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新一中高考大练习-语文(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三大练习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美是‚数的和谐‛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将‚爱‛和‚智慧‛组合起来铸造了哲学——爱智一词。
他还将哲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所献身的哲学理念:数是万物的本源。
数是什么?数的实质是信息。
例如数字4,在客观世界中没有一个实体是4。
4是人头脑中的符号信息。
如4匹马,马是符号信息,4是符号信息的量,是二级符号信息。
毕达哥拉斯认为,几何就是外部世界的影子,点、面、线的抽象,也是符号信息。
毕达哥拉斯通过数字和几何图形,也就是通过符号信息追索外部世界,发现‚一切其它事物都表明,其整个的本性都是对数的模仿‛。
毕达哥拉斯对数的认识,实质上是对非物质的信息现象的认识。
他指出‚和谐最美‛,‚和谐是一种结构,数的结构‛,也就是说美是‚数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对数、和谐与物理现象相互联系的感悟和研究是从音响开始的。
按照传说,毕达哥拉斯最先是在路过一家铁匠铺,听到铁锤打击铁砧的声音,辨认出了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种和谐音,猜想是由于铁锤重量的不同导致了声音的不同,并通过称量不同铁锤的重量确认了其间的关系,随后,又用不同长度的弦的振动实验发现了弦长与和谐音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用数学规律揭示了音响的信息特征,将声波和发声物体都看作信息系统,从中找出了信息系统的序——和谐。
从毕达哥拉斯对音响的感悟,使我们联想到二千四百年后朱光潜先生关于‚花是红的‛及‚花是美的‛之辩。
朱光潜先生认为‚花‛的‚红‛可以用物理学和生物学分析出来,而‚花‛的‚美‛是怎么样的一种‚属性‛呢?这却是物理学和生物学都分析不出来的。
……因此,朱先生‚疑心‛‚美‛不像‚红‛那样同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与‚鉴赏的人‛大有关系的,这显然完全正确。
而毕达哥拉斯听到和谐的音响之后,并没有深究人对音响的感受,相反他被好奇和疑心所驱动,去研究音响和乐器的关系,从而发现了音响同数与和谐的关系。
陕西省西安高新一中高三第十次大练习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1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总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漫议中国“鼎”鼎在中国由来已久。
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
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
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等。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
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
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缘、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踉踉跄跄踽踽独行B. 瞠目结舌恍若隔世恍如昨日C. 气喘吁吁气冲斗牛气壮山河D. 遒劲有力遒博精深遒丽清逸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B.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C. 他的演讲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 由于长时间的学习,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得不暂时休学。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生动的一项是()A. 春天的桃花盛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B. 秋天的枫叶红得像火一样,让人陶醉其中。
C. 冬天的雪花飘落,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
D. 夏天的阳光明媚,让人感到炎热。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文章犹如一首诗,充满了诗意。
B.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C. 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D. 他的歌声如泣如诉,让人心生感慨。
5. 下列各句中,用词最准确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值得一看再看。
C. 他的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
D. 他的为人正直,深受大家的信任。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时间的力量》时间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让一切都变得丰富多彩。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探索时间的奥秘,试图把握住时间的脉搏。
时间如流水,悄然无声地流淌。
古人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
在我们的一生中,时间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无情地割断了我们的青春,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时间具有强大的创造力。
在时间的孕育下,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发展了科技,改善了生活。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2017年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②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③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④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第十五次大练习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
在手工劳动中,原始技术同劳动者不可分离。
手工劳动的技术,是最原始的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即手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亦称手工技能。
这种原始技术本质上是人的体能。
人的体能有两种功能:一是改变物体状态的能力,即体力。
二是控制物体的能力,在手工劳动中就表现为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
这就是最早的技术——体技或手技。
所有的技术都是人对自己的超越。
人的双手的动作不准确、不精确,而手工技术追求的就是一准二精。
这种准确性和精确性的提高,不是通过工具,而是通过劳动者的苦练得来的。
“熟能生巧”,这“巧”是手之巧,靠的是熟练。
手工技能是由双手的动作的准和精表现出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的生理局限,提高了人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技术”。
