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鉴赏 竹木雕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9.55 MB
- 文档页数:73
收稿日期:2007-02-27; 修回日期:2007-03-10作者简介:侯君波(1975-),女,江西上饶人,上饶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研究。
齐白石早期竹木雕刻的美学思想侯君波(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摘 要:齐白石早期的竹木雕图案,从孝道、忍让、忠义、读书及第以及福、禄、寿等诸多方面形象地表述了儒家思想关于治国、齐家、修身的基本理念,构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齐白石早期竹木雕具备“师法自然”、“万物有灵”、“无言之美”三个古典美学思想特征。
关键词:齐白石;早期;竹木雕刻;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07)02-0109-06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白石铺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他15岁做木匠,16岁拜著名雕花木匠周之美为师[1](P7),聪明好学,很快掌握了师傅的看家本领“平刀法”,后又在雕花手艺上大胆创新,发展为“圆刀法”。
作为木匠的齐白石不仅用树根、木板进行雕刻,同时也利用竹根、竹节的特殊造型雕刻出内容更为丰富的作品。
青年时期的白石走街串户做木匠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创作了很多精美绝伦的竹木雕作品。
白石手艺精湛,刀法娴熟,善将画谱中的形象借鉴于竹木雕的创作中,使之出新花样。
齐白石早期的竹木雕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宝贵财富。
透过其多姿多彩的“身影”,可以看出正是儒家文化在左右它的形式和题材。
在齐白石竹木雕门窗图案中,从孝道、忍让、忠义、读书及第以及福、禄、寿等诸多方面,形象地表述了儒家思想关于治国、齐家、修身的基本理念,构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笔者认为齐白石早期竹木雕具备“师法自然”、“万物有灵”、“无言之美”三个古典美学思想特征。
一、“师法自然”中国古代的哲学大师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教导人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P32)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指“道”以“自然”为法则,“自然”是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这一法则才能达到和谐。
象山竹根雕:化腐朽为神奇1. 引言1.1 象山竹根雕:化腐朽为神奇象山竹根雕,是一种将废弃的竹根雕刻成工艺品的传统手工艺。
这项手工艺源自于中国浙江省象山县,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品。
在象山竹根雕中,工匠们利用竹根本身的纹理、形状和色彩,精湛地雕刻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象山竹根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其制作工艺独特而精湛。
工匠们首先要挑选合适的竹根,然后经过几十道工序进行雕刻、打磨、上色等处理,最终呈现出精美的成品。
这种工艺不仅要求工匠有高超的技术,更需要他们对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象山竹根雕的艺术特点是以"竹"为主题,注重雕刻的细腻和生动。
作品面貌各异,有的展现了自然的景色,有的刻画了动物的形态,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这些作品不仅美观,并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被广泛用于装饰和收藏。
在今天,象山竹根雕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赞誉,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它的文化价值和市场前景也逐渐凸显。
象山竹根雕的艺术魅力无穷,传承与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展望未来,它将继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之间发挥独特的魅力。
2. 正文2.1 历史渊源象山竹根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起源于浙江省象山县的山区村庄。
据传,象山竹根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村民利用山间茂密的竹林资源,开始雕刻竹根制作各种工艺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根雕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和传统工艺的保护,象山竹根雕也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统的制作工艺得以延续,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审美理念和设计元素,使得竹根雕在当今艺术市场上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市场需求。
象山竹根雕的历史渊源丰富而悠久,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象山竹根雕必将继续传承下去,并为世人带来更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鉴赏-竹木雕欣赏课件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木雕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竹木雕是一种把竹和木材雕刻成一些神奇的形象的技术。
这种艺术形式已经被人们流传了很长时间,并且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存在。
竹木雕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背景,它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一部分,且被许多人所喜爱和珍藏。
本文将为您精心设计一份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鉴赏-竹木雕欣赏课件。
1. 竹木雕的历史和特点本节主要介绍竹木雕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
竹木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竹木雕的特点是结构精细、线条流畅、造型简明、色彩丰富,在寓意和主题方面也非常精细。
2. 竹木雕的分类和艺术价值本节主要介绍竹木雕的分类和它们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价值。
