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7.17 KB
- 文档页数:3
高三小说阅读之文体特征导学案(教师版)一、学习目标了解小说的定义、分类及基本要素。
掌握小说的文体特征,包括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和语言等方面。
能够运用小说的文体特征知识,分析和鉴赏小说作品。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和文体特征。
学会分析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小说主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体会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效果。
三、必备知梳理、熟记(一)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小说的分类按篇幅长短分类长篇小说: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
中篇小说:篇幅适中,情节比长篇小说简单,人物数量相对较少。
短篇小说:篇幅短小,情节集中,人物较少,往往只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或一个侧面。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篇幅极短,通常在千字以内,情节单一,人物简单。
按题材分类历史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校园小说等(三)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核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情节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情节的设置要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要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环境环境是小说的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展现人物命运等。
(四)小说的文体特征1. 情节完整性:小说的情节通常具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曲折性:为了吸引读者,小说的情节往往曲折多变,充满悬念和意外。
合理性:情节的发展要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不能让人感到突兀和生硬。
2. 人物典型性: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性格特征,能够代表一定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共性。
复杂性: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复杂的,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专题12 小说阅读小说的主要考点及解题方法一、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一)人物形象1.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人物、对话描写、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并且通过人物形象反映作品主题。
2.人物是小说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在小说中占中心地位。
3.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1)神态描写: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
(2)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3)外貌描写:暗示人物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经济状况和精神状况;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活动。
(4)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5)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主要人物的作用(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寄托的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5.次要人物的作用(1)牵线搭桥,关联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起到一定的叙事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导学案1.培养并掌握“快速阅读”这一基本的阅读技巧。
2.通过主题研究等方式,深度阅读《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名著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重要情节。
3.通过阅读分享活动,深化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对思想内容的理解,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海底世界的神奇和惊险,进一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活动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1.了解“诺第留斯号”潜艇的前世今生1866年凡尔纳通过想象创造了“诺第留斯号”。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1886年英国人发明了以电力作为动力的潜水艇,取名“诺第留斯号”。
1954年美国建成了世界第一艘以核反应堆作为动力的潜水艇,取名“诺第留斯号”。
2.了解作者。
儒勒·凡尔纳 (1828—1905),法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凡尔纳早年在巴黎学法律,后来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了很多科学幻想小说,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八十天环游地球》等。
他的故事生动,幻想有科学基础,许多预想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证实。
◆活动二、整体浏览,激发兴趣1.了解《海底两万里》故事概要故事发生在1866年,法国人阿龙纳斯是一位生物学家,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
这时,海上出了一个怪物,闹得沸沸扬扬。
科考活动结束后,生物学家正准备束装,计划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的活动。
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创,生物学家和他的仆人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
结果发现“怪物”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名为“诺第留斯号”。
潜艇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
阿龙纳斯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
十个月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生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言《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尔·凡尔纳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潜水艇“鹦鹉螺号”船长纳特尼尔、乘员康塞尔和海洋学家阿龙纳克的奇幻冒险故事。
在本次快速阅读中,我们将带领学生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海底世界,一同探索海洋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了解《海底两万里》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2.理解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和情节发展;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2.小说中的科幻元素;3.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难点1.学生对科幻元素的理解和应用;2.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
五、教学准备1.小说《海底两万里》电子文本或纸质书籍;2.教师准备的导学资料;3.学生笔记本和笔。
六、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海底两万里》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引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好奇和兴趣。
2.快速阅读让学生快速阅读小说的部分章节,重点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把握故事的整体发展。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书中的科幻元素和情节发展,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4.问题探讨提出一些与小说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5.总结展示让学生总结本次快速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1.完成关于《海底两万里》的阅读笔记;2.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写一篇读后感。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快速阅读,学生对《海底两万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了他们的科幻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讨,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得到了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挖掘小说中的更多知识和启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法国作家儒尔·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一、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常见考点。
2、掌握解答情节结构思路体的技巧。
二、方法指导1、情节概念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指小说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有时还有序幕、尾声。
2、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或: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凤凰台》174页相关知识】3、情节常见题型①概括情节,即用一句话或简明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方法:寻找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抓住场面。
②情节作用题,即分析小说中某一情节在全篇中的作用。
例如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情节常见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③情节探究题,对小说的某一情节或多个情节进行探究。
例:分析小说情节详略安排的意图,如2011辽宁卷《怪人》凤凰台 236页学生 184页: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概括说明。
方法:要从人物、前后情节、主题等方面探究。
4、结构常见题型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
①结构特色题,概括作品思路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其好处。
小说的结构(构思)特点主要有:巧于剪裁,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场景;以小见大,尺水兴波;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等。
②结构探究题,如2010全国卷《保护人》《凤凰台》230页学生版179页: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方法:要联系上下文情节,同时与人物、环境、主题等相结合考虑。
三、典型题目(一)面包(2010广东卷)《凤凰台》 254 教师版 201 学生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
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
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
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平凡的世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平凡的世界》的内容梗概,初步感知作品人物的“不平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横纵向比较阅读,明确阅读本书的读书方法,深入分析人物特点及感受人性的光辉;透过人物探究主旨。
⒊了解时代背景,感受人性的光辉,汲取精神力量。
【重点难点】1.了解《平凡的世界》的内容梗概,初步感知作品人物的“不平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横纵向比较阅读,明确阅读本书的读书方法,深入分析人物特点及感受人性的光辉;透过人物探究主旨。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路遥:原名_________,陕西榆林清涧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等。
1991年,路遥凭借《平凡的世界》获得第_________届茅盾文学奖。
《平凡的世界》:中国文学史上的“当代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该作品以________年至________年间的农村变革为背景。
在这十年里,从“农业学大寨”运动到“四人帮”的垮台,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社会发生着巨大转折。
生产承包责任制逐渐代替生产队的集体管理,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发生改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出现了各种文学新思潮。
