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贸易条件的传导机制和动态影响_陈宇峰 (1).
- 格式:pdf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16
国际油价的变化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全球供需、政治经济因素、自然灾害等。
从长期来看,油价的波动可能会受到全球经济增长、原油生产成本、库存水平、政治局势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国际油价的上涨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油价上涨会导致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企业的利润。
其次,油价上涨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负担。
此外,油价上涨还可能对进口石油依赖度较高的国家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
然而,国际油价的上涨也可能带来一些正面影响。
例如,高油价可能会促进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此外,高油价也可能会增加中国的石油出口收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国际油价的变化趋势对全球经济和能源市场都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需要密切关注国际油价的走势,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减轻油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利用油价上涨带来的机遇,促进经济发展。
浅析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作者:张硕汤慧玲黄俊杰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20期【摘要】本文根据石油价格的变动,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石油要素禀赋、石油贸易政策四个方面分析了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石油价格变动降低经济发展水平,引发通货膨胀,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②石油价格波动,推动运输成本、技术成本增加,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影响。
③石油要素比较优势与价格波动导致比较成本的不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④石油价格波动引发石油贸易政策的改变,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影响。
【关键词】石油价格波动;对外贸易结构;石油贸易1.引言石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能源动力,而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都使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频繁,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石油的需求大量增加,而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与地位也在与日俱增,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成为了贸易发展过程中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
魏一鸣等(2008)通过分析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后发现,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将会加剧我国通货膨胀、减缓经济增长、降低股票市场的投融资能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石油价格波动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油价波动对经济结构影响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在石油价格波动对对外经济商品结构影响的已有研究中,大多是以美国发达工业化国家为代表,分析和印证石油价格波动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
而由于油价的波动,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的上涨使得各国产业结构、方式结构有所改变,制造业这个高耗油产业也已经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由此可见,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了一国的商品结构、方式结构、模式结构和区域结构,本文中主要围绕石油价格变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石油要素比较优势和石油贸易政策四个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针对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改变的问题提出措施及建议。
石油价格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石油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其价格波动对国际贸易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石油市场的价格变动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稳定性。
本文将就石油价格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问题当石油价格上涨时,石油成本的上升将影响到石油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市场上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
这将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行业,从而拉高整体物价水平,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国际贸易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降低了国际企业的竞争力、损害了消费者的购买力等。
二、贸易平衡和收支平衡问题石油是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之一,其国际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贸易平衡和国家的经济收支平衡。
当石油价格上升时,进口石油的国家将面临贸易逆差的压力,经济收支平衡可能会出现赤字。
这可能导致国家经济的不稳定和贸易关系的紧张,对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三、能源产品与国际竞争力问题石油价格的波动还会对能源产品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当石油价格上升时,依赖石油的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将上升,这将使得国际能源产品在价格上相对劣势,降低其竞争力。
这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上供应和需求的调整,甚至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
四、拓展可替代能源市场石油价格波动对国际贸易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推动了可替代能源市场的发展。
当石油价格上升时,国际社会对替代能源的需求将增加。
这将促使各国加大可替代能源的研发和生产投入,在国际贸易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国际贸易产生诸多影响,包括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问题、贸易平衡和收支平衡问题、能源产品与国际竞争力问题,以及拓展可替代能源市场等方面。
