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物理初中全部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力与运动1.力的概念及分类2.力的合成与分解3.力的作用效果4.力的计算5.运动的描述与分析6.匀速直线运动7.变速直线运动8.抛体运动二、力的作用1.摩擦力2.压强与压力3.浮力与浮力原理4.弹力5.万有引力6.静电力和电场三、能量与能量转化1.能量的概念2.动能与势能3.机械能守恒定律4.能量与物质的转化5.热能与温度6.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四、光学基础1.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2.光的折射与折射定律3.光的色散与全反射4.平面镜与球面镜5.透镜与光的成像6.光的干涉与衍射7.光的定向传播五、电学基础1.电荷与电场2.电流与电路3.电阻与电阻率4.电路中的功率与电能5.欧姆定律与串并联电路6.导体中的电场分布7.磁场与电磁感应六、声学基础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声音的特性与参数3.声音的反射与共鸣4.声音的干涉与衍射七、物态变化1.固体的特性与性质2.固体的熔化与凝固3.液体的特性与性质4.气体的特性与性质5.气体的压强与体积关系6.气体的温度与体积关系7.相变与气体压强八、核与辐射1.放射性与核能2.电离辐射与辐射防护3.核能的利用与应用以上是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你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复习。
记得理解概念,掌握基本原理,并进行实际应用与实验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祝你学习顺利!。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点整理,高分必备一、静力学:二、运动学:三、运动定律:四、圆周运动万有引力:五、机械能:六、动量:七、振动和波:1.物体做简谐振动,1.1在平衡位置达到最大值的量有速度、动量、动能1.2在最大位移处达到最大值的量有回复力、加速度、势能1.3通过同一点有相同的位移、速率、回复力、加速度、动能、势能,只可能有不同的运动方向1.4经过半个周期,物体运动到对称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5半个周期内回复力的总功为零,总冲量为,路程为2倍振幅。
1.6经过一个周期,物体运动到原来位置,一切参量恢复。
1.7一个周期内回复力的总功为零,总冲量为零。
路程为4倍振幅。
2.波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都作受迫振动,都重复振源的振动,只是开始时刻不同。
波源先向上运动,产生的横波波峰在前;波源先向下运动,产生的横波波谷在前。
波的传播方式:前端波形不变,向前平移并延伸。
3.由波的图象讨论波的传播距离、时间、周期和波速等时:注意“双向”和“多解”。
4.波形图上,介质质点的运动方向:“上坡向下,下坡向上”5.波进入另一介质时,频率不变、波长和波速改变,波长与波速成正比。
6.波发生干涉时,看不到波的移动。
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位置不变,互相间隔。
八、热学1.阿伏加德罗常数把宏观量和微观量联系在一起。
宏观量和微观量间计算的过渡量:物质的量(摩尔数)。
2.分析气体过程有两条路:一是用参量分析(PV/T=C)、二是用能量分析(ΔE=W+Q)。
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内能看温度,做功看体积,吸放热综合以上两项用能量守恒分析。
九、静电学:十、恒定电流:直流电实验:十一、磁场:十二、电磁感应:十三、交流电:十四、电磁场和电磁波:1.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证明电磁波的存在。
2.均匀变化的A在它周围空间产生稳定的B,振荡的A在它周围空间产生振荡的B。
十五、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由光疏介质斜射入光密介质,光向法线靠拢。
物理必背知识点1.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的状态;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能量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被创建或消失。
3. 功与功率:功是描述力在物体上做的工作,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功率是描述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等于功除以时间。
4. 集中力与分布力:集中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分布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分布在一定的区域上。
5.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以及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6. 弹性力:弹性力是指物体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所产生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7.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描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的定律,该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8. 力矩:力矩是描述力对物体产生转动效果的物理量,等于力乘以力臂。
9. 压强: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等于力除以面积。
10. 电流与电压: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电荷通过导体的数量,单位是安培;电压是指单位电荷所具有的能量,单位是伏特。
11. 电阻与电功率: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单位是欧姆;电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化速率,等于电流乘以电压。
12. 光的折射与反射: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改变方向的现象;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与物体表面碰撞后发生反弹的现象。
13.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不同频率的光在通过透明介质时发生偏折角度不同的现象,导致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现象。
14. 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源波动物体与接收波动物体相对运动时,观察到的频率有所变化的现象,导致声音或光线的颜色发生变化。
物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力学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物体加速度的产生原因。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
2. 牛顿三定律牛顿的第一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牛顿的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牛顿的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彼此施加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力的合成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以用合力的概念来代替这些力的作用。
4. 动能和功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其大小为1/2mv²。
功是力对位移的做功,功等于力和位移方向相同的分量的乘积。
5. 力的功率力的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其大小为力对物体速度的乘积。
6. 质点运动质点是没有大小的点,可以用它所在的位置和速度来描述其运动状态。
7.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指向圆心,大小为v²/r,其中v为速度,r为半径。
8. 碰撞碰撞是指物体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二、热学1.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包括热平衡定律、热传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2. 热力学过程热力学过程包括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等容过程和等压过程。
3. 理想气体定律理想气体定律包括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和阿伏伽德罗定律。
4. 热功学系统热功学系统是指由物质组成并具有一定的热力学性质的物体。
5. 热力学函数热力学函数是用来描述热功学系统状态的函数,包括内能、焓、熵等。
6. 相变相变是指物质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包括液固相变、气液相变等。
三、电磁学1. 电荷和电场电荷是物体所带的基本属性,它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场是由电荷引起的力场,它具有方向和大小。
2. 静电场静电场是指在没有时间变化的情况下,由电荷形成的电场。
它包括点电荷场和均匀带电细棒场。
3.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是指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受的力,它的大小为电场力和试验电荷之比。
物理学常识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学常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带正电的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负责带电,中子负责维持原子核的结构稳定。
电子以轨道方式分布在原子核周围,与质子的电荷相互作用维持着原子的整体稳定。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可以是同类原子构成的简单分子,也可以是不同原子构成的复杂分子。
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这种连接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1. 弹性:物质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而在去除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弹性力学研究物体在受力下的形变和恢复。
