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感人事迹【感人事迹:好心的哥捡十万元归还】
- 格式:docx
- 大小:17.27 KB
- 文档页数:4
乐于助人的谭千秋
1978年夏,谭千秋考上了湖南大学。
1982年大学毕业,主动报名到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当了一名“支边”教师。
谭千秋成家立业后,考虑到三个弟弟都在农村,他一人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花钱为家里装了电话,并竭尽全力帮助弟弟妹妹。
大弟弟谭继秋在家种地收入甚微,便借了几千元买了一台三轮车跑运输。
1993年夏季的一天,不慎车翻人伤,花去了几千元医药费。
旧债未还,又添新债。
谭千秋闻讯后,立即给弟弟寄来2000元钱,还写信安慰弟弟,只要人没事就好,并要弟弟到他那去散散心。
车祸对谭继秋身体影响很大,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到云南打工,谭继秋便写信鼓励弟弟,还在信中夹寄了40元钱。
谭继秋和二弟都没房住,两兄弟建了房,谭千秋给每位弟弟资助3000元。
2006年6月,父亲不幸患上骨髓癌。
谭千秋立即回老家召开家庭会,他体谅弟弟都在农村,家境不好,便主动要求负担父亲的医疗费。
他怕弟弟和弟媳不同意,便找了个借口:“我在家时间少,平时你们照顾父母很辛苦,就给我一个尽孝的机会吧!”兄弟们拗不过他,只好同意,父亲住院花去医疗费2万多元,他一人承担。
谭千秋工资不高,生活非常节俭,他衣着朴素,大热天连冰棒和矿泉水也舍不得买,口干了他便到附近找井水解渴。
他几年才回家一次,因车费太贵,来回一次要2000多元,他便将这些钱省下来支援家里,帮助别人。
“拾荒老人”韦思浩:拾起人间大爱作者:暂无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第8期2014年,一篇题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新闻把76岁的韦思浩老人推到了镜头前。
这是位瘦削的老人,花白头发,旧橙外套,背包置前,看书时眼镜贴得特别近。
他那张看书前认真搓洗双手的照片,曾感动了不少读者。
2015年12月13日,韦思浩老人因车祸不治离世,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很多捐资助学的信件和证明。
大家才知道了老人“拾荒”背后的故事。
韦思浩老人是一位高中退休教师,每月拿着5000多元的退休金,本应该过得很好,但老人选择省吃俭用,捡些瓶瓶罐罐,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捐资助学上: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性捐赠三四百元,到现在的三四千元。
仅简单整理出的捐资助学凭证,就有数十张。
还有很多信件,写信的都是受资助的孩子,他们在信上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还附上成绩单,最后总不忘说一句:“谢谢爷爷!”可这些受助的孩子至今都不知道韦老师的真名——这些年他的捐赠都是匿名,那些凭证和信封上,写的都不是“韦思浩”,而是化名“魏丁兆”。
老人甚至还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表示身后愿意捐赠遗体和所有的可用器官。
然而,在捐助上从不吝啬的韦思浩对自己极为苛刻,他过着最简单的生活,房子是多年前教育系统分配的毛坯房,没有装修,家里除了张旧木板床,和一个塞满书的书架,再无其他家具,每个看过的人,都替老人心酸落泪。
他的女儿们曾有诸多埋怨、不解和心疼,“想让他和我们住他不肯,想给他装修一下房子他也不肯,要给他买手机他也不要……当时我们想不通,现在才知道原因”。
而在同事的回忆中,韦老师在退休后找过校领导,表示想在学校设一个奖学金,资助有需要的学生。
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实现,老人就自己默默地去做。
“他退休后一直捡垃圾,生活过得很清贫,我们一直以为他只是说说的。
”很多人呼吁,应该把故事告诉更多的人,把爱心接力下去。
有人提出给老人做一个雕像。
感动中国刘秀祥老师先进事迹请在这里输入单位/组织名称二〇二X年XX月感动中国刘秀祥老师先进事迹《感动中国》总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在这些感动人物中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但却都以不一样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民族的人民。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感动中国刘秀祥老师先进事迹_2021刘秀祥个人事迹范文,欢迎大家查阅!感动中国刘秀祥事迹1刘秀祥1986年出生,2008年,刘秀祥曾因“千里背母上大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获得“中国好人”称号。
2012年,大学毕业的刘秀祥放弃高薪就业机会,毅然选择回乡教书育人。
从教至今,刘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走遍村庄,只为通过教育改变更多大山孩子的命运;他致力公益,牵线“一对一”资助上千名贫困学生,开展公益励志演讲上千场,听众达上百万人,只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家乡的孩子们奋斗的力量。
2020年,刘秀祥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最美教师”称号。
刘秀祥毕业后收到了多家企业的入职邀请,而且待遇不错,月薪上万,可他最终决定放弃高薪工作,回到贵州老家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去帮助更多像他一样深陷贫穷境地的孩子。
现在的刘秀祥,已经是贵州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获得诸多荣誉,两次入选“中国好人榜”,也成为“中国最美教师”。
