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2010浙江高考之心得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评析——基于课程标准的视角引言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在浙江省卷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从基于课程标准的视角,对2010年地理高考试题进行了深入的评析。
一、地球与地图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首先涉及了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
这一部分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地球形状、经纬度、经线与纬线等内容的理解。
通过解析试题,可以发现这一部分试题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掌握地球与地图基本知识的要求。
二、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也涉及了这一部分内容。
通过分析试题,可以发现试题对太阳系、地球运动等知识点进行了考察,这与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生掌握宇宙中的地球基本知识是一致的。
三、陆地与海洋地球表层的陆地和海洋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也是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的考察范围之一。
试题对板块构造、地壳变动、陆地和海洋资源等知识点进行了综合的考察,符合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四、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考察的重点。
试题主要涉及了人口变动规律、城市发展与规划等内容,符合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掌握人口与城市知识的要求。
五、生产活动与区域发展差异生产活动与区域发展差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的考察重点之一。
试题主要考察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生产活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符合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掌握生产活动与区域发展差异知识的要求。
六、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的考察重点之一。
试题主要涉及了资源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等内容,符合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要求。
结论通过对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的评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试题基本符合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地理知识要求的要求。
试题从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陆地与海洋、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的考察,全面评估了学生对地理学科各个领域的掌握程度。
高考试题研究心得感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考试题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对学生而言,高考试题更是一个关乎未来的重要关卡。
对高考试题进行研究是我们每个考生都必须要做的功课。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关于高考试题研究的心得和感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高考试题研究需要理性和客观。
在面对高考试题时,我们不能被情绪和主观因素左右,而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解答。
只有客观地看待高考试题,才能更好地理解试题的出题意图和要求,找到解题的最佳路径。
在研究高考试题时,我们要学会分析问题,找准规律,抓住重点,做到理性思考,客观评价。
高考试题研究需要综合和灵活。
高考试题覆盖了多个学科和各种知识领域,考察内容也涉及多种解题方法和思维技巧。
我们在研究高考试题时,要注重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掌握多种解题技巧,培养综合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我们还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解题策略,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试题。
高考试题研究需要坚持和持之以恒。
高考试题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习和练习。
只有坚持下去,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我们要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坚持不懈地进行高考试题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水平。
