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早期断奶技术及提高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01.00 KB
- 文档页数:70
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的技术措施仔猪应包括哺乳仔猪与断奶仔猪,仔猪具有生长发育快、可塑性大、饲料利用效率高等特点,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断奶窝重、缩短仔猪体重达25kg的时间是养猪生产中重要技术环节,现将哺乳仔猪有关内容做以下论述。
仔猪出生是生命进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所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胎儿在母体内靠母体血液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供给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摄取营养,排出废物。
出生后即刻转变为自行呼吸、采食(即哺乳)、排泄。
在母体子宫内温度恒定(特殊情况例外)、环境稳定,出生后转变为直接与复杂的外界环境接触。
在子宫内处于安全环境,并受母体保护,出生后处于有害菌的袭击,因抵抗力低,易患病死亡。
新生仔猪生长发育快和生理上的不成熟,导致易病难养,增重慢,死亡率高,其主要特点:新生仔猪缺乏反射性的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壁,才能分泌胃液,5日龄左右才能形成反射性的胃液分泌。
仔猪的消化酶随日龄增长其活性逐渐增强,新生仔猪唾液中淀粉酶活性很低,由于胃内酸性较弱,唾液淀粉酶在胃内仍能进行作用。
胃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是凝乳酶和胃蛋白酶,凝乳酶可起到凝固乳汁和改善乳蛋白的消化作用。
胃蛋白酶是以胃蛋白酶原状态存在,由于新生仔猪胃底腺不发达,缺乏游离的盐酸,不能将其激活为胃蛋白酶,不能消化蛋白质。
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死亡。
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球蛋白,由于母体血管和胎儿脐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抗体通过血液转移给胎儿,使新生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抗病能力低,易患各种疾病。
初乳中含免疫抗体,其含量变化很大,母猪分娩24 h以后明显下降,新生仔猪对初乳中抗体的最大吸收是在24h以内,因此,让新生仔猪尽快吃到初乳是保健的重要措施。
仔猪一般在10日龄以后自体产生抗体,至21日龄仍属免疫球蛋白青黄不接阶段,35~45日龄的仔猪自体产生抗体逐步达到成熟水平。
再加上新生仔猪胃液中游离的盐酸很少,抑菌作用很低,故易患病。
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的综合措施在现代生猪养殖中,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不仅关系到养猪场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整个生猪产业的发展。
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是非常重要的。
一、提高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措施1. 猪舍环境的管理良好的猪舍环境对提高仔猪成活率至关重要。
首先要保持猪舍内的卫生,定期清洁消毒,保持空气流通畅通。
其次要注意猪舍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导致仔猪生病。
2. 母猪的管理母猪是仔猪的第一保护者,母猪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仔猪的成活率。
科学合理的母猪饲养管理非常重要,包括营养合理、疫病防控、定期保健等。
3. 仔猪的饲养管理对仔猪的饲养管理也要高度重视,包括合理的饲料配比、防止腹泻、做好保温工作等。
二、提高断奶窝重的综合措施1. 母猪的产前管理母猪在怀孕期间的管理对断奶窝重影响重大。
有效控制母猪的体重增长,保持适宜的体态条件,对后期的断奶窝重有很大的帮助。
2. 母猪的哺乳管理哺乳期是母猪最需要关注的时期之一,科学合理的哺乳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断奶窝重。
包括合理的饲料搭配、充足的饮水、维护好母猪的健康等。
3. 仔猪的饲养管理断奶后的仔猪饲养管理也是影响断奶窝重的关键因素。
合理的饲料配比、科学的饲养密度、良好的饮水条件等都对断奶窝重有着直接的影响。
综合措施: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猪舍环境、母猪的管理、仔猪的饲养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同时需要加强猪场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疫病防控制度,确保生猪的健康生长。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猪肉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提高猪肉生产效益、确保良好的养猪环境和生产质量,不仅是生猪养殖企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对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一种保障。