工作之余,刘秀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还资助贫困学生1700多人。
八年过去了,望谟县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了大山。
刘秀祥坚信:“无论我们的孩子身居何处,怎样的家庭和怎样的环境,都应该有更好的未来。
通过教育扶贫才能彻底拔掉穷根,越是偏远的地方越需要优质的教育,因为孩子们的未来就在现在的课堂里。
”刘秀祥是令人敬佩好老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希望他越来越好。
感动中国刘秀祥事迹2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这个地方四周都是大山,贫困闭塞。
直到2020年11月才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刘秀祥先进事迹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那么关于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的事迹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刘秀祥先进事迹范文,欢迎大家查阅!2021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事迹1大概大多数人都会这么说吧,天道酬勤,这四个字背后的含义究竟是什么?预计几乎没有人知道。
许多人会在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想到自己当初要是努力的话,也许现在的情况不会是这样,但很遗憾,没有如果,也没有当初。
老天爷是公平的,他给每一个人同样的时间,都是24小时,但有些人能在24小时里脱颖而出,而有些人却只能碌碌无为。
也许有人会说,上天的确是公平的,每一个人都有24小时被分配,但上天给每一个人的天分是不同的,如果天分都一样,那世界就不会如此绚丽多彩。
当我们看不到的时候,有许多人正在为生活而奋斗,我们甚至无法想象他们的家庭环境有多糟糕和落后。
十多年前,有一次新闻报道了这样一个男孩的故事,他是个山村的孩子,名叫刘秀祥。
当他年幼时,父亲去世了,没有人能帮助他,因此,年轻的他独自一人独自承担起一个家,由他独自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
刘秀祥,这名字是他自己给自己起的,中间的字是他的辈分,而祥则是他的梦想,希望能和母亲过上平安的生活。
因为家里没有劳动力,也没有办法种地,刘秀祥就靠出租土地和邻里帮忙度日。
刘秀祥于1995年上小学,接触到了知识,开始认识到世界的不同,小学升初中考试,他考了全县第三名,但没钱读初中,就去了一所私立中学,因为在该校摸底考试中名列前茅,获得免试资格。
#新来的刘秀祥,在陌生的环境里,和母亲一起住在这里。
读书、工作时,他天天忙忙碌碌,孩子们对青春期很敏感,但刘秀祥却没有时间想别的,学习和生活已经占据了刘秀祥的全部时间。
刘秀祥就是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的。
之后就换了环境,换了地方看书,刘秀祥因为学习,换了很多家,甚至还因为便宜,住过猪圈。
因细微而优秀的乡村教师,因细节而美丽的师德楷模——记襄阳东津新区(经开区)东津镇中心学校教师刘万兵他是名师,不仅因为他是“襄阳市学生最满意教师”、区委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表彰的“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十佳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也不仅因为他从教二十年来所教的数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因为经他培养的罗全义、江坤等优秀的学生走进了北京科技大学、南开等全国著名学府;经他指导的学生在全国数学大赛中摘得桂冠;王路遥等多名全镇中考状元也是经他亲手培养。
他是慈母,将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一位学生,捧出一颗滚烫的心去温暖每个学子的心田。
他还是公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他总是出色地完成,并在“5.12”地震时做出了特殊奉献。
他,就是襄阳东津新区(经开区)东津镇中心学校的数学教师、九年级班主任刘万兵。
刘万兵,1992年从襄樊市师范学校毕业即在母校东津镇中心学校任教,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到现在任学校副校长仍然代九年级毕业班数学课且担任班主任。
回首刘老师的育人之路,给我们最深的印记是:教书育人一丝不苟,关爱学生细致入微。
(一)细致教学,成就出色数学教师刘老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相信,任何先进的理论都代替不了脚踏实地细致的工作。
细节决定我们的教学质量。
一个注重细节、做好细节的教师也许不一定会成为名师或教育家,但他的课堂一定是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
从备课、上课到作业辅导与批改,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没有注意到或处理好,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效果。
有时候,普通老师和名师之间的差距可能就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这层纸的差距就是细节的把握。
首先,他把细节落实在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把细节做细。
每节课都从备课开始,翻开他的备课本,每节都有详案;打开他的教课书,每个知识点都有旁批和记录,各种符号,各种颜色密密麻麻又清清楚楚。
经常见刘老师为了讲好一节课,甚至一道题,他都要查阅好多资料。
他是位从事初中数学教学整整20年的年轻的老教师,但他从没放弃过新知识的学习。
