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练习题及讲解#### 练习题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请简述这首诗的意境。
2. 诗中“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练习题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练习题三:《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问题:1.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历史背景?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练习题四:《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1. 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特点?2.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练习题五:《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题:1. 这首诗的题目“望岳”是什么意思?2. 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讲解:1. 《静夜思》:李白以明月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分别描绘了诗人仰望天空和低头沉思的动作,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2. 《登鹳雀楼》:王之涣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无限风光的向往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寓意着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3. 《春望》: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的破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4. 《江雪》:柳宗元以雪景为背景,通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寂静、空旷的世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描绘了一位渔翁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的画面,传达了诗人对孤独和超脱的向往。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练习题一、课内诗歌鉴赏(一)《望岳》1.这首诗每一联都紧扣“望”字,但角度不同,是分别指出。
首联是从远处望整座泰山,颔联则是近望泰山,颈联写细望所见,尾联则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顶而望的意愿。
2.这首诗歌写出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写了泰山地域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这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割”用拟人手法突出大自然的有情和泰山高大巍峨的“奇险”,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壮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险,奋力攀登,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喜悦。
(二)《春望》1.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了那几句诗?统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首联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破”“深”两字的表达效果是什么?国都沦陷城池残破随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战乱的危害表达了诗人忧时伤国之情,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仿佛令人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草木丛生人迹罕至,令人满目凄然。
作者寄情于物,春城败象似在眼前,作者悲叹似在身边。
3.结合诗句内容,谈谈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让人流泪,花也好像在流泪;虽然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令人心惊,鸟似乎也在心惊。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表达作者因战乱伤时忧国思家的感情。
4.展开想象,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蕴含喊的情感。
略(三)《石壕吏》1.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是个中心事件的句子是?叙事诗有吏夜捉人2.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共5分)【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望岳杜甫西岳①崚嶒②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③入谷无归路,箭栝④通天有一门⑤。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注:①[西岳]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
②[崚嶒(líng céng)]形容山势高峻。
③[车箱]华阴市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
④[箭栝(guā)]指华山箭栝峰,“箭栝”原意为“箭的末端”。
⑤[一门]此处指南天门。
8.这两首《望岳》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写出了岱宗和西岳的共同特点是①。
与甲诗表现出的诗人②的人生态度相比,乙诗则更多地表现出诗人的失意与彷徨,这一点从乙诗中③等词语可以感受到。
(3分)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齐鲁青未了”一句,从近观的视角描绘了苍翠山色,表现了岱宗的地理特点和诗人的独特体验。
B.甲诗最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之后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他的心胸和气魄。
C.乙诗首联紧扣诗题,把西岳主峰比喻为站列的儿孙,生动地描写了西岳的外观,也切合仰望西岳之意。
D.乙诗颈联以“车箱”“箭栝”等地名巧妙入诗,突出了西岳之“险”与攀登之“难”,也暗示了诗人人生的坎坷。
8.答案示例:①高大巍峨②昂扬向上③无归路 (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9.答案:D(2分)(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
(共5分)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这是一首回忆往昔历程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
前四句诗人回顾了自己的身世浮沉,既有苦读经书后的仕途成功,又有国难当头时的①;后四句先巧用双关描述自己曾经的苦闷煎熬,再阐明心志,以②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杜甫岱宗夫如何①?齐鲁青未了②。
造化钟神秀③,阴阳割昏晓④。
荡胸生层云⑤,决眦入归鸟 ⑥。
会当凌绝顶⑦,一览众山小⑧。
【注释】①岱宗:泰山的尊称。
泰山是“五岳之首”。
夫(fa )如何:怎么。
②:原 | 是春秋国的两个国名, 在今山境内,后用 代指山地区。
未了:不尽。
③造化:大自然。
滦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④阴阳割昏: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
割:分。
此句是泰山很高,在同一,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⑤胸:心胸。
曾:同“”,重叠。
⑥决眦(zi ): 决:裂开。
眦:眼眶。
决眦:极力大眼睛。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⑦会当:当,定要。
凌:登上。
⑧小:形容的意 用法,意思“以……小,……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走出,依然可那青青的峰。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 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白云,胸中沟壑;翩翩,入 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峰,俯瞰群山,豪 情。
【文学文化常识】杜甫(712 — 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人。
曾任校工部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他是唐代大的 主 人,被世人尊“圣”,其大胆揭露当社会矛盾, 深刻。
多秀作品,示了唐代由盛衰的史程,其被称“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了跟另外两位 人李商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国民,人格高尚。
在 上,善于运 用各种歌形式,尤于律;格多,而以沉郁挫主;言精,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在中国古典歌中杜甫 受推崇,影响深。
存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也叫《杜少陵集》)。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称,是古代民山神崇敬拜、五行念和帝王巡封禅相合的物,后道教所 承,被 道教名山。
分是 岳泰山、西岳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泰山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内容简析】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士考,果落第而,于是北游。
首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望岳》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曾”通“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
