雨、雪、寒、暖、干、湿、光、声、电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统称。
4、气象因素:决定气象(对流层所发生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各项因素,如太阳辐射、气温、气湿、气压、气流、云量和降水等称为气象因素。
5、天气:天气是指一个地方某一瞬间或短时间内,各种气象因素(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和降水)所决定的大气状况,如寒暖、阴晴、干湿、雨雪、风云等。
6、气候: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既包括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极端或特殊天气状况。
这种天气变化规律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7、小气候: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也称作用面)构造和特性不同.使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样,或人类与生物的活动,形成近地层与大气候所不同的特殊气候。
8、畜舍小气候:指畜舍内部的气象状况。
畜舍中小气候的形成除受舍外气象因素的影响外,还与舍内的家畜种类,饲养方式、密度、垫草使用,畜舍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通风换气、排水防潮,以及日常饲养管理措施等因素有关。
9、体温: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是衡量恒温动物热平衡唯一可靠的指标。
一般以直肠温度作为深部体温的代表。
10、基础代谢热:基础代谢在动物常称为‘饥饿代谢’。
指饥饿、休息。
温度适宜和消化道没有养分可吸收的情况下的产热量。
也是动物的最低产热量。
基础代谢=293 W0.75 (kJ/日)11、体增热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称为“体增热”或“饲料特种动力作用”,采食和饲料的消化吸收是体增热的主要来源。
12、隐汗蒸发:又叫渗透蒸发,即皮肤组织水分通过上皮向外渗透,在皮肤表面蒸发,当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含水量增加时,渗透作用也大为加强。
引言概述: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环境卫生知识、环境卫生工程、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环境卫生学复习资料为主题,结构采取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的方式,正文分为五个大点,每个大点分为五至九个小点详细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正文内容:一、环境卫生学基础知识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和目标2.环境卫生学的历史概述3.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4.环境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标准5.环境卫生监测与评估方法二、环境卫生工程1.水环境卫生工程a.自来水处理工程b.污水处理工程c.水源污染控制与保护d.饮用水水质监测与管理2.大气环境卫生工程a.大气污染监测与控制技术b.室内空气质量控制c.大气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3.噪声与振动控制a.噪声与振动的危害及标准b.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c.交通噪声控制和社区噪声管理4.环境辐射与电磁辐射防护a.辐射健康效应及剂量测量b.辐射防护措施与监测c.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及防护技术5.废物处理与卫生填埋a.废物分类与处理技术b.危险废物处理与管理c.卫生填埋的原理和操作规程三、环境卫生管理1.环境卫生立法和政策2.环境卫生规划和监管3.环境卫生教育和宣传4.食品卫生与营养卫生管理a.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b.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卫生管理c.餐饮服务和供餐单位的卫生管理d.营养卫生的重要性与管理措施5.职业卫生管理a.职业病危害评估与控制b.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c.职业健康监管与干预措施四、环境污染与健康影响1.水污染与健康a.水污染的分类和来源b.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c.水污染防控策略和管理2.大气污染与健康a.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和来源b.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c.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政策3.噪声污染与健康a.噪声污染的类型和来源b.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c.噪声污染的防治和管理4.电磁辐射污染与健康a.电磁辐射的类别和来源b.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c.电磁辐射防护和安全措施5.固体废物污染与健康a.固体废物分类和处理方法b.固体废物对健康的危害c.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的措施五、环境卫生与公共卫生1.环境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2.环境卫生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3.环境卫生与环境与健康相关疾病防治4.环境卫生与健康促进5.环境卫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总结:环境卫生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掌握相关知识对于改善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非常重要。