各国需关注并采取措施应对石油价格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维护自身经济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多边机制的建立,才能有效应对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挑战,并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
国际油价变动对中国贸易结构影响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对外贸易持续扩大,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以高能耗产业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迫使中国的能源需求与日俱增。
石油作为世界主要能源之一,是工业制成品生产的重要原料。
201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已达4.98亿吨,居世界第2位。
与巨大的石油消费量相对的却是国内石油生产供应的不足。
当前我国的石油需求缺口绝大多数依赖于进口,自1993年起,中国就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来自海关总署网站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总量为2.8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8.1%。
巨大的能源消耗和高度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使得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高能耗的贸易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张涛,2012)。
那么,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是通过何种途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这种影响对于不同种类进出口产品有怎样的不同?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又会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带来怎样的影响?学术界现有研究表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对石油输出国和石油输入国带来不同的影响。
石油价格上涨会直接导致石油及相关产品价格的提升,增加石油输出国利润,减少石油输入国利润,从而改善石油净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石油净进口国的贸易条件(Elekdagetal,2008)。
Jimenez-rodriguez等(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增加石油进口国的外汇支出,而石油出口国在油价上涨中的收益大于损失。
对于中国来说,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巨大的石油进口量使得其国内经济更易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内已有很多学者探讨了油价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张斌等,2010;陈宇峰等,2011;李治国等,2013),其中相关贸易受油价波动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石油价格变动对进出口总量的影响上。
杨建辉等(2008)的实证结果表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影响不明显,但我国出口贸易额会受到严重阻滞。
国际油价上涨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国际油价上涨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社会科学学院曹宸墅摘要:2008年8月前(月日有小幅回落)国际市场油价一路飙升,已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滞胀)。
对于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和对策人们众说纷纭。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经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困扰世界的难题,通过分析比较,提出油价上涨根本原因是由于石油的供不应求造成的而解决这一问题有效方法,就是让价格反映真实的供需状况,运用市场的机制来最终平抑油价,使世界经济恢复长期而稳定的增长。
我国作为石油进口和需求大国,宏观微观经济受石油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分析这些影响对于正确认识和了解我国经济现状有较大帮助,有助于政府和企业作出正确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油价;原因;影响;对策一国际油价背景介绍:二、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分析原因一:石油枯竭论不管石油枯竭的一天离现实还有多远,今年国际油价在短期内大幅飙升,这引发了新一轮能源恐慌,不少国家纷纷囤油,从根本上进一步推高了油价。
原因二:供需失衡论原因三:美元贬值论除了资源缺稀外,人为炒作也致使油价在近期飙涨。
其中,美元贬值论是最热门的一个因素。
美国跟欧佩克有协议,用美元作为石油的结算货币。
为保证产油国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在美元大幅度贬值的今天,只有不断地推高油价,这样做是符合美国的战略意图和利益的。
在国际油价冲破110美元时,花旗集团能源分析师蒂姆·埃文斯就说,油价飙升与供需结构无关,而是由于美元贬值及通胀压力增大。
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交易以美元计算,持有其他强势货币的投资者买入原油期货造成油价上涨。
原因四:投机炒作论在原油市场上美元贬值会成为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在外汇市场上原油价格导致美元贬值的效应也同样会较大,双方是相互促进的效应。
为此当持有美元资金的投资商在投机原油期货交易有利可图时,便很可能出现原油投机活动猖獗。
原因五:季节规律论有环境学家认为,夏季是用油高峰期,北半球逐步进入夏季,生产、生活用油都将进入增长时期。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原因和特征原油价格波动是全球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等因素都会影响原油价格的波动。
很多时候,原油价格的波动还会导致其他商品价格的波动。
根据统计数据,自2000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波动非常大,平均每年的波动幅度超过了50%。
二、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原油进口和能源消耗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原油进口国之一。
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中国的能源消费和原油进口成本都会增加。
这会间接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各个方面,比如能源价格的上涨将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个人和企业的生产和生活成本。
因此,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2. 外贸和外汇储备中国是一个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也会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当国际原油价格高企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了很大的财务压力。
一方面,由于成本上涨,能源类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会减弱。