《榜样7》人物张玉滚事迹(精选5篇)《榜样7》人物张玉滚事迹(篇1)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只为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
他,虽然收入微薄,但17年资助学生多达300多名。
从教的黑虎庙小学因交通困难,学生每学期的课本都是他靠着肩上的一根窄窄的扁担挑进大山的。
而这一挑,就是5年。
面对山里学校缺师少教的现实,他不得不把自己练就成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样样精通的“全能型”教师。
他,就是“时代楷模”张玉滚。
张玉滚,现任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他扎根黑虎庙小学,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
当地人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曲传唱,感动了无数人。
2018年9月,中宣部授予张玉滚“时代楷模”称号。
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2019年2月,荣获“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2019年4月,荣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19年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河南南阳市镇平县黑虎庙村,坐落在伏牛山深处,村里人要走出大山,得翻越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
但“80后“时代楷模”张玉滚,却在黑虎庙小学坚守了18年。
18年前,因为老校长的一次邀请,他放弃了城里月薪千元的工作,来到黑虎庙小学当起了月薪30元的代课老师。
18年的时间,他用扁担,翻山越岭挑回孩子们的学习用品。
18年间,妻子落下残疾,女儿因车祸夺去生命。
他曾经一度想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地方,但因为孩子们渴求的眼神,他最终选择依然坚守在这里。
张玉滚说:“学生能够从深山里走出去,能够学有所成,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能够走上好的工作岗位,这就是老师感觉到是自己最大的成就。
只要黑虎庙小学有学生,我会依然选择坚守。
”《榜样7》人物张玉滚事迹(篇2)“张玉滚同志扎根乡村、初心不忘、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高贵师德、师魂的力量,他的故事直抵人心、感人至深,当选‘感动中国’度人物实至名归。
感动人物徐本禹的事迹徐本禹因天涯社区的文章《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而被中国人所熟知,后获选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徐本禹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徐本禹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99年,徐本禹考入华中农业大学。
那一年的秋冬之交,当时天气已经冷了,徐本禹的同窗室友胡源的父母来学校看望胡源时,叔叔阿姨看见徐本禹只穿着一件军训服,怕他冻着,就把胡源的两件衣服送给了徐本禹,并对徐本禹说:“天气冷了,别冻着。
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和叔叔阿姨讲。
”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远离亲人,第一次在外地得到好心人的帮助,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觉……或许是这么多第一次交织在一起,让徐本禹至今不能忘记。
“当时我知道无论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生活上需要帮助的人。
”徐本禹这样说。
在大学里,徐本禹是一个被许多好心人关心和帮助的一个人,别人帮助他的时候,他没有忘记那些好心人们,没有忘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大学四年,徐本禹利用自己的奖学金和生活补助一共资助了5名学生。
此外,徐本禹还经常自发地从事志愿服务,比如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帮助他所在的经管学院收发信件,到草坪上拣垃圾,在食堂里端盘子,所有这些都是义务的。
徐本禹的同学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因此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徐大傻”,但徐本禹通过做志愿服务让他感觉到了快乐。
2001年12月份的一个星期六,徐本禹象往常一样去汉口做家教,在做家教的过程中,他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当阳光洒进山洞里……》这篇文章时,徐本禹被深深地打动了。
2002年的暑假,徐本禹带着华中农业大学的4名志愿者来到了报纸所述的狗吊岩岩洞小学。
返回学校后,当地的学生和老师经常给徐本禹写信,让徐本禹的心再次飞到那边。
最美乡村老师王建平令人感动的故事
王建平,出生于1961年,汉族,籍贯河北省秦皇岛市。
他曾
在河北省乡村当过数十年的一名小学教师。
王建平从小就充满了爱心,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帮助孩子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他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传授给他们智慧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友爱互助、勇敢坚毅。