简答题:1.试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答: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包括:(1)温室效应:解释温室效应;主要的温室气体;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
(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减少和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
(3)酸雨:酸雨的定义;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的危害。
(4)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2.水质的性状及评价指标有哪些?有何意义?答:水质的性状评价指标包括:(1)物理性状指标:包括水温、色、臭和味、浑浊度。
根据天然水的物理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感官性状好坏,也可说明水质是否受到污染。
(2)化学性状指标:包括pH值、总固体、硬度、含氮化合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等。
根据天然水的化学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化学性状及受污染的状况。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反映水体受微生物污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3.简述述饮水消毒的方法。
答: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
氯化消毒是化学药剂消毒饮用水中一种最普及和最有效的方法。
供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主要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和有机氯制剂等。
4.光化学烟雾对健康的影响有哪些?答: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臭氧、醛类和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这些物质统称为光化学氧化物,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
健康影响:对眼睛的刺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全身的影响;致敏作用;致突变作用。
5.简述水质处理工艺过程答: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处理有常规净化、深度净化和特殊净化3种。
常规净化工艺过程包括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
集中式深度处理工艺包括澄清-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特殊净化:除氟工艺;除铁和除锰工艺;除藻和除臭工艺。
6.简述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剂量-效应(反应)关系(2)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3)人群健康效应谱(4)人群易感性7.试述介水传染病定义、病原体、发生的原因、流行特点及其危害特点。
和谐清雅之居;同心同德之创!1、1.环境:广义上指遗传因素以外的一起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家畜环境:指家畜外界环境,即指周围一切一切与家畜的事物有关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1.散热调节:当环境冷热程度发生改变时,畜体通过行为、生理生化的乃至形态解剖结构,改变产热和散热速度的过程,2.热射病:就是指动物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机体散热困难,体内蓄积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紊乱而发生的一种疾病,动物表现为运动缓慢、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结膜潮红3.风向玫瑰图:在实际应用中,常用一种特殊的图式表示风向的分配情况,即将诸风向的频率按比例绘在8或16个方位上,这种图被称为“风向玫瑰图”4.温湿指数:是用气温和气湿相结合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5.风冷指数:是将气温和风速相结合,以估计天气寒冷程度的一种指标6.净道和污道:人员出入、运输饲料的清洁道称为净道,运输粪污、病死畜禽的污物道称为污道。
7.动物的行为:是动物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或与其所在环境互作而构成的生活方式,是快速而有效的适应方式。
10.腐熟堆肥法:是使畜粪和垫草等固体有机废物按一定比例堆起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而自然分解,随着堆内温度升高,杀灭其中的病原菌、虫卵和蛆蛹,达到无害化并成为优质肥料的方法。
11.全身适应综合症GAS:给动物注射各种组织浸液、不同的无机毒物或实施各种强烈的物理刺激,动物出现了某些相同的变化,表现在肾脏、胸腺、脾脏、淋巴、血液、胃和十二指肠等器官,这些非特异性变化成为“全身适应综合症”。