高考试题研究是一个需要耐心、细心、理性、客观、综合、灵活和坚持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考试题的出题规律和解题技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水平,做到在高考中游刃有余,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可以给大家在高考试题研究上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第二篇示例:高考是每个学子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验,也是对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检验。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试题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考试动向,提高应试能力,为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浙江新高考学习心得1梅,枯对春花、夏风、秋月、只等赛雪之香。
月,暗对晨露、烈日、黄昏、只待夜晚之思。
我们将缄默沉静地走过高中三年,运筹帷幄只盼那一日可以在那年轻的战场上决胜于千里之外。
就在今天我们一同步入高三,踏上直击高考的征程。
高考这个词无论在电视机,报纸照旧各种各样的辅导书中都以黑的红字的庄重中模样示人。
在老师眼中,它是对多年来工作的查验;对家长来说它是后代前途的中转站;而对莘莘学子而言,它的意义不仅只是努力的结果,也是自己此后生活在哪个社会阶级路标。
无数的期望、无数的幸福、无数的辛酸都被这两个字牵动着、维系着、实践着。
高三既是冲击高考的一个巨大跳板,高三也是无数人眼中应当布满着战前硝烟味的训练场,一个将千千千万颗奇形怪状的顽铁铸成一个个形状相同的作战机器的大熔炉。
在这一年中,我们会学到很多,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等待,学会在等待中蕴积气力,在等待中修养勇往直前的气势,在等待中寻觅时机。
雨声潇潇,花木入梦,那是在等待晨曦。
孤云出岫,一无所系,那是在等待彩虹。
作家精骛八级,心游万仞,那是在等待读者的共鸣。
司马迁忍辱负重而作〈〈史记〉〉,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勾贱卧薪尝胆而灭吴国,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我们运筹帷幄,直击高考中将打败自我使成为事实梦想。
恰在昨天,我扔掉了家中墙上的偶像画,贴上了我的目标金字塔,从每次功课,到每一次考试最终到达我抱负的学府;将所有喜欢的音乐、小说合皮球全数封存决定心无旁骛地学习,或许以前我不够努力,或许以前我不曾全身心地投入,尽管我不是最好的,但我要做最努力的,信赖总有那末一天,我这条咸鱼也会翻身。
人生的每个阶段,乃至每一步都是美的。
选择可能是伟大而又普通的,过程可能是孤寂而又痛苦的,结局可能是朴素而又普通的,梦想终将使成为事实,它能撑起我们心中的一片蓝天,与我们共同谱写人生的壮美诗篇。
秋天的累累硕果全靠春天的辛勤播种;成为大海的一脉热血,全靠小溪日夜不停地奔涌。
语文总分150稳中见新凸显文化贴近生活点评人:镇海中学语文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颜明磊今年语文试卷的特点,可用稳中见新、凸显文化、贴近生活作概括,因此虽难度略高于去年,仍利于考生保持平稳心态。
稳中见新说它“稳”,是因为今年语文卷与去年的相比,尽管减少了两道客观题,但试卷结构、形式基本一致。
另外,“稳”字还体现在作文的命题上,给材料的命题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类,承袭了浙江卷多年来“材料+提示+要求”的模式。
说它新,主要体现在古诗词鉴赏与《论语》题上。
近年来古诗词鉴赏基本上是以一道填空题与一道简答题的形式命题,而今年高考卷中则改编为两道简答题,第22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比填空题的指向性更明确,不易答偏。
《论语》题今年一改命题方式,不是选几则《<论语>选读》中的章节,而是选取了欧阳修《朋党论》的一段话,要求从选读课本中找出与之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并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既考查了考生对课本的理解、活用能力,也考查了对之的熟知度。
凸显文化浙江语文卷历来追求人文性、文化味,这一特点在今年的试卷中彰明较著。
三道语用题侧重考查概括能力、想象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能力,能真正让一部分语文素养较高的考生脱颖而出,内容涉及“五四新文化”、汉字拆拼、“海报”的撰写,文化味颇浓;两篇现代文选文,一属文化艺术范畴,文化性彰显;一则讲述了一对父子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到理解信任的故事,标题“静流”二字就透出深深的文化情调。
贴近生活不少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关联,如地沟油、短信诈骗、低碳生活等,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
今年的作文题,既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又贴近他们思想实际。
考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易激活其生活积淀;考生的思想深处本就有年轻一代胜过师长的倾向,不难有话可说。
另外,今年的作文题在思辨性、公平性与防押题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的。
数学总分150新颖题增多难度有提升点评人:镇海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王连坝数学试卷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的主体,既全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突出了重点内容;既关注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又侧重对思维能力和学习潜能进行了考查;同时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