王建平的教学态度十分严谨,他不仅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还要求他们要乐于助人,不断自我完善。
他用自己的行动来树立榜样,他每天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爱心传播给孩子们,也把自己的爱心传播给家长,成为孩子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
王建平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他帮助孩子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他的故事令人感动,他是一位最美的乡村老师。
十万善款情暖车祸男孩———一场河北政协人的爱心接力作者:高新国来源:《乡音》 2019年第8期6月27日,一条网络救助信息在河北省政协机关传播开来,从省政协领导,到专委会和机关干部,再到车队司机,纷纷伸出援手。
信息发布者是河北省政协驻承德市隆化县郭家屯镇干沟门村扶贫第一书记乌立志和省政协干部韩君,而救助对象是干沟门村年仅七岁半的小宇浩。
6月21日,小宇浩搭邻居的车放学回家途中遭遇车祸,当场昏迷,送至县医院后又紧急转至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6天时间,家里东拼西借凑到的5万多元医疗费已所剩无几。
由于脑出血,孩子持续昏迷中,后续及时救治极为关键,但肇事司机醉驾,本身没有太大赔偿能力,导致治疗费用没有来源。
6月26日,乌立志和韩君到医院看望小宇浩,一边是昏迷中的孩子,一边是束手无策的家长,他们想到发起网络众筹为这个家庭解燃眉之急。
干沟门村是河北省政协在隆化县郭家屯镇开展扶贫帮扶的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小宇浩的父亲张志武因小脑萎缩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大儿子刚刚大学毕业,家里只有妻子维持生计。
小儿子的意外事故,使这个贫困家庭雪上加霜。
了解到情况后,省政协主席叶冬松一直牵挂着小宇浩的病情,专门嘱咐有关同志做好帮扶工作。
小宇浩的病情除了引起省政协领导和干部职工关注外,网络众筹信息在委员队伍中也得到积极响应。
27日晚上10点30分,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将众筹信息发布到专委会委员微信群及港澳委员和海外侨胞代表微信群。
10点50分左右,看到信息的省政协海外侨胞代表、河北省海外同胞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宣武兵,与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取得联系,3分钟后捐出了3000元。
据统计,从6月27日到7月3日,网络众筹筹集善款6万余元,30多名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委员、港澳委员及海外侨胞代表成为众筹主力。
众筹平台汇聚爱心的同时,乌立志也在隆化县政协协助下,积极与红十字会、民政等部门取得联系,为张志武家寻求帮助。
同时,来冀置业发展的省政协台胞列席代表徐涛了解到小宇浩的情况后,通过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与乌立志联系奉献爱心,由公司信望爱基金会捐助3万元。
乡村教师感人事迹【感人事迹:好心的哥捡十万元归
还】
武汉今日报出感人事迹,好心的哥捡十万元归还失主,并婉言谢绝酬谢。
捡到巨款的王小成师傅
出租车司机王小成前晚忙到8点才在街道口一个路边餐馆买了晚饭,准备端到出租车后排座位上吃。
这时候,他发现乘客遗落在座位上一个包。
拉开拉链,十捆百元大钞出现在面前。
车后排发现10万现金
前天晚上8点20分,出租车司机王小成在街道口停车吃饭,在车后排发现一个灰色手提包,拉开拉链的一瞬间,他惊呆了:“10捆钞票,全是百元钞,银行捆扎钞票的纸条都还在。
看上去应该有10万元现金。
”
王小成开了8年出租车,无数次见过乘客遗落的钱包,但这
么多现金,还是第一次见到。
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
缓过神来,他立即给公司熊经理打去电话汇报,经理说,要不先送到位于汉口建设大道的公司来。
挂了经理电话,王小成又担心路上不安全,想到自己住在藏龙岛,对那里熟悉,不如开到藏龙岛派出所去。
之后,他饭没吃完,就出发了。
费尽周折找到失主
在藏龙岛派出所门前,王小成停稳车,拨打了110。
马上派出所里民警就出来了。
进了派出所,王小成和民警一起打开包清点,发现有整整10万元现金,另外还有取款凭条和名片等物,一张名片上的名字和取款人名字一样。
随后他们拨通了名片上的电话号码。
电话那头,失主已发现钱包丢失,正在关山派出所报案。
听说王小成捡到了他的包,他激动不已,连说马上过来。
不久,来了三个男子,这三人正是在7点20分左右,在关
山哈乐城上了王小成的车子。
王小成回想起来,当时,这三人刚上车,乘坐了大约两站,因为临时有事,就匆忙下车了。
经核实,警方确认三人中的杨先生就是失主。
失主抱着的哥不松手
在派出所,失主杨先生激动不已,他先是和王小成不停地握手表达感激,之后,干脆拥抱起来,抱着王小成迟迟不肯松开。
杨先生希望拿出点现金表达感激,王小成婉言谢绝了。
昨天,记者联系了杨先生,他说自己是江苏泰州人,来汉谈生意。
从王小成师傅的车上下来大概3分钟,他就发现因为匆忙把包忘在了车上。
可因为没索要发票,没有记住车牌号,他几乎绝望,想着肯定是找不回来了。
钱再多也不能动歪心思
王小成今年31岁,是武汉天长经贸发展有限公司出租车司机,从业8年。
8年来,他捡过多少钱包,自己都记不清了,大多物品都物归原主,部分一时找不到主人的物品,就交给了派出所。
去年,
一个女乘客把行李忘在他车上,他拉着行李跑了3天寻找行李主人,最终物归原主。
昨天,记者问王小成,看到巨款的那一瞬间,有没有动心。
他说,自己虽然是个出租车司机,现在生意也不如以前好做,但不是自己的钱,歪心思动不得。
这10万元如果是公款,可能会让失主因此丢了工作;如果是个人的钱,可能毁了失主正常的生活。
所以,自己不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而对于自己,拿了10万元不义之财,会内疚一生。
他相信好人会有好报。
这样的感人事迹还是很暖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