2. 导电性:物质中带电粒子的自由运动导致电流的流动,即导电性。
导体是指能够良好地导电的物质,如金属。
绝缘体是指不能导电的物质,如木头、橡胶等。
半导体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表现出导电性。
3. 磁性:物质中带电粒子的运动产生磁场,并相互作用。
物质的磁性可分为铁磁性、顺磁性和抗磁性。
铁磁性是指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出现自发磁化现象,如铁、镍、钴等。
顺磁性是指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呈现磁场强度增强的趋势,如铁矿石中的氧化铁。
抗磁性是指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呈现磁场强度减弱的趋势,如铜、铝等。
4. 光学性质:物质对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的性质。
透明物质对光线的传播不产生明显的散射和吸收,呈现透明状态,如玻璃。
不透明物质对光线的传播会发生散射和吸收,呈现不透明状态,如金属。
半透明物质对光线的传播部分发生散射和吸收,部分能够透过,呈现半透明状态,如玻璃纤维。
三、力学1. 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规律。
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是描述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其中,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量,与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
2. 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及其规律。
力是物体发生变速运动的原因,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物理知识点1. 力学基础-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 动量守恒: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总动量保持不变。
- 能量守恒: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转换,但总量保持不变。
2. 电磁学- 库仑定律:描述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高斯定律:描述电场线通过闭合曲面的通量与曲面内电荷量的关系。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的现象。
3. 热力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在热力学过程中的表现。
- 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热能转换和熵增原理。
- 理想气体定律:描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4. 光学- 光的折射:光在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速度和方向的变化。
- 光的反射:光在遇到界面时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 光的干涉和衍射:光波相遇时产生的叠加效应。
5. 量子力学- 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精确测量。
- 薛定谔方程:描述量子态随时间演化的方程。
6.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描述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物理规律的不变性。
- 广义相对论:描述引力作为时空曲率的结果。
7. 原子物理-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 波函数: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概率分布。
- 能级:原子中电子的能量状态。
8. 核物理- 核力:强相互作用,维持原子核内部粒子的结合。
- 放射性衰变:不稳定原子核自发转变为稳定状态的过程。
- 核裂变与核聚变:原子核分裂或合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以上总结了物理学中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从经典力学到现代物理学的多个领域。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一、基本概念和原理1. 物质的形态- 固态、液态、气态- 相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2. 力学- 力的作用:推、拉、挤、压- 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力、摩擦力、弹力、浮力- 牛顿运动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 功、功率、能量-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3. 热学- 温度、热量、比热容-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热膨胀和热收缩- 热机:内燃机、蒸汽机4. 声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回声、共振、噪声- 声波的反射、折射、干涉5. 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平面镜、曲面镜- 光的折射:透镜、棱镜- 光的色散- 光的干涉和衍射- 光纤通信6. 电学-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 电流、电压、电阻- 欧姆定律-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电能、电功率- 磁场、磁力线、电磁感应- 交流电与直流电二、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1. 实验器材的使用- 测量工具:刻度尺、天平、秒表、温度计、量筒- 力学实验器材:弹簧秤、滑动小车、斜面- 热学实验器材:热电偶温度计、热量计- 声学实验器材:音叉、共振管- 光学实验器材:光学实验箱、凸透镜、凹透镜- 电学实验器材:电源、导线、开关、电阻、灯泡、电表2.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 模拟实验-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图表的绘制和解读3. 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 收集信息- 制定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三、物理公式和单位1. 物理公式- 速度:\( v = \frac{s}{t} \)- 加速度:\( a = \frac{\Delta v}{t} \) - 力:\( F = ma \)- 功:\( W = F \cdot s \)- 功率:\( P = \frac{W}{t} \)- 热量:\( Q = mc\Delta T \)- 电阻:\( R = \rho \frac{L}{A} \)- 欧姆定律:\( V = IR \)2. 物理单位- 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 时间:秒(s)- 电流:安培(A)- 电压:伏特(V)- 能量:焦耳(J)- 功率:瓦特(W)- 温度:摄氏度(°C)或开尔文(K) - 频率:赫兹(Hz)四、物理现象和应用1. 力学现象- 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 滑轮和斜面在搬运中的应用- 浮力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2. 热学现象- 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热膨胀在铁路铺设中的应用3. 声学现象- 声音的传播和隔音技术- 回声定位原理- 音乐和声学的关系4. 光学现象- 光的反射和镜子的使用- 透镜成像原理- 光纤通信技术5. 电学现象- 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安全用电- 电磁感应在发电机中的应用- 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和应用五、物理学习策略。
物理基础常识知识点总结一、物理学的基础概念1.质量和体积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和受到的引力的大小有关的一个物理量,它是一个标量。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体积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是一个标量。
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³)。
2.力和压强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乘积。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力和单位面积的比值。
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
3.密度和比重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的质量,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
比重是物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
4.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量,是质量和速度的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
势能是物体在位置上所具有的能量,是物体所在位置的高度以及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的一半。
5.电阻和电流电阻是物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是电压和电流的比值。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是电荷与时间的比值。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6.功和能功是力在物体上做的功,是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
功的单位是焦耳(J)。