竹木雕可以根据材料、主题和地域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每种竹木雕的表现形式和造型都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代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节还将介绍竹木雕的艺术价值,包括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3. 竹木雕的制作过程和技术本节主要介绍竹木雕的制作过程和技术。
竹木雕是一种非常精细和复杂的工艺,需要在材料选择、切削、雕刻、捏塑、彩绘等方面精细的描绘。
本节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竹木雕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要点。
4. 竹木雕的欣赏和保护本节主要讲述竹木雕的欣赏方式和保护方法。
竹木雕是一种非常有价值和美感的艺术形式,在欣赏时需要注重观察和品味。
在保护方面,竹木雕需要注意防潮、避免阳光直射、定期清洁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竹木雕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得以长久存在。
通过这份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鉴赏-竹木雕欣赏课件,您可以深入了解竹木雕的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制作工艺、分类及艺术价值等方面,更好地欣赏和学习竹木雕。
它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对于广大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作者:夏周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3年第11期笔筒从明末至清一直盛而不衰,成为古代文人墨客们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
竹制笔筒曾经被奉为最上品。
明清时期竹制笔筒制作量最大,但因其难以保存,传世精品不多。
谈起竹制笔筒,首先要从竹刻谈起,竹刻历史悠久,竹雕笔筒是竹雕制品中的一种,自明中叶至清末,竹刻艺术风格的变化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再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
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又由深复浅的过程。
深指浮雕、透雕和圆雕;浅即浅刻、留青之类。
明末,由于政权不稳,文人厌恶政治,逃避现实,大兴奢侈靡烂之风,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
笔筒作为案头文具中最具装饰性的代表,异军突起。
这一时期,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穷极工巧,许多精美绝伦的笔筒,“几成妖物”,令今人叹为观止。
据统计,最为常见的题材就是《竹林七贤图》、《高士赏游图》等。
清代扬州竹雕大家潘西风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款曰:“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
”对此,郑板桥大为赞赏,称其为金陵派第一人,并吟诗颂之:“试看潘郎精刻竹,胸中万卷待如何?”由此可见笔筒的深邃内涵。
正是这些竹刻名家将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结构再现在笔筒之上,表现出当时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使竹雕器物由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欣赏兼备的类型转变,并逐渐成为收藏者的心爱之物。
竹笔筒最受文人偏爱,可能与国人崇竹有紧密关联。
宋代苏轼寓竹为君子曰:“璧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当可消百忧。
”文同则称竹“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竹在中国自古就是纯正、正直、谦虚的象征,竹为文人喜爱之物,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也。
竹为气节之象征,因此中国历史上很多爱竹成癖的古人,魏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竹溪六逸”,王维有“竹里馆”。
中国盛产竹子,中国人又特别喜爱竹子,故以竹子为雕刻材料是合乎古人审美心理的必然选择。
竹子其皮薄如纸,与肌理有色差,雕刻时可用来做文章(留青),技艺高超者能在竹皮上刻出“墨分五色”的书画效果;竹皮内有一层“篾青”,是竹子最细密、颜色最易变红的地方,打磨平整后,可雕刻浮雕或镂空及透雕;竹子剖开里面为竹簧,可以取下压成平板,做成各种器物加以雕刻。
中国古代民间风雅——故宫竹、木、牙、角雕刻赏析中国古代民间风雅——欣赏故宫竹、木、牙、角雕刻以竹木牙角雕刻的工艺品虽然多为小器,却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万余件竹木牙角器物除一部分是考古发掘的出土之物,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皇家收藏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工艺技法主要有圆雕、深浅浮雕和镂雕三种,其中还包括拼贴、镶嵌等技艺。
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器,一类是陈设品。
其中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以至清玩之物,应有尽有。
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和审美取向,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珍贵的遗产。
匏器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为明末太监梁九公首创,后一直受到宫廷的重视。
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制品最为有名。
匏器的制作方法是当葫芦结果时,用各种形状并刻有各式花纹的模具将其夹紧,待其自然长成后再行裁割加工,即成为所需的各种器具。
匏器制品不加雕刻,秀巧清朗,为别具一格的工艺新品种,堪称清代宫中一绝。
竹雕老人题壁臂搁,清,长21.5cm,宽6.4cm,厚1.2cm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四足。
浅浮雕峭壁苍松,一老者宽袍大袖,扬首伸臂,手拈笔管,似正于石壁上题字,其背后石台摆放着书卷砚墨。
山石皆成方块,人物面部朦胧,纹饰刻画极简,线条甚为浅淡,别是一番风韵。
器背面阴刻"吴之璠制"行书款识。
竹雕荷花蟹臂搁,清,长23cm,宽7.8cm,厚1.2cm臂搁以去地浮雕法雕刻荷花螃蟹等为主的池塘小景,浮雕层次多至五六层,展现出似阳实阴、阴中有阳的特殊装饰效果。
细部处理上,如俯伏的螃蟹、叶面的虫蚀以及似为清风所动的欹侧叶尖,皆生动异常,而荷叶翻卷处则以镂雕表现,极为精妙。
纹饰左下有去地阳文“松山”篆书小印。
此臂搁主要以剔地技巧造型,而雕刻则达到阴阳相配虚实相生、凹凸变化精微的境地,纹饰之美与臂搁的深红色泽亦相得益彰。
此臂搁显示出艺匠卓越的技巧和作品雅致的格调。
象牙雕古木寒雀图臂搁,清,长28.5cm,宽6.4cm,厚2.7cm。
