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案例分析ppt
- 格式:ppt
- 大小:743.50 KB
- 文档页数:7
台儿庄古城内部分析优势:台儿庄是运河古城。
明清时期县志记载,台儿庄“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被乾隆称为“天下第一庄”。
到现在,台儿庄还保留了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段3华里的古河道,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
古城的民族文化价值在于古:在重建中,我们对现有遗存进行最严格的保护。
把大战后遗存的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清真寺、关帝庙配殿、中和堂、胡家大院、繁荣街上的民居和店铺还有53处累累弹痕的古墙、古屋,95%的道路肌理和水系框架,都原封不动的保存。
同时,历时三年多时间,走访了古城每一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查阅了数百部史籍,从国内外等地搜集到380多张台儿庄的老照片。
在此基础上,邀请一流的规划、古建、文化、旅游专家,依据史料,对古城中点点滴滴一一复原,先有晋派、徽派(据美国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拍摄的照片)、闽南(据李宗仁视察战事的照片)、广东客家(据荷兰记者伊万斯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等八种风格的古建,参将署、闸官署、文昌阁、妈祖庙、驿站、私塾、青楼、对月河街、繁荣街、中正门、西门、泰山娘娘庙、久和客栈、万福驿站等1000多栋老建筑,风格各异,交相映辉,可谓中国古建的集大成之地,建成后还会再请老人、专家来“验收”。
更为难得的是我们在建筑细节上体现文化底蕴。
遵循古法、用真材实料来建。
像天后宫,当年福建客商筹集会费,历时几十年才建成,材料都是从泉州运来的。
我们请来泉州的古建队伍,从当地采购原材料,按原样还原。
像关帝庙,据说当年是由平遥商人集资建的,我们就请平遥的古建队伍来建,保证了建筑风格的一致性。
古城重建中,很多老工匠都六七十岁了,再过几年他们的手艺可能就失传了。
从这个角度说,台儿庄可能是最后一座手工版古城。
再比如砖块间的灰缝,一般古建不超过10毫米,而台儿庄古城的要求是不超过5毫米,凡专家审查不合格的一律推倒重来。
除古城中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引入柳琴戏、运河大鼓、鲁南皮影、伏里土陶、曹县面人等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了台儿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解读台儿庄古城建筑风格>摘要:建筑像是历史的一种表情,人们能通过建筑来了解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气氛及阶层心理状态等。
而台儿庄古城建筑吸取南北建筑文化的精华,不管是官式建筑、民居建筑还是宗教建筑,都表现出南北互补的气质。
对台儿庄古城建筑风格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台儿庄建筑史。
一、文化深厚的官式建筑官式建筑是与民间建筑对比来说的,指朝廷根据礼制来修建的寺庙、衙署、园林、宫殿等。
官式建筑强调群体之间的组合,其布局一般是根据中轴线实现左右对称、层层递进的局面,气氛凝重、秩序井然。
这里以台儿庄的“参将署”为例来说明官式建筑的风格。
参将署是由官方设计并建造的,能表现官方建筑中的主流意识,该署参照清代三品衙署来建造,建筑风格特点是:将主体建筑当成是中轴线,耳房、厢房左右对称,整体布局为纵向三列,中列是三进院。
整个院子是按照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的功能来分布,前面是将军府的公务庭院,后面是参军署内宅,西院是其他办公场地,东院是将军府保卫处与后勤保障系统。
将军衙署中的“大堂”为将军接受皇帝圣旨的地方,体量最大,等级也最高,其表现的是权力第一的理念,并且处在中轴线的内廷主体建筑比如三堂,虽然也作为将军活动与办公的场所,实用性也超过大堂,但并不是重要的活动中心,因此,其建筑规模、豪华程度、体量等比大堂要低,表现出内外有别的特点。
从参将署中的大堂、二堂与三堂来看,每一个进院内的三间正房略高,左右两梢出现“跌落”,即正中为最大,两侧低矮,从布局来讲,表现出严格对称、尊卑有分、井然有序的特色。
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台儿庄是运河重镇和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是名符其实的商埠城市,聚集了大量全国各地的商人,因此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
下面对晋商、徽商等民居建筑进行简单的介绍。
台儿庄的晋商的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呈现外雄内秀的特点,四合院宅外的高墙与院内的砖雕、木雕等装饰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垂花门的做工最能表现其装修工艺特点。
目录第一章台儿庄古城重建背景分析 (2)一、台儿庄概况 (2)二、台儿庄古城重建价值分析 (3)三、台儿庄运河古城旅游定位分析 (5)第二章古城规划设计情况 (9)一、规划概况与原则 (9)二、古城七大分区规划 (13)三、古城街区规划 (16)四、古城水系规划 (20)五、古城业态规划 (24)第三章运河古城潜在游客市场分析 (28)一、市场类型 (28)二、潜在游客市场分析 (29)第一章台儿庄古城重建背景分析一、台儿庄概况台儿庄是山东省枣庄市的市辖区,全区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5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30.3万人。