成人世界的傲慢——2010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深度分析作文题: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
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
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深度分析:一、带材料的命题作文2010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选择带材料的命题作文,能说明的一点就是,在后话题作文时代,高考作文命题的题型相对稳定性已经被打破,2008年是命题作文,2009年是新材料作文,2010年回归命题作文。
带材料的命题作文必然会给考生带来如下困扰:里面的材料到底起些什么样的作用?题目与材料的关系怎样处理?个人以为,作为整个文题,题目还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你视材料而不见,直奔主题,应该是可以的。
材料的作用,严格意义上讲,不应该是限制,而是提醒,是点拨,是引导,单单一个作文题,怕你无从下手,没有思路,所以就有了材料,用材料来触发你的写作灵感。
从这个意义讲,“角色转换之间”,你真的突破了材料所涉及的上一代下一代的关系,而写自己与同学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并将两者之间的角色进行了转换,那么就应该是基本扣题了,不能简单鉴定为离题作文。
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解读,从命题人的角度看,材料起到的作用应该更多,最要命的是,里面恰恰包含着命题意图。
你居然对我的意图不闻不问,我自然深感不爽——所谓完全符合题意与基本符合题意的偏差,恰恰就由此而产生。
二、审题,充分把握命题意图今年的浙江作文题,审题上还是有玄妙的。
整体把握材料的用意很关键。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2010-06-09 19:21 杭州网风格依然出新意稳实为本有亮点评析人:湖州中学特级教师羊刚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周红阳今年是我省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
我们粗略估计,即使考虑主观题略增、题型有创新等变因,今年我省语文试卷的整体难度仍与去年大致相当。
而试卷给我们的明显感觉则是,格局不变而合理微调,目标确定而形式有变,风格依然而题型出新,稳实为本而不失亮点。
至少有以下特点——1.彰显语言“美丽”语言需要规范,更值得欣赏,因为她是“美丽”的。
“语言文字运用”前4题延续了往年贴近当代生活、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风格。
1、2、3小题取材均为生活中常见、常用而又常错的词语,着重考查学生在语境中辨识音、形、义、用的能力,第4小题辨别语句,虽然有语病的3项最终都能归属为“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类型,但解答的必要前提是对语句结构和语意作具体分析,简单套用病句类型则难以如愿。
后3题为主观题。
第5题语料表意清晰,中心句却难以寻觅,能测试考生真实的语言“压缩”能力。
第6题最具光彩,题干有4句话,句句都不虚设。
引余光中的名言指出“中文”“美丽”,第二句解释“美”在何处,三、四句提出“拼拆汉字”具体要求。
先“教”后“考”,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中学的语言教学也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第7题提供世博园“零碳馆”的介绍材料,要求据此拟写组织参观的“海报”,与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需要完全吻合,有了第6题的铺垫,考生写得比平时更“美丽”些是可以期待的。
2.“接力”命题创意高考试题“变脸”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命题创意的年度“接力”。
如第5题用“拆拼汉字”的方式来考查在司空见惯的“仿写”,不仅充分体现了命题的匠心,而且彰显了汉字的独特魅力,还能有效检测考生的语用能力,当然,顺利完成解答会有一定难度。
又如“古诗鉴赏”,在重新调整两个小题赋分比重的同时,第22题在形式上,从“填空式”转换成“简答式”;在能力上,从“理解”提升为“赏析”,强化了鉴赏能力和考查重点。
2010年高考语文阅卷情况汇报浙江省新昌中学何文魁在参加浙江省高考作文10天阅卷的过程中,所有的辛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对零距离接触高考阅卷有一份最真实的体验和感想,以下是我改卷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有些也许尚不成熟,供参考:一、学生要花大力气练好字。
其实,高考阅卷任务重时间紧,当考场作文高下难辨的时候,字迹的好坏往往成为衡量一篇文章优劣的唯一标准。
写好字也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建议每年或每学期举行全校性的钢笔书法比赛,专门开辟一个宣传橱窗,每月定期将学生好的钢笔书法作品贴出来供全校参观欣赏。
这样,给优秀学生一个展现的舞台,激励和带动更多学生练好字。
现在我校练字整体尚好,但个别班级不够重视。
二、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但是在个别理科班主任那里已经变味,与学校培养尖子学生的初衷相违背。
他们甚至反对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方面做得不好。
因为没有视野,一些数理化总体水平高的学生往往在语文高考这一门上没有优势,导致总分上不去。
关键词一:评分标准、评分原则高考语文阅卷地点定在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我被分在作文大组第三小组。
6月11号和12号主要工作是讨论、熟悉作文评分标准与评分原则。
11号上午作文组三百余位评卷老师听取了作文大组组长陈建新对2010年高考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倾向性意见的阐述,并提出了具体的评卷要求。