为此,继续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管理措施,全面提高生猪生产效益和生产质量。
仔猪早期断奶技术及注意要点纪英杰,林 浩,李德艳,于洪娟吉林省东丰县东丰镇畜牧兽医站,吉林东丰 136300仔猪早期断奶是现代养猪生产中最大程度发挥母猪生产潜能,提高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仔猪断奶后生长速度加快,要求饲养管理水平比较高。
因此,需要做到科学合理的饲养,做好科学技术的规范。
1 时间上,控制断奶期需要控制断奶日龄,只要具备上述早期断奶仔猪生长和育肥的各项饲养管理条件,就可以尽早进行断奶。
而根据我国目前大多数猪场的情况,仔猪断奶日龄控制在28日龄左右为宜。
但还应结合天气变化,健康状况,窝仔猪头数及诱食补料效果等具体生产情况,灵活决定具体断奶日期。
防病即做好清洁卫生、消毒及常见疫病免疫等工作,随时注意圈舍内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在饲料中添加助消化防病药物,早期断奶仔猪最易发生消化不良而引起细菌性下痢,对此,除在断奶期间控制饲料的喂量外,还应在饲料中投入抗菌药物。
2 空间上,营造健康卫生的进食环境动物会因为环境因素而影响食欲,因此有必要提升仔猪的进食环境,除了保障空间卫生外,有必要控制空间的温度,为仔猪营造卫生舒适的氛围。
饲养员需要定期检查保育栏的温度,对保育栏进行恒温控湿。
在仔猪进行初次断奶进食时,需要保持环境的安静,防止出现噪音惊吓。
安排仔猪断奶进食,避免出现抢食状况影响仔猪的进食质量。
仔猪的生活空间,需要与成年猪群作清晰明显的隔离,防止成年猪群劣质的卫生状况污染仔猪的食物。
仔猪保育栏的选址亦需要考察周边的环境状况,需要远离污染区域。
保育栏仔猪数目一般为15~20头,确保仔猪有充足的活动空间进行消化运动,同时需要确保仔猪饮食槽的大小和容量,能够满足保育栏所有仔猪同时进行进食,防止出现争抢情况。
3 操作上,采用增量喂食方式对仔猪初期断奶,避免出现一刀切的做法,容易导致仔猪出现绝食而饿死。
可以采用饲料和母猪哺乳同时进行,或者将奶粉混入饲料中,提升仔猪食欲,让仔猪逐渐适应,并在仔猪适应过程中不断增加饲料量和减少奶量,最终达到断奶目的。
仔猪早期隔离断奶技术集约化高密度饲养易使猪群发生传染病,不但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很难彻底清除。
仔猪在母体子宫内理论上不会感染传染病,给母猪注射各种疫苗后,母猪可以通过初乳使仔猪获得母源抗体,再结合消毒隔离措施及适当添加药物,就能使仔猪生长早期不感染传染病。
因此。
在母源抗体消失以前对仔猪实行早期断奶,使其离开疾病的主要传染源——母猪,再结合隔离措施,就能有效防止仔猪乃至育肥猪感染传染性疾病。
这是实行仔猪早期隔离断奶技术的理论依据,也是实行这一技术的目的。
一、实行仔猪早期隔离断奶技术的基本原则视猪场要控制的疾病情况,在哺乳仔猪的母源抗体仍有保护作用时进行断奶,将断奶仔猪转移到远离母猪群等传染源的干净新环境。
仔猪断奶期及断奶后要精心管理,喂给专用饲料,在专门的畜舍内饲养,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此外,还需经常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
二、实施仔猪早期隔离断奶技术的主要措施1.断奶日龄的确定。
视不同场舍母源抗体水平的不同、不同传染病母源抗体的消失情况和需要清除的传染病及房屋设备情况,实施隔离断奶的日龄各有不同。
国外因乳猪母乳替代饲料优良,故养殖者习惯在仔猪18~21日龄时实行隔离断奶,现在趋向于在14日龄实行断奶,近年因蓝耳病的流行,有些在10日龄实行断奶甚至更早。
2.猪场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所建猪场必须远离其他畜牧场,猪舍建有隔离设施并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严格实施彻底有效的消毒制度和消毒效果检验制度,严格实施抗体测定和疫病监测制度,严格实施常规防疫制度和引种隔离制度,严格实行为生物安全服务配套的饲养管理制度和药物预防制度,各阶段猪群均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3.实施分段隔离异地饲养。
仔猪断奶后立即移至其他设施完善的保育猪舍,仔猪体重25千克左右时再移至育肥猪舍。
猪舍间距最好在3千米以上,这个距离是根据一些猪易感疾病病原体的传播距离而确定的。
4.配制能完全替代母乳的乳猪全价饲料。
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一、提高泌乳母猪饲养水平。
母猪产仔后头几天不能喂得太多,逐渐加料,到6天以后尽量做到吃多少给多少,使其多产奶,少掉膘。
二、抓好哺乳
1、产后尽快吃足初乳。
产后3天的乳称为初乳。
含有大量的免疫抗体、蛋白质、维生素等,对抵抗疾病和提高成活率起到关键作用。
仔猪接产完成后1小时内吃上初乳。
2、固定乳头。
把弱小仔猪放在前面的乳头,强壮仔猪放在后面乳头,持续2-3次。
3、仔猪寄养。
产仔过多或奶少发病等情况可实行仔猪寄养。
两窝仔猪的产期要尽量接近,相差不超过3天。
寄养出去的仔猪要吃上1-3天初乳,才容易养活。
三、保温防冻。
仔猪适宜温度为1-7日龄32-28℃,
8-30
日龄28-25℃,31-60日龄25-23℃。
四、仔猪补铁。
仔猪生后2-3天一次肌肉深部注射铁剂
150-200毫克,主要有富铁力、鱼多素、铁钴针剂、牲血素。
五、早期补饲。
母猪产后第3周产奶量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而仔猪生长发育速度加快,母猪奶水难以满足营养需要,必须从饲料中供给。
仔猪7日龄开始诱食,用仔猪诱食料,学会吃料后,用仔猪颗粒料,每天喂5-7次。
六、正确断奶。
仔猪28-35日龄时可断奶。
断奶时采取“迁团留仔”法,仔猪在原圈留养7-10天,将母猪转至其它圈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