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天游峰的扫路人2
- 格式:ppt
- 大小:421.00 KB
- 文档页数:7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游峰的自然美和天游峰扫路人的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朗读水平。
3.感受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天游峰的自然美和天游峰扫路人的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感悟天游峰扫路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天游峰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对天游峰的印象。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做好批注。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第三环节: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汗水洒在天游峰上”等,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2.学生讨论:天游峰的扫路人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让人敬佩?第四环节:朗读感悟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和人物精神风貌。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仰之情。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关于天游峰的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学生谈谈自己对天游峰扫路人的看法,以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人物。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七环节:作业布置2.学生选择一篇描写人物的课文,进行仿写练习。
五、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游峰的自然美和天游峰扫路人的精神风貌,提高朗读水平。
同时,学生能够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拓展延伸,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同学们,你们认为天游峰扫路人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请找出文中描述天游峰自然美的句子,并解释为什么这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美?”“作者使用了哪些关键词句来表达对扫路人的敬仰?”教学难点: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请大家注意,作者把扫路人的汗水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有什么特别之处?”“文中的拟人手法是如何让非生命的物体显得生动有趣的?”“同学们,你们认为扫路人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为什么会感到快乐?”“课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扫路人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补充: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边读边思考,标记出生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天游峰,号称“武夷第一胜地”,海拔410米,峭壁千寻、高拔群峰之上,常有云雾缭绕。
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
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云开雾散之后,凭栏四望,武夷山水尽收眼底。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是上天游;下了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下天游。
上天游的一览亭,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仙掌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
临亭四顾,周围景物尽入眼帘,是一座绝好的观赏台。
从这里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下天游的南端有明嘉靖五年重建的天游观。
有殿宇式的楼阁,名“遨游霄汉”,成为游客饮茶、赏景的场所。
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
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由山南蜿蜒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落差170多米,飘逸潇洒。
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三十余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古人云:“飞泉响落睛疑雨,古木浓荫夏亦寒”。
在妙高台背后,有一条往东延伸的山脊,名振衣冈。
这是仙游岩的绝顶。
冈上有仙游馆、三友堂、森天阁故址。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习题一、读一读,再抄写。
傍晚伴随静寂气喘吁吁险峰攀登慈祥自由自在二、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地清扫( )的天游峰 ( )地打量( )的星光 ( )地抓住( )的笑声 ( )地说三、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不仅----而且----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既然----就----(1)( )这位老人已有70岁了,( )他还在险峻的天游峰扫路。
(2)在这里,他( )能呼吸清爽的空气,( )还有花鸟作伴。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朗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3、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体会人物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天游峰图片播放展示,在配乐中:师: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高耸群峰之上。
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邀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15《天游峰的扫路人》。
齐读课题二、感知天游峰的“高”和“险”1、作者的笔下天游峰是什么样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描写勾一勾,读一读。
指名交流,你感受到天游峰的什么特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
)A、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险”。
哪些词?从写作手法上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比喻、夸张)B、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九百多级”相当于多高的楼?游客们爬山是怎样的表现?作者爬上是怎样的表现?体会山的“高”和扫路人的辛苦。
从写作手法上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列数据说明、侧面烘托)这样的一些方法在同学们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可以使用。
三、合作学习,感受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这么高而险的天游峰让游客望而却步甚至半途而返,可是有位老人却每天要一级一级扫上去,一级一级扫下来,还觉得不累,这是什么样的老人?让我们走进课文3——12自然段。
1、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勾出课文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描写。
单元五主备人李宝升执教人李宝升课时第二课时课题15、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要点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
难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复习课文内容及结构。
二、感知天游峰的高和险。
1、天游峰是什么样的峰?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描写段落,读一读。
2、合作填空: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又,游课件展示:天游峰的高和险客们登山时常常,,甚至,,而文中天游峰的扫路人,却是一位岁的老人。
3、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二、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过渡: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㈠、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个扫路人!要求:1、默读3---12节,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老人外貌、动作、语言的词句。
2、用心体会这些词句,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在书上做批注。
㈡、交流汇报:外貌描写。
1、出示句子:“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⑴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啊?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的⑵交流,板书:勤劳朴实⑶指导有感情朗读。
2、出示句子:“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课件出示:天游峰的扫路人外貌描写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⑴你从这段中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你是从那些词语中体会的。
⑵交流,板书:勤劳善良精神饱满⑶指导有感情朗读。
3、齐读两处描写外貌的语句,记住这勤劳朴实,精神饱满的老人。
㈢、交流汇报:动作描写。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材分析:《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出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设计理念:文章是由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其要表达的意蕴,每个词语都会饱含作者的情感和充盈生命的呼吸,词语有情感,词语有温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抓住重点词句,联系具体语境,揣摩其内涵、辨析其情感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就成了语文课堂教学重要手段之一。
教学本文时我通过与天游峰对话、与扫路人对话、与作者对话这三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顺利与文本接通、耦合,设身处地的触摸文本中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敞开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天游峰的特点,感受天游峰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及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3.通过朗读,体会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描写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特点及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一、概括文意,质疑入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天游峰,走进天游峰的扫路人,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过渡:天游峰是什么样的?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扫路人?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在开篇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既能培养概括能力,又能及时巩固上节课内容,引起学生阅读期待】二、合作探究,点拨引领。
(一)与天游峰对话——抓住词语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材简析:《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人的散文,课文用了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生活态度的赞美。
整篇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而且蕴涵哲理。
起初是“我”能登上天游峰的好不得意,接着是我途中遇到了一位扫路人,很是好奇;再是老人把作者引进屋,给“我”沏茶,使我深感温暖;然后与老人的对话中,让我对老人有了初步的了解,内心有一点震撼;再与老人的进一步交谈中,作者进一步感受到了老人的豁达自信,也永远记住了这位老人。
“好不得意”是下文好奇与震惊的对比铺垫。
对老人的认识和情感,是在与老人的一次次的交流对话中逐步深入的。
作者为了表现老人的“乐观”所采用的正面、侧面、反面等多角度描绘方法,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设计理念:文章是由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其要表达的意蕴,每个词语都会饱含作者的情感和充盈生命的呼吸,词语有情感,词语有温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抓住重点词句,联系具体语境,揣摩其内涵、辨析其情感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就成了语文课堂教学重要手段之一。
教学本文时我通过与天游峰对话、与扫路人对话、与游客对话、与作者对话这四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顺利与文本接通、耦合,设身处地的触摸文本中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敞开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体会处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