11号下午和12号上午作文组分组讨论评分标准与评分原则。
讨论结合评卷大组试阅的18篇考生作文的给分进行。
评卷大组提供的18篇考生作文是大组组织老师(基本上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老师)从全省各地试卷中随机抽取的,按评分标准的等级分类评出不同等级的作文。
这些作文数量虽少,但却有一定的代表性。
每位评卷老师人手一套,对照标准认真研读,先提出个人对每份试评卷所给的分数的意见,然后评卷分组组织评卷老师集体讨论试评卷的给分是否合理并提出具体的意见,组长作好记录向由大组长召集的讨论会汇报讨论,最后由作文评卷大组集体讨论,统一最终的定分、评分标准与评分原则,并以此作为每位作文评卷者的正式参照分。
2010年浙江高考理综物理阅卷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序言】虽然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已有十五、六年了,毕业班也教过五届了,但却从来没参加过高考阅卷。
只从别人口中得到与高考阅卷相关的情况,却少第一手资料,不是亲身体会,在对学生进行考前指导时,总感到底气不足。
今年,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
今年高考理科综合卷阅卷地点是在杭州师范大学。
现在就谈谈在这次高考阅卷工作中的一些个人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在接到阅卷通知的同时,也接到沈老师布置的任务,就是要作这样一个发言。
因此,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我将数码相机、U盘等准备好。
谁知,在阅卷前进行的阅卷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不能将数码相机、U盘带到阅卷现场。
否则,将承但相应的纪律处分。
毕竟是第一次,不敢造次,随将这些违禁品放到了宾馆里。
所以,大家就看不到第一手的资料,带给大家的就是经过我加工过的。
但我还是想还原最真实的阅卷情况。
在阅卷现场,有一横幅:“给一分有理,扣一分有据”。
提醒各位阅卷老师,要对广大考生负责。
整个阅卷现场与外界隔离,阅卷老师出入阅卷现场,除了相关证件外,还要进行指纹确认。
据说这是第一次。
阅卷现场真的有两个摄像头实行监控,据说还能将老师们的谈话记录下来。
并且与省考试院联网。
据说也与国家教委的考试中心相连,不知是真是假。
一切给人一种规范、严肃的感觉。
现在进行的还是大家熟知的网上阅卷,我被分在第24题组。
本组由来自各地市的35位高中老师和7位浙大研究生共42人组成。
分成三个小组,有三名小组长,和一位大组长。
这三名小组长由中学老师担任,主要负责各小组的阅卷进度和批卷情况,同时也在作三批工作。
大组长来自绍兴文理学院物理系,全面负责本题的阅卷工作,对各小组进行人员调配、与命题组、阅卷大组进行沟通,制定评分标准。
第一天,进行试批。
在试批前,让每位阅卷老师先将试题作一次,获得第一印象。
然后根据命题组所提供的评分标准进行试评(这个评分标准是保密的,和学生手头的试题参考答案有所不同。
由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引发的几点思考一年一度的高考早已落下帷幕。
初登讲坛的我认真地研究了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试题,认为今年的历史试题紧扣考试大纲,立足于教材;突出基础,强化综合;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在今后高考辅导中,建议同行们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重视课本知识,注重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只有从基础入手,才能构建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殿堂。
今年高考的所有考题都是在考试大纲的要求范围内命题,突出政治和经济的主体地位,注重对思想史的考查。
另外,选修部分的考查内容中材料比较新颖,与教材在考点上紧密相连,如对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观点以及对史料、史学观点的考查,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以史学材料为支撑,突出了对学生史学分析能力和史学观点的考查。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在“双基”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把握解体思路。
所谓的难题也无非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或变式。
因此,掌握好基础知识是解答历史试题的一把钥匙。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放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独立去思考、分析史学材料。
要重视情境教学,引入“支架式”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掌握读书方法,不断提升他们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
近几年历史高考题中选择题载体形式多样,借助材料、图表、漫画等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如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已有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原始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通过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来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
另外,应该精心准备一些与当堂课内容有关的材料题,并指导学生阅读解答。