能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能力,是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7.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个静止的物体会始终保持静止,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始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一个外力作用于它。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和力的方向一致。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会有相等的大小和相反的方向的两个力。
二、力学在力学中,我们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力学概念。
1.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相等,即速度保持不变。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2.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不等,即速度不断变化。
电学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 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 = U I。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 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段是北极(N极)。
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20.磁场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可以发声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2 回声的作用: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一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要点: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重点: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第三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3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疑点: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重点定义: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要点:1 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2 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毫无关系。
三:音色1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要点: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
拓展: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
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来源1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难点: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1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人的听觉是20Hz-----20000Hz。
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
2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噪声的危害可分为哪几类?造声的危害可分为生理危害,心里危害和物理危害。
不太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比较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刺耳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症状;更强的噪声,几分钟时间就会使人头晕,恶心,呕吐,像晕船似的;极强的噪声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甚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
三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的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要点:消声(从声源出);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第五节:声的利用一:声与信息1 回声定位2声纳测距,探测鱼群3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超声,次声等;声音则指人而能够感受到的声重点: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难点:用超声波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这就是“B超”。
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时,由于人体各部分器官对声波的反射情况不同,利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设备,可以清楚地将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显示在屏幕上,根据图像,医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病灶所在的位置了,超声波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
这一点不同于“X光”二:声与能量要点: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重点: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第二章光现象基础知识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
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控制噪声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①成像。
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
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6.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
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9.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青、黄、品红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10、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作用:①热作用:加热食物热谱图诊病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调等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
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
紫外线作用:①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②紫外线的荧光效应:验钞机、防伪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处。
第四章物态变化1.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使用前注意:①观察它的量程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时注意: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放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放在液体中稍等一会儿,稳定后在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除了体温计)被测液体并且时视线和温度计液柱相平。
3.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4.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
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剧烈的汽化现象。
5.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6.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光心距离叫做焦距。
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3.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对凹透镜来说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焦点。
5. 照相机的镜头是个凸透镜,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光圈控制进入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暴光时间。
6.u>2f 倒立缩小实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实 f<u<2f 倒立放大实投影仪 u=f 不成像 u<f 正立放大虚放大镜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来成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儿跑。
7.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明视距离为25cm。
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近视眼能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8.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度焦度=1/f 9.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镜头。