另一方面,原油市场价格波动对中国储备汇率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加剧了政府在外汇存储方面的压力,对中国的外贸和外汇储备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3. 经济增长和工业产出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另一个影响是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工业产出产生了深制影响。
2014年至2016年奥佛拉石油危机是一个经典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中国的石油行业产值大幅萎缩,其中许多小型和中型石油公司被迫关闭,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许多企业处于瘫痪状态,给就业和生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 资源调节和政策调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还会影响中国的资源调节和政策调整。
由于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广泛影响,中国政府需要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来应对。
政府可能会采取货币和经济政策的不同调整,比如投资加大、通胀控制等,来应对原油价格波动和影响,从而保持国内的经济稳定。
三、结论:如何应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根据以上的分析,对于中国政府和企业来说,应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至关重要。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前言石油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原料之一,无论是生产物资还是运输设备都必须使用石油。
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石油的国际供求情况、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我国的石油进出口状况以及我国经济中石油的重要性几个方面来分析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供求关系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石油产量、储备水平、国际紧张局势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情况较为复杂。
石油生产国方面,近年来美国页岩油的产量不断增加,但同时沙特等传统产油国的联合减产协议以及委内瑞拉、伊朗等国家的制裁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石油供给。
石油消费国方面,我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对石油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需求则处于相对稳定或下降状态,因此石油市场呈现“新老需求平衡”的态势。
价格趋势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趋势是由供求关系、投机行为、基本面变动等因素共同影响的。
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较为显著。
2014年至2016年间,由于原油供给过剩、美元走强及投资者抛售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的局面。
2016年11月,欧佩克等石油输出国家及其他非欧佩克产油国签署了一项减产协议,这一协议使得石油供给减少,石油价格开始逐渐上升。
2019年,伊朗原油出口遭到制裁,沙特阿拉伯的阿巴奇计划下调产量,加之委内瑞拉的产油业受到经济内外因素的影响,石油价格出现了上涨。
但是,2019年底到2020年初,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石油需求锐减,石油价格再次出现了大幅下跌的情况。
我国进出口状况我国是能源进口国,每年从海外进口的石油量较大。
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时,我国石油进口成本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降低;而当价格上升时,我国的石油进口成本也相应上升。
尽管我国是石油进口国,但是我国也是石油出口国。
我国石油产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并且已然成为少数的石油净出口国之一,尤其是稳步提升的页岩油产出,无疑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贡献。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石油价格的变动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对于石油进口量较大的国家来说,石油价格波动更是时刻关注的焦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因此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十分重要。
一、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石油市场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中国石油进口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国内上游的炼油企业受到较大影响,成本上升,利润减少。
同时,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会使得石油需求减少,从而对石化下游产业的发展也造成不利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则有利于石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的经济稳定。
在国际石油价格下跌时,中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购买更多的石油,从而减少石油进口成本,促进国内上游产业的发展。
同时,下游企业的成本也相应降低,利润增加。
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时,中国经济运行会面临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为上涨的油价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则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跨越了整个经济体系,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造成影响。
同时,高油价也迫使企业的成本持续攀升,影响企业正常运营,阻碍了企业的拓展和发展,从而使得整个国家经济运作受制于油价波动的影响。
2、国际石油价格下跌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于成本下降,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提高,从而有助于提高国内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下游消费者在商品价格下跌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消费,从而促进国内的贸易发展。
此外,成本下降还能够促进国内投资,刺激经济活力增加。
三、如何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稳定国内宏观经济政策。
作为石油进口大国,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动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了深刻改变。
政府应该采取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保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稳定,从而给经济界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2、减少依赖进口石油。
在减少对进口石油依赖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加快国内新能源的发展来实现,从而减少对进口石油的需求。