在学生读懂了材料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材料表面的历史信息,再透过现象看本质,体会到隐含的历史信息,并把表面的历史信息和隐含的历史信息有机融合,抛弃干扰因素,提取有效信息,挖掘材料本质,正确回答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研究2010浙江高考之心得体会
杭州求是高级中学高三英语教师陈辉明
2010年我省高考英语试卷难度总体与去年相当,试卷突出强调了“用语言做事”这一外语教学理念,所选语篇突出“体验性”和“时代性”,与当今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英语卷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尤其注重考查考生社会语言知识,即交际用语是否恰当、得体、是否达到交际的目的。
单项选择:继续沿用将语言知识的考查放在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中进行考查,例如第13、18、19等小题,考查考生对语言交际能力的掌握;其中第4、6、11、12、16题,考查词义辨析,占单项选择题总量的25%。
全卷在选材上还兼顾了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该题型中,每一小题给足充分的信息,语境完整;语言原汗原味。
完形填空:2010年高考英语学科在这个题型上对考生的语言知识、语篇能力和词汇量都有较高的期望值。
语篇讲述了贫穷孩子因圣诞礼物而引发的特殊情感体验,从而引导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强关注弱势群体,歌颂互相关爱的人性之美。
考查的要点集中在名词、动词、连词等词义辨析上。
阅读理解:仍然由五篇文章加上任务型阅读(6选5)组成,涉及科普文章、生活经历、情感故事等,总体阅读量较大,难度略高于去年。
A篇讨论家长如何认识并尊重孩童幼稚行为背后的童趣和梦想;B篇是关于如何在伦敦租房子;C 篇是科普类文章,讨论“多重任务处理(multitasking)”--即“一心多用”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科学原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D篇是关于城市改造和城市发展的,要求考生阅读时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E篇通过数码相机引出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思考。
任务型阅读部分提供了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案例,要求考生根据Peter等人的研究兴趣进行推荐。
试题主要考查考生检索信息、筛选信息和综合信息等方面能力,只要考生稍加仔细,10分满分应该易如反掌,个人觉得这也是浙江考生的福利得分。
短文改错:应该说2010 年的短文改错比去年难度略有下降。
主要讲述母亲的“餐馆奇遇”,考查要点涉及动词时态、冠词、非谓语动词、形容词、代词、
连词等。
书面表达:要求考生用英语为班级校报撰写“每周之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试题贴近生活,有一定的开放性,让考生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体现了试卷的的人文性与半开放性,的确是今后高考的命题主旋律。
结合2010年浙江高考,下面谈谈对备战2011年高考,英语学科复习阶段所做出的规划与设计。
一.整理词汇,夯实基础
牢固掌握、熟练运用词汇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
高三学生应该至少掌握3500个单词和500个短语。
虽然我省《考试说明》中对词汇的要求与往年基本相仿,但新课程对新高考在很大程度上会折射出教材对词汇的更高要求。
由此可见,英语复习首先要以考纲中的词汇为中心,并适当进行拓展与延伸。
熟记考纲中的词汇是高考的最起码的要求,过词汇关,必须做到今读,今写,今用,熟记词汇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讲究科学高效的记忆方法。
其次,要加大词汇的认知范围,加深对单词的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理解,熟练应用构词法扩充词汇,掌握合成词、转换词及派生词等。
再次,要尽可能多地学习考纲以外的词汇,把相关教材中相当部分词汇和短语列入到考纲词汇表中。
因此,对每册课本中学习过的词语要有意识地进行默写记忆,达到见词会意的识记程度,对平时练习中、各种讲义中,模拟卷里等出现频率高的新词语也应该摘抄下来,充实词汇量,为阅读扫除障碍。
二.盘点语法,突出重点
复习不是简学机械的重复,不能搞“题海战术”,而应该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再学习、再认识和再发现。
考纲中所规定掌握的各个语法项目要逐一梳理,查漏补缺,要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用法复习为主,养成“理解—归纳—梳理—构建”知识网络的良好习惯,对于高考热点语法项目要实行各个击破,加以落实。
复习重点要放在如下几个方面:(1)动词类:动词始终是考查主旋律。
情态动词、连系动词、行为动词的及物性与不及物性和动词词义辨析。
(2)三种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及其相应的时态和语态,各自充当的语法成分等。
(3)三大从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和状语从句)。
理解掌握和分析甄别各类从句中引导词和基本词义及其用法。
(4)倒装句与省略句。
(5)形容词与代词。
(6)主谓一致关系。
认真做好错题库的建立工作。
三.回归教材,注重积累
教科书既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文学体裁的示范本,更是写作素材的集散地。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将继续要求学生安排足够时间重温至少一遍教材(每周重读一册),熟读精思,循序渐进是很有必要的。
着重强调以下几个复习程序:(1)复习课本;(2)挖掘考点;(3)建立材料库;(4)熟读范文,增强语感,提升写作能力。
四.读为中心,全面推进
阅读是高考英语中的重头戏,是学生知识的增长点。
高考中阅读试题的选材范围越来越拓宽。