中国传统竹编艺术竹韵生香艺术之美竹编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经过独特的编制技术制作而成。
它独特的形态和艺术感染力使得竹编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性,还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竹编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竹编艺术的发展历史竹编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民时代。
在中国农业的起源地,古老的竹编技艺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竹编作品不仅用于生活,还被应用于建筑、农具等多个领域。
而在古代文人雅士中,竹编作品也被作为一种审美的象征,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编艺术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二.竹编艺术的艺术特色1. 简约自然:竹子是竹编的主要材料,它自带的简约自然特性使得竹编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气息。
竹编作品以其简洁、朴实的外观给人以宁静、自然的感觉,让人沉浸其中。
2. 线条流畅:竹编艺术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协调,在艺术造型上有独到的见解。
通过不同的编织方式和技巧,竹编艺术家们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线条效果,使作品更富有动感和立体感。
3. 婉约雅致:竹编作品在表现形式上,通常以细腻婉约的方式呈现。
通过巧妙的造型和细节处理,竹编作品展现出一种雅致的美感,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三.竹编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实用性:竹编作品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可以用于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筐篮、家具、饰品等。
这些竹编作品不仅美观,而且轻便耐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2. 环保可持续:竹子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材料,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
而竹编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几乎不需要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与此同时,竹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长速度快,在采伐后可以迅速恢复,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 传承文化:竹编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清代竹雕拍卖记录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材料之一,而清代的竹雕作品更是在艺术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清代竹雕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的拍卖市场上,清代竹雕作品一直备受关注,不少珍贵的作品都曾经在拍卖中创下了高价。
清代竹雕作品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其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
清代竹雕作品通常都非常精致,其雕刻技巧和细节处理都非常出色。
竹雕作品的题材也非常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等,每一件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清代竹雕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非常抢眼,其价格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以下是一些清代竹雕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记录:1、清代竹雕“梅兰竹菊”屏风这件清代竹雕“梅兰竹菊”屏风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该屏风高1.9米,宽1.2米,是一件非常大型的竹雕作品。
屏风上雕刻着梅兰竹菊四种花卉,花卉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
该屏风曾在2018年的一次拍卖中以1.2亿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时中国竹雕拍卖的最高纪录。
2、清代竹雕“百子图”这件清代竹雕“百子图”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
该作品高1.8米,宽1.1米,雕刻了一百个婴儿的形象,每个婴儿的表情和动作都非常生动。
该作品曾在2015年的一次拍卖中以8900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时中国竹雕拍卖的第二高纪录。
3、清代竹雕“仕女图”这件清代竹雕“仕女图”是一件非常精美的竹雕作品。
该作品高1.3米,宽0.8米,雕刻了一组仕女图,每个仕女的服饰和发型都非常精致。
该作品曾在2017年的一次拍卖中以4500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时中国竹雕拍卖的第三高纪录。
4、清代竹雕“山水图”这件清代竹雕“山水图”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
该作品高1.5米,宽1.0米,雕刻了一组山水图,山水之间的流水和云雾都非常逼真。
该作品曾在2016年的一次拍卖中以3100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时中国竹雕拍卖的第四高纪录。
以上是一些清代竹雕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记录。
中国传统竹编艺术竹韵之美艺术之雅中国传统竹编艺术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致的技艺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竹编作为一种传统工艺,不仅具备了实用的功能,更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
在经历了岁月的洗涤和发展的磨砺后,中国传统竹编艺术以其纯正而又富有创意的特点,成为了一门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