手工技能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它本身也不是知识,也不需要知识作为前提条件。
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别人要学习这种技能,主要靠动作的模仿和用心去领悟。
这种技术的传授必须面对面进行。
这种手工技能是劳动者的身体所具有的,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离开了劳动者的双手,这种技能就不再存在。
这种技能与其说是“社会的”,不如说是个人的,它不可能在空间上大规模传播,也不可能在时间上世代相传。
由于人具有高度的个性,所以手工技能也具有一定的个性。
为什么古代的许多手工技术品、手工艺术品,使现代人都觉得望尘莫及?这是因为今人的双手没有练到那种程度。
这说明手工技术是会失传的。
近代技术的特点,是机器取代了手工工具。
近代机器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
动力机取代了手改变物体的动力,工作机取代了手控制物体的能力。
自动化是工作机的一个特点。
传统的自动化是指人赋予了机器一种固定的程序,机器一旦启动,它就会按这种程序运转。
绝密★启用前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月三校联考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2020年1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经典由于年代久远,而与审美主体之间产生了种种隔阂,只有消除这些隔阂,才能把握文学经典的价值。
这就需要沟通当代读者与文学经典之间的交流渠道,对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整理、校勘、注释,对作家的生平、思想、性格乃至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进行考察研究。
考证法是文学经典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方法。
一方面要求这种方法必须依据真实、充足的证据,同时也要注重推理的周延;二是应当承认科学思维也具有主观性,同样的材料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三是,对于文学经典研究的整体规划来说,考证工作的完成并不是研究的终结,而是进一步阐释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起点。
所谓“曹学”应理解为研究作者曹雪芹的学问,关于作者研究,不仅需要,而且对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
袁世硕先生指出:“研究作家对阐释其作品是有意义的,了解作家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有助于察知其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创作特点。
因此研究作家应当有助于诠释作品……但丢开此目的,无限度研讨与其文学创作无关系的远祖、里籍、形貌、琐事,就无意义了。
”袁先生在正面肯定研究作家的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误,以期把包括作者研究在内的文学经典研究的目的锁定在对作品价值和意义的探究之上。
《红楼梦》的版本研究也至关重要,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对作品的意义的不同理解,甚至某个字词的细微差别,我们都应该认真辨析考证。
应力发表的《蘅芜苑对联探究:“才犹艳”还是“诗犹艳”》一文,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在“蘅芜苑对联”的校订上,采纳了己卯本等版本的内容,即“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提出了异议。
他认为戚序本等版本的内容更符合文理和语法,且更能够表现宝玉的才情。
一字之差,高下立见。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十二次大练习试题第Ⅰ卷(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作样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茵/绿林好汉C.箴言/缄默无言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2、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4mJ①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俄罗斯邀请了世界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人物参加庆典活动。
&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仍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探索出固有的而不是的规律。
.③放学时间还没到,集体活动还没结束,你怎么能离开学校呢?#A.重要臆造径自B.重要编造径自yL~mC.要害编造径直D.要害臆造径直E&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回到住所,我饶有兴味地翻看着一张张剧照,耳边又隐隐奏起城隍庙小戏台的流云之响和绕梁之声.B.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C.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D.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当我在一个白夜从易卜生的故乡斯凯恩返回奥斯陆的时候,沿途那幽深的有野鹿出没的森林里,那起伏着绿色的松涛的山谷里,到处都响着娜拉出走时的关门声。
B.文学经典是历史的回声,是审美体验的延伸,也是后代作家超越自我的精神刻度,作家只有在与经典大师的竞争中,才能拓展文学的想象空间,为未来提供崭新的审美体验。
C.三峡围堰爆破使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数码雷管,每个雷管都有唯一的编号,就像我们的身份证有自己的号码一样,而且人们还能像给手机设定闹铃那样,给每个雷管单独设定起爆时间。
2013届高三第十一次大练习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位臵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他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阑珊咳嗽.(sou)绊脚石夸夸其谈B.恶劣(luè) 蜇伏撒.手锏祸起萧墙C.弊端夜宵亲.家母(qìn) 一切就序D.漫延憎.恶(zēng)一柱香礼尚往来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很突然,刚刚还是风和日丽,刹那间寒流狼奔豕突....而来,气温一下子降了好几度。
B. 当今社会,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利用政策和法律的漏洞长袖善舞....,却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也是对那些投机钻营的不法分子的一种警告。
C.七月的天气燥热异常,使人心绪烦乱,这时一阵山风从南边吹来,让人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
D. 这段时间,这个小区盗窃案频发,窃贼作案的手法极其相似,都是通过未关闭的厨房窗户登堂入室....,偷窃财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在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奥运艺术盛典的主题口号——“艺术,让奥林匹克更美”,它丰富了北京奥运会“绿色”“科学”“人文”三大理念的“人文奥运”,凸显了北京奥运会独特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B.“阿Q精神胜利法”和“幸福在于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文化环境和非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了的一种自我把握形式和心理调节方式,是一个人身处弱势时自我解嘲的精神避风港。