台儿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苏鲁两省交界,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地处欧亚大陆桥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
台儿庄南近陇海铁路,西临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206国道穿境而过。
同时,台儿庄位于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中间节点,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到京、沪两地用时仅为2.5小时。
此外,100公里内有徐州、济宁、临沂三个机场,200公里内有石臼、岚山、连云港三个出海港口。
图1 台儿庄区位示意图二、台儿庄古城重建价值分析历史上的台儿庄曾是一座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秀美古城,有水旱码头之称。
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将整个古城夷为废墟。
为再现当年“商贾迤逦、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传承灿烂的古运河文明,加快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在建设部、国台办、国家旅游局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08年,枣庄市委、市政府抓住运河申遗和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地时机,着手重建台儿庄古城。
台儿庄运河古城重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1、台儿庄古城能够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台儿庄大战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取得的一场重大胜利,是三万将士用鲜血换来的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台儿庄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清,是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主要中转站,其经济、文化、城建均非常发达,是江北鲁南的一座古老水城,曾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庄〃。
然而,一场台儿庄大战让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古老的繁华变得伤痕累累。
斑驳陈旧的构件具有岁月流逝、时光凝聚的沧桑,能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无限追忆,古城重现已成为人们共同的心声。
所幸的是台儿庄古城没有被彻底毁灭,古代民居、水堤、水渠、古城肌理、道路和水系框架基本保存完整,历史风貌依然,相对于大运河的其他遗址,台儿庄保存得比较原真,给古城的复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 建筑主体的复古意境营造台儿庄古城的复建遵守了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即做旧如旧,仿古如古。
只有文物的原状才能记载下历史的信息,修复的目的在于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
1.1雄壮的屋顶屋顶是中国古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样式多种多样。
台儿庄古城的建筑屋顶主要有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等。
歇山顶的结构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钱脊组成,正面与背面的上半部分由两条垂脊平行与屋面组成斜坡向下,两侧面的上半部分为两垂脊呈角连接与墙面组成垂直于地面的三角墙面;四屋面下半部分均由两条钱脊向两边打开一定角度与屋面组成斜坡向下。
正脊是整座建筑的最高处,其次是垂脊,最下面是钱脊,上下排列,错落有序(图1)。
其他样式屋顶的结构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只由正脊、垂脊和屋面组成。
图1台儿庄古城建筑屋顶复古建筑的外观之美主要体现在屋顶上,体面大且厚重的大屋顶让整个建筑显得挺拔、雄壮。
屋脊上用砖瓦特制成仙人、龙、凤、狮、鱼、鸥吻等人物和动物形象的装饰和飞檐翘角,经过曲线的处理,使整个屋顶如展翅高飞的雄鹰,既富有生机和动感,又具有美感(图2)。
屋面的琉璃瓦辉煌炫目、富丽豪华,层层向下叠压,排列整齐均匀,像鸟羽一样防止雨水的渗入。
屋檐的瓦当一片接着一片如鱼鳞般向两边延伸,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1.2图2屋脊上的形象装饰与飞檐翘角1.3奇特的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建筑构件,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复古建筑的构造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斗拱可以鉴别古建筑的年代。
1012015年11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分析台儿庄古城历史资源的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韩政君近年,台儿庄古城重新建立,迅速成为旅游热门景区。