12.应激:是机体对内部或外界的超长刺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13.PSE肉:动物在宰前遭受激原的作用,导致宰后肌肉组织色泽苍白,质地松软,有渗出液,这种肉不耐储存,烹调何永兴和适口性变差14.DFD肉:宰前应激不严重而持续时间较长,宰后鸡肉切面干燥,质地较硬,色泽深暗15.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的体热调节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流和辐射四要素。
家畜环境卫⽣学复习资料绪论1.家畜环境卫⽣学概念及研究对象?家畜环境卫⽣学:主要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家畜作⽤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控制、保护和改造环境技术措施的⼀门学科。
研究对象:家畜(包括哺乳动物和鸟类)及其外界环境。
2. 环境对家畜的影响表现在哪些⽅⾯?①环境影响家畜的⽣产⼒:夏季⾼温产蛋率,⾳乐,迁移应激②环境影响家畜的繁殖季节:鸡对光周期很敏感。
光周期的变化是鸡产蛋出现淡季旺季的决定性因素。
③环境影响家畜的分布和育种:当地的⽣态环境条件及家畜的适应性来决定的。
④环境影响家畜的⽣态特性:在⽣理、解剖和形态特征上的改变。
⑤家畜的发病率与季节有关:应激综合征、⽆名热、⼝蹄疫。
⑥环境影响畜产品的品质:猪应激综合征(porcine stress syndromes PSS):是猪在⾃然应激因⼦(如运输、⾼温、运动、争⽃、交配、分娩等)的作⽤下,发⽣进⾏性呼吸困难、⾼烧⾎管收缩,突然死亡,且死后迅速僵直的⼀种综合症。
这种猪往往以异常⾼的频率产⽣颜⾊灰⽩、质地松软和向外渗出⽔分的劣质⾁(PSE⾁)。
⑦环境影响家畜饲养标准的制订第⼀章适应与应激1.适应与应激的概念应激: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环境的超常刺激所产⽣的⾮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适应:适应是指⽣物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产⽣的⽣理机能的反应和遗传的反应。
有利于缓解⽣物的⽣理紧张状态。
这种反应可以使⽣物有机体的⼀切功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使⽣物在变化的环境中正常地⽣存和繁衍。
2.应激原的分类应激原:把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物学的或是⼼理学的等等)都称作为应激原。
①应激原按照强度和持续时间分:⾼强度长期应激原;低强度长期应激原;⾼强度短期应激原;低强度短期应激原②应激原按照性质分:物理性应激原;化学性应激原;⽣物性应激原;营养性应激原;管理性应激原;⼼理性应激原;运输性应激原;其他⼈为因⼦3有关适应的⼏个法则①伯格曼法则(Bergman,s Rule 1847):同⼀个种的恒温动物,处于寒带的体型较⼤,处于热带的体型较⼩。
第二章温热环境复习题一、概念:等热区、临界温度、过高温度、舒适区热射病、热性喘息、饱和差、露点、风向玫瑰图、贼风二、填空1. 因素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为重要。
2.直肠温度的测量应将温度计感温部位深入直肠一定深度,大家畜为 __________cm,猪羊等中等家畜为__________cm,小家畜禽为 __________cm。
3.静止代谢是要求动物在、、条件下用间接方法测定的动物的产热量。
4.炎热高温季节,为缓和家畜热应激,可适当减少饲料用量,增加添加,以保证家畜的营养需要。
5.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__________。
6.炎热地区,如果色被毛和色皮肤相结合时最理想的。
前者善于反射太阳辐射能,后者吸收紫外线,使不至于穿透皮肤。
7.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__________。
8.机体的热调节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形式。
9.饥饿家畜采食饲料后,数小时内的产热量高于饥饿时的产热量。
这种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称为__________。
10.皮肤蒸发散热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机制进行。
11.四种散热方式中,辐射、传导、对流这三种方式称为__________,这部分热能使畜舍_________升高,故又称为__________。
蒸发散热使畜舍_________升高,又称 _________。
12.没有汗腺动物如鸡、兔,高温时只能加强和蒸发散热。
13.高温对母畜生殖的不良作用主要在配种前后一段的间内,猪在配种后的天内、第天和天是对高温敏感的关键时期。
14.公对高温非常敏感, 26.7 ℃可使精液品质下降,超过35 ℃,可使精液完全失去受精能力。
在纬度35°地区,这种动物的公畜常发生。
15.判断温热因素对家畜的综合影响,常用、、和等指标。
三、判断1.平均体温=0.7×直肠温度+0.3×皮肤温度。
动物环境卫生学练习题《动物环境卫生》练习题第1章温热环境一、名词解释:1、温热环境;2、气象;3、动物福利;4、热增耗;5、气候;6、太阳高度角;7、光敏作用;8、等热区;9、绝对湿度;10、相对湿度;11、饱和差;12、露点;13、气温日较差;14、风向频率图;15、应激;16、适应17、光周期18、长日照动物19、临界温度20、有效温度二、填空题:1、温热环境是指与畜禽散热相关的所有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2、非蒸发散热包括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________ 。
3、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 。
4、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其光谱组成按人类视觉反应可分为三个光谱区,即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5、应激反应阶段划分为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三个阶段。