陕西西安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耍孩儿)曲调之所以同名异调,关键在于它的同源而异流。
《中原音韵》曾指出(耍孩儿)即(魔合罗),学界或据此认为(耍孩儿)源于宋代傀儡戏的音乐曲调,这一推断有一定道理,惜文献无存,难以确考。
从现存文献看,(耍孩儿)最早见于无名氏《刘知远》,其后,董解元《西厢记》亦用之。
《刘知远》的具体创作年代学界有争议,而《董西厢》,钟嗣成《录鬼簿》谓其作者董解元“金章宗时人”,朱权《太和正音谱》也说他“仕于金,始制北曲”,张羽《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序》更称其“为后世北曲之祖”。
金元以来北曲,在宫调、曲调、联套形式等方面都沿袭了《董西厢》诸多特性,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耍孩儿)的宫调归属与词格。
南曲(耍孩儿)要稍微复杂一些,但就其源头来说,也仍在《董西厢》。
南曲(耍孩儿)之于《董西厢》(耍孩儿),虽有因承,但更多的却是变化,所以无论从其宫调的归属看,还是从其曲调的词格看,两者都颇不相同,但即使如此,南曲(耍孩儿)之源也无疑在《董西厢》,至少其曲调名称如此。
至于俗曲(耍孩儿),按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说法,是明代成化、弘治以后开始流行的,但事实上其八句格早在元代就已经“定型”了,只是它长期隐藏在北曲般涉调(煞)曲的身后而已。
据吴梅《南北词简谱》,北曲般涉调(煞)曲,除开头三句外,其下半句法全同,所以(煞)即(耍孩儿)“换头”,而当(煞)进一步衍化并再换其“尾”后,八句格(煞)(亦即八句格(耍孩儿))也就诞生了!至于七句格(耍孩儿)的来源,从其与北曲般涉调(耍孩儿)的(么篇)前六句的句法多少有些相似看,似亦出《董西厢》。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祠、墓阙等建筑上的雕刻了画像的石块,其反映了汉代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
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是汉代人认识自然的产物,体现了汉代人的一种宇宙观念。
汉画像石中的树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树和神话传说中的树,这两类树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宇宙空间。
现实世界中的树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树。
汉画像石中的长青树就属于现实世界中的树。
从外形看,长青树的原型是柏树和松树。
人们认为长青树是不死的树,能起到避邪的作用。
其实,长青树还蕴含着积极的精神内涵。
树形纹饰呈现出树木的自然本性,点缀着画面,美化着环境,体现了墓主人对死亡的一种乐观态度。
他们把地下世界装饰得不逊于现实世界,希望自己死后比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神话传说中的树也就是所谓的“神树”,其寄托了汉代人希望子孙永世繁衍的愿望。
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一书中说:“现代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崇拜大树、古木,在迷信思想上有共同的地方,即崇拜生命力和繁殖能力。
人和动物一代一代死去,可是有些植物活了几百几千年,人们崇拜这种超越人类的力量。
汉画像石中的神树有很多种,如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扶桑,是象征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树,是太阳升起和栖居的地方;出现在西王母画像石中的若木生长于西方的荒野,是不死神树,是太阳落入和栖居的地方。
2012届高三语文答案1.A(A项表述的是城市发展脉络。
题干要求的是“长安文化范畴”。
原文将都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列,而不是包含。
)2.D(A项“罗马帝国时代”应包括公元392年到罗马帝国解体这一段,而此时基督教已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这一史实与A项表述相违。
B项,强加因果,长安文化广泛吸取其他文化成分,是因其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并且“内容少”也错误,文中说长安文化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C项,“长安文化则没有”错误,它继承的是儒家文化。
)3.C(C项错在“所以其发展是漫长而缓慢的”一句。
前后无因果关系。
)4 D(详通“祥”吉利。
)5 B(①和③不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
)6 C(从文意看.“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的说法无中生有。
)7 翻译句子:(1)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
(句意2分,“戍”、“虞”各1分)(2)当时童贯的权势愈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
(句意2分“张”“用事”“表里”“侧目”各1分)译文:陈禾字秀实,是明州鄞县人。
考中元符三年进士。
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
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
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
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
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职给事中。
当时童贯的权势愈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
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
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
”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
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
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一样。
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我所忧虑的,不只是黄经臣,这条路一开通,类似的进用者就会多起来,国家的祸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
”陈禾论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
”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砍头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
”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第二天,童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
卢航上奏说陈禾狂妄,把他贬为信州监酒。
遇到赦免,陈禾得以自由地回到乡里。
当初,陈瓘从岭外归来,住在鄞县,和陈禾相互友好,派遣他的儿子陈正汇跟从陈禾学习。
后来陈正汇揭发蔡京的罪行,被押送到朝廷,陈瓘也被逮捕。
黄经臣审理他们的案子,用檄文征召陈禾到案取证,陈禾回答说事情确实有的,罪行不敢逃避。
有人说他回答失当,陈禾说:“祸福死生,都是命啊,怎么可以用逃避一死来换得个不义的名声呢?希望能够分担贤者的罪名。
”于是陈禾因为被诬陷为陈瓘的同党而被罢免官职。
