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四章古代坛庙建筑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答案对应章节第一章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多选题】(2 分)建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与绘画、雕塑有何不同?A.建筑艺术不能表现人物B.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场景C.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具体情节2【多选题】(2 分)建筑形象的塑造决定于下列哪些因素:A.实用功能B.所用材料C.结构方式3【多选题】(2 分)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之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A.所用材料B.对建筑形象的追求C.色彩4【多选题】(2 分)木料比石料的优点表现在哪几方面:A.采集较易B.运输方便C.加工较易D.价格便宜5【多选题】(2 分)中国工匠对建筑哪些部分都进行了美的加工:A.梁枋B.天花C.门窗D.基础E.台基对应章节第二章1【多选题】(2 分)中国古代宫殿具有哪两方面的功能?A.具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B.具有物质上的表现功能C.具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D.具有艺术上的实用功能2【多选题】(2 分)从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的发掘看,唐代宫殿造型上的特点是:A.气势恢宏B.色彩鲜丽C.色彩不绚丽3【多选题】(2 分)北京紫禁城建成于何时?花了多少时间?A.明朝B.清朝C.10 年D.13 年4【多选题】(2 分)午门中央门洞除皇帝外还允许什么人出入?A.皇后完婚B.考中状元C.出征武将5【单选题】(2 分)太和殿前陈设铜龟、铜鹤具有什么象征意义?A.喜庆B.国家统一C.国家长治久安6【判断题】(2 分)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等级是否按下列的屋顶形式排列的: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
A. 对B.错7【多选题】(2 分)除紫禁城的太和殿外,北京还有哪几处大殿是坐落在三层石台基上的:A.太庙B.明长陵C.天坛祈年殿D.雍和殿对应章节第三章1【判断题】(2 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是埋藏在地宫中的。
A.对B.错2【单选题】(2 分)唐朝皇陵开创了与前朝皇陵不同的做法是:A.陵前设神道B.设立方整的陵区C.以自然山体为地宫3【单选题】(2 分)明十三陵总入口最前列的建筑是:A.大红门B.碑亭C.六柱五开间石牌楼4【单选题】(2 分)明十三陵中哪座皇陵规模最大最讲究?A.明定陵B.明长陵C.明昭陵5【单选题】(2 分)明长陵的祾恩殿的柱子,梁枋是用哪种木料制造的?A.樟木B.C.楠木6【单选题】(2 分)在已发掘的地宫中四壁满布佛教内容雕刻的是清朝哪位皇帝的陵墓?A.康熙B.雍正C.乾隆7【多选题】(2 分)汉墓画像砖石上表现的内容有:A.动物、人物B.生活场景C.劳动生产场景D.游乐场景对应章节第四章1【单选题】(2 分)祭祀天、地、山、川之坛庙常设在接近自然之处,因此称为:A.野祭B.遥祭C.2【单选题】(2 分)北京天坛举行祭天礼仪的地方是:A.祁年殿B.皇穹宇C.圜丘3【单选题】(2 分)皇帝祭祖先之地称();百姓祭祖先之地称()。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中国的古代建筑源远流长,从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到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可以考证的实物已可上溯至7000年前。
当然,战国以前,建筑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岁月,秦汉以降,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筑的技术和规模与时俱进,建筑艺术水平也显著提高。
及至盛唐、明清的千余年间,建筑发展高峰迭起,建筑类型异彩纷呈,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制作,从构造做法到用料色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放异彩,独树一帜。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除了文字典籍和出土文物,最能震撼民族心灵的是建筑。
今天的炎黄子孙伫立景山之巅,眺望金光灿烂雄伟壮丽的紫禁城,谁不产生民族自豪之情!晚霞初起,凝视护城河边的故宫角楼,谁不感叹先人的巧夺天工。
中国坛庙建筑的起源在于祭祀。
当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于是产生了神灵鬼魂之说。
而祭拜这些神灵鬼魂的活动就统称为祭祀。
根据考古学考证,最早的祭祀活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而有祭祀迹象的最多在10余万年前。
伴随着祭祀活动产生的场所和构筑物就称之为坛庙。
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因此可以看出,不论是石器时代的先民还是封建时期的帝王,都把祭祀看成头等大事。
特别是在封建时期,祭祀被当作国家大事之首列。
京城里是否有坛庙是立国合法与否的标准之一,这就要求古代帝王在设立首都营造自己的宫殿的同时还要建造合乎礼法的坛庙。
《礼记·王制》中写道:“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
尤其是祭天这一活动完全是皇帝的特权。
现在我们都把坛庙一词合用。
但是在古代“坛”和“庙”则是分别形容两种不同用途的建筑。
“坛”是指在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社稷,五岳,四渎等自然之神时候台型的“坛”;而“庙”指祭祀祖宗,先圣先师以及山川神灵的庙。
总的说来,“庙”的出现就是为了祭祀祖先的庙祭有别于祭祀天神地祗的坛祭。
因为祖先生前是住在房屋里面的,因此死后也应该在房屋里面祭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