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这有助于提高领悟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理解能力的具体要求有:(1)理解主旨要义;(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4)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6)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而不是作为18、19岁的高中生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作者的意图之上。
其次,增强语篇意识,建立正确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机制,提高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意义与内涵的领悟和概括能力。
再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接触各种内容丰富、情景真实、语言地道的阅读材料,继续严格执行限时专训这一法宝——每天坚持阅读5篇文章,每周完成6篇完型填空,保持良好的阅读状态,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注意skimming(浏览大概内容)和scanning(扫描特定信息)两种主要阅读技巧,坚持以意群或词语模块为单位训练阅读速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英语阅读能力是高考英语对考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重要考查项目之一,占整个英语试题相当大的比例,分值的权重也非常高。
“突出语篇,注重交际,强调应用”是高考英语命题的原则。
因此,英语试题基本上是以语篇形式呈现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们若是掌握了英语语篇阅读能力,他们就掌握了英语试题的大局,可谓得阅读者得天下。
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我要进一步狠抓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大幅提高。
关键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训练学生读懂作者;二是训练学生读懂体裁。
(一)读懂作者
竭尽全力让学生明白在阅读时,实际上是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
只不过这种交流基本上是单向的,是读者理解作者的过程。
训练学生通过阅读,
让他们了解作者通过一篇文章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或主张,弄懂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的感受或态度,学习如何从字里行间推断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能了解其他一些细节情况。
(二)读懂体裁
高考阅读的选材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主要显现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体裁。
文章体裁不同,特色也各异。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对主体结构和主题意义的综合训练。
具体来说就是让他们能正确理清文脉、分析层次段落;正确理解全文的中心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训练学生不管文后的试题有没有主旨大意题,都要养成总体把握文章的习惯与技巧。
进一步明确只有抓住了文章的主体,细节常常是围绕着主体展开的,而且只要注意及时从文章中找到依据,细节试题的掌控则不是问题。
在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分析时,要求学生明确答题技巧的寻找也不同。
就记叙文而言,主要训练学生要能排乱除杂,直奔主题,即从文章结尾的提示或议论部分的提示来寻找解题依据;就说明文来讲,主要训练学生要能分门别类,顺藤摸瓜,即结合全文内容,再借助细节提示加以判别;就议论文而言,主要训练学生要能弄清文脉,理清思路,即让学生明白问题是如何提出的,然后是如何分析的,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英语高考主观题心得:得方法者得美文
高考英语写作试题是最后冲刺复习的另一重点。
首先要让学生做到“两明确”:一是明确写作能力考查的要求;二是明确写作高分的标准。
在写作能力的训练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修改能力和发挥能力的培养;在高分标准中,让学生写作时一定要覆盖所有内容要点、准确使用所学的语法和词汇、有效地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
在应对策略方面,加大学生灵活变化的句式的训练力度;注意句子的主动被动、句子的长短、句型之间的搭配等,让文章读起来富有生气。
具体操作过程中,打好句子基础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指导学生重视句子的完整性、清晰性、简洁性、逻辑性和句式多样性。
让学生明确写作的五个步骤:找点、连点成句、连句成文、复查修整和润色提档。
结合以上所述,在复习冲刺阶段一定要从题海战术中走出来,进一步认真研究复习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个人专业提升方面来讲,无论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作业批改、考试、
阅卷、核分、登分、分析试卷、讲评、答疑、纠错、总结、综合反馈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操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竭尽全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2010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