台儿庄古城的成功,与历史资源的应用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台儿庄古城历史资源的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重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启示。
台儿庄属于枣庄市,过去的枣庄因煤而建,近代发展也一直打着“煤城”旗号;但在2009年,枣庄被划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为了城市的长远发展,枣庄大力开发自身的历史资源,发展旅游业并选中台儿庄作为龙头旅游产业,做好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
直至今日,台儿庄古城作为5A 级景点,已帮助枣庄成功转型,并带动枣庄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历史资源的开发(一)运河古城作为漕运枢纽,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个商贸重镇,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商人。
正是因为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使台儿庄呈多元化发展。
比如,台儿庄是唯一拥有北方大院等八大建筑风格的城市,道观等七十二庙宇在城内交相辉映,足以展现当时的繁荣。
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之一,台儿庄的运河段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成为一个东西方向的最大弯道,被誉为“京杭运河第一湾”。
这不仅是台儿庄的宝贵遗产,也成为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珍存。
(二)古城建设2008年,枣庄市政府抓住时机,采取“整体保护”和“修旧如旧”的政策,开始进行台儿庄古城建设。
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的“三原则”,进行古城的规划与重建。
在古城的修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这使得整个古城风貌还原度极高,中国台湾地区的散文家郁化清在看到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时曾说:“我记忆中的台儿庄,就是这个样子。
”一句话,足以说明台儿庄古城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古城建成,如果仅仅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游览,其吸引力肯定大打折扣。
因此,必须构成产业化力量,带动经济增长。
台儿庄古城一方面通过专题博物馆等展示运河文化,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商业业态。
台儿庄古城开发与效益研究齐鲁之南台儿庄,游人如今可以舟楫摇曳,体验运河古城、江北水乡百年之前“天下第一庄”的“一河渔火、十里歌声”;也可以在弹痕累累的墙边沉思凝望,去回顾74年前那场烽火硝烟的抗战大捷;还可以驻足街头倾听一曲“拉魂腔”,或观看一场鲁南皮影戏……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从2008年宣布重建古城,枣庄用了4年时间在台儿庄古运河边,重建了一座规划面积为两平方公里的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景区。
2012年“十一”黄金周,枣庄市共接待游客43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25亿元。
特别是台儿庄古城共接待游客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70%。
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枣庄高速公路各出口车流量为42.55万辆,高铁站到达人数为6.3万人。
这些持续增长的数字,向枣庄市的文化旅游建设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已经探索出一条以龙头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业,打造城市支柱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成功之路。
市长抢遗迹 50万吨煤换来一座千年古城建设一个景区,传统的融资模式较多,而台儿庄古城却是用50万吨煤“换”出来的。
6年前,刚到枣庄市任市长不久的陈伟叫停了一个即将签约的6亿元的房产项目,而这个项目就计划建在现在的台儿庄古城址上。
陈伟叫停的理由是:台儿庄文化遗产资源独一无二——台儿庄大战是八年抗战正面战场的第一场胜利,尚有53处战争遗存;这里拥有中国运河最完整的遗产体系,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汇集了鲁南、徽派、欧式等8大建筑风格、世界5大宗教和72座庙宇。
枣庄不能毁了“遗产”搞“房产”!从那时起,陈伟就下定了建设台儿庄古城的决心。
2008年4月8日,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宣布重建台儿庄古城。
枣庄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的历史有近千年,近代大规模工化业开采也有130多年的历史,煤炭资源几近挖尽掏空,地方财政根本无力支撑如此巨大的投入。
社会融资,又因看不到前景,得不到投资商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