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对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的影响石油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在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供需关系、能源成本、资本流动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对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的各方面影响,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
首先,石油市场价格波动会对国际贸易产生直接影响。
石油是全球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其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到石油出口和进口国的贸易平衡。
当石油市场价格上涨时,进口国需要支付更高的石油进口成本,贸易逆差可能会增加,对进口国经济造成压力。
同时出口国可能会受益于价格上涨,其出口收入增加,对国内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相反,当石油价格下跌时,出口国可能面临收入减少的风险,进口国会享受更低的成本,贸易平衡可能改善。
因此,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对国际贸易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其次,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石油是各行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因此石油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和利润。
当石油价格上涨时,石油成本增加会推高各行业的生产成本,企业可能不得不转嫁成本给消费者,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同时,高油价也可能导致能源密集型行业面临利润下降的困境,对国内经济的增长造成阻碍。
另一方面,当石油价格下跌时,生产成本可能降低,利润空间扩大,促进经济增长。
石油市场价格波动还会对资本流动产生重要影响。
石油价格的波动会引起投资者对相关市场的关注。
当石油价格上涨时,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流向能源领域,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这可能会导致资本流出其他行业,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
相反,当石油价格下跌时,投资者可能会追求其他产业的投资机会,导致能源行业资本流出。
因此,石油价格波动对资本流动和行业发展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那么面对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对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各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市场的合作,采取多元化的能源供应策略,减少对石油价格波动的依赖。
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贸易条件的传导机制和动态影响陈宇峰邵朝对摘要:在成本传递和“部门转移效应”基础上,本文构建并检验了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贸易条件的传导路径,同时利用VAR模型模拟了油价冲击的动态影响,最后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是否改变了油价对贸易条件的冲击效应。
结果表明:(1)能源密集型产品与整体贸易条件的运动轨迹基本一致,先恶化后改善,最终收敛于0,但不管恶化还是改善,主要取决于外部因素的影响;(2)由于“部门转移”比较弱,非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改善,贸易福利虽有所提高,但仍会导致失业和资本闲置,从而扼杀社会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3)全球金融危机强化了能源密集型产品与整体贸易条件的运动轨迹,但削弱了国外的“部门转移效应”。
关键词:国际油价;贸易条件;传导路径;动态影响一、引言新世纪伊始,在全球经济恢复增长、美元走势疲软、战争、国际投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际油价走出“9·11”后的低谷,一路飙升,在2008年7月甚至创下了每桶147美元的历史天价,迎来了“第三次全球石油危机”(Krugman,2002;Kilian,2009;Kesicki,2010;Hamilton,2011)。
尽管此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跌,但伴随着经济复苏,其从2009年3月开始迅速反弹,期间又受欧债危机波及略有起伏,当前基本维持在每桶80-100美元左右。
从基本的供求面看,未来油价的高位震荡已不可避免,彻底从“廉价石油时代”跨入“高油价时代”(陈宇峰,2010)。
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转型经济自然会在此次危机中遭遇前所未有的能源瓶颈: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持续拉动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急剧膨胀,已在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而国内原油供应相对有限,致使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度与日俱增,对外石油依存度从1997年的10%跃升到2009年的50%“警戒线”,“十二五”期间更有可能[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0315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10420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之江青年项目(11ZJQN059YB)、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2012C35055)、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浙商研究中心)重大招标项目(12ZS001Z)。
陈宇峰: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现代商贸研究中心310018电子信箱:chenyufeng@;邵朝对: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图1国际油价与中国整体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1998-2011年)资料来源:国际油价数据来自美国能源署,/;贸易条件数据则根据CEIC数据库中进出口价格指数测算得到。
越过60%(陈宇峰、陈启清,2011)。
石油及相关产品贸易已成为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息息相关。
由图1可知,中国整体贸易条件长期位于100的分界线以下,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①。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战略性资源之一的石油价格波动与中国贸易条件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性。
以图1中每次油价上涨的顶点作为临界点,将其分割为五个阶段。
不难发现,每一阶段国际油价与贸易条件的运动轨迹基本上呈相反趋势,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则表现的更加淋淋尽致,甚至在国际油价大幅度下跌期间,中国整体贸易条件一改常态,迅速越过100,逆转了长期恶化的局面。
但随着国际油价的快速反弹,贸易条件又迅速回落至100以下。
由于贸易条件是衡量国际间贸易利益分配的关键指标,贸易条件的改善或恶化直接关系到一国从开放经济中得益的多寡。