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被认为是落伍、过时的,逐渐受到“冷落”,甚至遭到批判。
在这种情况下,路遥仍然坚持________的写法,写出了这部长篇巨作。
2.梳理人物(1)孙家——孙玉厚——孙少安、孙少平、孙兰花、孙兰香——孙玉亭——孙卫红(2)田家——田福堂——田润叶、田润生——田福军——田晓晨、田晓霞四、整体感知,明确小说内容。
1.第一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三、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王卫国三 1975 1985 现实主义四、整体感知,明确小说内容1.第一部①时间:1975年初事件: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卑;后对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情愫,在被同班同学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后郝红梅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
《哦,香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中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品味小说淳朴优美、清新婉丽的语言特色,体会“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4.理解“火车”和“铅笔盒”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5.正确理解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学生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二、学法指导1.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找出小说中有关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结合前后文细细品味。
3.通过分析修辞手法、语体特色、句式特点等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
4.注意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其象征意义。
5.理解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纯真、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把握小说中体现的美。
三、知识拓展1.作者作品铁凝,河北赵县人。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对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人物内心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中篇小说《麦秸垛》,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
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2.背景资料《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并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善良质朴的农村女孩十分投缘,并与她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她们对铁凝的关怀深深地感动着她。
可以说,农村女孩的善良质朴是铁凝创作的源泉,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其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时代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
《果实累累的季节》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阅读短篇小说《果实累累的季节》,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探讨主题思想,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讨论。
导学内容:
一、故事情节梳理
1. 请简要介绍小说《果实累累的季节》的主要情节。
2. 请列举小说中的几个关键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二、人物性格分析
1. 请描述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你认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何影响了他的命运?为什么?
三、主题思想探讨
1. 通过阅读小说,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2. 你认为小说中的主题思想是否具有普遍性?为什么?
四、写作训练
1. 请以小说《果实累累的季节》为素材,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家庭责任的理解。
2. 你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家庭责任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吗?请阐述你的观点。
五、讨论环节
1. 小说中的家庭干系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普遍存在?你认为家庭干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何影响?
2. 你在阅读小说时是否有所感悟?请分享你的心得体会。
导学作业:
1. 完成以上导学内容中的所有问题,并写成完备的文字稿。
2. 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
希望同砚们通过本次导学活动,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果实累累的季节》,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祝大家进修进步!。
高考小说阅读导学案引言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
08《江苏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08年考了汪曾祺的《侯银匠》,09年、2010年又回归散文,虽然江苏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但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一课时对情节的考查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题型:第一类:概括情节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思路:(1)根据小说故事的发展划分结构层次。
(2)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情节的特点⑴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教案标题:初中阅读小说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小说概述:介绍小说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2. 小说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等方面。
3. 小说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等方面。
3. 欣赏小说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说文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阅读笔记和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小说相关的趣味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小说的了解和阅读经验。
二、小说概述(5分钟)1. 教师介绍小说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2. 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三、小说讲解(20分钟)1. 教师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等方面。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和理解小说的各个要素。
四、小说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小说的欣赏和感悟。
五、思考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2.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讲解的小说不进行传统的“对错”评价,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理解。
2. 学生反思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欣赏,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笔记和思考问题的质量。
2.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3. 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欣赏的深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导学案(一)-----小说阅读技巧之情节一.考纲解读(一)考纲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二)小说的考点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1)“情节类”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某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人物类”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环境类”题型:①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主题类”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5)“结构类”题型:略(6)“手法类”题型:略一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⒈情节的作用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⑴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情节实战演练侯银匠汪曾祺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
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
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
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
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
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
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
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
“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
三天一催,五天一催。
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
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
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
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
”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
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
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
轿子一动,银铃碎响。
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
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
”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
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
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
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
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
陆家人多,众口难调。
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
侯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
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
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
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
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
而且喝的是幔酒。
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
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
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考题示例⑴情节类常规考题示例(09四川)《想象》1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09辽宁)《遗璞》2、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①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09安徽)《董师傅游湖》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⑵情节类探究题示例(09辽宁)《遗璞》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4. 答题指要⑴命题指向: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⑵解题技巧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5.答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
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