6、紫外线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 。
过度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 。
7、太阳高度角随________ 、_________ 、_____ 而变化。
&过度紫外线照射可引起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等不良反应。
9、过度红外线照射可引起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等不良反应。
10、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一旦饲料中缺乏维生素D时,则黑色皮肤的较白色皮肤的家畜患佝偻病或软骨症。
11、可见光是太阳辐射能使家畜产生_______ 和___________ 的部分,并通过家畜的眼睛的视网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家畜机体反应,从而提高或降低新陈代谢,影响机体的生理过程。
第二章温热环境
复习题
一、概念:
等热区、临界温度、过高温度、舒适区
热射病、热性喘息、饱和差、露点、风向玫瑰图、贼风
二、填空
1. 因素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为重要。
2.直肠温度的测量应将温度计感温部位深入直肠一定深度,大家畜为 __________cm,猪羊等中等家畜为__________cm,小家畜禽为 __________cm。
3.静止代谢是要求动物在、、条件下用间接方法测定的动物的产热量。
4.炎热高温季节,为缓和家畜热应激,可适当减少饲料用量,增加添加,以保证家畜的营养需要。
5.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__________。
6.炎热地区,如果色被毛和色皮肤相结合时最理想的。
前者善于反射太阳辐射能,后者吸收紫外线,使不至于穿透皮肤。
7.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__________。
8.机体的热调节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形式。
9.饥饿家畜采食饲料后,数小时内的产热量高于饥饿时的产热量。
这种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称为__________。
10.皮肤蒸发散热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机制进行。
11.四种散热方式中,辐射、传导、对流这三种方式称为__________,这部分热能使畜舍_________升高,故又称为__________。
蒸发散热使畜舍_________升高,又称 _________。
12.没有汗腺动物如鸡、兔,高温时只能加强和蒸发散热。
13.高温对母畜生殖的不良作用主要在配种前后一段的间内,猪在配种后
的天内、第天和天是对高温敏感的关键时期。
14.公对高温非常敏感, 26.7 ℃可使精液品质下降,超过35 ℃,可使精液完全失去受精能力。
在纬度35°地区,这种动物的公畜常发生。
15.判断温热因素对家畜的综合影响,常用、、和
等指标。
三、判断
1.平均体温=0.7×直肠温度+0.3×皮肤温度。
2.以纯养分而论,脂肪的热增耗最大,蛋白质的热增耗最少。
3.高温能提高公畜禽的精液品质和性欲。
4.机体散热主要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四种方式。
5.蒸发散热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两种途径进行,不同的畜禽这两种途径散失的热量差别不大。
6.环境温度不是影响畜禽生产和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7.饱和差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
8.温度适宜时,高湿对机体热调节不利。
低湿能减轻高温和低温的不良作用。
9.相对而言,潮湿空气有利于空气中灰尘沉降,净化空气,降低舍内粉尘浓度,减少呼吸道疾病。
10.通常,低湿在高温时有利于机体蒸发散热,低温时则可减少散热。
11.适宜温度下30~100kg猪,相对湿度从45%上升到95%,对其增重和饲料消耗都无影响。
12.一般认为,舍内气流速度小于0.05m/s,说明畜舍的通风换气不良;大于0.2m/s,表明舍内有风。
四、选择题
1.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各种家禽产蛋的适宜温度范围为()。
A、12~23℃
B、12~28℃
C、13~30℃
D、14~28℃
2. 环境温度适宜时,机体的蒸发散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家禽约占()。
但在高温环境中,机体则主要依靠蒸发散热排除体内多余的热量。
A、25%17%
B、25%20%
C、30%17%
D、30%20%
4. 体重11~91kg猪的最适温度为。
A、21 ~18 ℃
B、13~ 23 ℃
C、 10 ~20 ℃
D、15 ~ 25 ℃
8.一般认为,在气温()℃、相对湿度50%~80%下,猪的生长、育肥效果较好。
A、14~26
B、10~26
C、10~23
D、14~23
9.据报道,冬季相对湿度()以上,对产蛋有不良影响。
产蛋鸡在生产中所能耐受的最高温度,随湿度的增加而下降。
A、85%
B、70%
C、60%
D、50%
10.正常情况下,舍内天棚和地面垂直温差一般在()℃之间。
A、1.5~2.0
B、2.0~2.5
C、2.5~3.0
D、3.0~3.5
11.寒冷季节,舍内的水平温差不应超过()℃。
A、1
B、2
C、3
D、4
五、问答题:
1.畜体产热、散热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2.影响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因素?在畜牧生产中有何指导意义?
3.家畜在高温、低温时是如何调节体热平衡的?
4.高温对家畜繁殖性能有什么影响?
5.气湿对家畜的热调节的影响?
6.气温、气湿对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