因此,面对未来国际油价上涨的不可逆趋势,我们不禁要问的是,国际油价冲击究竟是如何传递到贸易条件的?有何影响效应?为什么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出现了戏剧性的逆势反转?全球性金融危机在油价对贸易条件的冲击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本文余下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在成本传递和“部门转移效应”基础上,构建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贸易条件的传导路径并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各阶段传导的可实施性;第四部分则运用VAR模型分析国际油价冲击对贸易条件的动态影响效应;第五部分考虑了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这一冲击效应的影响,对比研究了金融危机前后国际油价对中国各类贸易条件的冲击轨迹;第六部分为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自20世纪50年代初普雷维什(Rual Prebisch)和辛格(Hans Singer)提出“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后,贸易条件也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①本文的贸易条件特指价格贸易条件,等于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后乘以100。
(Dixit and Norman,1980)。
中国学者对贸易条件的研究切入点虽有所不同,但主要还是围绕贸易恶化论展开。
大多数学者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赵玉敏等,2002;汪素芹、史俊超,2008),这主要是归因于中国现阶段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所造成的出口结构不合理(曾诤、胡小环,2005;张曙霄、郭沛,2009)。
而另一些学者则从进出口商品、市场状况、产业结构、技术进步、FDI、汇率等更细致的纵深角度,综合考量了中国贸易条件的决定因素(张建华、刘庆玉,2004;张先锋、刘飞,2008),但并未把国际油价这一外部冲击因素作为其考察研究的重要变量之一。
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者则另辟蹊径,对传统的“贸易恶化论”提出了质疑。
钱雪峰(2010)的研究发现,一旦考虑了种类变化后,中国实际贸易条件实际上是改善了大约1.36%左右。
目前,研究国际油价与贸易条件之间的关联性主要是国外的一些学者。
他们普遍认为,国际油价上涨导致石油净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改善,石油净进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Elekdag等,2008)。
关于国际油价冲击对国家或区域贸易条件的影响效应,主要是在三国均衡模型(Three-country World Equilibrium Model)框架内展开的②。
Marion和Svensson(1986)则进一步建立跨期均衡模型,研究了两个石油进口国的石油依赖度、生产要素可替代性、资本品贸易模式和就业量对油价扰动的反应这四方面因素不同时变动情况下,国际油价冲击对两国贸易条件的影响效应。
他们发现,当油价上涨时,高石油依赖度和石油越难被其他生产要素替代的国家,其贸易条件恶化程度越高,而资本品贸易模式不同造成的结果则依赖于资本与石油要素是否为互补性的。
最后,他又假定了其中一国具有基于GDP平减指数或CPI指数化调整的刚性实际工资,一旦遭受国际油价的上涨冲击,该国的就业量会出现大规模的缩减,导致其产量的降幅远远超过另一个国家,从而抬升了产品的相对价格,而贸易条件则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Tolenen(1989)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假定石油出口国用其出口石油的收入购买石油进口国的最终产品,首次把贸易条件和收入在石油进出口国之间的循环流动结合起来分析。
他发现,两个石油进口国(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条件也依赖于石油依存度以及工资指数化程度等因素的结构性差异。
这一结论与Marion和Svensson(1986)的研究结论是极其相似的,只不过他们则认为消费模式的差异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影响③。
Backus和Crucini(2000)在对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前后一段时间OECD国家的贸易条件进行系统考察时,发现石油相对价格与贸易条件的周期性、长期变化存在相关性。
因此,接下去他们构造了一个动态的一般均衡模型,并模拟了本国生产力冲击、世界生产力冲击以及石油供给冲击三种情况。
他们的模拟结果认为,贸易条件与生产力冲击正相关,与石油供给冲击负相关。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模型的具体设置存在差异性,但受限于三国均衡模型,现有②三国均衡模型的主要框架是指,存在两个工业国家和一个OPEC,工业国家只生产既可以作为资本又可以用做消费的最终产品,因此也称石油进口国;OPEC只生产石油,因此也称石油出口国,三者之间形成均衡市场。
③由于生产的最终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又可以作为资本,因此资本品贸易模式和消费模式也是共通的。
研究国际油价对贸易条件影响的文献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假定世界贸易流动是无摩擦的,比如不存在运输成本、关税等,国内物价水平等于出口价格,因而贸易条件简化为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比;(2)只生产最终产品,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不可能描述并深化分析国际油价冲击对贸易条件影响的传导路径。
基于以上这些考虑,本文主要采取计量实证分析方法,从传导路径出发,重点考察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具体传导路径与影响效应。
同时,进一步剖析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否会改变这一传导路径和影响效应。
三、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贸易条件的传导路径石油是处于产业价值链最上游的原料产品,其价格波动关乎到整个产业的生产活动,并最终波及到社会经济的运行。
鉴于不同能耗的产品对油价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区分能源密集型和非能源密集型产品,从而体现和增强国际油价冲击路径的复杂性和合理性,以建立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传导机制,为更进一步的油价冲击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奠定扎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一)传导路径根据现代生产和贸易理论,国际油价冲击影响中国贸易条件的具体途径可以用图2表示,其中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由于模拟国际油价上涨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接下来的分析仅以国际油价上涨为例。
图2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贸易条件的传导路径1.第Ⅰ阶段对于国际油价的上涨,最先做出成本反应的是与石油最为密切的相关产品——原油及石油冶炼产品。
当国际油价上涨时,原油及石油冶炼产品进口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同时,由于对外石油依赖度高,国际油价上涨必然会拉动国内油价上涨,进而带动我国石油冶炼行业——不管是以进口原油还是国内原油为原料的炼油成本上涨,紧跟着石油相关产品出口价格上涨。
由于国内外石油相关产品是同类产品,存在较强的替代关系。
因此,石油相关产品进出口价格存在正相关。
类似于国内成本传递过程,国际市场上的石油相关产品在受国际油价推动后随之上扬。
而石油及其冶炼产品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将沿着生产链进行成本转嫁,从而拉动国际市场上的能源密集型产品价格上升,进一步导致国内能源密集型产品进口价格的上涨。
由于这个传递过程隶属于国际生产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放在第Ⅰ阶段考察。
2.第Ⅱ阶段石油相关产品的进口价格上涨,会导致主要以进口石油相关产品为原料的能源密集型产品价格上涨;石油相关产品的出口价格上涨,提升了对外出口的利润空间,促进了国内石油相关产品的出口量,从而相应减少了国内石油相关产品的供应量(何晓群、魏涛远,2002)。
在供不应求压力的逼迫下,国内石油相关产品价格顺势上涨,这又会使主要以国内石油相关产品为原料的能源密集型产品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