遇到赦免,陈禾又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
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
王黼刚刚执掌大权,陈禾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他极力辞职,于是改任他为汝州知州。
他辞职更加坚决,说:“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任命)。
”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陈禾的哥哥陈秉当时担任寿春府教授,陈禾就到官邸侍奉兄长。
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
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
皇上说:“这人向来如此,你不能容忍吗?”过了很久,朝廷才又起用陈禾担任舒州知州,任命刚下达他就去世了,追赠他为中大夫,谥号为文介。
8.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
(3分)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
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
(技巧1分,解释1分)9.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
(4分)(写出一条原因得2分,共4分)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或“故山”)。
(2分)10.(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山重水复疑无路衣冠简朴古风存(3)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4)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的不给分。
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1.(1)BD(B“热爱生活”错,D“沮丧、气愤”错。
)(2)答案要点:五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为:①善于思考,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3分)②性格中都有功利、自私、冷漠、提防、猜疑。
(3分)(3)答案要点:一语双关:①实指:老师出了一道分析题,小说围绕分析题展开情节。
(3分)②虚指:借“分析题”分析了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等问题。
(3分)(4)答案示例:①参考答案中显示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价值观不断受到影响发生变化,社会上一种急功近利、自私冷漠的思想也影响到当今的老师和学生。
②老校长见证并经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关爱,到人与人之间相互提防猜疑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内心充满感伤;老校长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育的现状,深深感忧虑,表现了他深切的责任感。
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大众社会责任感缺失和主流价值观扭曲的现实时,应该具有一种责任感。
12.(1)C D两项为错误项。
(C错在“脱离了文章的中心”,其实没有脱离,正因为钱老不爱钱,淡泊名利,才会把全部精力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
D错在“人物访谈”,本文是一篇通讯。
)(2)(6分)作用是:(1)交代了钱老去世的时间、地点;(2)渲染了清冷、哀伤的气氛,为下文的缅怀做铺垫;(3)表达了人们对钱老去世的深切哀痛与惋惜之情。
(答对一点2分)(3)(6分)“此生惟愿长报国”体现在文章中有以下方面:(1)钱老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献身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
(或献身科学事业方面)(2)他淡泊名利,毅然将自己的所得无私捐献给祖国或需要帮助的人。
(3)他谦虚谨慎,从不考虑自己的过去,只考虑祖国的未来。
(或他为自己能为祖国争光,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十分激动。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4)(8分)不论赞同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如果赞同,需扣住文本,围绕钱老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品质来作分析。
(2)如果不赞同,则可围绕尽管价值观不同,但都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来展开分析。
(观点2分,理由4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2分)13.A(A不耻:不以……为可耻,应用“不齿”。
不齿: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B滥觞:发轫、先导、先河 (常用于指起因,引领潮流之意) C临渴掘井:到口渴才掘井。
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D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
)14. B(A语序不当,“统筹安排”要放到“循序渐进”前。
C主客倒置,后半部分应改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句格言是他奋斗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D“基地”是“有效手段”搭配不当。
)15.C(②中的“文本”和“课文”与⑤中的“这两个词”相连贯;④①分别就“课文”“文本”进行阐释,“则”表明④在前、①在后;③承上启下。
)16答案必须删除的句子:③⑧(1句1分,共2分)需要修改的句子:将①改为“我叫王龙,今年18岁,是ⅹⅹ中学的高三毕业生。
”将⑤改为“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
”将⑨改为“希望贵校给我一次机会,我将倍加珍惜。
”(一空1分,三处错误找对两处并修改正确就得满分,共4分)17.参考提示:我认为孩子能看《2012》。
(1分)该片虚构了“人类末日”到来是的灾难场景,旨在呼吁人们重视环境问题,善待地球母亲,这对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
(2分)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生存环境优越,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通过该片,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2分)我认为孩子不能看《2012》。
(1分)孩子们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阶段,需要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乐观、上进的良好心态。
(2分)而《2012》利用骇人听闻的灾难场景,可以渲染“人类末日”的惊悚,会让孩子们对未来产生恐惧、颓废甚至绝望的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分)(表态1分,有对影片、孩子分析,(2分)有影片对孩子的影响的分析。
(2分))18.作文【提示】1、可以论述善心应该得好报。
但是不能忽视防止邪恶。
2、可以论述教育不能单纯偏窄,只做正面宣传。
3、可以论述认识生存危机,生活艰险。
才能有效应对各种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