一、竹编的起源与发展竹编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载,早在战国时期,竹编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在古代,竹篾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人们用竹篾编制生产和生活用品,如筐、箱、篮、椅、床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编织技法,并探索出了用竹篾编织精美艺术品的方法。
在南宋时期,竹编艺术达到了高峰。
当时的一些文人墨客喜欢用竹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念,竹编作品逐渐融入到当时的文化氛围之中。
从此,竹编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成为了一种具有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
二、竹编的特点与风格中国传统竹编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材料丰富:中国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竹子广泛分布于中国各个地区。
不同的竹种具备了不同的特点和形态,使得竹编作品在形状和纹理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变化。
2.工艺独到:竹编的编织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完成。
传统竹编工艺包括剥竹、切割、煮制、染色、编织、装饰等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艺人需要精湛的技巧和耐心,方能制作出精美的竹编作品。
3.富有创意:竹编艺术家以竹子为材料,借助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各种形态各异的作品,如花鸟鱼虫、人物形象、器具等。
他们通过对竹编的拼接、折叠、绕组等手法,赋予作品动感和生命力。
4.生活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结合:竹编作品既具备了生活使用功能,如家具、日常用品等,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工艺,成为了艺术收藏品和装饰品,一举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竹编的艺术之雅中国传统竹编艺术无论是在工艺、形式还是在表达方式上,都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情感态度。
中国竹刻艺术风采在20世纪向21世纪跨越的最后10年中,又一轮民间收减热潮在神州大地翻涌。
这次大潮中,中国竹刻犹如一朵摇曳的小花,在收藏、制作、赏析、投资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态势,给世人许多惊喜。
明清竹刻璀璨辉煌,备受热捧传统竹刻以全新面貌主打本轮竹刻收藏热潮,是中国竹刻收藏的主流内容和基本特征。
传统竹刻主要是指明清竹刻,因为明清时期是中国竹刻成为雕塑艺术独立门类的定型期。
唐宋以前,洞窟摩崖、寺观塑像、帝陵象生等巨型雕刻独领风骚,是中国雕刻艺术的卜流。
到明代巾期,巨型雕刻走向式微,人们开始欣赏那些可在手中摩挲把玩或陈列干书房几案的小型雕刻,如琢玉、镂牙、刻犀、范铜、塑瓷,乃至镌砚、模墨等等,这一时尚让用竹、木、牙、角材料制作的小型雕塑作品走上前台,并逐渐成为主流,即后人所称“竹木牙角雕”。
这一杂项种类从器物品种到造型,从雕刻题材到披法,交相辉映,一些竹划名家往往也是木雕、牙雕、角雕的高手,例如明代嘉定二朱、清代封氏家族。
但是,同玉石、象牙、犀角、紫檀等雕刻相比,竹划材料量大、价廉、易得,因此,竹刻艺人就必须穷工极巧,创造多种技艺,博采各种题材,因材施艺,度形制器,充分发挥竹材特点,只有这样,,竹刻艺术才能在雕刻艺术殿堂占有一席地位。
明代中叶以后的竹刻家们没有辜负时代的期望,他们以执著的艺术追求,经年累月,一斫一凿,终于把竹刻制品从以实用为丰的口用品,提升为以欣赏为土的艺术品,竹刻也因此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受到世人的认可和青睐。
明清竹刻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文人竹刻的出现,优化和提升了明清竹刻的结构和品质。
明清时期,竹刻本斗地位、体制和规模的新变化,招引了一些谋求个性解放和追求艺术理想的文人投身竹到事业,为中国竹刻艺术的革新输送了新的勇气和智慧。
这些文人具有棚当的传统艺术修养,善于把中国传统艺术的规制和技巧融合在竹刻艺术中,注重表现竹刻特有的艺术效果,大大增添了文人清高典雅的气质,提高中国竹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岂术品位,从而彻底改变了把竹刻视作“奇技淫巧”“雕虫小技”的社会偏见,这种社会市美观念的变化义进一步促进了竹刻艺术的发展。
精益求精,竹根雕创作须秉承“工匠精神”竹根雕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其制作工艺依靠手工和工具细心的操作,需要有耐心和技巧。
精益求精是竹根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不断追求更高水平的技艺和精湛的工艺,才能让作品更加精细、美观。
对于竹根雕创作者来说,必须秉承“工匠精神”,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品质标准,创作出更加优美的作品。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做工匠人的态度,它是关于诚实、创新、精确、协作和责任心的信仰,这种信仰涵盖了整个制造行业。
在竹根雕创作中,工匠精神体现为对产品品质和创作过程的高度追求和自我要求,对每一件作品负责任的态度,以及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
工匠精神也是一种自我要求和对技艺的不断追求的精神,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技艺水平和价值的目的。
工匠精神对竹根雕创作的影响竹根雕是一种高度手工艺品,其特点是精湛的技艺和完美的创意。
正是工匠精神推动着竹根雕创作者脚踏实地地走在创作道路上,不断追求更完美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首先,工匠精神要求竹根雕创作者更加专注于每一个细节。
在竹根雕的创作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会影响着整个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时间、耐心和技巧都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创作出具有精细、美观、高品质的竹根雕作品。
其次,工匠精神要求竹根雕创作者不断追求创新。
竹根雕制作是一项古老的技艺,但是只有在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才能使其日新月异。
在创新的同时也需要遵守传统技艺和文化底蕴,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延伸传统的艺术价值。
最后,工匠精神要求竹根雕创作者保持一份谦虚和责任心。
任何一件作品都是创作者对自己技艺和创作过程的检验,只有虚心接受并且不断改进自己才能不断提高竹根雕的水平和价值。
同时,竹根雕创作者还需要对每一件作品负起责任,为自己的作品负责,让其成为品质保证和信任的象征。
总结在竹根雕创作中,精益求精依赖于工匠精神的体现。
只有竹根雕创作者通过不断追求技艺和品质,不断深化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可以不断促进竹根雕的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