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3、下列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2023-2024学年浙江宁波人教版中考专题语文中考模拟1.解答题第1题.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1)《望岳》中表现诗人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2)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4)政入万山围子里,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
(6)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弹琴复长啸(3)朔气传金柝(4)一山放出一山拦(5)无丝竹之乱耳(6)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解答】略略略略略略第2题.《一棵小桃树》中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通读全文,明确本文作者明写的是一棵小桃树,明写的是小桃树的生存环境,却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临的那个疯狂的虐杀一切的年代,让读者从中品味到缕缕辛酸与苦涩,从而唤起人们加倍珍惜春光明媚、和风细雨的今朝。
由此总结作者的深切感悟。
答案参考: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解答】通读全文,明确本文作者明写的是一棵小桃树,明写的是小桃树的生存环境,却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临的那个疯狂的虐杀一切的年代,让读者从中品味到缕缕辛酸与苦涩,从而唤起人们加倍珍惜春光明媚、和风细雨的今朝。
由此总结作者的深切感悟。
答案参考: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第3题.《韭菜饺子》徐立新①儿子回乡下的老家看父母,但只能在家待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要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跟母亲坐在老房里一直聊到深夜。
②临睡前,儿子有些遗憾地说:妈,这次太匆忙,等下次有空,我一定在家多待几天陪陪您,还要吃小时您亲手包的韭菜饺子,那个味道太好了,我一直都想着呢。
③之后,儿子便到里屋睡觉了,可母亲却没了睡意,她走到另一间屋,叫醒已经睡下的父亲,说:老头子,你赶紧起来,去问问谁家菜园里有韭菜,跟他打个招呼,割点儿回来,娃想吃韭菜饺子了,我得给他做。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杜甫诗三首》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的积累1.要求默写诗句:(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一诗中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写:(1)造化钟神秀,。
(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
(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
(6) ,老妇出门看。
3.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4.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5.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与《马说》的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面加横线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7.学常识填空:(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诗是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
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二、教材探究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4.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5.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6.《石壕吏》一文表达怎样的感情?1.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带练习册初中阶段是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关键时期,以下是一些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以及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经典作品。
# 古诗词部分1.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练习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解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含义。
2. 《春望》 -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练习题:-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历史背景?- 描述一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描绘的景象。
3. 《望岳》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练习题:- 这首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什么?- 诗人如何通过“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4. 《江雪》 -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练习题:-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蓑笠翁”的形象有何深意?5. 《水调歌头》 -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练习题:-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明月”和“青天”有何象征意义?# 文言文部分1.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练习题:- 请解释“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意思。
- 《岳阳楼记》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政治理念?2. 《出师表》 -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练习题:- 请简述《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 诸葛亮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3.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练习题:- 描述一下“桃花源”的景象。
- “桃花源”在文中象征着什么?4.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简答题: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二、《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望岳》习题一、练习1、本诗作者是_____,______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_”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__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_________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二、拓展阅读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反映的是唐代有名的历史事件______。
“城春草木深”的“城”指当时的______城。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
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_____ 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9、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10、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参考答案:1、唐,杜甫,子美,少陵野老,诗史。
2、望;高大雄伟;峰峦连绵;山色青翠;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3、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以距离之远衬托泰山之高峻、连绵。
4、①这句话的大意是“大自然汇聚了天地间的奇丽景色”,“钟”在这里是“积聚、汇聚”的意思。
②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
5、①“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②“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7、D8、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9、C二、1、安史之乱;长安。
2、望,山河,草木花鸟。
3、破;长安城里凄凉的春景。
4、“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
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5、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惊心。
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选择第一种说法比较好。
6、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7、参考示例: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②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家书难得,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9、C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