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课件:第1部分 第4单元 地球上的水
- 格式:ppt
- 大小:6.91 MB
- 文档页数:67
第四章自然界的水体和洋流第一节地球上的水一、自然界的水循环1. 水循环过程和意义(1)主要环节①蒸发②降水③水汽输送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⑦蒸腾⑧降水(2)类型A为内陆小循环B为海陆间大循环C为海上内循环。
(3)意义a.促进全球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动态平衡。
b.促进能量交换,物质迁移。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
2. 目前人类能够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地表径流(建水库,跨流域调水);降水(人工降水);下渗(破坏植被、硬化地面等);陆地水的蒸发(围湖造田等)。
3. 水循环的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②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调节不同纬度热量收支的平衡。
④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⑤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例题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的是()A.a增加B.b增加C.c减少 D.d减二、陆地水的补给例题读图“三种陆地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 箭头a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A. 1~2月B. 3~4月C. 6~7月D. 10~11月2. 鄱阳湖区进行大规模围湖造田,由此导致的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A. a变大B. b变稳定C. a在丰水期变小D. b在枯水期变大下图为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完成3~4题。
4.图中甲地河流搬运能力最弱的时期是()A. 11月至次年1月B. 2月至4月C. 5月至7月D. 8月至10月5.甲地径流峰值显著滞后于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 蒸发旺盛B. 河道弯曲C. 地势起伏D. 湿地调储三、河流特征的分析1. 河流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河流长度;水系形态(如树枝状、扇形等);流域概况(面积、水能资源等);河道宽窄曲直;河网密度(支流的发育程度)等。
第1讲 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考纲导向 思维导图考情导引1.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水循环模式图考查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经常通过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区域图,考查河流补给形式、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
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考点一 水循环及其影响1. 水循环及其主要环节(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体在□1________、大气圈、生物圈和□2________之间连续不断的□3________。
其能量来自□4________。
(2)主要环节:水循环由□5________、植物蒸腾、□6________、□7________ 、地表径流、□8________和地下径流等环节组成。
江河湖泊属于□9________,夏季风、向岸信风、向岸西风和台风登陆都属于□10________环节(如下图所示)。
各环节中,目前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是□11________。
2. 水循环类型: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不同,水循环划分为□12________、□13________和海上内循环等,长江参与了□14________循环。
(如上图所示)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实现了能量转换,使人类得到了□15________。
(2)使陆地水资源得以□16________,使人类获得了□17________。
(3)维持地球上的□18________。
(4)塑造了地表形态。
命题角度一 水循环及其类型 [经典例题](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回答(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B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 降水变率增大D. 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C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D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思维建模]1. 文字信息获取山地为甲、乙河流□1________;山地植被恢复,河流径流年内波动□2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